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被實習生氣死?培養職場新人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朋友公司新來了一個實習生,有天安排整理資料,過了一個多小時再去看,發現電腦沒有開,實習生硬是用手機整理出來了一個文檔。一問原因,說是屏幕打不開,以為電腦用不了。


我聽到這個段子第一反應是,這姑娘真厲害,我都不知道怎麼用手機整理文檔。可是朋友很崩潰,說她「差點被氣死」。


轉頭一想,讓朋友崩潰的原因可能是兩個:


原因一:實習生的行為和她的預期相差太遠。在她的意識裡,不按照預期行事就是錯的。


我=標準答案,這種思維模式很常見。只是,標準答案到底是如何來確定的呢?


在職場上,是以結果論成敗。只要最後交付的成果符合要求,到底用的什麼工具,是電腦還是手機,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除非實習生沒有經過思考,放著效率更高的方式不用,放著問題不去解決,影響了最後工作成果的交付,那確實需要好好找原因多培訓。


行為沒有對錯,只看對目標是否有效。有效,就是好的。無效,就改變。達成目標,是唯一的標準答案。


如果目標錯了怎麼辦?那是目標的事,跟行為無關。


原因二:把自己能做到等同於所有人都能做到。


我們必須承認,在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絕大部分人只會按照自己學生時代的行為習慣處事,缺失職業化思維和基礎技能。


比如說這個實習生,朋友認為既然你發現電腦是壞的,那多問一句不就好了,怎麼連這點溝通能力和反饋意識都沒有呢?


我大學實習的時候,也不敢多問,遇到問題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沒轍了才會怯怯地開口。一方面是不敢去打擾那些看起來很忙的前輩,一方面是不想被認為能力不足。


這種帶著點小驕傲的膽怯,在職場新人裡很常見。甚至工作幾年仍然不會主動溝通和反饋的人,也比比皆是。


如果去深挖背後的原因,是思維模式太封閉,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完成任務」之前。


而職業化必備思維「結果導向、要事第一」,恰恰是不能太沉迷於自己的內心戲,專注在如何能夠更好地完成任務上。


可是,有多少人是在工作好幾年之後才理解,什麼叫結果導向、要事第一,什麼叫協作共贏,什麼叫好面子吃大虧?


我們可以用職業化思維的標準來要求實習生,但不是要求他現在就能達到,而是以此作為敦促他成長的目標。


不能因為自己能做到,就假想所有人都應該能做到。你要想,如果所有人跟你的水平都一樣,你還能安穩地戴著「優秀」的帽子嗎?


這個世界上真正的聰明人不多,但傻子也很少。職場新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只要不是品行有問題,給對了引導總能慢慢成長起來。


差點被實習生氣死?培養職場新人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我一向認為對新人要有耐性,要能包容,要給時間成長。因為當初我也很二,犯過很多渾,感謝歷任領導和團隊夥伴的包容,才讓我有機會慢慢成熟。


當然,包容和耐心不是放任不管,得給出有效地引導讓新人快速進入角色。


站在管理的角度,面對新人有三件事是必須做的。


第一,及時同步規範的工作流程和常用的方法工具,讓新人有法可依。


對新人,最基礎的要求是「按部就班」。但按部就班的前提是,新人很明確地知道該按什麼部,該就什麼班。


比如需要輸出一份文檔,那麼文檔的模版、格式、如何命名,這是需要教的。

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導,相當於行動沒有目標。因此導致新人最後交付的成果不對,這是管理上的失職。


新人們扎進職場都會經歷一段抓瞎的時間,你不能指望他們摸黑找對路,那樣不但效率低,糾錯的成本還很高,管理者得先去點亮終點的那盞燈。


我見過很多團隊招募新人之後直接扔任務,沒有任何指導又對結果各種不滿意。一問起來就說: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如果確實是很基礎的技能卻不會,為什麼面試的時候沒有識別出來呢?招進了能力不勝任的人,還是管理上的失職。


更多團隊的問題,在於拿不出來規範的工作流程和常用的方法工具,也就是團隊知識管理沒做好。在知識管理做得越好的團隊,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溝通成本,新人進入角色就越快。


第二,安排任務時明確各項要求和涉及到的流程,要求記錄並完整複述,確認信息接收完整,讓新人有法必依。


信息傳遞必定存在損耗。一方面是表述時簡化了信息,一方面是接收時解讀不同。


比如,競爭分析的PPT明天發我郵箱。


這個任務,在表述時簡化了交付時間,對於接收任務的人就至少存在三種解讀:明天上班就發、明天下班前發、明天24點前發。如果不澄清和做二次確認,就很容易出問題。


但你不能指望新人來主動澄清確認,得在佈置完任務後,要求新人記錄並把他的理解說出來,直到雙方信息對等。


日本豐田就特別重視工作指令的清晰和明確,還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操作方法。其中一項原則,是用好5W1H,即:WHY、WHO、WHEN、WHERE、WHAT、HOW。


比如說,要整理去年某項業務的全部項目文檔,給項目管理辦公室存檔用。常見的指示是:小王啊,你把去年某業務的項目文檔整理下發給項目管理辦公室。


小王一聽,把所有項目文檔放在一個壓縮包裡,很快就把郵件發過去了。結果項目管理辦公室很不滿意,因為他們有整理模板,小王並沒有用。


如果用5W1H就會這麼說:


小王啊(WHO),項目管理辦公室需要複核去年某業務的全部項目情況(WHY),你明天下班前(WHEN),把去年某業務的項目文檔(WHAT)按照他們的模板要求整理好(HOW)發送給XXX抄送給我和各項目負責人(WHERE)。


是不是清晰明確很多。但信息量太大了,搞不好小王會漏掉哪一條,所以務必要求文字記錄並且複述出來,再認真聽是不是有哪裡理解有偏差,目標是小王能夠正確無遺漏地講出任務的內容、操作流程、關鍵點。


如果小王對任務本身沒有疑問了,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提示細節,比如:你知道項目文檔都保存在哪裡嗎?模板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問誰?


你會發現,這個指導原則其實是在考驗管理者:

對任務的目標足夠清晰嗎?

知道自己想要的成果長什麼樣嗎?

新人的能力是不是匹配?

有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需要哪些支持?

……


這就是豐田在管理上厲害的地方:把問題控制在出現之前,而不是等到出問題之後再去補救。


第三,跟蹤工作進度及時糾偏,監督優化進展。


接觸到陌生事物的時候,沒有人能夠一次做到100分。


何況不論想得如何周全,在實踐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此,千萬不要抱有「我講得這麼清楚,肯定不會有問題」的幻想。


而且,很多新人並不會把規範、流程太放在心上,很可能會覺得這些東西瑣碎、麻煩、不知變通。


一方面是對沒做過的事情總會有「輕視」感,覺得很簡單、很容易、不用那麼麻煩。另一方面,他們並沒有建立「組織效率」的概念,還停留在「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意識層面。


所以,新人開始動手做的時候,跟蹤工作進度是必不可少的動作,看他做事情的流程、程序、步驟是不是跟規範一致,跟目標一致,如果出現偏差,及時找原因、做補救。


另外,新人還不太習慣遇到問題反饋、也不知道何時應該反饋,多看看工作進度也可以適時干預、解決困難。


其實這一點,對管理者是二次檢驗:

指令真的夠清晰嗎?

對任務的程序夠了解嗎?

目標的分解夠細緻嗎?

任務進度夠熟悉嗎?

……


在行動中及時給反饋,對於新人能力提升是非常有效地方式。想要新人更快成長,及時反饋少不了。


差點被實習生氣死?培養職場新人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這三條列下來你會發現,職場新人如果遇到一個願意帶人的領導有多幸福,因為帶新人真的是個很累人的技術活,大多數管理者能做到一兩條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換一個角度,真正有能力的管理者,一定重視團隊培養,並且願意花時間精力來手把手教。因為,團隊能力越強、業績就越好、管理者的幫手就越多、越能從細節中解脫出來,把精力放到更重要的戰術制定、戰略規劃上去。


而這類的管理者,也是精於團隊人力配置的,從選人開始就目標明確、寧缺毋濫,以降低後續的培養成本。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如果學生真教不好,那是招生出了問題。

招生要是不歸你管,就當成是老天考驗。

相比之下,努力做個會帶人的管理者,還是比當愛吐槽的領導要划得來一些吧。


你當實習生的時候,遇到了什麼樣的老闆呢?可以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