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都有什麼道理


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都有什麼道理


三國逐鹿

前天 16:58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在我國曆代的勞動以及生產生活中,總會有些人根據事情發展的規律而總結出一些俗語。例如”雲往南,雨漣漣,燕子低飛要下雨”等。除此之外,有些俗語也包含著古人對於後人的警醒與告誡。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俗語,無一不是簡練而形象化的生活智慧。而這些俗語更是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的特點。

況且這些俗語,也是千百年來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不僅可以通過這些俗語瞭解這個世界的規律,更可以以此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正所謂“聽人勸,吃飽飯。”先輩留下的俗語雖然避免不了時代的侷限性,但畢竟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對我們肯定有不小的警示意義。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一家不容三姓人”這句俗語。

第一、"一家三姓"其自身有什麼含義。

據《中國通史》記載,姓氏的最初起源,乃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因為古時的科技發展落後,再加上封建王朝的愚民統治,人們普遍信奉神明,帶有濃重的迷信思想。也正是如此,姓氏的發展才格外為人所重視。畢竟古時的一家一姓,姓氏在他們眼中代表的更重要的是家族群體。

但這樣的觀念落於某些人的眼中,便成為了一柄吹鼓人心的雲扇,他們藉著這把雲扇,四處宣揚,說某些姓氏不能和某些姓氏組合,這樣會導致家庭不和,夫妻反目,甚至同室操戈等等。但個人認為,這完全就是在胡說。一姓一氏,哪裡有他們說的那麼可怕呢?雖然有的姓氏確實不適合組合在一起,但也沒他們說的那麼誇張。

就比如嶽姓與秦姓,這兩個姓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忠臣岳飛以及奸臣秦檜,因此配在一起或許會有一些尷尬。但這與所謂的姓氏不和也相差甚遠。而俗語中所說的,一家不容三家姓,也並不是指的如此。因為家庭中,一般就只有兩個姓氏,父姓以及母姓,而子女則一般跟隨父姓。至於第三姓,會出現婆媳、二婚等情況。所以子女長大會成家立業,與父母分開,這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第二、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成為一大難題。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是一個令人頭痛的難題。說是人際關係吧,又是一家人,抬頭不見低頭見,說是家裡關係吧,又因為兒子與丈夫,婆媳之間難免心有嫌隙。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便是家中誰掌握"話語權",若是處理不好,小則夫妻不和,大則會導致家庭破碎。

因為在中國式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日常的家庭事物,大部分都是由女主人來完成的。但如果婆媳住在了一起,如果兩個都是好說話的,自然沒有大的摩擦和衝突,但如果有一方過於強勢,恐怕也會引起家庭不和。因為婆媳在家,就等於家裡有了兩個女主人,兩個主人都想掌握家庭話語權,自然會有矛盾產生。

況且婆婆有理,媳婦也有理。婆婆自認兒子是她養大的,自己有權利去管兒子的家務事。而媳婦則認為兒子已經長大了,自己又是丈夫的妻子,理應向著自己,而且畢竟已經成家,婆婆的手也不該伸的過長。但婆婆終究是丈夫的媽媽,又是自己的長輩,說不得罵不得,只能彼此暗中磋磨,長此以往,水火不容。

第三、二婚家庭也往往容易滋生家庭矛盾,影響家庭和睦。

二婚家庭。若是父母都沒有帶著孩子,自然不會出現三姓的情況。但是若有父母一方帶著孩子,就會出現俗語所說的,一家三姓的情況。而坦白來說,無論男女,都會在意自己的另一半有一個不屬於自己血脈的孩子,即便他們並沒有對孩子過於苛責。

況且親生父母離婚後再嫁(娶),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不知世事,會單純地認為自己的繼母或繼父破壞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難免對他們產生敵意。而就算孩子接納了繼母(繼父),大人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會成為一個大問題。若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便罰,也不會有人說閒話。但對待繼子繼女,稍有不慎便會被人說長道短,從而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死衚衕。

若是長此以往,家庭又何來和睦一說呢?只怕離家庭破碎不遠矣。所以說,俗語所言的"一家不容三姓人"也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但現在社會科技經濟不斷髮展,與古代不能相提並論,老祖宗的一些言語和經驗,很多已經不再適用。古人的智慧應該得到認可,但並不是所有的都值得采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