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白酒什麼時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幾度嗎?

空無2269


中國早期都是釀造酒(黃酒),度數普遍不高;根據大多數資料,中國在元末明初,學會蒸餾酒技術,獲取的酒度數就成為高度,新中國建國初期,白酒度數普遍在60°以上,後來考慮國民健康需求,酒廠降度,醬香高度一般53杜,濃香52°,中低度20-48°不等。



GUN哥2016


中國的釀酒技術一直和西方不同,中國酒絕大多數都是以農作物糧食原料釀造而成的。而國外的洋酒多是以葡萄水果等釀造。大約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時候,中國已經出現了農作物釀酒。當時釀的是黃酒,估計酒精度數也就幾度,後來到了宋代,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麴釀酒的方法,開始大量用酒麴釀酒,酒的度數開始有所提高,達到十多度。

當時唐朝的詩仙李白,曾經作詩:“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當然是誇張了點兒。按照古代的計量標準,一斗約等於12斤。要是喝12斤白酒足以讓人酒精中毒。李白又是怎麼做到的呢?在唐朝,現代意義上的白酒還沒有真正出現,那時候人們喝得酒,在釀造和口感上類似於現代的黃酒,酒精度不超過10度。以現在52度白酒折算,斗酒也就是不到2斤白酒。而且黃酒對人體的腸胃刺激和白酒也是非常不一樣的。

還有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武松在上景陽崗去之前,在山腳下的小酒館兒吃飯,一口氣連喝了十八碗酒,之後帶著醉意連夜上山,打死了一隻老虎。其實在宋朝那個年代人們喝了酒,相當於現代人稱之為“醪糟”之類的甜酒。酒精度充其量也就是幾度。如果按每碗盛三兩10度的酒來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白酒一斤多。至於酒家打出的“三碗不過崗”。那隻不過是一個營銷的噱頭罷了。

到了北宋時期,遼國,金國進入到中原以後,才首創出蒸餾酒。以及到了元朝建立了莫大的歐亞版圖和完全佔領了中土後。將蒸餾酒完全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其目的完全是為了突出他們蒙古人自身的文化地位。雖然到明朝的時候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了發揚光大,但是後來滿清入關後,對高濃度和極度防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喝完渾身發熱的蒸餾酒 也就漸漸取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一直延續到現在。

可以說,高濃度的蒸餾酒是在元代就以出現,但是它是屬於非主流,即使到了明代時期,有錢有勢的人也偏愛黃酒。有詩云:“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鬥”就是黃酒和白酒地位的真實寫照,一直到民國,中國酒文化的主體都是黃酒,而不是今日佔主導地位的白酒。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時常去魯鎮酒館喝酒,溫兩碗黃酒,要一碟茴香豆。

黃酒需要糧米來釀造,而清末到民國。戰亂不斷,糧食供應緊張,自然沒有多少餘糧。去釀造黃酒。黃酒逐漸成為奢侈品。白酒在民國時期進一步的普及。到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退守大西南。更是難以喝到正宗江浙地區的黃酒。西南地區的白酒漸漸被主流社會人群認可,到了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做主,白酒的發展也就進入了新的時期,誰了國內經濟的發展與九正的不斷改良。白酒 發展勢頭也越來越好。也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種類多樣,市場規範,品質優良的白酒市場。

我是伯爵lwh。一個熱愛美食美酒,喜歡製作美食的烹飪屆的小學生。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收藏!


伯爵lwh


首先,中國古代沒有酒精刻度的概念,判斷酒精度的主要方法是搖晃酒液看酒花,分為大清花、小清花、雲酒花、二酒花、油酒花。古時白酒的酒精刻度究竟有多高,只能通過現代技術檢測的酒花大小與酒精度對應關係來推斷。

大清花大如黃豆,消失極快,酒精含量為60~75°;

小清花大如綠豆,消失稍慢,酒精度在50~60°;

雲酒花大如大米粒,重疊二至三層,散失時間為20″左右,酒精度在40~50°之間;

二花是大如大米和小米大小不等重疊,形狀似雲花,酒花散失時間更長,酒精度在15~40°;

油花則大小如破碎的小米粒,酒液表面佈滿油珠,是高級脂肪酸,酒精度在5°。

傳統釀酒技藝中的“看花摘酒”,酒花基本是從大清花、小清花,一直到最後的油花。

其次,酒精度能達到50°,必須要有成熟的蒸餾酒技術。中國的蒸餾酒技術的推廣普及起於元朝,當時技術並不是很成熟,直到明清時期才逐步走向成熟。所以有幸最先品嚐到50°高度糧食酒的,當時明朝中期以後的人。


肚松咪酒


高度白酒始用於唐代。

高度白酒,酒精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過65度才能算高度酒。白酒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

我國古代文獻中蒸餾酒的稱謂主要有:燒酒、燒春,始用於唐代,但是唐代所說的燒酒,燒春是否指蒸餾酒還有爭論。宋代以後,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白酒和老白乾,這是現代才啟用的名稱。糟燒或糟燒酒,是黃酒過濾後的酒糟經再次發酵, 並經蒸餾得到的蒸餾酒。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唐普大叔


其實宋朝大詞人范仲淹的一句詞,就已經生動說明: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沒錯,哪怕貴為范仲淹這樣的名臣,當時統兵在外時,喝到的也是這樣的“濁酒”。

這樣的“濁酒”,今天喜歡喝米酒的朋友們可以會很有同感。宋朝時的“濁酒”,其實也是這類:通常是以稻米為原料,釀出的酒大多為黃顏色。因為並非是現代人喝的蒸餾白酒,所以整個酒水顏色渾濁,還飄浮著渣滓,即古人所說的“濁酒”。很多古代小說裡,常有主人公抱起酒罈子豪飲的場面,基本都是喝的這種酒。以度數來說,應該比現代超市裡賣的米酒度數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

而除了這類“濁酒”外,同樣是唐宋年間,也有一種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李白詩裡描繪的那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這種清酒往往是在冬夏釀熟,經過沉澱發酵,變成清澈的酒液,度數和濁酒類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基本是皇家貴族專享。

和現代生活一樣,宋朝也有果酒,比如葡萄酒和黃柑酒。葡萄酒屬於唐朝就有的,而黃柑酒卻是標準的宋朝特色。這種酒的口感酸酸甜甜,色澤也非常鮮豔,用柑橘釀造而成。是宋代許多文人的最愛。典型大文豪蘇東坡那句詠歎:拼沉醉,金荷須滿。不過度數並不高。現代也有一些傳承宋朝的果酒手藝,度數也是十度左右。

當然,比起老百姓常喝的濁酒來,宋朝的果酒,價格真心不便宜。聽聽大詩人陸游的詩歌就知道:如傾瀲瀲蒲葡酒,似擁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勳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也就是說這葡萄果酒,簡直就和名貴的貂裘衣服等價。倘若有機會穿越到宋朝,行前帶好幾瓶葡萄酒,鐵定從宋朝發一筆財回來。

那難道在古代,真的喝不到高度白酒?同樣是宋朝,也有這麼一款:桂林三花酒。這種白酒產於宋朝偏遠的廣西地區,是一種要經過三次蒸餾才可以喝的白酒,工藝已經接近於現代蒸餾酒。以宋元年間的許多文人筆記說,這種酒的度數,遠遠高於民間普通的濁酒,幾乎就是一碗下來就會醉。但畢竟這種蒸餾技術,與燒酒技術還有所不同,所以度數不會超過20度。

而在宋朝以後,燒酒的技術陸續傳入到中國。以《本草綱目》的記載說,從此後“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也就出現了與我們今天類似的白酒。今天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各種白酒工藝,大多都是元朝起陸續演變來。在中國各類酒中,其實是非常年輕的一類。





Hai子君


你好,京東工匠館主根據業內權威王賽時老師的《中國酒史》,做個簡要回答。


1、首先,中國的酒在元代以前,都屬於低度酒。此前,人們說的穀物酒,只是原始形態的黃酒,或者叫米酒、濁酒,因為早期的酒,釀造時間短,酒化程度低,酒的質量也低。並且,由於受到酒麴中黴菌的影響,早期的酒多為綠色,因此古人有“綠蟻”、“綠酃”的說法,到了唐代,酒麴工藝得到改進,酒體顏色才有了赤黃色,也就是人們說的“琥珀”色。這是中國的酒向現代黃酒轉變的一個標誌。


2、我們都知道,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無法繼續發酵,所以,以前單純靠發酵法釀造的酒,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20℃。宋朝以前,人們為了提升酒度苦苦努力,但進展緩慢。直到元朝,蒙古人遠征中亞、西亞和歐洲,暢通東西后,外國蒸餾酒就從陸路引進華夏疆土,可以說,蒙古人做了傳播的中介。


蒸餾酒一到中國,中華釀酒者很快就發現其中的奧秘,隨後便把蒸餾技術移植於發酵酒業之中,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高度的蒸餾酒,度數達到六七十度,酒的度數高了,大家的飲酒量酒少了。


例如,漢代人們常以“石”來衡量酒量,唐朝則以“鬥”來衡量,至宋朝,則成了“升”,但到了清朝,可以從梁紹壬《兩般秋雨齋隨筆》看到這樣一段記載:主人量甚巨,亦止飲二小杯。是日,餘竟沈醉一日。這樣的酒,度數應該接近七十度。


所以說,酒度出現極大地提升,是在元朝。


京東工匠館


朋友,這個問題我來告訴你~

宋元時期以前的酒都是釀造酒,米酒為主。

度數大概也就在10度左右

為什麼是10度?

原因是米里的澱粉轉化為糖,糖再轉化為酒精,17克糖轉化為一度酒,米里的糖分差不多轉化完的時候差不多10度。

那如果往裡加糖,是不是可以釀造出高度酒呢?

答案不是!糖轉化為酒精靠的是酵母菌,酵母菌在十幾度左右的酒精濃度下就會被酒精殺死了,五法繼續發酵~

可以參考葡萄酒,12度比較多,但是12度的葡萄酒有幹型的,有甜型的,為什麼?

糖分少的葡萄發酵到12度左右糖分以榨乾,就是乾紅!

糖分多的葡萄發酵到12度的時候還有糖分沒有發酵完,但是酒精已經開始殺死酵母菌從而無法發酵,所以酒是甜的。

當然我上面說的都是常規的原理,當然也有耐受酒精能力更強的酵母菌~這裡就不一一說了

蒸餾技術出現後,才出現了高度酒,也叫燒酒!

原理是酒精的沸點低於水,水還沒沸騰時,酒精已經開始蒸發了,這樣可以高濃度的酒精分離出來~

這個是液態發酵的蒸餾的原理,固態發酵和這個還有點區別!

我回答的專業不?哈哈😄關注我吧,後面我會說到酒的~


菜問料理車間


中國白酒在之前受限於技術,一直是低度的,且無法提純,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中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綠蟻就是指新酒上面泛的綠泡沬。元代未年,蒸餾技術出現後,酒的度數才達到50度以上。到清朝,高度白酒才成為主流。之前的白酒指的是米酒。


山隅之石87158466


高度酒是通過蒸餾取得的酒,應該是源於宋朝末期,那時遼,金等國入侵宋國嘛,因為他們這些出身於草原等寒冷的地方,他們的生活環境註定了他們需要更烈的酒來驅寒,所以就有了蒸餾高度酒的出現

但是在元朝時期並沒有得到普及,大概是因為那時候這種釀酒工藝成本太高吧,普通老百姓喝不起,所以一直到明朝時期還是發酵工藝釀的低度酒最被推崇

到了清朝才是高度酒真正開始普及,一直到咱們現在


王姐vlog


古代那酒說的是黃酒,宋代以後,由胡人統治,他們都喜歡喝度數比較高的蒸餾酒,也就是白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