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畫堂春.孤燕

香風拂澗蕩青葦,

鵁鶄瀝水相追。

幾番重翠漫新陲,

怎奈春摧?

去歲雕簷燕去,

今春不見雙飛。

巢中孤鳥喚夫回,

泣血聲微。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蒲公遇狐圖(66*44cm)

巫山一段雲

一壺青紅酒,

三勺敷夜餚。

古今豪士闖巫郊,

勝走景陽岧。

林暗風聲嘯,

仇狐弓滿腰。

寧失豚兔縛山魈,

孤膽比天驕。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步秋圖(50*34cm)

太常引.新科還鄉

都門折桂載新科,

氣派怎如佗。

莫待錦衣挪,

故人到,

笙笛伴歌。

桑麻道過,

酒幹觴盡,

試問意如何?

步履始婆娑。

客散後,

孤寂更多。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倚石觀狐(58*60cm)

千秋歲引

渡畔津葦,

孤鴻缺落,

泣雁排排入霄漠。

蹣跚步艱拽敗羽,

嘶聲唳唳南天廓。

楚時風,

漢時雨,

晉時魄。

都怪去秋心智弱,

都怪去秋雜念縛。

但惜今秋又閒卻,

皆因性孤意氣削,

無端誤我雲天約。

嘆平生,

莫更習,

從頭搏。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紅果果(直徑36cm)

望江東.梅雨

陰霑迷茫繞簷霧,

切莫望,

天邊曙。

連綿梅雨更愁注,

萬萬眾,

千千戶。

乾坤不定無常數,

曙光露,

雷光堵。

猶如莫測暴君肚。

不知樂,

焉知怒。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蕉園習書(40*42cm)

辛卯春重遊古鎮

清明穀雨客平棧,舍北舍南盡傍田。

入岫野山驚雷嘯,出林阡陌暗雲淹。

梨花帶雨瀟瀟下,鳧鷺壓潭瀝瀝躚。

但道南國春色好,一別古鎮又經年。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驚狐(53*70cm)

兒時驚夢

缺月憑欄映殘壁,鉤沉往事如螢移。

東陵盜火時時閃,北苑雞豚夜夜啼。

進退維谷頭不抬,遊離驚夢步膠泥。

窮年盡是心傷處,滄海桑田切莫提。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老子青牛圖(65*65cm)

浣溪沙.舒嘯山莊

颯颯西風晃破扉,

仗藜野老去焉歸?

沿街苔色漫青圩。

無酒遣興興更盡,

嶺頭舒嘯意難回,

解襟一任縱橫吹。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爐香(60*43cm)

浣溪沙.萬竹山房看日出

眾壑層環繞岫中,

四時風物競殊同。

萬竹喧囂勝松風。

坐看天邊紅爛漫,

忽覺意態更從容。

明朝扶檻再朝東。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路遇(53*60cm)

夢 遊

料峭心驚穿露吟,涼亭幻做牡丹亭。

悶雷嘯雜非倉狗,輕爍移風是墜螢。

寒慘遊子柴門月,稀疏平谷北斗星。

恍惚是非人間事,只恐人間正清明。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漁童陳朝暉(60*45cm)

浣溪沙。贈朝暉兄

妙手時顯華佗情,

垂杆又呈太公形,

此君容樣辯晦明。

茶酒穿腸須盡興,

賓朋談笑更瓏玲,

生來本是不憂星。


感懷

丹青盛世道荒蕪,

進退維谷步步孤。

百代聲名非我事,

固執一念任卷舒。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咪咪(47*47cm)

蕉城遊記

舒心快意驅南下,六月蕉城二月天。

細浪推波復巨浪,青田轉逝變銀田。

豈將盛意擁新漠,寧就貧攤覓小鮮。

拂面腥風鄉趣遠,三都未盡不思前。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覓菊圖(56*57cm)

畫今昔

齊黃病垢又何妨,

繪事本來盡闌珊。

豈料空前新勢好,

群狐混世自封禪。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清空醉睡圖

痴事自說

但道生來倚翰事,人情風月莫留連。

諧說半世輕生死,恥向蒼冥乞故年。

轉瞬乾坤新換舊,今昔瀚海水連天。

且邀霧散雲開日,卻令陳朱做異妍。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三公醉態(65*65cm)

點絳唇.客西泠

細雨濛濛,

問今朝意歸何處?

喚西湖去,

湃浪驚飛鷺。

泛墨滋滋,

莫嘆丹青素。

西泠駐,

覓新尋故,

聚散孤山霧。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賞梅圖(46*33cm)

醉花陰.左海觀菊

勸客步經左海定,

花浪擁風騁。

別樣九霄天,

黃淡朱新,

撲面芬芳沁。

十秋異彩猶舒興,

羨做黃花令。

嘆夜月清暉,

不盡情思,

堪共群芳競。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童樂圖(55*51cm)

南歌子

快意平川月,

闌珊不夜舟。

彷彿薊北水悠悠,

且看杜陵縱酒放歌遊。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無語(36*43cm)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悟(50*31cm)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戲猿圖(43*33cm)


劉秉賢寫意人物畫欣賞

一個行當都別作聲(65*90cm)


介翁,本名劉秉賢,又號介山,常居萬竹山房,以涉翰墨兼農事為樂。

為畫魂崇古,意求新。其作品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能夠充分體現當代的筆墨精神,強調以書法入畫,用線用墨追求渾厚大氣,並通過筆墨折射出對自然萬物的哲學思考。

年過花甲,善獨處,思孤往,藝事多向內心求。

偶有所得,便是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