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白酒什么时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几度吗?

空无2269


中国早期都是酿造酒(黄酒),度数普遍不高;根据大多数资料,中国在元末明初,学会蒸馏酒技术,获取的酒度数就成为高度,新中国建国初期,白酒度数普遍在60°以上,后来考虑国民健康需求,酒厂降度,酱香高度一般53杜,浓香52°,中低度20-48°不等。



GUN哥2016


中国的酿酒技术一直和西方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作物粮食原料酿造而成的。而国外的洋酒多是以葡萄水果等酿造。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农作物酿酒。当时酿的是黄酒,估计酒精度数也就几度,后来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开始大量用酒曲酿酒,酒的度数开始有所提高,达到十多度。

当时唐朝的诗仙李白,曾经作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当然是夸张了点儿。按照古代的计量标准,一斗约等于12斤。要是喝12斤白酒足以让人酒精中毒。李白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唐朝,现代意义上的白酒还没有真正出现,那时候人们喝得酒,在酿造和口感上类似于现代的黄酒,酒精度不超过10度。以现在52度白酒折算,斗酒也就是不到2斤白酒。而且黄酒对人体的肠胃刺激和白酒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还有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武松在上景阳岗去之前,在山脚下的小酒馆儿吃饭,一口气连喝了十八碗酒,之后带着醉意连夜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其实在宋朝那个年代人们喝了酒,相当于现代人称之为“醪糟”之类的甜酒。酒精度充其量也就是几度。如果按每碗盛三两10度的酒来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白酒一斤多。至于酒家打出的“三碗不过岗”。那只不过是一个营销的噱头罢了。

到了北宋时期,辽国,金国进入到中原以后,才首创出蒸馏酒。以及到了元朝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和完全占领了中土后。将蒸馏酒完全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地位。虽然到明朝的时候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防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喝完浑身发热的蒸馏酒 也就渐渐取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一直延续到现在。

可以说,高浓度的蒸馏酒是在元代就以出现,但是它是属于非主流,即使到了明代时期,有钱有势的人也偏爱黄酒。有诗云:“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就是黄酒和白酒地位的真实写照,一直到民国,中国酒文化的主体都是黄酒,而不是今日占主导地位的白酒。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时常去鲁镇酒馆喝酒,温两碗黄酒,要一碟茴香豆。

黄酒需要粮米来酿造,而清末到民国。战乱不断,粮食供应紧张,自然没有多少余粮。去酿造黄酒。黄酒逐渐成为奢侈品。白酒在民国时期进一步的普及。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退守大西南。更是难以喝到正宗江浙地区的黄酒。西南地区的白酒渐渐被主流社会人群认可,到了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白酒的发展也就进入了新的时期,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九正的不断改良。白酒 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种类多样,市场规范,品质优良的白酒市场。

我是伯爵lwh。一个热爱美食美酒,喜欢制作美食的烹饪届的小学生。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收藏!


伯爵lwh


首先,中国古代没有酒精刻度的概念,判断酒精度的主要方法是摇晃酒液看酒花,分为大清花、小清花、云酒花、二酒花、油酒花。古时白酒的酒精刻度究竟有多高,只能通过现代技术检测的酒花大小与酒精度对应关系来推断。

大清花大如黄豆,消失极快,酒精含量为60~75°;

小清花大如绿豆,消失稍慢,酒精度在50~60°;

云酒花大如大米粒,重叠二至三层,散失时间为20″左右,酒精度在40~50°之间;

二花是大如大米和小米大小不等重叠,形状似云花,酒花散失时间更长,酒精度在15~40°;

油花则大小如破碎的小米粒,酒液表面布满油珠,是高级脂肪酸,酒精度在5°。

传统酿酒技艺中的“看花摘酒”,酒花基本是从大清花、小清花,一直到最后的油花。

其次,酒精度能达到50°,必须要有成熟的蒸馏酒技术。中国的蒸馏酒技术的推广普及起于元朝,当时技术并不是很成熟,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步走向成熟。所以有幸最先品尝到50°高度粮食酒的,当时明朝中期以后的人。


肚松咪酒


高度白酒始用于唐代。

高度白酒,酒精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才能算高度酒。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

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白酒和老白干,这是现代才启用的名称。糟烧或糟烧酒,是黄酒过滤后的酒糟经再次发酵, 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酒。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唐普大叔


其实宋朝大词人范仲淹的一句词,就已经生动说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没错,哪怕贵为范仲淹这样的名臣,当时统兵在外时,喝到的也是这样的“浊酒”。

这样的“浊酒”,今天喜欢喝米酒的朋友们可以会很有同感。宋朝时的“浊酒”,其实也是这类:通常是以稻米为原料,酿出的酒大多为黄颜色。因为并非是现代人喝的蒸馏白酒,所以整个酒水颜色浑浊,还飘浮着渣滓,即古人所说的“浊酒”。很多古代小说里,常有主人公抱起酒坛子豪饮的场面,基本都是喝的这种酒。以度数来说,应该比现代超市里卖的米酒度数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

而除了这类“浊酒”外,同样是唐宋年间,也有一种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李白诗里描绘的那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种清酒往往是在冬夏酿熟,经过沉淀发酵,变成清澈的酒液,度数和浊酒类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基本是皇家贵族专享。

和现代生活一样,宋朝也有果酒,比如葡萄酒和黄柑酒。葡萄酒属于唐朝就有的,而黄柑酒却是标准的宋朝特色。这种酒的口感酸酸甜甜,色泽也非常鲜艳,用柑橘酿造而成。是宋代许多文人的最爱。典型大文豪苏东坡那句咏叹:拼沉醉,金荷须满。不过度数并不高。现代也有一些传承宋朝的果酒手艺,度数也是十度左右。

当然,比起老百姓常喝的浊酒来,宋朝的果酒,价格真心不便宜。听听大诗人陆游的诗歌就知道:如倾潋潋蒲葡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也就是说这葡萄果酒,简直就和名贵的貂裘衣服等价。倘若有机会穿越到宋朝,行前带好几瓶葡萄酒,铁定从宋朝发一笔财回来。

那难道在古代,真的喝不到高度白酒?同样是宋朝,也有这么一款:桂林三花酒。这种白酒产于宋朝偏远的广西地区,是一种要经过三次蒸馏才可以喝的白酒,工艺已经接近于现代蒸馏酒。以宋元年间的许多文人笔记说,这种酒的度数,远远高于民间普通的浊酒,几乎就是一碗下来就会醉。但毕竟这种蒸馏技术,与烧酒技术还有所不同,所以度数不会超过20度。

而在宋朝以后,烧酒的技术陆续传入到中国。以《本草纲目》的记载说,从此后“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也就出现了与我们今天类似的白酒。今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各种白酒工艺,大多都是元朝起陆续演变来。在中国各类酒中,其实是非常年轻的一类。





Hai子君


你好,京东工匠馆主根据业内权威王赛时老师的《中国酒史》,做个简要回答。


1、首先,中国的酒在元代以前,都属于低度酒。此前,人们说的谷物酒,只是原始形态的黄酒,或者叫米酒、浊酒,因为早期的酒,酿造时间短,酒化程度低,酒的质量也低。并且,由于受到酒曲中霉菌的影响,早期的酒多为绿色,因此古人有“绿蚁”、“绿酃”的说法,到了唐代,酒曲工艺得到改进,酒体颜色才有了赤黄色,也就是人们说的“琥珀”色。这是中国的酒向现代黄酒转变的一个标志。


2、我们都知道,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无法继续发酵,所以,以前单纯靠发酵法酿造的酒,酒精浓度一般不会超过20℃。宋朝以前,人们为了提升酒度苦苦努力,但进展缓慢。直到元朝,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畅通东西后,外国蒸馏酒就从陆路引进华夏疆土,可以说,蒙古人做了传播的中介。


蒸馏酒一到中国,中华酿酒者很快就发现其中的奥秘,随后便把蒸馏技术移植于发酵酒业之中,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高度的蒸馏酒,度数达到六七十度,酒的度数高了,大家的饮酒量酒少了。


例如,汉代人们常以“石”来衡量酒量,唐朝则以“斗”来衡量,至宋朝,则成了“升”,但到了清朝,可以从梁绍壬《两般秋雨斋随笔》看到这样一段记载:主人量甚巨,亦止饮二小杯。是日,余竟沈醉一日。这样的酒,度数应该接近七十度。


所以说,酒度出现极大地提升,是在元朝。


京东工匠馆


朋友,这个问题我来告诉你~

宋元时期以前的酒都是酿造酒,米酒为主。

度数大概也就在10度左右

为什么是10度?

原因是米里的淀粉转化为糖,糖再转化为酒精,17克糖转化为一度酒,米里的糖分差不多转化完的时候差不多10度。

那如果往里加糖,是不是可以酿造出高度酒呢?

答案不是!糖转化为酒精靠的是酵母菌,酵母菌在十几度左右的酒精浓度下就会被酒精杀死了,五法继续发酵~

可以参考葡萄酒,12度比较多,但是12度的葡萄酒有干型的,有甜型的,为什么?

糖分少的葡萄发酵到12度左右糖分以榨干,就是干红!

糖分多的葡萄发酵到12度的时候还有糖分没有发酵完,但是酒精已经开始杀死酵母菌从而无法发酵,所以酒是甜的。

当然我上面说的都是常规的原理,当然也有耐受酒精能力更强的酵母菌~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蒸馏技术出现后,才出现了高度酒,也叫烧酒!

原理是酒精的沸点低于水,水还没沸腾时,酒精已经开始蒸发了,这样可以高浓度的酒精分离出来~

这个是液态发酵的蒸馏的原理,固态发酵和这个还有点区别!

我回答的专业不?哈哈😄关注我吧,后面我会说到酒的~


菜问料理车间


中国白酒在之前受限于技术,一直是低度的,且无法提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蚁就是指新酒上面泛的绿泡沬。元代未年,蒸馏技术出现后,酒的度数才达到50度以上。到清朝,高度白酒才成为主流。之前的白酒指的是米酒。


山隅之石87158466


高度酒是通过蒸馏取得的酒,应该是源于宋朝末期,那时辽,金等国入侵宋国嘛,因为他们这些出身于草原等寒冷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环境注定了他们需要更烈的酒来驱寒,所以就有了蒸馏高度酒的出现

但是在元朝时期并没有得到普及,大概是因为那时候这种酿酒工艺成本太高吧,普通老百姓喝不起,所以一直到明朝时期还是发酵工艺酿的低度酒最被推崇

到了清朝才是高度酒真正开始普及,一直到咱们现在


王姐vlog


古代那酒说的是黄酒,宋代以后,由胡人统治,他们都喜欢喝度数比较高的蒸馏酒,也就是白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