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葉問4:完結篇》很好看。

“十年傳奇,最後一戰”,電影《葉問4:完結篇》很火爆,打鬥戲精彩絕倫。最意想不到是,屏幕出現功夫片少見的一幕:葉問在最後一場打戲展現兇狠招式:標指插眼刺喉踢襠……面對現今 “唱衰功夫”的論調,影片以最誠意的方式告訴大家:功夫講求一招致勝,哪有那麼多花拳繡腿。

有個評論是這樣說的:“詠春拳,是一種殺人的拳法,中國武術,是殺人技。在傳武日益沒落甚至消失的時代,各種搏擊規則的掣肘讓中國武術舉步維艱。到底還有沒有傳武,中國武術到底是殺人技還是花架子,或許在這部電影中能找到一絲答案。”

我從小愛看功夫片,愛看武俠書,快意江湖、行俠仗義,這是何等瀟灑人生。但事實上,習武者的人生多是坎坷,隨時代浮沉。

影片看得心潮澎湃,回家翻閱《逝去的武林》(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撰文)。此書寫於2001年至2004年,被譽為“奇人高術”。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逝去的武林》(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撰文)

民國之初,武術便有國術之稱,至1928年,中央國術館正式將武術定名為國術,此後迎來中國武術界的“黃金十年”。


“李仲軒先生以七十餘年武學實踐,講述他所師承的民國年間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言行和造詣,以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實情、習武者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身體訓練法門。秘傳與絕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餘音。”


李仲軒是天津人,是徐皓峰的二姥爺。徐皓峰童年就對二姥爺充滿好奇,覺得他和顏悅色之下藏著歷險者痕跡,纏著他教功夫,但他沒好好教。


李仲軒晚年在《武魂》雜誌發表系列文章,徐皓峰為他整理文字,才明白他為何不教武功。“他屬於武行裡特殊的一類人,遵師父口喚不能收徒,學的要絕在身上。同意寫文,他的心理是為他師父揚名,作為一個不能收徒廣大門庭的人,辭世前想報一報師恩。”


李仲軒學的是形意拳,師承顯赫,三位師父皆是民國超一流武人。他34歲自武林退隱,遵守師父尚雲祥的規定,一生未收徒弟。他晚年講述個人經歷,披露了很多珍貴史料和拳理。他覺得寫文報師恩的做法是對的,但對於是否洩密他有著深深顧忌。


幸好有文字留下,讓我們一窺“中華武學巔峰時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


中華武術到底是否具有實戰意義?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關於功夫的厲害,這本書提到不少。


  • 制止動亂

“唐維祿有個徒弟叫丁志濤,人稱“津東大俠”。天津有兩條村爭水,即將演變成武鬥,丁志濤去了。動手的人過來,他一發勁打得那人直愣愣站住,幾秒鐘都抬不了腳,這是形意拳的劈拳勁,一掌兜下去,能把人釘在地上。他釘了十幾個人,就制止了這場武鬥,也因此成名。”


  • 師徒嬉戲

“唐師(唐維祿,下同)喜歡穿白馬褂,那天他拿了碗醬面,一邊吃一邊給我們講拳。我們幾個徒弟都很調皮,一擁而上撞他,想用他手裡的醬面弄髒他的白馬褂。他不用手也不用腳,走了一圈,把我們都撂倒了。他說這是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這種打法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擺胯、凸肩、甩屁股是很難看的,這種近身打法是要蜻蜓點水一般,一閃一閃的。”


  • 一招制敵

“李存義有個徒弟是位捉通緝犯的警察,獨來獨往,捕著犯人,自己一個人押解。一次犯人搶他腰裡的槍,都抓到手了,他在犯人腦門上抽了一巴掌,犯人握著槍傻呆呆地坐在地上,一連幾天都迷迷糊糊,可能是震成腦震盪。這是打法,在間不容髮的一瞬,以快取勝。”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葉問4:完結篇》電影劇照


  • 借力打力

“形意拳能練到什麼程度?唐師跟我打比方,說從懸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時,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橫著飛出去了,平安無事。與人較量時,一搭手能把對方的勁改了,這個本領算好的。還有更好的,在自身失控時,能把自己的勁改了。比武,失控的時候多,都是意外,得把這手學會了。”


  • 腿功了得

“年輕時,我一度住在丁志濤家。在那時,唐師給我們表演過追火車。就是讓我們坐一站的火車,唐師說了:‘我抄近道追你們啊。’等我們到了,見唐師在火車站等我們呢,搖著扇子,身上沒汗。能抄的近道,我們都想了,抄上也不會那麼快。我和丁志濤都不敢說話了。唐師腿快,交手步法是唐傳形意的獨到處。”

唐師腿功好,孫祿堂腿功也好,一度被稱為“二祿”。

“孫祿堂的腿功,是個新聞事件。他和段祺瑞坐敞篷汽車,逆風而行,車速很快。段祺瑞頭戴巴拿馬草帽,被風吹走。孫祿堂跳下車追到草帽後再追汽車,司機還沒意識到有人跳車,他就已經回到車上——此事當時有幾家報紙報道。”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葉問》電影劇照


  • 點穴手法
  • “首先點穴不是點得人一動不能動,而是一動就痛苦,不捨得動;其次,點穴不是追著認穴追著點,那樣一輩子也點不了人,點穴的要訣就是成語‘適逢其會’,自然而然的地,在你來我往中剛剛能點上穴就是了。追著點穴來不及,得等著點穴。

    點穴不是點上去的,也不是打上去的,而是撞來的。順著敵手的勁戳住了,順手在哪裡就是哪裡。懂了形意拳的高級打法,也就是懂了點穴,形意門中現精通此術者應該尚有,因為傳了高級打法必傳點穴。”

    “至於解穴,只要一個人會了點穴自然就會了解解穴,揣摩著點上去的勁,反方向一拍,就解了穴。點穴的奧妙不在指頭,不在中醫經絡圖,而在打法。”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一代宗師》電影海報


    • 移形換影

    “尚雲祥說他師弟中,身法最好的是薛顛。當時武林中傳說,薛顛有一次表演,抬了條長凳放在中央,打第一拳時他在條凳的左邊,打第二拳時他已到了條凳的右邊,他是以極快的速度在瞬間鑽過條凳的,眼力稍差的人看不清他具體的動作。觀者皆震驚,這形同鬼魅的身法,交手時根本無法招架,有幾個想跟他比武的人就退了。”


    • 練功口訣大不同

    俗話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當時武林有“練形意拳招邪”的說法,因為許多練形意拳的拳師身體虧損,甚至短壽。

    李仲軒問過師父原因,尚雲祥解釋:“形意拳是內家拳,練的是精氣神,練功的時候應該把精氣神含住,但很多拳師都在練打人,將精氣神提起來,一發勁都發出去了,還能不短命?不明白動靜有別,身體當然出毛病。”

    李仲軒說,形意拳的練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訣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弄混亂了,用打法去練功,用演法去比武,這是當年形意拳公開傳授後留下的弊病,但按照舊的武林規矩,許多東西又不能公開的,所以是個左右為難的問題,有待後人去解決。

    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練武先要氣定神閒,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的,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限於愚昧。”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一代宗師》電影海報


    • 比武一招分勝負

    李仲軒提到,唐師精於技擊,曾幾次代薛顛比武。練拳並不等於比武,功夫好相當於一個人有家產,比武相當於會投資,從功夫好到善比武,還得要一番苦悟。

    李存義去世後,薛顛就任國術館館長,國術館有幾位名宿不服氣,算起來還是長輩,非要跟薛顛較量,薛顛只能推諉。畢竟一動手,不管輸贏,國術館都會大亂。於是唐師出面:“薛顛的武功高我數倍,您能不能先打敗我呢?”與一名宿約定私下比武。

    “唐師對這類爭名的人很蔑視,穿著拖鞋去了,一招就分出了勝負,那幾位便不再鬧了。”

    李仲軒初見唐師,問唐師有什麼本事,唐師說:“沒什麼本事,只會在彈丸之地跟人決勝負。”在彈丸之地,轉瞬之間,能找準自己身體的去向,這就是本事。薛顛的口頭禪“擱對地方”也是此意。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一代宗師》電影劇照


    • 搭手切磋

    薛顛是當時公認的武林高手,因為一搭手就體會出他的東西特殊。

    老輩的武師講究串東西,相互學,見面就問有何新發現,一搭手就彼此有了底,說“晚了”就表示輸了一籌。

    薛顛是一搭人手,就告訴別人:“你晚了。”別人還沒反應過來,再搭,薛顛做得明確點,別人就自己說:“晚了,是晚了。”

    那個時代因為有這種風氣,每個人的分量大家都清楚,所以沒有自吹自擂的事。甚至不用搭手,聊兩句就行,不能聊出什麼,而是兩人坐在一起,彼此身上就有了感覺,能敏感到對方功夫的程度。

    李仲軒說,尚師不和別人一起練功,自己成就自己,“我沒見過他推手”;而薛顛對比武很慎重,“連人都沒看仔細,就伸手讓人搭,薛顛就不是這樣的潦草人。”

    李仲軒說,練武者要能容人,但不能受辱,這是原則。

    “高功夫的人之間不用比武,也無法比武,一旦動手,都不敢留餘地,沒有將人彈開一說,手上的勁碰到哪兒就往哪兒扎進去,必出人命。”

    李仲軒說,平時練武要在腦子多安排幾個假想敵,等到真比武腦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據對方來,等著對方送招,對方一動就是在找捱打。

    “比武就是比誰先知道,形意拳的後發制人,不是等對方動手了我再動手,而是對方動手的徵兆一起,我就動了手。不是愛使什麼招就使什麼招,要應著對方,適合什麼用什麼,平時動心思多練,一出手就是合適的。只有練拳時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動到,在比武電閃雷鳴的一瞬,才能變出東西來。”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薛顛嗜武如痴


    練武講武德


    李仲軒說他們的形意拳是李存義傳下的,宗旨是要保家衛國,不是招搖生事。唐師說:“你兇,我慫,你慫,我比你還慫——這才是我的徒弟。”勇氣和本領要報效國家,對於私人恩怨,擺出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最好了。

    李仲軒說“人品和拳法是相輔相成的”,“以前老輩拳師不識字,可氣質高雅,很有涵養,因為形意拳是內家拳,不但改造人體還改造心志。”

    “唐師總是懶洋洋的,拿著個茶壺一溜達能溜達一天,但他是說比武便比武,非常果敢。他曾擊敗過一位開宗立派的名家,卻不許我們宣揚,這是唐師的武德。”

    “武德為什麼重要?因為一個人有謙遜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練得很好。一個好勇鬥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

    “武術的傳承是不講情面的,不是關係越好教得越多,許多拳師連自己兒子都不傳。”

    李仲軒說,練武是“孝”字為先,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沒有人會教他,每日要以“忠義理智信”來衡量自己,即是忠誠、義氣、禮節、智慧、信用。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在的修養,心思就會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師選徒弟,主要看他的氣質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說明他心理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身體患上了隱疾。眼光沒有一點慈悲,只會兇巴巴地瞪人,可能現在打架厲害,但看他將來,無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師父也是這個標準。”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形意拳(網圖)


    武林奇事多


    李仲軒說,舊時練武之人時興訪人,敗了學兩招,勝了立刻走。有個壯武師訪到一個老頭,老頭說歲數大,比不了,壯武師非要比。這時有個人挑了兩桶水過來,老頭說:“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他攔著挑水人,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壯武師看呆了,老頭猛一張口,一口水把壯武師噴到在地。這就是傳說中的絕技“噴口濺”。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形意拳(網圖)


    武林講規矩


    李仲軒有機會做官,唐師不準,說:“按照古代的規矩,練武之人要有了官府的身份,就不能再入武林了。”

    李仲軒說,練武的人不迷信,說話講信用,說出來就算話,還不能有脾氣,武藝要教給不使性子的人。

    “我所處的時代,武林規矩大,來客要陪吃陪聊,臨走要送路費,就算客人有錢這個路費也一定要送的。人窮對朋友不能窮,這是祖上定下的規矩。師傅教徒弟,先教出來一個清白知禮的為人,才能造就人才。”

    李仲軒說,形意門規矩大,民國社會廢除跪拜禮,但形意門一直是見了長輩要磕頭,說話要帶稱呼。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一代宗師》電影劇照


    “形意門收徒的大規則是:

    一、如果做了官,就不能在武林中活動了,以免有仗勢欺人之嫌;

    二、不能搞迷信,因為我們有祖師。練形意的人不迷信。”

    “沒立下師徒名分,應酬話就多。所以學形意一定得先拜師,老輩人很愛惜自己的名譽,是我的徒弟,得能代表我才行。”

    人們常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彷彿師父總會留一手。但李仲軒說,“師父教徒弟,留不住東西,也不敢留,因為練武差一點就有毛病。徒弟不如師父,不是師父不教,只是徒弟沒練到。”


    中國功夫無用論?《逝去的武林》講述奇人高術

    《一代宗師》電影劇照


    “逝去的武林”,已成絕唱?


    書中收錄了不少拳學、拳法歌訣、武功理論摘要、李仲軒的練武心得、《嶽武穆九要》、《內功四經》等,這本“奇人奇書”讓我看得津津有味,也不禁悵然若失。

    甄子丹說《葉問4》是他最後一部功夫片(李連杰說過,這麼多年,人們把動作片、功夫片、武俠片混為一談了)。

    功夫片式微、功夫巨星的退出,讓功夫片或許越來越難重現輝煌。


    李小龍說,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種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藝術。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李連杰說,武術就是一種搏鬥,一種運動,一種競賽,一種爭強,一種以暴制暴的極限的表達方法。中國功夫不只是中國武術,功夫不僅僅是一種格鬥技能,而是一種精神文化。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


    止戈為武,武術亦是修心。

    我認為武術不是傳說,有著中華的根,有著樸素的大智慧,是史詩,是中華最浪漫的情懷。

    現時紛紛擾擾的“中國功夫無用論”,對於我們不懂或者沒見識過的東西,輕易判斷為假的、騙人的,是否太傲慢與無知了?

    徐皓峰把二姥爺李仲軒的系列文章整合成冊,定名《逝去的武林》,他說過“武林的理,原本就不是我們能想象的。”

    李仲軒心中的武林,是直來直往、肝膽相照、豪氣干雲的武林,徐皓峰認為今日的武林逝去不是拳經、不是拳譜,不是一拳一腳的技術,而是“這個時代缺得最多的就是傳統中國人的樣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