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陸犯焉識》是美籍華人作家嚴歌苓2011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字數大約為40萬字,嚴歌苓通過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不斷審視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糾葛,藉助人物的命運走向來折射時代的發展變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悲天憫人的講述方式讓我們感懷每一個逝去的年代,激發起讀者對於如光暈般流走年代的追憶和反思。

在當年,這本小說一直佔據小說排行榜的第一名,故事原型就是嚴歌苓的祖父,由於題材較為敏感,所以很多作家都選擇了避而不談,但是嚴歌苓卻由於長期的海外經歷,對於生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視視角,於是她決定讓讀者知曉這些真實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將從這本書的背景隱喻、敘事線索、人物塑造和主題呈現四個部分來詳細講解一下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帶領讀者去體會屬於那個特殊年代的人生經歷。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01、故事以1925年到1990年中國歷史政治變遷為大背景,人物錯綜複雜的命運隨著時代體制的變遷發生了較多改變,從政治和人生碰撞角度書寫歷史,展現了超越政治和歷史的沉重和深刻。

陸焉識形象來源於嚴歌苓的祖父嚴恩春,他可以用“神童”來形容,16歲上大學,25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他的論文全英文書寫,回國後在廈門大學教學,可是卻因文章受到30年的西北監獄囚禁,最後在監獄中自殺身亡,這本書是在嚴歌苓姑姑鼓勵下完成,在嚴歌苓整理、調閱了一些資料並走訪了實際發生地之後完成,整部小說時間跨度有75年,可以說反映出整個中國社會的變遷史。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由於中國近代歷史時期豐富,有抗戰期、解放期、和平期、發展期,所以通過陸焉識的情況展示可以讓不熟悉這一歷史時期的讀者有更直觀的印象。陸焉識是一個富家公子,崇尚精神自由,繼母馮儀芳在他傢俱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是一個軟硬兼施頗具手段的人物,通過不斷的試探和探索達到控制整個家族的目的。

在與恩孃的“鬥爭”中,陸焉識一度想要逃離,卻最終沒有成功,去美國留學的代價就是必須娶馮婉喻為妻,這是一種典型的包辦買賣婚姻,時間在1925年之後,而等他學成歸來,依然沒有脫離紈絝子弟的做派,整日的以文人自居,儘管沒有投靠任何一個陣營,卻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這折射出在國難當頭時期,知識分子並不能通過知識來挽救祖國的無奈。

對於生活放蕩的態度體現在他對愛情的不專一上。在妻子之外他有了情人韓念痕,除了情慾的放縱外,小說更展現了他對愛情的不負責,當他得知對方有了自己的骨肉仍然讓其打掉了,這體現出個人的自私與時代命運的結合,由於時值1937年前後,陸焉識的命運隨著時代的動盪而發生變化。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在“肅清反革命活動”的1954年,他被捕入獄,這一段的描寫沒有明說,只寫到“有人密保”,於是開始了他近30年的監獄生涯,小說關注的是改造期間陸焉識與獄友們表現出的人性善惡,情感的衝動與麻木,人間的悲情與微渺,這種超越政治和歷史本身的沉重和深刻更彰顯出人生的和人性的複雜多變。

通過揭開中國20世紀的神秘面紗,真實反應出那一次次歷史進程改變對於每個人的影響,將小說中的人物命運與歷史背景融匯在一起,進而歌頌那些歷史中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為整個國家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從政治和人生碰撞角度書寫歷史,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02、採用三線並敘的方式穿插講述,融入了插敘和倒敘手法,以陸焉識的孫女馮學峰為主要敘述者,同時會巧妙地過渡到祖父的第二人稱視角以及第三人稱視角,通過生動的語言魅力傳達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人生感悟。

小說以1954年陸焉識入獄為分割點,採用了三線並敘的方式來展現他曲折的人生命運

。第一條線是入獄之前的家庭社會生活,第二條線就是他入獄之後的所見所聞,反映真實的監獄生活。第三條線則是馮婉喻作為“敵人家屬”在上海生活的場景描述。這三條線索不斷的穿插講述,如同幻燈片一樣將那些心酸往事一一呈現給觀眾。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此外還運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方式,比如1963年陸焉識逃獄時,“老幾逃跑的這天早上,關於死人的故事都被說絮了。老犯人總是把擊鋳的偽連長的故事傳給新犯人,傳到這時候,故事老了,傳不動了”,然後就是1961年大饑荒時候的回憶,這種類似的場景自然過渡比比皆是,運用同一時間的不同場景或不同時間的同一場景進行串聯,具有鮮明的敘述特色。

小說開篇是“叫陸焉識的中年男人就是我的祖父”,以此點明講述者其實是陸焉識的孫女馮雪峰,這個剛上大學的年輕女孩對於那個時代是陌生的,但是通過謄寫散文和書信來了解祖父的經歷故事,這就是第一人稱視角。

馮學峰視角的加入讓故事立體生動,並且以輕鬆的口吻來審視那個時代的變化更具有現代精神。陸焉識的視角是第二敘述視角,雖然比重不多,但是卻從人物角度來反映出對於事件的具體心理狀態,比如他說“他馬上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事很蠢:他想跳下車,跳下車做什麼?去做婉喻跳腳發火,說她野得沒邊了,命也不要了?還是跳下車魚死網破地迎著她跑過去”,這些心理活動讓人物情感更加飽滿,感情變化更加多元化和生動,讓人物形象瞬間得到提升。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影片還有很多第三人稱視角,這個“隱含作者”視角置身於陸焉識和孫女之間去操控故事發展,讓讀者更加堅信這些故事的真實性,這三個視角可以讓讀者看到不同時間空間所發生的事情,體現了陸焉識上海和西北時的人生經歷和心理歷程。這些視角的轉換讓小說敘述更加靈動,故事發展順序被徹底打亂,回憶和現實交錯進行,讓小說更具有主題上的擴展。

小說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比如“號子裡的燈是用拖拉機的廢柴油點的,燭焰又猛又高,但一半光亮一半油煙,所有鼻孔於是成了煙囪,使濃烈的黑油煙得以排放,排入人體內狹小的空間。連十六歲的梁葫蘆也被這齜牙咧嘴的笑容和漆黑的鼻孔抹殺了青春”,這體現出來監獄環境的惡劣,這些語言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體現出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人生感悟。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03、放浪不羈的知識分子陸焉識代表中國進步新青年,堅守愛情的時代女性馮婉喻代表了愛情至上的傳統認知,通過陸焉識的隕落和馮婉喻的悲劇揭示人生的命運多舛,豐富的配角形象刻畫多彩人生。

嚴歌苓對於陸焉識的描寫是極具諷刺味道的,表面上他風趣幽默,親切文雅,對誰都和聲和氣,但其實他內心卻高傲無比,絕不聽從別人意見,生活在自己的獨立世界中。這種放浪不羈的人物形象恰恰就是當時中國進步新青年形象的生動展示。

他的一生都渴望得到真正的自由,他原本以為美國就是天堂,但是卻發現在哪裡都受到拘束,於是在回到國內後,他依然保持了我行我素的行為方式,這為他接下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也註定了不隨波逐流的“坦蕩”人生。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對陸焉識來說,對於人身自由、政治自由、愛情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執著貫穿他的一生,他對這種自由的追求與時代發展格格不入,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在監獄裡他也成為異類,無法融入到任何一個團伙之中,只是耐心反省自己生活之中的過錯,這些都是他清高孤傲性格的體現。

馮婉喻則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是一個為愛而活的女人,具有傳統女性的一切優良品德,她17歲第一次見到陸焉識,便能敏銳地察覺到他身上健康的問題,她在那個時代非常的保守,卻用一生時間來證明對這個男人的愛。

她的身上也出現過矛盾和衝突,表現在人性的兩面性上,一方面她賢良淑德,遵守著倫理道德的束縛,另一方面卻喜歡挑逗丈夫,甚至賣掉祖母綠嫁妝為丈夫買歐米茄手錶,這是她身上的叛逆性,雖然有些傻氣,卻表現出對一個男人無私大度的愛。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當陸焉識被判死刑時,馮婉喻整個人生似乎都崩塌了,他們兩人的感情發展在時代洪流面前似乎不堪一擊,從人上人到階下囚,那個高高在上的陸焉識在馮婉喻心中從未改變,卻成為最艱難歲月的代名詞,也註定了小說的悲劇色彩。

作者不惜筆墨地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就是為了真實還原那個時代人物身上了善良與純真,而配角同樣出彩,比如上海起義功臣劉國棟曾經是警察局副局長,本來上級要求他抓人,結果第146名犯人就是他本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進入到了監獄,極具諷刺味道。

資本家徐大亨,因為吃了動物食物沒有消化的青稞粒而患上腸梗阻,在臨死前,他也想結識陸焉識這樣的知識分子,可是卻由於陸焉識懷疑被陷害而拒絕,最終徐大亨孤獨死去,沒有一絲的溫暖,這體現出的就是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而他死亡時的姿勢是雙手伸向炕沿兒的,表現出了向上天討公道的姿態。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04、人性的堅持和光輝、自由的嚮往和無奈、愛情的甜蜜與卑微都是本片二元對立的價值觀體現,將中國歷史和個人經歷相融合,彰顯出多元化的主題意境。

小說中的陸焉識能夠存活下來最根本的一點是由於對家人和妻子深信不疑的愛,所以當兒子馮子燁對他冷眼相向時,陸焉識無所適從,兒子憎恨的是因為父親的牽連而導致前途盡毀,一家人的生活冷冷清清,兒子滿腔的熱血無法釋放,最終只能平庸的生活著,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卻由於偏見導致無法原諒自己的父親,這些做法本身就極具啟發思想,讓讀者自行思考背後的原因。

嚴歌苓對於人性有深入的體察,所以她敢於揭露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時也讓讀者看到美好向上的一面,在極致環境下人性儘管有荒誕、扭曲的一面,但她的濟世情懷仍然散發出普世情懷,人性的美好從未在這裡消失,比如監獄中的殺人犯梁葫蘆就和陸焉識關係很好,他偷偷溜進陸焉識的被窩,幫老幾偷回手錶,還對加工隊長的馬施以暴行,他們之間有著惺惺相惜的情感,這種情感也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見證了那段離奇的歲月。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在這種情況下探討人對自由的嚮往和無奈往往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和平年代,陸焉識總是覺得生活應該是無拘無束的,所以他一生都在尋求自由,可是儘管這樣,他的人生也從未得到過真正的自由。自由往往是相對的,當我們在享受快樂的同時,自由可能如影隨形,那些刻意的追求往往最終都以失望而告終,這構成了生活的常態,卻又那樣的真實無比。

嚴歌苓說“她相信,即使在那個最艱難的年代,仍然有美好的事情並存。她將這種期待寄託在人物的情感中,更多的是寄託在女性情感中”,因此恩娘和馮婉喻成為了陸焉識一生的摯愛,可是卻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他的發展。這裡面有親情的偉大,也有愛情的卑微和甜蜜,當繁華落盡,陸焉識才發現,原來最寶貴的竟然是一直沒有重視的親情,這無疑是深度思考之後的結晶。

小說中很多地方都偏向於歷史敘事,將宏大的歷史事件寄託在主人公身上,陸焉識就在歷史的作用下不斷地加深著對自我和整個世界的認識,時代在他身上有著明顯的烙印,最終封建家長制的餘毒肅清,革命取得了勝利,人民安居樂業,而陸焉識也和妻子的骨灰一起遠走他鄉,這其實算是一種鄉愁,也算是人生的一種歷練。

《陸犯焉識》,沉重的歲月敲響人生歸家的大門,書寫著淒涼的人生

結語:

嚴歌苓的大部分作品都使用了女性視角,而在《陸犯焉識》中,卻難得改為了男性視角,通過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細膩生動的感情表達,讓讀者感受到對這個時代的思考、對人性的關懷、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愛情的珍視,這裡面流露出樸實的濟世情懷,對政治和人生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洞察和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