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究竟强在哪里,与中国高校差距多大?

有心150889355


美国大学为什么能吸引全世界的学生?

笔者身边不少人,卖掉房子为孩子筹集学费去美国留学。那么,美国大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让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美国留学?

1.新移民认为,城市发展和获得尊重靠教育

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即政府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免费校车接送,为穷人孩子免费提供午餐。美国各州在1827年-1918年就普及了中小学义务教育(强制教育),美国义务教育年龄各州不同,但基本上在5岁-18岁之间。美国义务教育并不排斥私立学校,目前,88%的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9%的孩子在私立学校读书,3%的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私立高校与公立高校并存,学校自主办学,政府干预很少。根据英国《泰晤士教育》杂志发布的“2014年-2015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榜单”,排在前19名的大学除了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帝国学院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外,均为美国大学。

1620年12月21日,“五月花号”载着首批102名欧洲移民(大多是清教徒)在美国登陆。清教徒的人生哲学就是“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拼命捐钱”,他们希望死后被别人说“他活得很有价值”,而不是“他死的时候很富有”。

这些新移民认为,没有教育,城市就发展不起来,没有知识和推理能力,就不会受到欧洲人的尊重。为此,新移民在16年后的1636年就在这块新大陆上建起了一所“新学院”。约翰·哈佛教士将自己的779英镑和400册图书捐赠给“新学院”,“新学院”便于1639年更名为“哈佛学院”以资纪念。这就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的“身世”。

哈佛大学建校初期,由于经费不足,教师报酬少得可怜,多数教师只把在哈佛大学教书当作是一种志愿服务,教一段时间的书就要离开哈佛大学干其他行业,好赚钱谋生。

哈佛大学建校初期,入学条件是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而教学语言则是拉丁文。课程以宗教课程为主,另外还教授文法、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从1636年创办到1700年的65年间,哈佛大学培养出了543名毕业生,其中半数是牧师。

美国起初的大学一般都有教会背景,校长也由教会人员担任。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一般都是建校出资人员或长期捐赠人员。

创建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校长直到1904年才第一次由非教会人员担任。创建于1746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直到1906年才第一次由非教会人员担任,他就是1913年成为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

2.私立大学属于私人机构,与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美国独立后,国父们非常重视公民教育,认为公民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捍卫自己的自由,更好地行使宪法权力,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对此解释说:“国家权力只有存放于人民自己身上才安全;如果我们认为人民的知识程度不够不足以形成稳健的辨别力来行使他们所控制的权力,那么,补救的办法不是剥夺人民的权力,而是用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判断力。”

杰斐逊退出政坛后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他认为:“理想的大学是让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听他认为可以改进他思想状态的课程。”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甚至可以质疑上帝的存在。

美国私立大学与政府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私立大学也曾要求过州议会拨款,但州议会认为,如果接受政府拨款,那就成了公立大学,必须接受政府管理。但私立大学不想放弃大学的独立性,宁可不要政府资助。

1811年联邦最高法院曾裁决,私立高校获得的办学许可证是受宪法保护的合约,美国宪法保护所有私人机构,高校和公司一样,也在宪法保护的私人机构之内,不受政府控制。

3.公立大学由各州管理,各州曾将财政收入一半投入教育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案》,授权各州可将联邦土地赠与新建高校,以促进文科和若干专门领域的使用技术教育。赠地标准是,以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决定,每名议员土地份额为3万英亩或等值的信用贷款,由此,美国大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学规模基本稳定下来。

美国的公立大学基本上都由各州建立和管理,1964年-1974年间,美国各州将财政收入的一半投入教育。但从1975年开始,各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削减。因为美国联邦政府也通过委托公立高校进行一些研究项目,向公立高校提供经费。1940年,联邦政府委托高校的研究费用为4000万美元,到1963年增加到了20亿美元。但这一做法遭到不少批评,认为学校只有和政府搞好关系才能拿到项目,这有悖于大学的独立性。

为了捍卫大学的学术自由,早在1915年,就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该协会以捍卫学术自由和专业权利为宗旨。

4.美国注册大学7316所,25岁以上美国人20%拥有学士学位

目前,在美国教育部注册的各类高校7316所,根据2013年秋季注册学生数进行排名,第1名是坐落于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大学(私立,以成人教育为主),注册学生442033人;第2名是坐落于印第安纳州的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公立,社区大学),注册学生175313人;第3名是坐落于爱荷华州的阿什福德大学(私立),注册学生169843人;第4名是坐落于西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公共大学系统(私立),注册学生110644人;第5名是坐落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达德学院(公立),注册学生100855人。

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进入公立大学一年级的大学生,32%的人在4年里毕业,12%的人在5年里毕业,6%的人在6年里毕业,43%的人在6年里没有拿到文凭,其他情况占7%。对进入私立大学的学生来说,52%的人在4年里毕业,10%的人在5年里毕业,4%的人在6年里毕业,34%的人在6年里没有拿到文凭。

美国人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多,但有一些是深造或职业培训性质的,能拿到学位的人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根据美国统计局的统计,2013年,美国2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拥有学士学位的占20%,拥有硕士学位的占7.9%,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2%,30.2%的人高中毕业,上过大学但未获学士学位的占25.5%。

5.美国私立大学经费主要来自捐赠和基金投资收益

有读者会问,公立大学有政府财政拨款,可私立大学的经费是哪里来的呢?

19世纪末开始,像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等成功企业家开始巨资捐赠大学,从此,美国富豪把财富捐给大学逐渐形成一种风气,被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创建于1892年10月1日的芝加哥大学就是洛克菲勒资助的,洛克菲勒以此炫耀称:“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佳投资。”

目前,美国有850多所高校管理着自己的基金,这些基金都来自捐赠,基金池少则数千万美元,多则几百亿美元。

美国大学过去十几年的基金投资收益相当不错,1990年-2010年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7.2%,与市场上其他基金相比收益率是高的。高校基金投资收益率之所以高,得益于高校基金免税,因为绝大多数私立高校是非盈利组织。

从美国大学基金投资收益来看,基金规模越大收益率越高。1990年-2010年,基金在1亿美元以下的高校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1%;基金在10亿美元以上的高校平均投资收益率为7.8%。基金规模最大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大学平均投资收益率高达10%。

美国高校基金投资组合多元化,偏向风险大的投资项目,主要是美国及其海外的股票、私募股权、金融衍生品、房地产、能源、私营企业债券等,美国国债投资约占10%的份额,由于国债投资收益率极低,很多高校基金根本不购买国债。

哈佛大学每年的基金管理成本是1亿美元,大约是基金总额的0.3%,哈佛大学聘请世界顶级的投资专家在全球寻找高收益投资机会。

《华尔街日报》2014年10月10日报道称,哈佛大学2014财年的投资收益率高达15.4%。我们按收益率10%计算,哈佛大学每年新增捐赠是基金规模的2%,这样,每年基金池里增加12%。增加的这12%拿出5%用于大学的教学开销,剩余的7%则留在基金池了,用于来年的再投资。目前哈佛大学基金池里约有330亿美元,如果不出现大的投资失误,10年后基金池里就有650亿美元。哈佛大学每年接受捐赠的钱远远不够日常教学开支,日常教学开支是捐赠金额的2.5倍,可见,哈佛大学行政开支的大头来自基金投资收益。

6.香港是向美国大学捐赠最多的海外地区

《华尔街日报》2014年9月22日引用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报道称,香港已成为6年来海外向美国高校捐款最多的地区,排在海外捐款来源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英国和加拿大。

中国香港地产商陈启宗、陈乐宗兄弟2014年9月向哈佛大学捐赠了3.5亿美元,创下哈佛大学378年建校史上最大单笔捐款。随后,陈启宗、陈乐宗又向南加州大学捐赠2000万美元。

有人质疑身为华人的陈氏兄弟为什么不把这笔巨资捐给中国。陈启宗解释说:“在海外,捐钱就是捐钱。但在内地就复杂很多,牵涉很多麻烦,最要命是花费精神和心血,等于自讨苦吃、自找麻烦。这些麻烦包括官僚主义、贪腐及分配不公等问题。”有一次,他跟弟弟陈乐宗在内地洽谈一个慈善项目,这些麻烦事气得弟弟发火说:“算了,钱就扔给他们算了。”

世界富豪愿意把钱捐赠给美国大学,除了他们有些自己是美国大学校友外,还因为美国大学对基金的管理透明,让人捐着放心。各大学每年都发布详细的基金运作报告,基金投资去向、收益、运作成本等。美国大学财务也定期审计,向需要的人提供财务报告,几乎没听说过盗用或挪用捐款的案件。

7.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向弱势群体倾斜

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一般都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但出于经济等原因,也有不少高中毕业生没有选择进入大学,而是就业或从事其他专业训练。

美国没有高考制度,大学录取新生完全由各大学自己评判,除了考察申请者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目的外,还考察其领导才能以及在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美国大学新生录取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大多在18岁上下。

美国高校录取新生对学业成绩的考察主要依据SAT和ACT两种综合测试成绩,两种测试均由民间机构出题,内容有英文(含写作)、历史、数学、科学推理(含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内容。高中生在临近毕业时,可选择参加其中的一种考试,当然,为了提高申请成功率,也可参加这两种考试,因为每个大学要求不一,有的要求有SAT成绩,有的要求有ACT成绩。对高中毕业不想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当然没必要参加这两种测试。

美国大学录取向弱势群体倾斜。以种族为例,少数族裔的录取率明显高于白人。例如,2014-2015学年,申请哈佛大学的有35023人,录取2047人,录取率5.69%,而亚裔美国人申请者的录取率高达19%。

在入学申请表里有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项目,这些信息是供招生人员评估。例如,如果其他条件相当,则优先录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穷人家的孩子课外学习时间少,要打工或从事家庭劳动,他们占有的学习资源比富人家的孩子少得多,即使SAT成绩相同,穷人家的孩子比富人家的孩子也更有天赋,更有学术发展前途。同样的道理,如果其他条件相当,则优先录取农民和工人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教师或官员家庭的孩子。

8.公立大学一年学费大致为一人的两个月工资

美国大学的学费差别很大,少数慈善性质的大学完全免学费。总体而言,私立大学的学费比公立大学的高很多。由于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本州的纳税人,所以,各州公立大学对非本州学生收取的学费高于对本州学生收取的学费。

美国高校协会2014年11月13日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2015学年,美国四年制本科生在本州读大学公开的学费全国平均为9139美元;在外州读大学公开的学费全国平均为22958美元;两年制公立大学公开的学费全国平均为3347美元。私立大学四年制本科生公开的学费全国平均为31231美元。

上文说的公开的学费都是学校公布的学费标准,由于很多学生享受联邦、州和大学以及其他来源的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实际收取的学费远远低于公开的学费标准。在2013年-2014学年,美国平均每个全日制大学生从各个渠道得到的资助为8080美元,还有1195美元的家庭个税减免、65美元的联邦促进就业补助金;另外,平均每个学生还申请了4840美元的联邦助学贷款。

美国全国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约为5万美元,即使没有任何奖学金和资助,在本州读公立大学每年的学费,大概需要家长一个人2个月的工资,美国大学的学费与美国百姓的收入相比也并不算高。

美国一些私立大学还提出了按家庭收入收取学费的计划,其目的就是让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不至于因家庭贫穷上不起大学,同时,对富人家庭的学生收取高学费,也保障了教学经费。以哈佛大学为例,2009年-2010年本科学费为33696美元,若加上食宿等生活开支,一年需要48868美元。哈佛大学的收费政策是,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美元的学生一律免交学费及住宿费;收入6万-8万美元的家庭则每年只需付数千元的学费;对收入在12万-18万的家庭,学费为其家庭收入的10%。

9.美国独立后200多年里竟没教育部

美国教育这么发达,可美国独立后的200多年里一直没有教育部。美国教育部是1979年依据《教育部组建法案》组建的,该法案由吉米·卡特总统1979年10月17日签署生效,教育部从1980年5月4日开始运转。教育部是美国最小的一个部,雇员总数为5000人,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教育政策,管理和协调联邦资助的教育体系,进行教育统计,监督联邦教育法律的实施。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教育部并不像中国教育部那样,有自己管理的高校。

美国在1979年组建教育部时,遭到共和党人的攻击,认为组建教育部违宪,理由是美国宪法没有提及教育问题,认为组建教育部完全没有必要。直到今天,美国国会仍有不少议员有撤销教育部的想法,认为教育部对美国的教育弊大于利,没有存在的必要。

美国的公立教育都是各州和地方政府自己的事情,私立教育又不受政府控制,所以,教育部对高校的干预很少,既不指定统一教材,也不制定教育标准(但《不让孩子掉队法案》有学业标准要求)。美国教育体系的质量评估,也是非官方性质的,教育部不得干涉。

总之,美国教育基本上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国家,学校不应该教给学生去怎么适应社会,而是教给学生去怎么改造社会。

美国教育的最大成就,就是它把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各肤色、各宗教信仰、各文化传统的人融合起来,使之相互尊重,互相关爱,并鼓励每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使美国从近乎原始状态的荒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子前去留学,这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铁塔-刘植荣


思想自由……

限制太多肯定不行


手机用户60669424220


以科研为本和以赚钱为本的区别


用户13382426155


首先,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数据看,美国大学占据了绝对优势。

举个例子,在世界上认可度最高的四大全球大学排行榜TOP20中,美国大学占据了大部分席位,下面是倍思校库网整理的具体数据:

泰晤士报全球大学Top20 :其中15所美国大学!
QS世界大学排名Top20:其中11所美国大学!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Top 20:其中17所美国大学!详细的学校名单大家可以参考倍思校库网之前的回答:世界20所顶尖大学是哪些大学?

图为耶鲁大学

第二,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吴军(曾就职Google和腾讯),分享的关于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也提到了为什么美国大学为什么全球领先的原因。下面是全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平民留学时代,越来越多学子走出国门,“看世界”不再是奢侈品,但也随之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探讨留学潮的种种现象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舟共济》杂志采访了吴军博士。

2002年,赴美留学毕业后的吴军曾分别执教于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同时,他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和校国际事务委员会顾问,这使得他有机会定期和校长、院长、系主任以及教授们探讨办学方针,深入了解美国大学的运作机制。

前几年,为了帮助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女儿更好地选择大学,吴军又开始系统研究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经验,尤其是研究美国著名私立大学的特色。研究的结果,就是《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一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名牌私立大学几百年里走过的历程,以及它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

从精英走向大众:平民留学时代面面谈

留学最好在心智成熟后

《同舟共进》:据报道,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赴美留学生源国。但实际上,这些年来国内教育也逐渐改善,很多“海归”的竞争力未必比得上没出国留学的人。我们有必要对出国留学趋之若鹜吗?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国留学?

吴军:建议只要是有条件的人,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都出国读两年书。虽然大部分留学生最后还是要回到中国,但留学的经历非常重要,这跟你在国外出差或旅游不同。哪怕你去美国出差或旅游10次,甚至每次都在一个地方待一个月,那也没法深入所在社会,远远不如在当地读两年书有收获,需要扎扎实实地在那生活一段时间才行。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出国留学的必要性非常大。

这些年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很快,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滞后的。从17世纪的启蒙时代开始,西方国家经过了300多年的演变,才慢慢发展为现代社会。中国要想只通过短短几十年就变成完善的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思想观念无法改变得那么快。所以,有条件的人还是有必要到国外见识一下,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好也最快的办法,就是在那里也生活一两年。

《同舟共进》:从清朝末年第一代开始算起,中国人对留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第一代留学生,他们是抱着一种“为了后代不再留学”的态度而出国留学的。现在的人可能没有这样的豪情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留学态度的转变?

吴军:这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所以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人都愿意回来报效祖国,而实际上他们也是代表国家出去留学的。现在留学变成了个人行为,有部分人甚至留在国外不回来了,但实际上他们和中国的纽带并没有完全断开。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自由度非常高,所以人们出国留学,可能不止对一个国家有利。

总的来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刚开始有一部分留学生会留在当地,后来大家又慢慢回流,日本、韩国、台湾都有相似的情况。现在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80%都会回到中国。

《同舟共进》:近两年来,出国读本科的学生已开始多于读硕士的学生,而出国读初中、高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您怎么评价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这种趋势?

吴军:现在到国外留学的还是读本科、硕士的最多,读初中和高中的其实并不多。当然,从趋势上说,出去读中学的确实比以前多了很多倍。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初、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呢?我想有三个原因。

第一,很多中国人有钱了,这是硬条件。

第二,很多人觉得在中国参加高考的压力太大,如果孩子成绩不是特别好,在中国不一定能考上顶尖的大学,但要是去了美国,他却有可能进入更好的大学。

第三,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搞的是应试教育,美国搞的是素质教育,所以美国的基础教育要比中国好。这种看法不一定对,但很多人确实是基于这种看法送孩子出国的。

《同舟共进》:美国的基础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吴军:培养兴趣和因材施教。世界上各行各业里做得最好的那5%的人,都是出于兴趣做事的人,排在5%~20%之间的人是靠利益驱动的。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很多学生的兴趣被压抑了,最后都成了利益驱动,很难做到顶尖。

《同舟共进》:美国的虎妈用中国式的教育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得很成功,您怎么评价?

吴军:虎妈是个特例。当然,美国也有一些家长赞同虎妈的做法。我女儿有个同学的父亲在世界五百强公司担任CEO,他们家的房子很大,但他却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管理,学习时,孩子们都在一个书房里自习。虎妈的教育不能说完全是成功的,她只是如愿把女儿送进了哈佛大学而已。当她女儿毕业后决定去参军时,虎妈一开始的反应是惊呆了。虽然她后来表示支持女儿服务社会的想法,但女儿的决定可能有悖她的初衷。不过我倒觉得她的女儿索菲亚的做法反而得到了哈佛的真传,服务社会。

《同舟共进》:可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怎么能兼顾学习呢?

吴军:我还是以上面提到的我女儿那位同学为例,这孩子成绩就特别好,但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打高尔夫球,水平达到了专业级别。高尔夫的标准杆是72杆,在一般的比赛中,打到66、67杆就能得冠军了。他最好的一次成绩是61杆,平了泰格·伍兹在斯坦福大学时期的纪录,这样的选手是难找到的。他虽然花了那么多时间打高尔夫,但并不影响自己取得优秀成绩。当然,像他这种学生的生活就会非常辛苦了。

新一代留学生的心态已发生变化

《同舟共进》: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谈到,中国人培养的杰出人才还赶不上印度,他是基于美国顶尖商学院有好几位印度裔学者担任院长,而无华裔学者担任院长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不知在您所熟悉的领域,情况是否如此?跟美国本土学生和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相比,您认为中国留学生的表现如何?

吴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表现还行。如果我们统计一下中国学者在《自然》和《科学》上发文章的数量,其实一点也不会比印度裔学者少。但钱颖一讲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我还要补充一点,无论在美国大学的管理层,还是美国大公司的管理层,中国人都比印度人少。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

第一,语言问题。印度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比中国人好,这是他们很大的优势。

第二,时间问题。很多具体的事,我们不能光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在1977年才入学的,1981年毕业后才有一部分人到美国留学。如果从1981年算起,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到海外留学的历史才36年。而印度人在海外留学的历史要比中国长太多,他们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开始有人到英国留学,后来更多人到美国留学,他们跟世界的联系从来都没有隔断过。很多东西需要时间积累,中国人还要有更多耐性。

第三,有研究表明,最近10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平均表现,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那一波人。原因有两个:

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人,水平要比现在出国的人高。那时候没有奖学金根本没法到美国留学,可现在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容易多了,很多人都是自费的。

二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都远不如美国,很多留学生都想留下,所以不努力就不会有出路。

今天的印度留学生跟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很像,都想留在美国,因而很努力。而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一想到在美国没机会发展的话还可以回中国过上不错的生活,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们很可能就不会持续地努力下去。而要取得很高的成就是需要长久奋斗的。以前中国大陆留学生到了美国会很努力地融入美国社会,跟老一代香港人和台湾人一样,但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就不太在乎是否能融入美国。

《同舟共进》: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本土学生相比有什么优缺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吴军:总体来讲,中国学生STEM的水平非常高。STEM是美国教育中的术语,SScience(科学),T是Technology(技术),E是Engineering(工程),M是Mathematics(数学)。在这几个方面,中国留学生是很厉害的。但是,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大的不足。

首先,有些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我觉得,中国留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母语有很大关系,虽然大家都不太愿意承认这点,一直强调中文是最好的语言,但是中文实在太难学。一个美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阅读就很顺畅了,虽然可能有好多字不认识,但他们能读下去,所以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大。而中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很多汉字,但真要读懂像《哈利·波特》这样的翻译作品,就很难。要掌握汉语比掌握英语,花的功夫会更大。另外,中国的教育比较重理轻文。

其次,中国留学生普遍比较用功,但和学校的关系不紧密。他们只顾着把自己的功课读好,并不关心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学校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讲,就好像车站,只是一个短暂停留的地方。可是,对于美国学生而言,学校就像家庭似的,一旦进入,就一辈子都是这个学校的成员了。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后,几乎很少给学校捐钱。

我能看到一些内部数据,每个大学里,一个校友哪怕只捐了25美元,学校也会有登记。我发现中国毕业生捐款的比例连5%都不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捐款的比例大概是70%,相比之下,中国毕业生应该感到汗颜。正因为中国学生不太关心学校的活动,也不关心学校的发展,这才导致了我们刚刚谈到的很少中国学者最后能进入美国大学管理层的现象。

社会活动锻炼学生心智

《同舟共进》:您在清华大学教过书,还把那个班级带成清华最优秀的班级。又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过助教,对美国名牌大学学生的情况很了解。如果要对比,清华大学的学生和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各有何优劣和不同?

吴军:我在清华带的学生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一个班30人,其中两人是省高考状元。但这两人只能排第三名和第四名,排第一的是一名保送生,排第二的是一名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奖牌得主。他们的成绩都很好,也很容易带。但这些学生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心智不成熟。有些人刚进入大学,因为离开了家就不适应。还有些人一到考试就睡不着,这也很麻烦。心智不成熟可能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你看有些人大学毕业后,进入单位工作了,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同事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助教时,所接触的学生常常是那些考试分数分布于20到100之间的,甚至有人得0分。有些天才学生,极其聪明,现在已经在大学里当教授了。另一方面,差学生也没有人逼着他学,毕不了业也不会有人管。美国的大学没有行政班,当然也就没有班主任。但每个学生都有个选课和职业指导教师。有些学生目标明确就会多学一点;有些学生就可能不怎么爱学。

我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时候,每门课要么在周一到周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连续上三天,比如九点的课就永远是九点到十点上,连上三天;要么放到周四、周五上,周四上一个半小时,周五上一个半小时。那么,有一部分学生就耍小聪明,选课时只选周一、周二、周三的课,从周四开始就过周末了,一直玩到周日晚上。美国大学的毕业率要比中国大学的低很多。

美国大学生还有个特点,就是搞社会活动绝对比中国大学生搞得好。在清华大学,所有学生90%的时间都在读书。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在搞社会活动时,也是很活跃的,他们至少有1/4的时间花在社会活动上。我后来跟耶鲁大学的学生聊过,他们花在社会活动上的时间更多,差不多占了一半的大学时光。

在美国大学生看来,如果在大学里不参加社会活动,那相当于白去上大学了。以哈佛大学为例,学生搞社会活动搞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很正常的事,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哈佛的课程未必比一所州立大学讲得好,但它的学生毕业后之所以都有出息,就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各样活动的训练,最后变成了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并且心智也非常健全的人。

向国外学什么

《同舟共进》:您在《大学之路》一书中,对英美国家的名校都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中国大学如果要向美国学习的话,有哪些地方可借鉴?

吴军:第一,从学校管理来讲,要严出。现在中国大学毕业太容易,以致大家在学校里不好好读书。美国大学也是四年制的,但大部分大学四年毕业率不到80%,到85%就算是很好的大学了,四年毕业率最低的大学只有50%,比如明尼苏达的双城分校。斯坦福大学的六年毕业率才95%;普林斯顿大学最高也只有96%,还有4%的学生延期两年也毕不了业。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对于“出”是很严格的。虽然大学里没人要求学生好好读书,但学生只要想获得学位就必须好好读书。当然,你肄业也行,美国原副总统切尼在耶鲁大学上学时就没毕业。

而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你要是让一个大学生不能毕业,这是不得了的事,家长可能都要找上门来,恨不得把学校给砸了。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说白了,中国学生得90分不容易,但得59分还真难。我在清华教书时,曾遇到过博士开题通不过的,他就向老师求情,最后老师也让他过了,这种事情决不能继续发生。

所以,我建议中国的大学建立严格的毕业制度,不达标的学生就不让毕业。虽然说大学是四年学制,第四年不能毕业的就延期到第五年,第五年不能毕业的就延期到第六年,第六年还不能毕业的就永远别想毕业了。无论对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应如此严格要求。

第二,考核学生不能只看分数,要让他们全面发展。研究生的录取也不能完全看分数,还要考虑任课老师的推荐和评语,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个综合的考量。中国大学生现在的情况是,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书呆子;而成绩差的学生干脆就不学习。这样的风气是不行的。我还听说,学生干部在学生当中经常是被孤立的,这也是不行的。

大学是一个让学生的人格变得健全的地方,刚入学时还是青涩的小伙子和小女孩,经过大学四年的成长,一定要变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健全人。

第三,要建立导师制,中国有些大学也在尝试。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要有一个导师专门负责。这个导师不能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管不了那么多事。假如一个导师负责10个学生,那就要在大学四年里对他们负责到底。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予学生帮助。

总之,老师要多关心学生,不能光教完课就不管了,最好是像牛津和剑桥那样采取学院制,老师和学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打破专业界限。英美大学的做法是,进入大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到了第二年才分专业,而且学生换专业非常容易。现在中国大学的专业太多了,学生毕业后的知识面太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没有学生选择的专业说明那是早晚该淘汰掉的。中国大学现在仍有很多没用的专业,每年还有很多本科生毕业后感到找工作很困难。

第五,建立终身教职制度。凡是在终身教职轨道上的教授都必须负责10个学生,除了指导学生选课以外,每个学期还要指导学生读书,跟学生见面,聊聊生活和社会,也聊聊职业选择等。

第六,所有大学都必须开设两门课,一门是写作课,另一门是演讲课,或者说报告课,不管学理科还是学文科,学生都要学会做学术报告和在公众场合演讲。对于文科生,都应该学一门科技101入门课(在美国大学的课程目录中,一般都用101做入门课程的课程编号——编者注)。

第七,延长大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现在中国的情况是,一个二流大学的校长,做几年之后就会被调到一流大学当校长。而一流大学的校长,做几年之后就会被调到教育部或别的部委当官员。中国大学的校长往往做不长,最多可能也就任职10年。而一个大学要办好,是非常需要校长花心思的,他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下去,完全不可能是三五年内的事。对于那些有志于搞教育的大学校长,应该让他们长时间投入到大学的治理上。

中国从恢复高考到现在,2017年正好是第40年。1949年之后,中国大学一度学习苏联模式,理工分校。“文革”期间,又被耽误了10年。现在中国的大学其实就是在重建当年的传统。

回过头看,现在的清华大学在教学上比我读书时好多了。我上大学时,很多老师因为被“文革”耽误,不得不现学现讲,而现在的老师水平要高很多了。当然,在现代教育理念上,不要说跟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比了,它们有几百年的历史,就算跟美国那些在1850年到1900年之间建立的大学相比,也还有差距。不过,所谓百年树人,这些事也急不得,大学教育本来就是个百年大计。

以上。

倍思校库网写在最后:虽然美国大学教育远远领先,但是不得不得的是,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地位正在一点点提升!大学教育是百年大计,除了清华北大,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跻身全球大学前列!

本文由更好用的低龄留学及游学检索平台倍思校库网(bestschools.cn)综合整理


倍思校库网


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如同水与空气一样存在于美国高校。众所周知,思想活跃是高等教育人才辈出的唯一源泉。而这在中国高校难有生存空间。于是,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