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的“公”不是“公”的爵位吗?为什么叫他秦伯呢?

D伯爵D


翻开《左传》,我们会看到,文中对诸侯的称呼大部分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郑伯、秦伯、齐侯、楚子、陈公等,另一种是郑庄公、秦穆公、齐桓公等。这两种称呼都存在,如果认真区别这两种称呼的话,也比较简单。

这里拿秦穆公来说,秦穆公生前,是被称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后,世人多半会称呼他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的诸侯,去世后基本都是称作某某公,当然楚国是例外,楚国最早称王,所以楚国的国君去世之后,是被称为楚某王的。

最能体现这两种称谓的是《左传·隐公八年》中的这个记载: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八月,葬蔡宣公。”

意思是,鲁隐公八年的七月,宋公、齐侯和卫侯在瓦屋会盟,到了八月,蔡宣公要下葬。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段话中,会出现两种称呼呢?这两种称呼又代表了什么呢?

其实前面说的宋公、齐侯和卫侯就是他们生前的称谓,即宋国的国君被叫做宋公,齐国的国君被叫做齐侯,而卫国的国君被叫做卫侯,之所以有公、侯之分,这就和当时的诸侯国爵位有关系。

而后面提到的蔡宣公,则是因为蔡国的国君去世之后,就有了自己的谥号,然后就不能再被称为蔡侯了,而只能叫他蔡宣公,这个称谓的格式一般就是:诸侯国国名+谥号+尊称,“公”是当时对诸侯国国君的尊称。这里就大体说一下当时的爵位和谥号。

当初周武王建国后,“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将周王室子弟、功勋之臣、古国后裔都分封出去,共同护卫周王室的安全。而在封建过程中,诸侯国的爵位也分了好几档,大体上就是公、侯、伯、子、男五档。像陈国、宋国等古国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一般是公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陈公、宋公等。

而齐国、卫国、蔡国等诸侯国都是侯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齐侯、卫侯、蔡侯等;郑国、秦国等诸侯国则是伯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郑伯、秦伯等;楚国在西周时期被封以子男之田,所以国君被称为楚子。

在所有的诸侯国中,楚国和秦国比较特殊,楚国在周成王时期才勉强被封以最低等的子男之田,仅仅方五十里的土地。楚人在丹阳一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发展成后来的大国,而因为地处蛮夷之地,所以一直被诸夏归为异类,后来楚人果断以蛮夷自居,并自己称王。

所以我们会看到,早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去世之后就被称为楚某王,而不是楚某公。而秦国特殊在它一直处在周王室的最西边,和西戎争夺土地,在周宣王时期才终于成为西垂大夫。

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秦襄公领兵救援周王朝,才终于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当时周平王还许下承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就是你有本事,抢回来的土地就是你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才正式成为伯爵诸侯国,从此以后,秦国的国君被正式称为秦伯。接下来再说一下谥号。古代历史上的谥号出现在西周初期,最开始是专门为周公旦和太公望准备的,因为他们对周王朝的功劳很大,因此在死后获得了谥号,从此之后就出现了谥号。

谥号一般用于天子、诸侯、大臣以及一些有功之人,在他们死后,会被加上谥号。有了谥号,就不能再用原来的称谓来称呼他们,而要用到谥号,以及特定的尊称。比如周天子死后的称谓就是:周+谥号+王,比如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等等,中间的那个字就是他们死后获得的谥号。

而诸侯的话,则是:国名+谥号+公,比如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等,也有一些人的谥号有两个字,比如赵武灵王,谥号就是武和灵。

天子或者诸侯的谥号一般就是死后,新任天子或者诸侯给他们上谥号,大部分是子为父取谥号,大臣的一般就是朝廷给定下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个或者两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的一生,一般来说,谥号都比较符合这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只有很少一部人能可能会有不太符合。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一度废除了谥号制度,但后世又开始用谥号。不过后世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到了清朝时期就是一长串,比如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这长度完全记不住啊,就算是要背,也得背好一会才可能记得吧,所以谥号也逐渐不再成为称呼,大约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死后的称呼开始用庙号来表示,比如李隆基,其庙号是玄宗,所以一般被称为唐玄宗,而他的谥号则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尚宫女史


伯爵才是秦国国君获得周天子分封的爵位

周朝封爵共有五等,是为公侯伯子男。

秦国先祖本是为周王牧马的附庸之臣。秦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而获得了一个空头支票,即打败占据周朝龙兴之地(今陕西关中地区)的犬戎并在此建立封国。同时此时周平王也将爵位赐予了秦襄公,是为伯爵,拔其为诸侯。

那么为什么秦襄公在此时就已经被称为公了,而且似乎秦国历代君主都背称为公了。

原因在于“公”在此时还有一个敬称的作用。

就如“子”在此时也是敬称一样,孔子、老子、墨子等。

但不同的是国君被为称公是臣子属民对自己国君的敬称,属于人臣之礼,不与其爵位相等。

《大雅·古公直父》笺曰:“诸侯之臣称君曰公。”
《白虎通》曰:“臣子于其国中皆褒其君为公”

“公”仅限于诸侯国内部使用,在对外的情况下仍会使用周朝的封爵。

《诗》中这句号清楚的表明了两种情况的使用范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此处公者,鲁人对其君主敬称;侯者,周室之封爵。

因此我们看史书,春秋是但是鲁国人所作,因此其君主为候爵但多称公,而其机制晋国、秦国是时,多是爵位,晋候、秦伯。

而《史记》因是汉朝时编写出来的,因此不管是哪国多用敬称,秦国国君都是秦公。


历史小知


秦国是东周的一个诸侯国。他的爵位在东周是伯爵。属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的第三等爵位。在分封的时候,宋国属于公爵、晋国属于侯爵、秦国属于伯爵、楚国属于子爵、许国属于男爵。所以后世的很多史书中称秦国国君为秦伯。

秦人从亡国之后到被封为诸侯再到一统天下,一路披荆斩棘,一波三折,秦人的历史伴随着周王朝的兴衰。

公元前1046年,在周原一带崛起的周人乘着商王帝辛东征夷方,都城空虚的时候,出兵攻灭商朝,建立了周朝,原来商朝的封国大部分投降周朝,部分原来的重要方国被周人逐步攻灭。秦人的先祖飞廉作为纣王的重臣被处死,嬴姓秦人成了亡国之人。

此前,秦人先祖同宗的赵人先祖造父因为善于驾车协助周穆王平叛有功,被封在赵城,称为赵氏,秦人或许为了减少歧视,于是也冒称赵氏。

他们的余部在首领的带领下在西垂,也就是周人的西部一带游牧生活,和附近的戎人等杂居。在周孝王时代,秦人先祖非子终于因为善于牧马被周王看中,将秦邑地赐封给他,这时候,秦人有了根据地。恢复了中断150多年的嬴姓祭祀,这时候可以光明正大的定居生活,不需要再流窜。

获得秦邑对于秦人来说是从零到一的飞跃,是一次量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此前,是亡国者,是邪恶的纣王的同类,助纣为虐或许有着原罪。虽然功过牧马,来自周王的赏赐虽然很小,仅仅一个秦邑,没有任何爵位,但是代表周王室逐渐接纳了秦人。

有了稳定的居住地,秦人开始了奋斗的传奇,当时居住的秦邑四周还是戎狄部落,或许,秦人一百多年的落魄和周围的部落已经没什么差别,但是一旦定居,就成了另类,于是,和四周的戎人开始征伐,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地,间接的拱卫周王朝的西部边疆。

经历四世之后,非子四世孙赵其在位期间击败了西戎,被周宣王正式封为西陲大夫,又将秦地赐封给他,正式成为周王朝大夫,代表者秦人终于被周人认可,也预示着周王朝逐渐衰落,对周围的威慑能力减弱,不得不依靠其他势力来拱卫边疆。这对于秦人来说,是一次质变,他们已经成为周人不可或缺的力量。

赵其之后,其次子赵开即位,这时候,中央的是周幽王,通过一系列神操作最终被申侯联合犬戎杀死,犬戎攻破镐京,其子周平王即位,周平王为了摆脱二王争立的困境,再晋文侯的帮助下杀死周携王,随后迁都洛阳,赵开不失时机的派兵护送周王东迁,周平王于是将朝廷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地方封给赵开,建立秦国,爵位是侯爵。

赵开便是秦国第一位国君,死后谥号是襄。跻身为诸侯的秦国没有松懈的本钱,周围戎人遍地,稍有不慎就再次称为亡国奴,只有艰苦的四处征伐,开拓疆土。


歪史


春秋时,左丘明著《左传》中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开篇就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处的晋侯,说是晋文公;此处的秦伯,说的秦穆公。

周武王灭商之后,大肆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封建71国,姬姓子孙有53个,这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周武王分封)

西周的诸侯国只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七个公爵诸侯国。

其中虢国是因其开国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其余六国君主之所以被封为公爵,皆因其为之前的王者之后裔。

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黄帝、炎帝、尧、舜的四个后代,分别被分封为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这在周代的政治伦理里认为是“兴灭继絶”,以显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周天子“以德配天”。

著名的侯爵诸侯国有齐国、鲁国、管国、蔡国、卫国、晋国、杨国、滕国、燕国、蓟国、魏国、成国、霍县国、曹县国等。伯爵诸侯国有秦国、郑国等。楚国、吴国也只是子爵。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的爵位是“侯爵”,秦穆公的爵位是“伯爵”。一般在周王朝的国际社会交往中,在称呼国君时体现,比如参加由周天子主持的仪式,就需要按照爵位高低来排座次。

至于晋文公里的“公”与秦穆公里的“公”,是谥号的说法。如晚晴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谥号“文忠”,晋一等肃毅侯,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传统,一般不会直接叫名字,所以署名都是“曾文正公”、“李文忠公”等。这里他们也有一个“公”字,却不是爵位,只是一种敬称。

(秦穆公执政班子)

这与晋文公、秦穆公的叫法类似,在他们活着的时,只能称呼“主上”、“君上”之类的称呼。在他们去世后,一班臣子们议好谥号,这个称呼才会被记入史书中。


而知而行的历史


“公”尊称,“伯”爵位

秦封伯,是伯爵,所以称为秦伯,后来彭城相王之后称秦王。

而这里的公是尊称,表示尊敬的意思,正式外交祭祀场合还是要称秦伯的。

周朝分封制

武王立周后,按照等级和功劳大小设定了爵位进行分封,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公、侯、侯、伯、子五等爵位。

不过开始时,五等爵位是公、监、侯、伯、子五等爵位。

周公摄政期间,发生了三监之乱,也就是武庚之乱。周公将他们平定后,王室把爵位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西周的制度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并不全是王室同族,还包括了殷商的王室,投降的商朝贵族,还有一些存在的和存在过又被恢复的古国。

不同的分封对象,对应了不同的爵位。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 公 侯 伯 子 男,凡五等”。周朝诸 侯国中伯爵国有 吴国、 秦国、 曹国、 郑国、 梁国等。

秦国伯爵的由来

西周初年,嬴姓一支西迁,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地(今甘肃天水)封给非子。

西周晚期,秦仲诛伐西戎有功,获封西垂大夫。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申后、外孙姬宜臼而恼怒,于是联合缯国、犬戎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当时,秦襄公曾率兵援救周朝,作战得力,立有大功。

周幽王死后,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当时丰镐周围主要有四种力量:一是周幽王和姬伯服的势力,他们死后由王子余臣(周携王)继承;二是周平王的势力;三是戎族的势力;四是秦的势力。在周幽王被杀之后,秦襄公面临的抉择是或者追随周携王,或者拥戴周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传统威信,而并不拘于秦国与周幽王、姬伯服的旧有关系,特别是周幽王死后,他更没有必要与王室的正统代表周平王相敌对。于是在周朝为逃避犬戎祸难,都城东迁洛邑时,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并说:“犬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周平王与秦襄公盟誓,封给他爵位。秦襄公这时才开始建立诸侯国,享有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得与山东各诸侯国互通使节,彼此访问。这是巨大的飞跃。秦襄公非常高兴,即立西汧,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头的太牢大礼,在西畴祭祀白帝,以庆贺秦国的正式立国。


山海经之悦


我们非常熟悉的“春秋五霸”在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不一,这也反应了不同的史学家站在各自的评判标准之上进行评判的结果。

如司马迁评价的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东汉班固等评价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宋襄公像,春秋五霸中称谓中也就他是名副其实的公爵,其他都是低于公爵的封爵)

春秋五霸中“公”和“王”的称谓是爵位吗?秦穆公为何称“秦伯”?

春秋时期的诸侯五个霸主真的如西汉、东汉的史学家评价的那样是“公”或者“王”的爵位吗?

西周时期,适用公、侯、伯、子、男的五级爵位制度,“王”这个爵位只有周朝的君主才能使用,因此我们看到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吴王”出现了“王”这样的称呼,这就不是周王室对楚国、吴国的封爵了,这是后人记载或者“谥号”上得来的,也有自封的“王”。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自封为“王”已经成为常态化了。

以上列举的春秋五霸中,齐桓公的封爵是侯爵、晋文公的封爵是侯爵、秦穆公的封爵是伯爵、宋襄公的封爵是公爵、楚庄王的封爵是子爵、吴王的封爵是子爵,只有宋襄公的封爵是公爵,在爵位上是名副其实的,其他都是僭越。齐桓公称霸之后,周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桓公,并将他的爵位由“侯爵”提升为“公爵”;吴国的封爵存在异议,《春秋》中称吴国的国君为“吴子”,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国君的正式称谓为“吴伯”。

秦国国君在正式的记载上一般都用“秦伯”来称呼,而不是用“公”爵的,不符合周王朝的爵位分封。正式史书的记载中,春秋五霸一般都记载为齐侯(或者齐公)、晋侯、秦伯、楚子、吴子(或者吴伯)、宋公,而不是都成了“公”和“王”的。(秦穆公雕像,先秦史书中称他为“秦伯”,他的封爵是“伯爵”,而不是“公爵”)

为何秦穆公的“公”不是爵位的称呼?

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西周时期,诸侯国不敢僭越爵位的分封制度,在爵位称呼之上都是老老实实的。到了东周时期,周王朝迅速衰落,在诸侯中的地位下降非常快,较大的诸侯国根本不将周王室放在眼里,自然周朝的爵位也形同虚设了。楚庄王在称霸之时,曾经驻军在周国(周王朝国家)的边境,楚庄王向周朝的使者问鼎的规制和数量(问鼎中原),小小的一个子爵国家,因为军事势力强盛,居然想灭了周国。

春秋初期,周王朝虽然是天下共主,但对一些诸侯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至于爵位制度的遵循更谈不上了,也没有多少诸侯真正尊敬了。(鲁惠公像,他的儿子鲁隐公将谥号中加上了“公”,表达对父亲的尊敬,从此开启了诸侯去世谥号中加“公”的时代)

那么诸侯国没有封爵到“公爵,”称“公”到底怎么来的呐?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儒家何休在注释《春秋公羊传》时点出了其中的要点:

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

没有公爵封爵的国家鲁国(侯爵诸侯国)最早开始了用“公”这个名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隐公把去世的父亲鲁惠公的谥号用了“公”的称号,这不是封爵,这是僭越的尊称。鲁惠公去世于春秋初年的公元前723年,他的儿子将死去父亲的谥号定为“鲁惠公”,至于有没有报请周王室的允许那就不得而知了。这是侯爵死后用“公”来尊称的第一个案例(存疑),此后的诸侯国也大都沿用“公”作为去世君主的尊称了,也更有甚者,将去世的君主尊称为“王”,如此展现在现在的春秋五霸就出现了“公”和“王”的称呼了,除了宋襄公之外,其他应该都是谥号的尊称罢了。

秦穆公又称秦缪公,这是谥号的尊称,其中的“公”不是爵位,而是尊称。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衰落的周王室将“公爵”这样的爵位出让给诸侯国,爵位不是白给的,诸侯国要敬献给周王室相当的利益才行,为了利益周王室也将诸侯国的爵位提升一个甚至几个级别的。

这也是早期的“鬻爵”了!


穿越再现彼岸


在周朝的时候 ,下面的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晋国是侯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侯秦伯。

秦穆公的公不是爵位,是尊称。表示尊敬,在正式场合还是要称呼秦伯的。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他是缪氏先祖,也就是蔺相如最早的主子缪贤的先祖,更是春秋五霸之一,当之无愧地成为改变秦国门风的第一人。

秦穆公塑像


石门光影


简单来说,秦穆公的“公”不是“公”的爵位,他的爵位是伯。

一般来说,用谥号称人应该是“国号+谥号+爵位”,比如周文王、汉武帝等,但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诸侯都不符合这个模式,他们谥号后面跟的多是“公”,这难道说明他们的爵位都是“公”?其实不是,这里的“公”只是他们死后的升级而已。

“公”其实是最令人困惑的周朝爵位了,因为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多,尽管春秋战国有影响的诸侯只有宋为真正的公爵,但我们在史书里可以见到太多的“公”,比如题主所说的秦穆公。

“公”是周代地位最高的爵位,公侯伯子男里面排第一,可“公”又不仅仅是爵位,它还可以是称号,周王畿内地位很高的王臣在活着的时候就可以称“公”,最著名的是周公旦,同时期的还有召公奭,他们本身的爵位其实都是“侯”(鲁和燕)。

此外,诸侯国内的臣民对自己的国君可以敬称为“公”,比如《春秋》是鲁国的国史,里面的鲁国国君都是“公”,但他们的爵位是“侯”。

而且称号的等级属于周礼范畴,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公”以外的诸侯活着的时候不能称“公”,死后还不能过过瘾?反正周王室又管不了,于是一个又一个“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晋国,爵位是“侯”,在晋武公之前一直是“晋+谥号+侯”,到了晋武公及其以后就是“晋+谥号+公”了,而晋武公本人是曲沃代翼(晋国内战)的胜利者,以小宗夺取了大宗的国君之位,其上位本身就是不被礼制允许的,但此时已是春秋时期,周王室管不了啊,晋国给点意思,王室也只好承认了。

秦国做的其实更进一步,因为他们不仅给春秋时期逝去的君主升级,还顺带把之前的君主升级了。

秦国要到周平王东迁时才被封为诸侯,正是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才得到个伯爵的爵位,但不仅他及他的后人是“公”,他的父亲也是“公”(秦庄公),显然是追封。

这时候才是春秋刚开局,到得后面,王室越发衰微,诸侯就更加放肆。

比如南方的楚、吴、越三国,楚国最早崛起,也最终僭越,他的爵位是“子”,结果直接升级到“王”,跟周天子并称,春秋末期吴越强盛起来后,也是有样学样。

到了战国时期,不仅南方诸国,天下但凡有点实力的诸侯都选择了称王,秦国也在秦惠文王时期升级,接着又在秦始皇时期升级为皇帝,当然,很快秦王子婴又降了回去。

总结一下,秦穆公的爵位是“伯”,所以称他为秦伯是很正常的,相同的称齐桓公为齐侯、晋文公为晋侯、楚庄王为楚子,至于他们在死后的谥号升级更是当时的普遍情况。


平沙趣说历史


周朝分封诸侯的时候,一开始分封没有秦国爵位,秦国祖先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因为养马有功被封秦到西周被灭。秦国平叛救驾和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才分封秦国为伯爵。在周朝时候,下面诸侯国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晋国是候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候秦伯。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环境中,晋候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在其他的地方有可能指的是晋惠公秦惠公等等,因为晋国的国君都可以用晋候来称呼,秦国亦如此,在文中简称,体现了《左转》语言的特色,简洁。


小城司机


爵分五级,依次公丶侯丶伯丶子、男。周天子封赢氏于秦,为伯爵。西周末期,天子已有名无实,续生五霸,秦穆为其一,自封为公。实"拳头“产品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