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思想属于儒家哪些属于道家?

HAOZHILI3255


积极、肯定、标准、统一、权威的就是儒家,消极、玄虚、模糊、辩证、相对的就是道家。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不对的。其实我们是信仰太多了,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不会怀疑、不会比较、没有因果、没有逻辑。


温伯成


儒家、道家、佛教,基本算是三大哲学思想。儒家哲学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贤,儒家一方面强调要积极修炼主体人格,挺立道德,另一方面要求奉献社会。道家追求的是无欲无求、顺应天性,鄙视一切功名利禄。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修身养性还要顺应天性,才能道法自然。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二者不完全独立穷尽,并且还是相互交融的。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儒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儒家、墨家称之为显学,跟道家有所不同。何为显学?顾名思义,显学就是指能给别人意见或者建议的思想,儒家思想在生活与工作中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并且优秀的人就是按照这个建议执行的。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第一要带着兴趣读书,第二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不就是这样嘛。

例如学习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学完之后懂得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那就要学以致用,每天早上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到纸上,按照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分类,把重要紧急的事情先处理,在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条理有顺序,就能从忙碌的工作中摆脱出来。

当摆脱出来以后就知道学习这本书是非常快乐的,因为自己受益了,之后会更加认真的读这本书,这也就验证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如果你想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还要学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其实这句话在工作中几乎每天都在运用,例如月度总结会、早会、晚会、周会等等,这不就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嘛,再例如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对本职工作有没有认真负责,如果不反省这个,可能永远无法升职加薪。

其实,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己对自己照镜子的过程,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如果短处不被发现,永远都会止步不前。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其实,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对工作严谨对待还要诚实守信,要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还有学习如何待人接物要有亲和力,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样才能用你的为人吸引人,相反,只会遭到嫌弃。

【小结】

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与教育。“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一种品质,更是君子们处世之道。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从消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家思想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升华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1、万物皆有阴阳,皆有相生相克之法

例如,我们生活中遇到绊脚石,也就是所说的小人,你会为之而气馁?还是会为之而坚强?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不管他如何阻挡我们,如何影响我们,只不过是我们人生发展中的一颗棋子,一阵波澜,并且这是在无形中督促着你的成长,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发展路上的垫脚石。巧用道家思想能让你在遇到小人时乘风破浪。

2、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如果没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那你可能当不好一个成功的老板,很多人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职位越高的人,反而脾气越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上善若水的境界。不能说看破红尘,只能说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首先。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广成子、黄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庄子、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等等英雄人物。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其次,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觉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于“儒嘎产综”或“将无同”,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以后,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学新思潮,无论是周、邹、程、朱一系,或陆、王一系,从理论思维的内容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儒道互补。

还是那句话,生活中道家与儒家思想都没有哪一家是最完美的,需要取诸子百家思想之所长,熟练运用,才能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十二十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因为他只要宣扬的是入世观念,具体的表现就是,以孔子和孟子的孔孟之道,代表作有《论语》等,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等理论为作人标准和处世之道。例如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宣扬入世观念,人必须有为,为名,为利等等,现在常接触大致有,各种各样考试,职位的晋升,各种孝道,尊老爱幼,尊长幼卑等。

道家文化主要是出世,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代表作《道德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观念。鄙弃公利,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反对权威和社会等级秩序,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比如现在终南山上各种隐士,就是道家思想的受害者。由于才疏学浅,就答这些吧。








暗香香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简直根植在了骨子里成为传统文化的骨血而屹立不摇。从“学而优则士”然后“宦海浮沉”乃至最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人生信条,从屈原的《离骚》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都可以看到其渗透的痕迹。“仁义礼智信”的五字箴言在古代典籍中更是屡见不鲜,从《四书》、《五经》到《千字文》、《弟子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几千年来果然被贯彻得很好。而从历史渊源上看儒家思想也的确是中国文化中可回溯的起点,从儒家弟子宣扬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可以看出它的真正哲学意蕴。

儒学伦理本体化的内涵可由三方面概括:“仁”的思想、“中”的思想和“五伦”的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六十多次,孔子用它几乎囊括了他所能想象出来的一切人类的美德。“仁”成了一种广泛伦理的崇高品性。“中”在古文中指“权”,即称重量的一种工具,它由一根木杆和一块重物构成,以平衡原理和杠杆原理进行操作。“中”于是就隐喻和象征地指审时度势、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当然即或使用贬义词见风使舵、模棱两可,恪守中庸等等也无不可。然而,伦理本体化的涵项中加入“五伦”之后色彩可就变了。“五伦”首先是将人进行自然化的处理,即让“父子”这一代表祖先传递、祖宗崇拜、生物遗传、自然法则的时间地理学原则作为伦理的首要条件,再把它泛化为共时的君臣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之中,以自然秩序的历时系列代表社会秩序的共时系列以至成为文人甚至所有普通老百姓精神和伦理生活的核心内容。

而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文人的精神却被异化了。每朝每代都不乏殉难者,但已很难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而是将自己附加于一种抽象理念,自愿成为其牺牲品。立功立言立身,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忠臣烈女反复的表彰和倡扬,使死亡成为一种隐秘的冲动,换取一个完美的姿态定格于屏幕。这种情形到明代,可谓登峰造极。方孝儒对朱棣慷慨陈辞灭十族也不怕何况九族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众多无辜的亲属和学生的生命并不是从属于他?大礼议之争,文官们被当众拖下去扒了衣服打屁股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自己以尊严性命相拚的“正统”的价值何在?如此愚昧的英勇,何其可悲,这种可悲一方面造就了中国文人的不幸,另一方面却又造就了“愤怒出诗人”下的不朽篇章。

由此,古代文人既读圣贤书,又闻天下事,可一谈到国家安危又多是忧之哀之,像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杜牧的“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无不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很少人有王昌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谈到自己的命运,像“同时天崖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类失意之感又占多数,偶尔有些“悦亲戚以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闲适之情也是在人生失意后无奈的感叹。只有最潇洒的浪漫派诗人李白在酒醉后会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可是由于君王昏庸,奸臣当道,许多人怀才不遇,甚至受诬陷排挤,自生性命也危在旦夕,“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比比皆是,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不甘寂寞之人偶尔会发些“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牢骚;积极向上者也只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君王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倘若幸运得到君王赏识,则尽显一股忧国忧民,“进亦忧,退亦忧”忠君之情。如此情感,能让我们不为之忧,为之愁吗?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那温顺善良的性格,他们不敢像英国人那样处死“查理一世”,也不敢像俄国人那样逼走“尼古拉二世”,只能终日过着伴君如伴虎的生活,最后郁郁而终。所有诗圣不会“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诗仙也唱不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豪迈诗句。

然中国古代思想并非只有儒家,先秦有\\"诸子百家\\",汉代有佛教传入,汉唐间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北方游牧文化的冲击,尽管儒家是各派学术中最有传统和连续性的,但其他各派也以其他方式存在着,汉武尊儒,其他各家并未湮灭,思想的交锋和融合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考察不应局限于儒家经典。庄子心与道冥、物我一体,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人生境界,也是许多的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心的空明,虚以待物,正是人们所常说的澡雪精神以进入文学艺术创作的一刹那间的精神境界。老、庄的深刻影响就在他们的精神境界、人生旨趣上。那是一种看似无形而其实又无处不在的影响。所以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在古文中也时有体现,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再到苏轼的《赤壁赋》中都可见一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个文人“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后来因

为儒家有“尊王”之说,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与君王互相利用,压迫思想,而造成一统局面,天下腐儒遂出。而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庄文章气魄,足使其效力历世不能磨灭,所以中古以后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独尊儒家道统,实际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国人得势时都信儒教,不遇时都信道教,各自优游林下,寄托山水,怡养性情去了。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豁达派的道家思想。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也算不得文学。所以真有性灵的文学,入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豁达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

而正始以后,王何之学起,道家势力复兴,加以竹林七贤继出倡导,遂涤尽腐儒气味,而开了清谈之风。在这种空气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心灵,周秦思想之紧张怒放,一变而为恬淡自适,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荣而入于初秋之豪迈深远了。其结果,造就了清德玄谈和魏晋文人风骨乃养成晋末成熟的大诗人陶潜。陶潜的淡然自适,不同于庄生之狂放,也没有屈原的悲愤了。他《归去来辞》与屈原之《卜居》、《渔父》相比,同是孤芳自赏,但没有激越哀愤之音了。他与庄子,同是主张归返自然,但对于针砭世俗,没有庄子之尖利。陶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只见世人为五斗米折腰者之愚鲁可怜。庄生却骂干禄之人为豢养之牛待宰之彘。所以庄生的愤怒的狂笑,到了陶潜,只成温和的微笑。而这种渊明遗风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从激狂的《陋室铭》到恬淡的《山居秋暝》。

然而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两家同源而异流,两家既双峰对峙、势如水火,又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从而构成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

儒家提倡礼乐教化,阐扬治国安邦之道,为历代官方集团大力倡导和推行,在社会政治和道德领域,成为指导性的正宗思想,又由国家教育体制提供保证,作系统传授和普及工作,奖励儒家经学的研究,读经成为知识分子走向仕途的必修课业,因而儒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声势显赫,居诸家之首。

道家则不同,它重自然无为而轻礼乐教化,对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常常对礼乐文化提出尖锐的批评,偏离人伦日用之常,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因而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不能成为官方哲学,未能列入国家教育的正式课程,处于在野的状态。道家人物本不求用世行道,亦无心于扬名不朽,不靠政治的权威,却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潜流,流向社会各个角落,润物而无声。

从表面上看儒显道隐、儒强道弱、儒热道冷,实际上儒道对峙,难分轩轾。人们常说传统的政治是外儒内法、阳儒阴法,我们也可以说传统的思想是外儒内道、阳儒阴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设若中国只有儒家而无道家,中国的文化就会失去一半光彩。中国人受儒家的影响,比较讲求实际,注重现实人生,尊重常识,积极进取,做事情求得通情达理,这是一个方面;但中国人又具有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胸襟开阔,不断地在常识以外开辟精神上的新天地,向往超迈脱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生命富有弹性、耐受性和持续性,这些特质不能说不得力于道家。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坚忍不拔、深沉从容、豁达大度等品德,是吸收了道家思想营养的。就是在政治方面,道家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即“君人南面之术”,也能够与儒家所推重的以德服人的王道相配合,加强帝王的权力,维护封建统治。因此,长期以来,道家总是作为一条暗流存在。儒道两家一明一暗,一显一隐,始终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得中国文化很早就有了一个范围周延、层次完整、性质属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在这个执着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包孕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尘外、情欲沉寂、自甘寂寞的隐士。正因为如此,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守取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而由于两者都把人生价值追求的实现,按照自己的方式,放在今生今世,而不是来世或天国,所以,生长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人,皆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心理框架。



国学紫微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哪些思想属于道家思想?

这个问题问的好!理论方法很好回答!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血液和观念里,虽然你觉得有些深远,但事实就是这样。

优秀思想的传承与坚持,就是东方民族,千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好的法则。

学习中国伟大先贤的精神哲学指导思想观念,对于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一副药指导良方!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爱,爱人,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义:礼,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准则,对精神素质要求范畴。智:认知,道德行为规范范畴。

信:态度,为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恕:量,有容人之量。忠:老实,忠诚老实。孝:仁,做人为人感恩,悌:敬爱,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道德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理论支援的依据。

儒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我们大到国家,小到个体。在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的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齐抓共建。

由于现代经济活动的深入,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受到一些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大家对一些社会现实非常无奈。这就是某些儒家文化思想理念学的悟的少了。需要的尽快解决,补齐我们已经缺失精神课程。

儒家思想提出来的是一系列的道德范畴,可以用到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身上,每一件事上,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去衡量渡己渡人。

这样所有人和事物的美与丑,就已经看清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其中的道理蕴含非常丰富。每一个社会的团体和每一个自然的个体身上都会有故事,都能写出一篇大文章,如何操作,如何表现是我们的世界观做指引前行。

举例说明;

有教无类。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不如三偶反,则不复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亦多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

业精于勤荒于喜,形成于思毁于随。

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克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之用,和为贵,厚德载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范例在儒家的哲学思想里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依然”。

道家所主张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本质以及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中,道既是基本法则。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使人长寿。这就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的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倒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源关系。他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到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此手熊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是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从中国古代的先贤,一直到今天的市井百姓,到家的影响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例如常听到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以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是靠严以律己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

在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之一,以为其物为新,则可以做到二相自然。至于相宜强弱相和,以至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本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俭恭良让”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固有虚无其物,手艺柔弱纯粹朴素的武德,完成伍德之后自然而然地做到,如提倡的仁和义。

道家观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例如:

君子遇事不会去怪罪于别人,而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而小人却最喜欢把事情推脱给别人,一旦出了事情需要承担责任,这类人一定是脚底下抹油,比谁跑得都快。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小人,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不同,小人最看重的是自己所得的利益。

在生活中两种人我们都遇见过,有一些人十分的正直,为人处事都充满了正义感,而另一些人却十分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了一点亏,处处都想得到好处。

有些道家的观点大家都明白,但有时候却难以做到,就是人们常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为人处事,心胸要十分开阔,不要因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揪着不放,要求做人要善良,而且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想事情。

而心胸狭隘的另一种人,这些人在对待事物上是过于感性,过分的追求自我不太理智,而导致自己心胸狭隘,只将事情推到有利于自己的一方面。

总结道家思想的精华可以得出结论。

为人处事之道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慢慢的改变,让自己人脉圈变得充实起来,相信无论是社会层次或贫穷富有,用道家的哲学去感悟。都不会缺少朋友。

在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只是你用什么样的思想去感受,道法源于自然,需要用心去悟透,也就是我们说的悟道。

不管是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对今天国人影响。

还是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今天国人的影响。

都是在指导要求我们“要做人,做好人,做像样优秀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人读书学史明鉴的必须。只有每一位中国人思想境界高了,视野格局变得宽广,有了深度,有了意境。说中国人个人素质修为,说中国国家整体形象不强大,鬼都不相信。








圆融博爱


在治国上,儒家提倡施行仁政,以德治国,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在阶级观念上,儒家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社会基础上的,提倡君臣、父子、夫妻、师生、贵族与普通百姓等阶级关系,道家提倡人人平等.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它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至关重要的是,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儒家学派的创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孔子在垂暮之年总结自已的思想进程时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在年轻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儒家学派的出现应该是孔子晚年的事情了。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贵族,作为殷遗民在周初迁到了宋地。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后,在孔子产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但是因为有遗传的因素,孔子身上还存留着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所以,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也有机会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世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帮人主持丧葬礼仪。

早年的艰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来,在十五岁左右,他就立志苦学,想用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当时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在三十岁之前他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古代典章、礼仪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但他的职业依然是很低贱的。

到了晚年,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他除了偶尔对现实发表一些议论外,基本是只发言,不行动,他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此前周游列国时的收徒讲学,最终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终于开创了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等;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




鸿域


道家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都有


十四阿哥郎春涛


若按广义的道性论,儒家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应主于世法成败的道性规律之中。

因此,其在日常生活的行世为人上,则多注重于仁义理智信的人性规范之上。

虽说此种表现,多含带一些虚假性的成份,但是,由于其比较符合人性中的良性感识,所以,儒家学说中的这种仁义礼智信,才被世人划归入人类文明的表现范畴之中。

又由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其重点,主要放在世法之道的成败,及追求个人在名权利的获得之上!

所以,儒家的这套为人准则,反过来,又为其在世法之道中的成与败,提供了一种较大性的扶助之力。

再说道家。若从狭义的道性论,历代道家的人生追求,则将日常生活的重点,放在万事合道与自主把控生命兴衰的规律之上。

他们的所有学识与人生的智慧,则多用之于反思古今人生中所发生的那些正反两方面的得失,成败及教训!

并把人生中的成败及生命兴衰的规律,放在重点思考及个人主要的修为行为之上。

道家的人生价值观及生活的轨迹,则重点放在清静无为,又无所不为的那种顺应自然的法则之中。

这,或许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儒家与道家的根本差异之处。


紫云君客


现实生活中确实很多的思想和寓言,成语,俗语等内容让我们实在不好判断是哪家学派的。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两家的基本思想理念就比较好分辨了。不能说100%但是绝大部分是没问题的。

1.儒家学派:仁,义,信,忠。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儒家最开始的思想。后来因时代的变迁又增加了信和忠。

2.道家学派:道法自然。在道教传承中最中心的是想就是顺其自然。不管对事见万物还是对时代更替。你都会看到道家都是按照事件成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去行事的。

所以,我们要分辨这两家学说的内容,你看下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是仁义忠信方面的,那就是儒家,如果是自然发展的,关注个人自我的就是道家的。


撰凡


后代儒家思想认定遵循人定的规则就能发展自身。

比如好文凭能有好就业,所以把功夫下在预见性上,在小学时就坚定了这条学而优则富的道路上。

道家思想折出一点实用性强的,那就是尊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先认清社会结构,发现是人情社会,以人际关系为纽带。那就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同样是学习生活的内容,但是会带有目的性的把自己放入一个圈子,而非钻研技艺的初衷。

儒道之别,在于人和天谁做中心。

儒以人为中心,往往自设条条框框太多,还没看清路而先负重了一身装备。以天下为任,而不能自顾。初初满心欢喜,最终徒劳辛苦。

道以天为中心,诸多人事世事的秘密历经千年历史却有不变的规律。对人对事知其因必能知其果,所以杀伐果断看似无情。往往看透人世纷争,终觉王权富贵一场空,不愿身陷其中,所以无为,只是看破不说破的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