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光令人懷念嗎?

只是個笨蛋


別說小學時光了,我覺得從打記事的時候起,所有的東西都值得懷念。我現在已經年過花甲,有些時候還是喜歡跟兒孫們去講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就算那時候我們曾經經歷有過幾許痛苦,幾許辛酸,但那樣一個時期同樣是值得我們去懷念的。

假設有人能夠用你的現在去換回你過去的一段時光的話,我想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願意去換,因為任何時候年輕都是比年老強的,

可是時光不能倒流,青春不可重複,沒準兒當你以後比現在還要老一些的時候,還會懷念現在的今天呢?所以你可以盡情地去懷念自己的童年時代,學生時代,懷念你的整個青春,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時常來回憶一下,無可厚非,但是更值得珍惜的卻是我們的當下,大家都應該腳踏實地的過好今後的每一天,這才是真格的!


濤聲依舊Lao


大家好,我是一名愛好旅遊的傳媒人。

很榮幸接受頭條新聞邀請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我小學的時光很讓人懷念,因為那個時候和現在孩子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 我小的時候從二年級開始就沒有家長接送了,學校離家需要坐3站地的公交車,每天都是脖子上掛著鑰匙、月票和同學擠公交車上下學。
  • 小學的時候課間休息都是和同學一起,打沙包和跳皮筋,每天的運動量比現在的孩子要多很多。
  • 小學的時候學校會經常組織同學們聽各種演講和報告,記得那時候經常有“勞動模範叔叔”“解放軍叔叔”“抗日英雄爺爺”來做報告,愛國主義教育和勞動模範教育比現在要好。
  • 小學的時候學校大掃除和冬天掃雪是一定要的,即使放寒假如果下雪也要回到學校去掃雪。這些好的傳統現在都已經被時代變遷給遺忘了。

社會發展的很快,科技日新月異,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回想一下我們小的時候吧,雖然社會在變化,但希望我們大家不要遺忘以前好的本質和原則。


lan眼中的世界





大清遺民


童年所上的小學在一座不起眼的山坡上,有一條國道在學校操場前蜿蜒而過。道路向南延伸,隱沒於稻田中,映入眼簾的當是星星點點的小村莊。

到現在為止,離家久了,我總是記不起那些村莊的名字。實際上,在我看來,都是一模一樣的,無非是在山底下和稻田邊,有幾間房子聚攏在一起,形成自然的村落。

小時候很貪玩,和鄰居小夥伴一起去探險,兩個人在稻田裡穿梭奔跑,一不小心,我的一隻鞋陷進了泥裡,那可是母親抽空辛苦納出的新鞋。我擔心回家捱罵,就將髒了的鞋,在附近的小河裡洗了洗,與小夥伴一起來到稻田後面的山坡,將打溼的鞋晾曬在石頭上,然後兩個人爬到不高不矮的樹上玩耍,累了,就靠在樹旁睡著了。那時的山還有很多樹木,以松樹、樅樹居多,灌木也不少,時不時的還能看見一簇簇的野花,在不同的季節絢麗綻放。人呆在樹叢之間,不發出聲響,還真的難以找到蹤影。

太陽西沉,四野茫茫。從睡夢中醒來,我的肚子餓了,也迷失了方向,但我並不害怕,風裡有糧食的味道,有稻田的氣息,聞著讓人安心。

就在這時,隱約傳來一陣琴聲,那時高時低、激昂悠揚的聲音,迴盪在連綿的山坳裡,好似天外飛曲。那時我還不知道它的曲名,長大後才搞清楚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當時對悠揚悽美的琴聲,很是著迷,在這窮鄉僻壤,竟然還有這樣一種美妙的聲音存在,小小的心靈,被這悠揚動人的琴聲所打動。竟然不自覺地從樹上爬下來,著了魔似的,朝著琴聲傳來的方向走去。終於到了附近的小學,遠遠看見一位老師坐在教室門口,忘我地拉起了琴。我和小夥伴躲在一顆大樹後面,就這樣靜靜地偷聽。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拉琴,也是我這輩子聽到的最為陶醉、最難以忘懷的音樂。

聽著聽著,讓人觸景生情,自己突然嚎啕大哭,天色已晚,那時還經常有狼在天黑之後出沒,想著自己可能迷路找不到家,開始擔心害怕了。這時,琴聲嘎然而止,拉琴的老師循著哭泣的方向,走了過來,問我們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天黑了,還不回家?或許,我還沒有從剛才的場景裡緩過神來,結結巴巴地回答了他。

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山前的田埂上出現了幾個小黑點,大聲呼喊著我們倆個的名字,是著急的家人一路尋來。見到我們後,自然少不了一陣責罵。從與母親的交談聲中,我知道了這個老師的名字,他還是我母親的一位本家侄子。那年我六歲。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偶爾歸鄉,站在車流滾滾的國道邊,企圖辨認當年探險的路線--哪裡崴了腳,哪裡掉了鞋,哪裡打的瞌睡,哪裡聽到悠揚的琴聲。記憶已經沒了參照物,只有那條崎嶇的道路還在,路修寬了,行道樹全砍沒了,雜草叢生。路兩邊的稻田已被開發成住宅區,蓋起了小洋樓。小學的操場,以及操場前的小池塘,被國道改擴建工程所侵佔,不見了蹤影,飛奔的是車流,還有我飛奔的記憶,卻怎麼也找不到來時的方向。

自然小學也沒了,山包削去了海拔,降低了高度,與公路平齊。山上高大的樹木,早已被村民砍成柴禾,燒飯用了。留下一些低矮、斑駁、疏離的灌木,沒有了樹木的襯托打扮,山也就失去了巍峨和蒼翠。校舍所在的地方,已經被全部拆掉,建成了氣派的村委會。修路是為了致富,那時人們憋足了勁要致富,誰阻礙了致富,誰就是罪人。

不僅農田在消失,學校在消失,農民也在消失。農家子弟或是讀書跳龍門,或是當兵出人頭地,或是外出打工謀生,以各種因由離開故土。幾代農民的夢想,就是成為城裡人。他們帶走了夢想,帶走了兒女,也帶走了農村的生機和希望。

其實,我也沒有例外。在成為城裡人之前,我依然經歷了小學和中學這個過程。轉眼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挎上新書包,來到山坳上的小學校,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那麼的好奇。最為好奇的,還是那悠揚琴聲的吸引,我一直忘不了,想知道這種聲音是怎麼發出的?

我沒有失望。一次值日打掃衛生,我們幾個小同學留到了最後,一邊打掃衛生,一邊嘻戲打鬧,這時又從耳邊響起了那悠揚的二胡聲。這聲音是從高年級那邊傳來的,對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我循著聲音走去,偷偷爬在教室的窗戶上,向裡張望,還是那名男老師,獨自坐在椅子上,自顧自地拉著一把半新半舊的琴,搖頭晃腦,身體和表情極為誇張,一雙靈巧的雙手,右手拉著琴桿來回揮動,左手撫著琴絃上下漂移,完全沉浸在自制的樂曲聲裡,注意不到窗外的偷窺者。

後來,我也慢慢掌握了一個規律,就是上學期間,每天下午課後,送走調皮搗蛋的學生,他都會坐在教室裡,拉起那把心愛的二胡。在悠揚的二胡聲中,於他是一種操勞之後的休憩,於聽眾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於是,經常聽他拉琴,成為了我的一種嗜好。

成長的過程是短暫而又漫長的。轉眼之間,到了四年級,終於輪上這位老師帶我們語文課了。他還指定我當上了班幹部。這樣,與老師接近的機會就慢慢增多了。他不光教語文課,還客串音樂課。對於八十年代的小學生來說,農村是貧瘠的,農村孩子的思想和藝術世界同樣貧瘠,很少能接觸到陽春白雪。是他在我們貧瘠的心靈,撒上了文藝的種子。我們自然很喜歡上他的音樂課,他是一個幹什麼事都很認真,很投入,很有激情的人,一邊打著拍子教我們清唱,一邊拉著琴伴奏,如果大家配合不好,他就用竹條打在課桌上劈里啪啦響,這並不妨礙我們對他的喜愛,我們常常被他的情緒所感染,所以學起來很快。

他二胡拉的最多的曲目,就是《二泉映月》和《梁祝》,悽婉動人,彷彿是自己內心的宣洩,際遇的吶喊。偶爾,也能聽到他拉出的《賽馬》、《步步高》,聽起來奔放有力,但還是透著一股激憤和荒涼。

他還能寫一手好字,他最愛在講課之餘,在黑板上寫行書和草書,寫的最多的內容,就是蘇軾的《赤壁懷古》和岳飛的《滿江紅》,蒼勁有力,龍飛鳳舞,歎為觀止。每次寫完後,都會矗立在黑板前,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那時印考試卷子,都是手工蠟紙刻寫,手推油印機油印,一種汙染嚴重卻又很原生態的試卷。出一套試卷是一個繁雜的過程,從選題出題,刻寫,油印,吹乾,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這也是一件技術活,在鋼板上刻字的難度,遠遠大過在白紙上寫字,油印試卷同樣也要把握火候,否則印出來的試卷模糊不清,考試的時候學生哇哇大叫。當然,這對我這位老師來說都不是什麼問題,從四年級開始,我就幫老師油印試卷。他在那兒刻寫,我在一旁油印,常常忙到很晚才回家。

後來,在母親的要求和他的首肯下,我也曾跟隨他,拉過琴,練習過書法。還曾經代表故鄉小鎮,到縣上參加過書法比賽,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功力不足,最後也只是得了一個優秀獎,以示鼓勵。為此,從縣城回來後,他還一直耿耿於懷,批評了我好幾次。

結果,琴和書法我終歸還是沒有練成。上初中後,由於學業壓力比較大,又沒有好的條件,更沒有人督促我,只能是荒廢了。不像現在的孩子們學習條件這麼好,無論學什麼樂器,父母家人都陪伴在身邊,捨得投入時間精力,捨得花錢。這些,自然成為了我此生永遠的遺憾。

我常常在生活空間裡,從不同的環境和場合,聽到各種各樣樂器的演奏,但無論怎樣,依然對悠揚的二胡聲情有獨鍾。每當聽到悽婉悠揚的二胡聲響起,我都會想起我那位老師,想起童年經歷的一切。

無疑,這是一位懷才不遇的人。那時聽很多年長的人說,母親的這位本家侄子很有才,不光琴拉的好,還畫一手好畫,寫一手好字,板書很不錯,還有硬筆和毛筆字也很好。過年時,許多人家為了圖吉利,寫對聯都是找他。另外,他還會做油漆工,誰家打製了新傢俱,都會請他做油漆,油漆刷的很熟練。刷好後,會在傢俱上畫一些花鳥,包括世人熟知的梅蘭竹菊,形象生動完美,鄉人很是喜愛。

這些,自然讓他聲名遠播,成為了當地的能人。但個人的境遇一直沒有改變,許多能力不如他的人,或轉幹,成為國家幹部;或轉為正式老師,上調中學任教。而他的身份,始終是一名鄉村民辦教師。這與他性格和情商有關,有才情的人,往往都很清高,不願低頭求人,不肯投機鑽營。加之他性格耿直,脾氣火爆,我們上學時,沒有少挨他的打,竹條、戒尺、棍棒都曾嘗試過。他與人相處也不是很好,獨來獨往,說話比較衝,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導致了他悲劇的一生,直到他幹不動的那一天,境遇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這些幕後的真相,自然讓我想起了他鐘情的音樂和書法,那時我不能理解,這麼有才氣的人,是值得人尊敬和羨慕的,哪來那麼多的憂傷悲憤。

直到成年後,我身披征衣,闊步軍旅,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滾滾洪流之中,才慢慢體會到了奮鬥的不易,人世的艱難。對於缺乏背景和關係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自身的奮鬥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有時候完全付出和奮鬥不止,並不一定能得到回報,結局也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有時往往還適得其反,導致鬱郁而不得志。

我一直認為,性格、愛好和行事方式是可以傳染模仿的。受老師的影響,在日後軍旅生涯中,無論做什麼,自己都充滿激情,親力親為,不曾停歇,大別山人生性善良、倔強耿直、吃苦耐勞的秉性,在我身上得到傳承。

我長期從事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把對文藝、寫作的愛好,融入到了實際工作之中,出點子,造聲勢,鼓舞士氣,履行好自己擔負的職責。愛組織文體活動,自己撰寫主持詞,寫作詩歌予以朗誦,還創作快板、小品供表演,活動製作成視頻短片,腳本也是自己操刀,乾的有滋有味,自得其樂。業餘還把自己的感悟和經歷,寫成詩詞和散文結集出版,雖然不成模樣,擺不上臺面,但還是自娛自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暫時忘卻世事的煩惱和成長的憂傷。

然而,另外一個方面,自己也沒能跳出老師這種思想和性格的怪圈。耿直急躁,滲透進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幹事太有自己的主見,不知道融通,適當拐拐彎。對威權和勢利不屑一顧,不願意獻媚低頭,不湊無謂的圈子,不幹低級的勾當,守住了自己的靈魂和尊嚴,卻失去了成長進步的臺階。是坦然,還是後悔,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我們所有經歷的坎坷、艱難,都將是一筆絕美的財富,它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成熟。如果我們不能承受這些重壓,自然會被生活打垮,從此一蹶不振。

一路走來,在自己心裡,我始終堅信,過去所有的一切都將黯淡,只有明天才是最美的光芒。我們要有能力愛自己,有激情愛生活,更要有餘力愛這個多彩的世界。

其實,人所做的一切,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回來的時候,最好在人生的最高處再見。只有這樣,我們所犯的錯誤、經歷的苦難、度過的歲月,才有價值和意義。

此刻,我心裡又迴盪起了兒時聆聽過的琴聲。這種聲音令我難以忘懷,回聲依舊悠揚激越,將一直伴隨著我,直到永遠。





舉水福田


說真的我挺懷念那個時候令人美好的小學時光,小的時候上學,特別辛苦。上學回來要寫作業,幫爸爸媽媽幹活,晚上還要上晚自習課,距離學校很近走路幾分鐘就到了,有一件事我記得最清楚,上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因為常常上課遲到,還被老師給罰站在門口,有的時候要背口令為什麼上課老遲到,弄得老尷尬了,總共就有幾次上學因遲到的事情。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小學時光,真的很值得讓人回憶的過去。想想可愛可親可敬老師們和那些同學們!永遠都會令人懷念!


南風交通設施jixs


童年是美好的,每個人都會懷念自己的童年,我的小學時光正值文革初期,我的語文老師是個哈爾濱人,在國民黨內當過話務員,還當過國民黨的遠征軍,現在享受著國家髙津貼。他說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受她教學影響我的普通話一直很好,文革中這位老師受到很大的衝擊,但學校和學生想盡辦法保護她。讓我難忘的是在她被批鬥回學校還正常為我們上課,老師還健在,已經98歲了,每年都去看望她,這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小學時代。


朗誦老年人


非常懷念小學時光。那時候還是困難時期,我平時的小夥伴說今天學校開學,我就和夥伴去了學校。

到了學校小夥伴太多了,我看著他們仨一群倆一夥的等待老師安排,來了一個老師拿著一沓紙上邊有學生名單和分班情況,她告訴大家安靜,她點名,並告訴分到哪個班級,我被分到一年一班。

班主任是李淑珍,我的老師當年就將近五十歲了,她非常嚴肅,後來知道是學校少有的優秀老師,我們班級也是全校先進班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的班主任被定為反軍黑手,她被把手用墨汁塗黑,被拉到大街遊行。後來知道她家出身不好,老公也被隔離審查。

我對小學時光特別留戀,我的很多同學至今還是好朋友經常聯繫,都是基於小學時候結下的深厚感情。


樂樂叔囈語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喜歡“憶往昔”“想當年”。要不,咋有那麼多人喜歡寫“回憶錄”呢。

記得小時候寫作文,總喜歡“拽詞兒”。什麼“時光如梭”,什麼“時間如過隙白駒”等等,一幅少年老成,憂國憂民的樣子。實際上,那時候總是嫌時間過得太慢,總是尋思啥時候才能過年。過年了,就有好吃的好穿的,還可以睡懶覺,好不愜意。

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一次老師讓寫作文,是自主命題,主題是學雷鋒。老師說,可以發揮想象力,不一定非得寫真人真事兒。於是,我給自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筆一揮”,“大作”完成。原文早就記不得了,只模糊地憶起寫的好像是我媽媽讓我去生產隊的蘿蔔地裡偷蘿蔔。我按照媽媽的吩咐,蒯個筐就到了蘿蔔地。不過,正當我彎下腰伸出手準備拔蘿蔔的時候,腦海裡突然湧現出了雷鋒的形象。於是乎,我急忙轉回家,義正辭嚴地將媽媽教訓了一頓。媽媽聽了我的一番話,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我的這篇作文被老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了一遍,並號召同學們向我學習——學習我“想象的能力”。當天下午放學後,我“飛也似”地跑回家,邊從書包裡拽出作文本遞給爸爸,邊講了老師表揚我的事兒。爸爸一臉高興地接過作文本並翻開來看。我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等著爸爸的表揚和誇獎。沒承想,爸爸看完作文,臉色瞬間大變,一個耳光扇了過來,打得我雙眼直冒金星!爸爸邊打邊說:“幸虧你媽是婦女隊長,大家都知道你媽的為人;要不然,就憑你這篇作文,你媽就完了!”

那是爸爸第一次打我。我感到十分十分地委屈。那時候我真的是不諳世事啊!後來我才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的這篇作文真的有可能給媽媽帶來滅頂之災。

好在,我客居的那個小山村的父老鄉親,我的那個班主任以及同學們都是淳樸、善良的人。

l


燕東全鏡頭


我的小學時光的確令人懷念,記得九歲時,村裡的小學校開學了,同齡的幾個小朋友蹦蹦跳跳去報名上學,我於是也要去,但是父親卻不容許,急的我哭了起來。奶奶母親說人家的孩子都去了,一塊兒去吧!父親固執的說家裡沒錢,其實那時的每個學期的學費才五毛錢,五毛錢都沒有可想困難達到什麼程度?

不知道什麼原因父親竟然又同意我去上學了。還是父親領著我,穿了件新衣服,但皺皺巴巴的,進了教室,就看見老師帶著已經報過名的學生打掃教室內外,邊幹活,邊唱一支剛剛學會的歌子,其中有這樣的歌詞“是不是出了兩個太陽?不是出了兩個太陽,是合作社裡的新氣象。”我看見那些往日的小夥伴,神氣的什麼似的。老師停下手中的活,過來和父親打招呼,給我報名,問我什麼名字?父親沒有念過書,又沒有準備讓我進學堂,根本沒有起個什麼氣派的名,一時竟然僵持在那裡,父親一時也說不出什麼,忽然自己腦海裡冒出一個名字:劉延安!我一開口就聲音清朗的報了出來,圍一大圈嘰嘰喳喳看我窘態的同學們一下子靜了下來,老師也吃了一驚,說,好好,好名字。當然這個名字後來改了。

老師是村裡的一個老牌高中生,也是那年被上面選拔當老師的,倜儻瀟灑,穿戴整潔,標準的普通話,學問多的讓我們吃驚。

當時的學校,坐落在村中央的民房中間,,破破爛爛的,就一個大教室,幾十個娃娃坐在一起上課。最初因為沒有板凳,課桌前做了一些供學生坐的土墩,後來隨著條件好轉才陸續改變了學校面貌,但到我小學畢業以後的很長時間裡,那個教室才被拆重建,這是已經到了我上中學的時候。

上下課的時候,老師拿著一個據說是從村裡廟上借來的銅鈴,噹啷啷一響,大家就蜂蛹而入,下課鈴響起,學生就蜂蛹而出。

小學是複式教學大課堂,四個年紀分開兩邊排列,一三年級坐在左邊,二四年級坐在右邊。當老師夾著教科書走進教室,全體同學隨著班主席一聲“起立”,大家齊刷刷站立用天真的童音道:老師好!老師點頭還禮學生才坐下。

上新課,老師事先安排其中的一邊溫習,給另一邊講授課程,完畢再輪到這邊。後來我升到高小,中學,都是一班一個教室,老師從頭至尾中間沒有間斷,想起初級小學裡那種幾個年級一起上課,特別感嘆當年老師的辛苦。

學校雖然小,可是開展的教學項目並不少,除語文算術兩門正式課程,體育,美術,文藝等樣樣俱全。

很難想象,老師什麼都有兩下子,不但漢字的書寫,作文的指導上乘,而且籃球,乒乓球也打的非常出色,學校經常組織籃球比賽,爬山上,賽跑等活動,學校的附近有一座高山,他把學生安排在山腳下,排開來,去爭奪插在山頂的一面紅旗,一聲口哨,娃娃們象螞蟻一般蜂蛹而上,那個場面……。學校前面是長年乾枯的沙河,有細細的沙子,賽跑就在那裡舉行,不知什麼原因,跑起來感覺風特別強烈,使人跑不起來。

節日到了,老師挑選了一些比較聰明的學生,排練了好多節目,其中有個小戲劇叫《東海小哨兵》,故事是我國東南沿海有美蔣特務闖入潛伏,一夥小學生協同當地民兵抓獲了特務。演出時,扮演特務的一個學生記錯了自己的方位,站在了民兵隊裡,惹得村裡的觀眾哈哈大笑……

彈指一揮間,時間過去了數十年,我們都年過半百,我們的老師已經成為白髮蒼蒼的老人,每見到他就生出說不出的感慨和敬愛之情,他呢還是當年那種談笑風生的習慣,雷厲風行的性格,不時還讚揚我們這一輩好學上進,學有專長。

小學,我的生命中的搖籃,永遠都會叫人懷念。

文藝


山谷大師


小學屬於童年時光。童年嫰志無邪,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玩伴無猜,快樂盡興。記得我們讀小學的時候是國家將小學放到大隊來辦的時候,我們鶯歌海中心小學分成四個小學,我在鶯二小學。那是大隊辦學的第一年,一開始我們只能在生產隊的會議室裡上課,以後學校建好了才搬進學校上課。學校裡只有兩間瓦房,其他的都是茅房,桌凳都是用我們本地盛產的木麻黃樹加工而成。小學我記憶最深,感覺最好玩的是老師教我們種瓜菜。因為我們是漁村,沒有種過瓜菜,所以在學校學習種瓜菜感覺有趣好玩。我們學校每個班都有一個小菜園,老師教我們如何下種、澆水、施肥,下午下課,我們幾乎每天都到菜園,看看菜苗長大,看到瓜菜逐漸生長我們心裡特別高興。特別是看到我們種的西紅柿,樹上結滿果,又青又紅,叮叮噹噹掛在樹上,我們特別高興,有滿滿的成就感。小學小小的菜園,教育、培養我們愛勞動,愛生產,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