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截至2020年3月9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除中国外,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数已接近3万,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家成为新的集中爆发地。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仍然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构成全球“大流行”,但把全球疫情风险预警调整到“非常高”的级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已经呈现。它究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次团结合作、共同阻击疫情大流行的历史机会呢?还是会诱发人们更加以邻为壑,从而削弱国际社会在卫生防疫领域的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根基?疫情的国际蔓延是否会促进国际社会去构建、完善“更安全的全球化”?还是对业已出现的“逆全球化”推波助澜?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正反两种情景都确乎存在,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博弈。譬如,世界卫生组织在最短的时间里,用现实和虚拟的平台召集四百余位全球顶级的病毒和疾控专家,引导他们对病毒溯源和防控疫情等重要问题开展研讨,迅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资助研究的优先领域等。用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亚•斯瓦米纳坦的话讲,全球科学家的这种团结合作、集体攻关乃“史无前例”。

但同时,伴随疫情开始全球蔓延,围绕“病毒来源”和“疫情起源国”的各种“污名化”泛滥。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对特定人群的“种族歧视”。更有甚者,部分美国政府高官大打“疫情”的意识形态牌,继续毒化中美关系气氛,却对如何把握机遇、重新激活中美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聊无兴趣。这些不同方向的情形和力量交锋、博弈,其态势关乎这场全球新冠疫情的结局,更影响未来人类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前景。

病毒无国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这时候初步总结国际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仍在持续中的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尤其重要。国际合作至今究竟对中国和全球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出了哪些功效?中国又在这场抗“疫”国际合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做出了哪些贡献?更重要的是,从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现状和治理机制看,还存在出哪些严重缺陷和问题?需要如何来强基石、补短板?针对当前仍然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国际社会如何进一步加强团结,继续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并战而胜之?上海国研院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Coronavirus Combat: Results, Lessons, and Way Ahead)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在此之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相继发布了三部战“疫”报告——《提振经济:中国力争打赢另一场抗“疫”保卫战》、《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决战》、《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进展与前景》。

战“疫”报告之四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课题负责人: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张海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

报告执笔人:

鲁传颖,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程保志,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 刊,医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祝 鸣,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

翻译:

杨 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编辑

徐晓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处

孙莎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编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主要观点

1

当前疫情凸显国际合作价值

报告分析指出,大规模传染病、尤其是那些新型病毒引发的疫情,更凸显了国际合作的价值。战斗在疫情最前沿的国家奋力阻击乃至做出巨大牺牲,往往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防控争取到“黄金时间窗口期”。而后续的国际医疗科研合作、国际医疗物质支持、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等积极参与,都有助于国际社会尽早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和有效的防控体系。当然,全球化世代,病毒疫情也会加剧形形色色“信息病毒”的传播,为阻止疫情时期“污名化”和非理性的恐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重要国际组织往往扮演着“正本清源”的关键角色。

2

中国经验为全球抗疫提供借鉴

报告梳理了中国在抗“疫”中的许多举措和经验,它们对当前国际合作抗“疫”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其中包括全政府、全社会的动员体系;空前的阻断疫情扩散的强力措施;及时、充分地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信息沟通和知识分享;深度参与国际医疗合作和集体攻关等等。报告认为,中国阻击疫情战斗中强调“统筹兼顾”、“科学防控”、“精准应对”和“因时、因地、因情”灵活调整等等做法,尤其值得国际社会借鉴。

3

全球公共卫生合作亟待加强

报告特别分析了当前国际疫情防控体系、以及全球合作应对公关卫生突发事件所面临的困难,指出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价值观、公共卫生资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卫生安全风险的分布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资源储备方面存在不平衡,加之地区和国际安全冲突,致使发生在一国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对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构成严峻挑战。报告因此呼吁要加快转变全球卫生安全观念,避免“恐慌—忽视”两极摇摆;要加快弥补全球公共卫生突发应急机制的短板,尤其是要加强许多国家核心监测和应对资源的能力建设,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切实遵守《国际卫生条例(2005)》,从而有效阻击疫情的全球蔓延。报告还呼吁要进一步增强全球卫生领域的领导力,弥补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资源短缺,着力“防止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政治化和污名化”倾向。

4

各方需团结、协作、共情

面对当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报告最后还对如何防止疫情在全球进一步蔓延提出了五条建议,包括加强中日韩的联防联控协作,共同发挥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卫生治理的中流砥柱作用;国际社会继续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公共卫生能力薄弱的最不发达国家的卫生援助,支持它们的基础卫生设施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应对各种疫病的能力;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要增加对国际卫生体系的贡献;加快和他国落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处置机制;以及加强国际社会抗“疫”的经验和知识分享。

正如本报告结尾所言,“尽管各国国情和能力不同、每次爆发的传染病也各有其特征,人类防控传染病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完善之中,所以防控疫情在世界上无法遵循统一模式……但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尽早发现和救助感染者,是疫情防控的基础。中国作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付出的努力最大,采取的举措最严,获得直接经验也最丰富,目前防控疫情的成效也最显著。中国正努力尽早、全面地同国际社会分享这些经验,加大与各国以及包括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合作,以期早日打赢这场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

我们相信,团结协作,再加上同理心,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正解,也是促进国际社会去构建“更安全的全球化”的桥梁,这也是本报告所要传递的明确信念。


战"疫"报告之三

《提振经济:中国力争打赢另一场抗"疫"保卫战》

无论是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的位置、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能力、还是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态势,都和17年前“非典”发生时的情况迥异,简单的历史类比难以帮助人们准确判断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为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复合、动态的分析框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课题组的同仁们在研究报告中,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课题负责人: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叶玉,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王玉柱,经济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与上海研究中心秘书长

薛磊,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翻译:

张哲馨,法学博士,《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副主编

杨立,《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编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主要观点

1

报告分析指出,研判这场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变量是疫情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基本控制。课题组依据的判断是:虽然目前武汉和湖北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中国其他地区则相继进入平稳期,正在有序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当然,由于各地的疫情情况不同,各地政府仍然在尽力平衡"抗疫"和"恢复经济"两大任务,企业、社会各界对于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响应也有差异。总体而言,除了湖北外,中国其他地区的疫情在一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短期内疫情虽然对中国经济冲击较严重,但全年看其负面影响仍然可控。不过,报告也特别提醒要特别关注当前中小企业"复工难",以及重灾区的复工复产仍不可预期对产业供应链的长期影响。报告同时指出,疫情也会给中国的医疗、远程网络服务等产业带来新的快速发展的机会。

2

报告分析认为,判断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政府当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短期纾困型的政策,包括财政、金融、货币、税收等支持政策,以及包括用工上的各种费用减免等,以此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疫情引发的短时资金和用工困难。另一类则是侧重中长期的政策支持。报告提出了包括探索动用外汇储备采购应急物资以缓解政府支出压力,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以及通过社会动员构建新的劳资共识,助力企业纾困等几个政策工具。

3

报告坚信,中国抗击疫情本身将有助于为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提供新动力。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共识。二是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综合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此次疫情的发生暴露了中国在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面存在的缺陷,为下一阶段启动全面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三是将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力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激发新的增长活力。此次疫情给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按下了"快进键",诸多技术理念受到真实场景需求的推动,有望迎来产业的大发展。

4

报告还基于一些国际重要经济分析机构的数据预测,分析了疫情爆发对世界经济的可能影响,指出由于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地位,疫情的外溢影响不仅在于短期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国际旅游、国际教育等服务贸易下降,还可能对全球产业供应链稳定造成新的不确定影响。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目前相对有限,影响美国经济和中美经贸关系趋势的更关键因素仍然是中美能否落实第一阶段双边经贸协定。

当然,本次疫情最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是取决于中国防控疫情的速度和能力,以及国际社会合作共同阻击疫情的集体行动能力。正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最近在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所言:"国际社会合作抗击病毒传染、减缓疫情的经济冲击至关重要,尤其是当疫情还会持续和扩散的当口。"本报告也再次强调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必然导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凸显了国际社会应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紧迫性。

战"疫"报告之二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决战》

随着疫情的发展,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全国防控疫情的总体战正在全面推进。若明若暗的"疫情拐点"何时能够出现?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早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又采取了哪些强有力的举措,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中国医疗科技机构和专家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诊疗病患方面有获得了哪些新的进展?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场规模超过SARS的人民抗疫战争中的决心和巨大付出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带来哪些启示和经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队围绕这些问题,给出他们的分析和评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课题负责人: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报告执笔人:

刘刊,医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鲁传颖,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周亦奇,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翻译:

张哲馨,法学博士,《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副主编

杨立,《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编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主要观点

1

数据显示积极信号正在不断出现

在这份新的报告中,课题组评估认为,目前疫情仍处于局部集中爆发(特别是在武汉及湖北一些地方)、全国其他地方总体开始趋稳的态势。随着国家防疫策略和措施的调整和升级,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疫情与其他地区的疫情发展趋势还会继续企稳向好。但整体疫情拐点的出现时间,将取决于中国目前采取的防疫举措的落地和全体民众的配合程度。未来1-2周内,大型城市面临节后务工返程人员的高峰,正在迎接新的挑战,如果2周后感染人数没有上升,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除湖北外的省区和直辖市将相继出现疫情的拐点。

2

不断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临床救治方案

课题组分析指出,尽管目前还没有应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中国防疫主管部门、医疗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断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临床救治方案,对于早发现、早确认、早治疗病患,以及有效救护危重病人、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3

中国政府和社会正在全力动员

报告还指出,中国全政府和全社会的抗疫动员体系持续发力,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从全国加速向武汉增援医生和医疗资源,还是全国19省市点对点收治湖北地区重病患者,无论是多地人大为科学防控提供立法支持,还是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智能支撑,以及实施居家办公、民众更自觉地减少出门等等非常规举措,都表明全中国都在与疫情进行赛跑,争取早日迎来抗疫的拐点并赢得最终的胜利。

4

战"疫"给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启示

报告最后认为,尽管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展的这场抗疫人民战争已经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大规模传染疾病提供了不少经验和启示。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应对在超大规模城市的的疫情爆发鲜有先例,如何提高地方公共卫生应急体体系应对突发疫情能力、如何在疫情中提高全国联防联控体系的科学防控水平、如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团结合作能力等,关键词就是团结一心、科学防控、国际合作。相信这场抗疫战争会带给中国和国际社会更多的启迪。

战"疫"报告之一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进展与前景》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采取包括"隔离"武汉等高强度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发挥何种作用?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出何种能力抗击这次大规模的疫情?怎么看疫情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国际社会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抵御这场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围绕这些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撰写了《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进展与前景》的评估报告。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课题负责人: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报告执笔人:

刘刊,医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鲁传颖,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张海冰,经济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

叶江,法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员

强晓云,政治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翻译:

张哲馨,法学博士,《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副主编

杨立,《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QISS)编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

本报告认为,根据目前疫情在中国国内的发展态势,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但是采取包括"隔离"武汉等重点区域的强力举措仍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否则中国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可能面临更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更重要的是,随着全国抗击疫情的应急体制的全面启动,中国人民和全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意志正被充分动员起来,正形成中央政府集中指挥、地方政府坚决执行、全社会协同参与、积极贡献的全政府、全社会型态的抗击疫情的态势。

同时,报告认为,这场疫情正值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中国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无疑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包括世界经济产生多重冲击,尤其是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是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韧性仍然非常强劲,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际社会的共同支持下,一定能够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中国经济将在疫情后继续发挥出巨大的增长动力。

报告还指出,全球化时代,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内的全球传染病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当此重大挑战关口,国际社会尤其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在1月30日会见记者时所言:"我们唯一能打败这场疫情的方法,在于所有国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终止疫情。我们需要事实,不需要恐慌;我们需要科学,不需要谎言;我们需要团结,而不是污名"。这也是上研院团队撰写这份报告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