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用户87622063674


骁勇善战是个人武勇,为将尚可,若是作为统帅就要考量更多方面了。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卫、霍功劳过高

卫青、霍去病的功劳太大了,李广与之相比差距有点大。霍去病封狼居胥极大满足了汉武帝的虚荣心,卫青几战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一扫武帝以前尤其是白登之围的耻辱,让汉武帝狠出了一口气,也因此一举扭转了文景以来的汉匈的优劣和攻守的态势。

二、武帝扶植新兴的军事力量

汉武帝一朝一扫文景之前战略防御的态势,多采取主动出击、长途奔袭的战略战术,而卫、霍卫代表的新兴军事将领的战法和风格很符合武帝的心意,李广作为年龄较大的守成有余却进取心不足的传统将领,在武帝看来不太值得过多优待。

三、李广功绩多防守,进攻弱

李广在汉武帝以前的文景时期,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边关防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说实话,守城守住了是你的本分,守不住要受罚的。而武帝时期李广随卫青、霍去病出征有四次,不是大败全军覆没,就是迷路没按计划进攻,要么就是别人大胜他一无所获,这自然难得武帝的欢心。

四、李广的个人原因

李广本人性格骄横,朝堂政治敏感度不高,最有名的就是杀掉霸陵尉的事件,体现出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卫青、霍去病相比还是差得太远。

五、武帝的强势性格

汉武帝是个什么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强横之主,性格也是霸道强势,你强的话我还能忍受一下你,没啥大功绩(相比卫、霍)却又骄横无比,政治上还是个幼稚儿,当然不会给你太好的待遇了。

总之,“李广难封”是有诸多原因的,除了自身实力不够硬外,与汉武帝个人好恶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强哥说文史,一个用心讲历史的人。欢迎大家留下你的评论,我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强哥说文史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起飞将军李广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按道理讲,他立下赫赫战功确实应该封侯进爵,但是最后为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李广曾被匈奴俘虏,导致政治形象受损

古今一样,试想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朝廷将军,在战场失利的情况下被敌人俘虏,以后怎么能够在加官晋爵,同僚不免会胡乱猜忌。

二、个人虽武艺高强,但是缺乏领导能力

李广个人能力很强,武艺高强,夜晚黄昏把石头看作老虎,一箭能射入石头里面,可见李广箭术多么出神入化,武艺多么高强。但是李广的领导能力缺一般,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不是帅才,也经常打败仗。


三、不善于交际,缺乏政治资源

李广经常在边塞行军打仗抗击匈奴,可能导致与朝廷同僚沟通交流较少,人际关系一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懂得运作,固然战功赫赫也没人帮提拔时候给说话。

总之,李广虽然没有封侯,但是他的历史地位却很高,知名度很大,也算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受到后人的敬仰崇拜,也是非常值了!


峰哥谈史


骁勇善战的李广难以封侯,背后原因与其自身有很大关系,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匈奴之战,损失伤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后来亦是如此。

二、是将才,不是帅才。《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他是一位难得的虎将,但他是勇而不谋,刚愎自用,“自负其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少有胜利可言。

三、清廉。《史记》载:李广廉洁,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家无余财,无法打点。

四、口拙不善言辞。《史记》载:“广讷口少言”,不会巴结上面的人。

五、没有后台,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又没有亲戚在宫中做贵妃,虽然作战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闻。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李广还缺乏政治敏感,比如当时梁孝王给他将军印,李广竟然接受了,这是犯了大忌讳,汉朝明令不许中央朝臣与诸侯来往,他还明知故犯。还有就是当时汉朝和亲,他要打仗,也是如此。


岳剑


李广是名将李信之后,一生历经大小70余战,在北方边境抗击匈奴,人称“飞将军”,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将,为什么一生没能封侯呢?难道是皇帝赏罚不明,还是因为命途多舛、时不待人呢?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年仅19岁的李广以名门之后参军抗击匈奴,以斩杀敌人较多,被拜为汉中郎。被汉文帝赏识,说他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必然能建功立业,等万户侯。李广刚刚参军就立下战功,迎来了军旅生涯的开门红,似乎封侯拜将是早晚的事。

汉景帝时,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勇猛果敢,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按照西汉封爵制度是可以封侯的,但是他曾私下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印,触怒了汉景帝,没有得到封赏,李广错失了第一次封侯的机会,也是离封侯最近的一次。

后来李广被调往北方历任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抗击匈奴,都因李广善骑射、英勇作战使匈奴多年未曾来犯,他爱兵如子、治军宽松,有封赏也会分发给将士,得到了将士们的爱戴。而同时作为北部抗击匈奴的名将程不识对他却有不同的看法,程不识治军严谨,训练较苦,士兵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跟随程不识,李广领兵在外,喜欢在水草丰盛的地带驻军,也不安排岗哨,不对匈奴进行提防,行军队列松散。与其说爱兵如子,不如说他治军不严,对士兵是非常放纵的。作战时,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原本是部队连排、班组长所要做的,而李广作为高级将领、一军之长,他要做的是坐镇指挥部,分析敌我形式,判断情报,洞察全局,对敌情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细心谋划。李广带兵的种种做法是很不妥当的,是非常不称职的,虽然你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却深深埋下了作战失败的重大隐患。李广终于为他的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次李广与张骞领兵一万余人与匈奴作战,兵分两路,匈奴右贤王率军4万,敌我势力悬殊太大,李广不分析敌我形式,在援军没有到来的情况下,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结果导致全军身陷重围。张骞援军到来后,才接触围困,结果导致全军覆没,战争结束后,张骞因率军来迟,被降为平民,李广因作战英勇没有被追责。说实话,这是汉武帝对李广的包庇,若以军法论,即使不被处死,也应该关入大牢。

失败后应当吸取教训,但是李广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另一次与匈奴交战时,由于敌我实力悬殊,李广又一次贸然进攻,结果又一次身陷重围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上一次全军覆没,朝廷没有责怪,这次犯了更严重的错误,按军法是应当处死的,结果在汉武帝再一次的包庇下,只是将他降为平民。

从李广两次作战失败,两次全军覆没来看,李广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置,汉武帝确实赏罚不明。

经过长足的准备,这时汉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汉武帝决定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此时的李广已经60多岁,这是他封侯的最后机会,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汉武帝同意他率军出征,结果因为迷路,错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李广也因此羞愤自杀。

纵观李广的一生,他武功高强,善于骑射,勇猛果敢,作战身先士卒,爱兵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但是他治军不严,作战鲁莽,结果导致两次全军覆没。可以说李广是非常有名的勇士,却不是称职的指挥官,李广难封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失去航线的孤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王昌龄很好的描述了李将军的英姿。

李广将军的射术很准,很强。曾经用箭射入石头。一直在边疆对抗匈奴,匈奴从来没有占到便宜,匈奴人敬重强者,李广的名号在匈奴人之间广为流传。但是一生未封侯。

李广难封的原因可以总结三点:

第一点,李广在守卫边疆的时候,并没有非常突出的战绩。在记载中只是说了李广引百骑兵智退数千匈奴,从头到尾的杀敌数量非常有限。而封侯的考核标准就是杀敌数量。

第二点,李广的政治立场有问题。有一次李广在抗击七国之乱的时候,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个行为,令每一个统治者都不能忍受,相当于叛国。纵然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在那个时候,梁王是对汉景帝的皇位威胁最大的人。只是当时梁王一直拥护自己的哥哥景帝,对抗七国联军,政治立场糊涂的李广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这一点是他毕生的污点。

第三点,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为了打击匈奴,分出四路大军,只有卫青一路小胜,攻到了匈奴的祭祀的圣地,杀敌七百余人。而李广一路全军覆没,更惨的是被俘虏了。一个将军被俘虏,简直比杀了他还要难受。败军之将,以汉律当斩,家人用金银可赎出,最后成为庶人。这也是李将军的污点了。

综上三个观点,最严重的还是政治立场糊涂。这就是李广难封的原因。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李广难封,并非汉武帝刻薄寡恩,主要原因是李广本人的战绩和作为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一、李广没有辉煌的战绩。李广与匈奴一生作战几十次,鲜有率军大规模杀伤敌人的记录。一方面是运气不好,几次陷入敌军重围,还差点成为俘虏;另一方面没有战略意识,好逞匹夫之勇,导致所部常常损失惨重。可见其不适合做主帅只可为将做先锋。

二、李广性格存在缺陷。李广为人自负,自以为劳苦功高,多次擅自行动,体现其不成熟一面。心胸狭隘,杀掉霸陵尉;最后一次远征因迷路耽误行军,卫平派人了解情况,他居然不作任何辩解,自杀了事,可见其不能忍的性格。

三、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后起之秀崛起,李广这样的守成老将难以得到汉武帝重用。


狂飙的单车


李广是属于在两军对阵中直取敌将之首之勇士,而无运筹帷幄带兵之能力,所以李广难以立功。


老D90405271


第一他实际能力没有名声那么高,第二他运气太差,连汉武帝都说他数奇,同样的事,放在别人身上肯定可以,放他身上就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