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到底有没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

魁哥说历史


诸葛亮临终嘱咐杨仪:“撤回成都,如果魏延不撒,就由他去吧。”并未授意杀魏延。后杨仪撤退,魏延不撤,但魏担心杨会说自己造反,便率领军队阻挡杨仪撤军,二人几乎同时向后主举报对方造反,后主和大臣们选择相信了杨仪(很大的原因是魏在蜀国的人缘不好,魏性格孤傲,恃才傲物与关羽相似),后主派军队“平叛”,同时,魏延军中发生叛乱,魏在叛乱被部将马岱所杀。魏延真正死于与杨仪的争权内耗。


智天使893


在历史上诸葛亮临死之前绝对没有留下过叮嘱马岱斩杀魏延的命令。

先来简略说一下魏延其人吧,魏延出身于刘备的部曲,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部曲,在古代军队是军队,部曲是部曲,军队是国家的军队,部曲往好听了说叫私人雇佣兵,说得不好听了就是贵族的奴隶。

所以部曲在当时社会地位很低微,因此也就是说魏延出身很低微,这样的出身也造就了魏延争强好胜,十分想出人头地的性格,记住这个性格,这个性格才是导致魏延之死的主要原因。

魏延在刘备入蜀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刘备破格提拔,从此成为刘备集团正规军中的大将,刘备击退曹操占据汉中后,想留大将镇守汉中,当时蜀汉集团内部都认为非张飞莫属,连张飞自己都认为必定是自己镇守汉中,结果刘备却出乎众人意外的破格提拔了当时还是牙门将军的魏延为汉中都督兼任汉中太守掌管汉中军政大权,由此魏延的在刘备集团地位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到了蜀汉中后期魏延已经属于蜀国军队中的中流砥柱,在军事地位上魏延的地位仅次于总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

诸葛亮多次北伐,魏延都是作为诸葛亮的前部先锋出马,先后击败魏国五子良将张郃、名将郭淮和费耀。在这里不能不说魏延在军事上的天资英才,虽然诸葛亮领导有方,但绝对离不开魏延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小说中为我们勾画了诸葛亮讨厌魏延,在临死时还不忘了叮嘱马岱斩杀魏延,实际在历史上诸葛亮是非常喜欢魏延,欣赏魏延,而且魏延性格缺陷很大,为人处世方面也非常不好,处处得罪同僚,只有诸葛亮能包容魏延,并且加以重用。

历史上的魏延为人争强好胜,直爽霸道,脾气非常差,与同僚之间关系极其不融洽, 但是由于魏延非常有军事才华,所以诸葛亮每每都会包容魏延,替魏延做和事佬,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有一次和蜀汉的卫尉刘琰吵架,最后闹到诸葛亮那里,结果诸葛亮却是偏袒魏延,让刘琰给魏延道歉了事。

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本人是非常欣赏魏延,在魏延和同僚吵架期间,诸葛亮往往偏袒魏延,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袒也养成了魏延霸道欺压同僚的性格,也为魏延之死买下了伏笔。

在历史上除了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外,从未出现过两人不和谐的因素,子午谷奇谋是一个好谋略,但是诸葛亮出于谨慎的目的没有采纳,谈不上谁对谁错,但是后世很多人看了小说《三国演义》之后都认为这件事上诸葛亮和魏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矛盾,从此为后来诸葛亮临终定计斩魏延提供了支持,实际历史上这次意见相左,两人并没有发生争吵,很平和,大家都知道给上司提案的时候都会有被拒绝的时候,所以魏延也没弱智到在这种问题上和上司诸葛亮处处较真。

因此历史上的诸葛亮和魏延不存在矛盾,所以也就不可能会设计斩杀名将魏延,毕竟诸葛亮很清楚自己之后,蜀汉在军事上比较有作为的就是大将魏延,不可能擅杀大将,那么魏延是如何被马岱所杀,马岱又是听谁的命令斩杀魏延呢?

其实魏延是死于丞相府长史杨仪之手,而马岱也是听从了杨仪命令斩杀魏延。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终前遗命杨仪、姜维、费祎三人共掌兵权,率主力部队撤回成都,命令魏延断后,并且诸葛亮了解魏延恃才傲物,傲慢霸道的性格,怕魏延不听从杨仪等三人命令,告知他们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他们三人就不用管魏延,自行撤退就好了。

在这里就要给大家说一下,魏延和杨仪都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而且二人性格也颇为相似,都是属于恃才傲物的人,只不过一文一武而已。所以两人性格使然,也造成了二人水火不相容。

《三国志》记载,魏延身为武将,比较雄武有力,多次在公开场合侮辱杨仪,甚至做出拔刀要砍了杨仪的姿态,杨仪则是受了委屈就去找诸葛亮哭诉,毕竟他是文人,不敢和武夫出身的魏延较劲,但是别的官员都怕魏延,杨仪却还是有一身傲骨,不肯对魏延服软,而诸葛亮则是对两人的才能都颇为欣赏,所以处处和稀泥。

因此诸葛亮在世时尚能镇住二人,但是诸葛亮死后,两人的矛盾就日趋白热化。

而三国时期魏国人鱼豢所编撰的《魏略》中则认为,诸葛亮死后是把兵权交给了魏延,而杨仪担心魏延掌兵权后对自己不利,所以假借诸葛亮遗命之名义夺取兵权并派大将马岱斩杀了魏延。

从这可以看出正史资料中《三国志》和《魏略》对于这段历史记录出现了分歧,也就是诸葛亮死后究竟把兵权托付给了谁?

其实关于这段历史个人认为还是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说的比较符合逻辑道理,吕思勉先生认为诸葛亮死后并没有把兵权指定交付给一个人,因为史书中记载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得了很急很重的病,很快就死了,他根本来不及交代后事,所以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像《三国志》或《魏略》中写的那样还能交代后事,指定把兵权托付给谁。

不管是从《三国志》还是《魏略》的记载,诸葛亮临终托付兵权的杨仪和魏延都和实际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不符,所以吕思勉先生猜测,诸葛亮在临终时只有一个命令,那就是撤退,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一死,蜀汉众将之中无一人能是司马懿的对手,必须要保留蜀汉的战斗力,所以诸葛亮在仓促死亡之际没有对谁留下特意的交代,包括魏延和杨仪。

而杨仪、姜维、费祎三人一合计他们三个人谁也命令不动魏延,于是三人决定假传诸葛亮遗命让魏延撤退,而让三人之中和魏延关系相对较好的费祎前去传达撤退命令。

结果就是魏延果然是狂妄至极,诸葛亮死后就不把命令放在眼里,而是执意要和魏国司马懿决一死战,所以这就给了杨仪机会,杨仪公报私仇借着这个机会给魏延扣了一定谋反的帽子,趁机诛杀魏延。

其实在后世史学界已经证实把《魏略》中诸葛亮临终托付魏延兵权说法确认为是当时的魏国道听途说罢了。

而《三国志》中的记载可能比较真实,但是真实背后就是吕思勉先生猜测的,极有可能是杨仪、姜维、费祎三人怕魏延不听自己命令,集体联合假托诸葛亮的遗命去命令让魏延撤退,结果魏延连诸葛亮的遗命都肯遵从,所以才有了后来马岱斩魏延的结局。

魏延之死其实在历史上算得上是冤案,杨仪给魏延扣得帽子是魏延想率军投靠魏国,但是实际上魏延根本就没有想过投降魏国,他真想投降的话,他直接率亲军直接就可以去司马懿大营投降,但是魏延没有这么做,而是他一直没有选择离开蜀地,一直率所部军队追袭主力撤退军队,说明了魏延其实最想做的就是杀死杨仪,然后帅主力军队再度北上和司马懿决一死战。

但是就像刚才说的,魏延平日里得最同僚得罪的太深了,他和杨仪同时给后主刘禅上书互说对方谋反,刘禅不能决定,朝会上向群臣咨询建议,结果中央大多数重臣都认为杨仪是文人没这个胆量谋反,反倒是魏延一介武夫军功还很大,他谋反的可能性很大,平时魏延不积德,结果就是关键时刻根本没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就这样蜀汉官方就给魏延定上了谋反的帽子。

朝廷中央一旦下定义,那么魏延所部军队士气就散了,马岱斩魏延,实际是为了执行朝廷的命令而已。

魏延之死可以说很冤枉,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他的死他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同时陷害他的小人杨仪也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当然,作为小人的杨仪也没什么好下场,魏延被诛杀后,杨仪本以为自己可以接班诸葛亮,结果诸葛亮的接班人却是蒋琬,杨仪不服,四处散播朝廷的坏话,最终还想掀起政治迫害,刘禅果断的赐死了杨仪,避免了蜀汉政局的动荡。

魏延和杨仪都算是蜀汉中后期比较有能力的人才,可惜两人性格缺陷都很厉害,而且互不相容,甚至互相残杀,最终酿成了两败具伤的惨剧。

所以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从来没向马岱下达过斩杀魏延的命令和计划,而马岱斩杀魏延,则是因为当时朝廷中央给魏延下了定义为谋反,所以马岱是为了执行朝廷决定才斩杀魏延,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魏延之死基本源于自己的性格缺陷咎由自取和杨仪的陷害而已。


小岛知风


《三国志》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安排马岱杀害魏延的记载,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诸葛亮去世前安排杨仪统帅大军返回蜀汉,魏延不肯接受杨仪的节度,并且烧毁了沿途的栈道,企图阻止杨仪的大军返回。之后杨仪和魏延相互告发对方谋反,蜀汉朝廷认定魏延谋反,魏延的士兵纷纷溃散,魏延带着几个亲信企图讨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将魏延斩杀。

  • 疑点重重的撤军计划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魏延被杀似乎只是杨仪一个人的问题,和诸葛亮并没有任何关系。不过《三国志》在记载杨仪和魏延闹翻之前,还记载了诸葛亮对撤兵计划的安排。

《三国志》称诸葛亮去世之前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召集起来,让他们在自己去世后,相互协助带领蜀汉大军回到汉中。同时诸葛亮安排杨仪负责指挥全军,并且要求魏延在大军的最后面断后。

魏延是蜀汉军队的二号人物,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头号大将,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最令人不解的一点是,诸葛亮去世前安排撤军,为什么没有通知魏延前来开会,仅仅通知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

而且诸葛亮既然安排魏延断后,又怎么会不事先通知魏延,反而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才派遣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态度。

  • 诸葛亮为什么不通知魏延

按照《三国志》里面的说法,诸葛亮安排完撤军计划后,对着杨仪等人说:“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那么大军就自行撤回蜀汉。”从诸葛亮的这句话不难看出,诸葛亮去世前已经知道魏延肯定要出问题,而且诸葛亮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个方法就是大军抛弃掉魏延和他的部队,由杨仪带领退回蜀汉。

笔者对于《三国志》的这一段记载一直有一个疑问,魏延一直很敬畏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真的想要让魏延回到蜀汉,诸葛亮在开会的时候,应该将魏延叫到身边好言相劝,以防止魏延在自己死后作乱。即使诸葛亮知道自己劝不动魏延,也不应该放魏延活着离开,毕竟魏延镇守汉中多年,对蜀汉的防御了如指掌,这样的一个人一旦投降曹魏,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如果诸葛亮真的不想要再用魏延,那么诸葛亮完全可以在自己去世前,将魏延骗到大营里面软禁,或者直接埋伏杀手除掉魏延。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对魏延抱有一定的希望,他希望魏延能够接受自己的命令,带领军队跟随杨仪返回蜀汉。

但是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既然想要让魏延回到蜀汉,他为什么不亲自对魏延说明情况,反而要在去世前开会的时候,故意不让魏延参加呢?试想一下,假如魏延参加了诸葛亮的退兵会议,那么魏延又有什么理由攻击杨仪,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会跟着魏延攻击杨仪。

  • 《魏略》中的另类记载

作为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魏略》中也有一段关于杨仪和魏延争权的记载。不过《魏略》和《三国志》的记载截然相反,《魏略》称诸葛亮临死前将兵权传给了魏延,杨仪和姜维、、费祎、马岱等人联合夺权,并且诬告魏延谋反,最终害死了魏延。

虽然《魏略》是曹魏的史书,《魏略》中的记载可能存在污蔑蜀汉的嫌疑,但是蜀汉后期一直都是由费祎和姜维等人掌权,陈寿作为蜀汉的旧臣,很难能够知道魏延被害的真相。

实际上在诸葛亮去世之前,魏延的身份为征西大将军和南征侯,地位远在杨仪和费祎之上。按照官职的大小来排列,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肯定要继承蜀军的最高领导权。而魏延之所以攻打杨仪,就是因为魏延认为自己的官职最高,不应该受到杨仪的领导。

从魏延和杨仪相互告发对方谋反来看,魏延确实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开过一个榻前会议,榻前会议的说法仅仅是杨仪一伙人的一面之词。而魏延的性格一直飞扬跋扈,他和杨仪相互告对方谋反,蜀汉的大臣都偏向杨仪,魏延背上谋反的罪名后,手下的士兵纷纷溃散,最终被马岱斩杀。

  • 马岱斩杀魏延的真相分析

笔者认为马岱斩杀魏延,同诸葛亮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首先不管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将魏延之死的矛头对准了杨仪,即使诸葛亮真的安排杨仪带领大军离开,诸葛亮也没有安排杨仪杀掉魏延。

如果诸葛亮没有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杨仪,那么马岱斩杀魏延跟诸葛亮更没有任何关系。杨仪因为私人怨恨擅杀大将,对蜀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蜀汉后期本身就缺乏大将,魏延死后蜀汉的名将更是凤毛麟角,再也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史海泛舟摆渡人



诸葛亮临终前在五丈原召开了“退兵”会议,魏延当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专门负责对外作战,可是所谓的「退兵」会议,居然破天荒地没有让魏延参与。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与杨仪发生冲突,并且落入了诸葛亮生前就设下的圈套,让早就在魏延身边当卧底的马岱给杀了。

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他斗不过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诸葛亮又是不得不忍痛杀掉这位爱将。刘备在位时,魏延的最高军职只是镇北将军。刘禅即位后魏延就被封其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部队。后又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以符节,并且被进封为南郑侯。请注意,征西将军是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可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战时甚至可以直接砍两千石(汉代以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南郑侯为县侯,是异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诸葛亮的武乡(县)侯是同级。在蜀汉的武将中生前就二度被封候的仅魏延一人,这是何等的殊荣呀!一个有反骨的军人能得到诸葛亮的如此器重吗?

众所周知,刘禅虽是皇帝,但实权一直是控制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更何况封候这等大事,没有诸葛亮点头能办得到吗?如果魏延真有反骨,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还敢让他当掌握兵权的第一把手吗?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完全信任的。那么,诸葛亮身后所安排的第一件事为何又是除掉魏延呢?我们知道,刘备是明君,魏延当然俯首帖耳;诸葛亮是名相,魏延自然也要听从调遣;刘禅是昏君,魏延很可能就不会买他的账了,也许他就会拥兵自重,甚至自已当皇帝,成为董卓第二。而姜维是诸葛亮信任的接班人。可当年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奇袭子午谷的战略时姜维才不过是天水城一个小小的中郎。纵观当时的蜀营帐下,五虎大将已亡其四,除了老迈的赵云,能称得上上将的只有魏延一人了。魏延随刘备、诸葛亮南征北战,可谓战功赫赫,经验丰富。论文武之才,魏延不在关张之下。但他的傲慢胜过关羽,无礼不逊张飞,如此目中无人的魏延又怎能对姜维甘拜下风呢?这也正是诸葛亮所忧虑的。为了蜀汉的安定团结的大局,为了给蜀汉的主帅姜维扫清障碍,诸葛亮不得不借杨仪的手杀掉魏延。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魏延生前特别给予他非同寻常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诸葛亮本人。但魏延死后诸葛亮又让他蒙受了千古奇冤,背了数千年的黑锅,因为那时诸葛亮自已已长眠九泉之下无法替他平反了,而蜀汉也无人有本事站出来为魏延喊冤叫屈了。为魏延平反昭雪只能靠今日的历史学家了


历史的波澜壮阔


关于这件事,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只是三国演义中有所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与其他记载中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魏延的生平。当时刘备入川时魏延被封为牙门将军,之后攻克汉中后,又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后,刘备称帝,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武将官职上,已经没什么可以再提拔的了。而后刘禅登基,封其为都亭侯,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又提拔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留下诛杀魏延的命令,首先要确定魏延到底有没有谋逆的打算,先看他的官职,在刘备在位之时,魏延就已经位高权重了,而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看出魏延有不忠的可能,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抱着魏延可用的想法,带魏延北伐,而魏延北伐时基本每一次都会献上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每次都拒绝了,魏延心生不满。不满归不满,子午谷奇谋属于险着,既险又奇,而那时的蜀汉大权基本都在诸葛亮身上,无论魏延之谋成败与否,似乎都不存在谋逆的可能性。这一点诸葛亮肯定也能看清楚。

再来看诸葛亮,他除了多智之外,另外出名的就是一个忠字。只是意见不同,心有不安便斩杀蜀汉当时最可靠的大将,这恐怕是不现实的。就算诸葛亮不安,估计也不会留下这种命令。另外正史唯一表明的,魏延之死与杨仪息息相关,首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杨仪对魏延秘不发丧,而且杨仪与魏延一直关系不好,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世时文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杨仪等人也被诸葛亮带在身旁,诸葛亮去世,文官之中再也没有能镇的住魏延的人。从大局考虑,魏延不可轻杀。但如果从文武之争来考虑,魏延必杀。

所以说,我认为魏延之死并不是因为谋逆与诸葛亮的遗命,而是败于那次很久以前的文武之争罢了。


酱油咸菜根


我们只能说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实际上魏延之死是死于宫斗。

话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前,曾经嘱咐必须撤兵,就算魏延不同意也要撤兵,交代谁了呢?杨仪,费祎。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去世前,魏延并没有在其身边,由此可见诸葛亮并不信任魏延,同时他预料魏延必然反对撤兵,所以特别做了交代,不管魏延同不同意,都要撤兵。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去探听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去世了,不是还有我吗?”

我们先揣摩一下,为什么魏延会这么说?因为他想立功,那么立功的目的是什么呢?

做诸葛亮的接班人。在《三国志》里说的很明白,魏延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而另一个人也以为自己是接班人,谁呢?

长史杨仪。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就为继承权开始了斗争。很显然杨仪跟诸葛亮走的近些。当魏延发现蜀军撤退,而自己居然被蒙在鼓里时,彻底慌神了。因为撤军的指挥官是杨仪,这就意味着竞争对手会成为自己的老大。

于是试图先下手为强,带兵追击。这时杨仪正好借力用力,向朝廷上报魏延谋反。

结果魏延被干掉了。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呢?

其实魏延和杨仪都想多了,人家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

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那只是小说杜撰的。真正杀魏延的是杨仪,就是这样。最后插一句,其实魏延是蜀国里比较能打的将领,深受刘备喜爱,但是诸葛亮不喜欢他。

切记,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二者不能混淆。




生活大话家


当然有,否则就不会有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后,马岱异军突起,将魏延斩落马下的故事了。

诸葛亮因为司马懿坚守不出,不是办法。所以设计木牛流马运粮草来引诱司马懿出战。

火烧五丈原计谋失败后,诸葛亮又听到东吴在边境被魏军大败,气火攻心,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摆了个七星灯阵为自己续命,结果还被魏延不小心给搅了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定胜天在此时的诸葛亮看来,不过是一句空喊而已。

既然算不过天,那就只好承认了。诸葛亮把后事巨细糜遗的都给安排好了,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造成隐患的细节。

哪怕魏延在自己死后会不会反这个还没有定论的问题,自己也不会放过。

所以,命令长史杨仪和参军姜维在自己死后要严防魏延造反,还密令马岱死盯魏延,如果魏延造反,那么马岱就要假装投诚,等到魏延说到“谁敢杀我”,就将其斩落马下。

所以,诸葛亮当时还没有说自己一死,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魏延杀了。而是派马岱在魏延身边伺机而动,这样说来,诸葛亮还是给魏延留了条活路的。

可是魏延太自大了,诸葛亮和刘备一死,魏延就以为蜀国再没有谁能镇住自己了,那么自己本该得到的地位和荣耀,自己都要夺回来,哪怕是兵变。

到最后,还是死在了诸葛亮的计谋和一干蜀将的忠心手里。


古今中外多少事


魏延本无反心,只是孤傲!诸葛亮临终前也没有遗嘱让马岱杀魏延。

在演义中,诸葛亮知道他死后魏延必反。他在临终前授以马岱秘策,让他“潜伏”在魏延身边,然后趁魏延大喊“谁敢杀我”、大意麻痹之时,一刀将其斩杀。 同时,诸葛亮又交给杨仪一个锦囊,让他和魏延对阵时故意示弱,并引诱魏延高喊“谁敢杀我”,到时候自然有人除掉魏延。一切都被诸葛亮安排好了。


但是正始中,诸葛亮临终前是没有这样的遗嘱,但他对待魏延的态度确实有争议,他对魏延的使用一直比较保守,甚至是压制。留下的遗令具体内容和人事安排也存在疑点,确实是有人分析是诸葛亮对魏延的性格一直不放心,借杨仪之手铲除他。诸葛亮的真实想法如何,现在是没法还原了。但是在崇尚简约文风的时代,陈寿专门花了篇幅来分析魏延谋反是被冤枉的,可见他的死确实疑点甚多。

魏延不谙世故人情,缺乏政治眼光。他的火爆做法,得罪的不止是一个杨仪,也是大多数文官集团。放到任何时期,魏延那个性格都不会让当权者或者大多数同僚喜欢,要是遇到一个知人善用的明主,爱惜人才,了解他的性格,还能保全他。但是后主不是刘备,魏延也只有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明月西西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从正史的角度讲,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并没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

从演义的角度讲,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临终之前并没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他是令魏延断后,若魏延不听,军队照常出发。而魏延最终是被杨仪派马岱追杀掉的!

《三国演义》原文: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

从《三国演义》的原文可以看出,诸葛亮临终之前,授马岱密计,让他在适当时候杀掉魏延。

为什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于魏延之死的说法差别如此之大呢?

因为《三国志》是正史,而正史一般是根据历史的真实性,客观地以纪传体编写的书。书中内容都比较严谨,具有事实依据。

《三国演义》是一种小说,小说一般是作者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和假设编写而成。书中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进行了大量的美化!

所以,如果以史学的严谨态度,我认为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并没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

当然,如果是演义迷,也可以认为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


历史囧话


说起魏延,他应该是三国一个不大不小的“网红”吧!尤其是他那声“谁敢杀我”在现在游戏界可是很流行的。好了不开玩笑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魏延究竟是何许人也。魏延,字文长。在《三国演义》中在投降刘备集团之初,就差点被诸葛亮杀掉,称其是脑后有反骨的“反骨仔”。具体诸葛亮怎么看出来的我们就不讨论了,也许诸葛亮会透视也说不定,幸亏得到刘备力保才得以幸免。而魏延也确实深得刘备器重,从一名小部曲被破格提升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发展到后面成为蜀汉军中武将第一人,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较为保守,而魏延又经常胆大冒险,关于北伐上所以想法有时候就会产生冲突,最为著名的就是现在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只是诸葛亮一直不准许。所以二人是有矛盾的,迫于诸葛亮权利大,诸葛亮生前是一直屈服的,规规矩矩的,而诸葛亮濒死之际怕日后没有人可以压制魏延就订下密计将魏延诛杀。具体过程咱们在这就不描述了。

但是历史上真是如此的吗?其实不是,压根就不干诸葛亮的事,虽然二人有矛盾。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想杀掉他。杀掉魏延的是当时诸葛亮死后的掌权者杨仪。

建兴十二年秋天,在五丈原诸葛亮病情加重,诸葛亮也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召集杨仪、姜维、费祎等人商量退兵事宜。当时诸葛亮是: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那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前往探魏延口风,果然魏延回答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我们还在,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就荒废天下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断后也得是杨仪来。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魏延的预期发生,大军都随杨仪徐徐撤退了。魏延知道后大怒。赶在杨仪面前四处烧毁栈道,并且两个人都给成都上表称对方造反。由于魏延并没有过多参与过政治,当时朝廷多数都担保杨仪。在南谷口,杨仪命令何平前往抵御魏延。并且在阵前策反士兵,而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士兵一下子就散了,只剩下几个人和魏延逃往汉中,杨仪命令马岱追上魏延并斩杀了他。而且甚至是诛灭了魏延三族。

所以诸葛亮临终时是没有嘱咐过马岱杀掉魏延的,魏延是在和杨仪夺权中失败,被杨仪诛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