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樑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荊南又稱南平、北楚,是五代時十國之一,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荊南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受任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創建了荊南國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後荊南由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衝被宋打敗。荊南與前蜀、後蜀、吳與南唐相比也較為特殊,他沒有稱帝一方,與越、楚相比,其也無完備的國家體制。那麼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有一定兵力的藩鎮——荊南

在唐末,藩鎮變化較為繁多,這些藩鎮變化較為顯著的就是更換節度使,但其更換節度使的方式和以往驅逐、鎮將等方式頗有不同,荊南國採取啟用身份低微的下級武士軍校,或是在地方稱霸的土匪和豪強擔任節度使,代替從鎮節度使或中央官員等有地位的人中選取節度使。“僖宗一朝,就有足足有28個藩鎮更換了節度使。”更換節度使只是其保護政權的表象,其最主要的是在軍政和財政兩大方面的轉變。這樣才可以打破唐朝的“限制東南諸道的兵力”政策,藩鎮要想得到長遠的發展,就要有軍事實力也就是兵力加以保障。在唐末地方勢力加大也就促使了地方的獨立化的加深,這使藩鎮有了擴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的機會,所以藩鎮將自己的軍力加以擴大化。

荊南就使因為擁有了足夠強大的軍事後盾,才從成汭仁節度使踏上了建國之路。


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一、蔡州軍的統治雖然消亡,卻留下了割據的傳統

《舊五代史·成汭傳》記載: “唐僖宗朝,為蔡州軍校,領本郡兵戍荊南。”《北夢瑣言》亦“載唐荊州成令公汭,領蔡州軍戍江陵。”由此可知原成汭帶領的軍隊為蔡州軍。後來張瓌因為成汭兵強悍猛,他就把當時的荊南節度使陳儒囚禁起來並想要殺之。成汭“結千人奔入峽”,其所集結的還是原來帶領的蔡州軍。在成汭攻打歸州後,自稱歸州刺史,此時其有招攬兵力擴大兵力,“招還流亡,訓士伍,得勝兵三千 ”。

後來許存帶著蔡州兵投奔成汭,許存為秦宗權故將,他的到來使成汭更是如虎添翼兵力更有所加強。《新唐書·成汭傳》記載成汭“以青州剽卒三百畀之(許存),使討荊南部將牟權於清江。”《九國志·前蜀·王宗播傳》載:“(郭)禹知其材,令(許存)統青州元從兵三萬人。”雖然在《新唐書·成汭傳》與《資治通鑑》都中記載到成汭統青州人,但根據前面所述,成汭統領的是蔡州軍而非青州兵。再到後來在成汭的軍隊中,有了牟權的所領的部隊,其部隊為哪裡人不為所知,也就是許存“討荊南部將牟權於清將,禽權,取其眾。後來成汭“逐王建肇,建肇奔黔周。詔以(郭)禹(即成汭)為荊南留後。

”由此成汭的軍隊不斷擴大加強,但主要以蔡州軍和其任歸州所訓練的新兵。


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在說完成汭兵力之後,再看在成汭之後成為荊南節度使趙匡明的兵力。“成汭之敗,其(趙匡明)兄(趙)匡凝表為荊南留後。未至鎮,而郎、陵之兵先據其城矣。匡明領兵逐之,遂鎮於渚宮”。由此可知趙匡明靠的是襄州軍隊,也就是其兄趙匡凝所領的軍隊。而趙匡凝的部隊是其父趙德諲所創立的。其父趙德諲是秦宗權的部下,所統領軍隊以蔡州兵為主,所以

追源下來趙匡明的軍隊主體也是蔡州軍。直到趙匡明之後的朱溫,其以賀瓌在荊南留後,蔡州軍在荊南的統治才告終,但其留下了的割據傳統,卻為奠定了高氏荊南的割據。

二、軍隊擴大,中原對荊南的統治力量變弱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九月,趙匡明身為荊南節度使帶領二萬軍隊投奔王建。朱溫命令楊獅厚帶兵攻打江陵。至樂鄉,荊南王建迎降。朱溫讓賀瓌為荊南留後。這些事件之後,荊南在賀瓌把守期間主要兵力就再也沒有受趙匡明統領的蔡州軍了。到了天祐三年,“武貞節度使雷彥恭屢寇荊南,留後賀瓌閉城自守,朱全忠(即朱溫)以為怯,以潁州防禦使高季昌代之,又遣駕前指揮使倪可福將兵五千戍荊南以備吳、蜀”。


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倪可福歸順高季興之後,其作為了駕前指揮使,當時高季興留守的主力軍就是倪可福的宣武鎮兵五千。悍將高季興“下車日,擁數騎至沙頭,朗軍攝懼,稍稍而退”其與賀瓌不同。當時荊南作為後梁的藩鎮要面對外來侵略,這使荊南具備了防禦能力。

隨著軍隊的不斷擴大,荊州脫離中原的統治的趨勢在不斷增強。到五代之時,荊南的軍隊更是順利發展,到後來的宋初之時,荊南的兵力已達三萬人。

由藩鎮到國家

軍事力量是荊南形成割據的重要因素,但之對於其形成割據,這一點是不夠的。軍事力量是使其獨立的硬件,但其無法使荊南作為一個後梁的藩鎮發展成為荊南國,也無法解釋為何其他藩鎮沒有形成割據。

一、後梁的內化與荊南的獨善其身

在分析荊南的地理方位時不難發現,在後梁時期,雖然荊南與中原政權的聯繫頗為密切,但

其地位在統治者心中遠遠不如其他四個中原王政權,並認為其只是一個小藩鎮。王賡武認為:“在朱溫稱帝后,在他的帝國有六個重要的地方長官,五個在邊境,而第六個—張全義在河南。在這五個人治理邊州的人中,三個原來是朱溫的對手的手下,而後投向朱溫的—楊師厚於888年,劉知俊於891年,朱簡(認作養子)於899年。另外兩個,王重師和高季興,基本上一開始就是朱溫的部下。他們中一個在朱溫作為節度使時就招募到其手下,另一個是他的一個養子的家奴後納入成為朱溫的部下。”由此可以看出,後梁的六個節度使中的五個的地理方位,李茂貞岐秦割據政權的邊界對應的是同州的劉知俊和在雍州的王重獅,李克用父子河東勢力則與在河中府的朱友謙相近,在襄州鎮守的楊獅厚與蜀國相望,高季興的荊南則更是與吳、蜀地帶。加上在河南的張全義,這就構成了後梁勢力的第二級。


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後梁的格局可以分為很多級,中央勢力為第一級,六節度勢力次之此外等等。在唐哀帝時期,朝廷“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天雄、武順、忠武、佑國、河陽、義武、昭義、保義、戎昭、武定、泰寧、平盧、匡國、鎮國、武寧、忠義、荊南二十一道為魏國,仍進封(朱溫)魏王”。義武、武順、天雄都是有一定勢力並較為獨立的藩鎮。到了後梁將建國時期,高季興也能看出荊南與南漢、楚等國的區別。

唐朝時期,同州、雍州和河中府的位置都發生變化,由邊境變為了內部州郡,但荊南卻沒有改變。隨著時代的變遷內部州郡矛盾擴大化,兵戎相見,例如在後梁末帝德元年,王都謀殺其義父王處。後唐天成四年二月天成,王都被李嗣源殺死,此類等等內部爭鬥使割據勢力暫時消失,但荊南仍然存在,甚至在成德歸晉,楊獅厚死後,魏博軍隊叛變,投靠晉等等事件之後,荊南依然保身不受影響。

二、得天獨到的地理位置


荊南作為後梁的下屬藩鎮,為什麼在後梁被滅後,能成為十國之一?

很多人在研究割據的十國地理位置時,一般都把荊南看作特例,他們幾乎都一致認為荊南的地理位置沒有為其割據提供優勢,認為吳、越、楚、荊南沒有稱帝的因素包括其地理位置的影響。“吳越據浙江(今富春江),楚據湘南,南平(荊南)據江漢,亦皆自成一經濟環境,然地理上無獨立險要,故雖曰獨立而名義上仍受中原朝廷之任命,且入貢焉”。

由此,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對荊南的成功割據起著很大作用。

荊南“南通長沙,東距建康,西迫巴蜀,北奉朝廷”,荊南與即吳、蜀相交,又在更大勢力之間。但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其才能“交通吳、蜀,朝廷浸不能制”。若中原政權攻打荊南,其可靠在他國邊境的地理優勢,藉助他國的力量與之抗衡。蜀國因其他的地理位置原因,不能不對荊州進行支援,所以吳和南唐就成為了荊南的主要援軍。

綜合各方,荊南就具有了政權獨立的條件。

結語

在唐末成汭時期開始,荊州不斷擴大的軍事力量改變了其只作為藩鎮的局面,促使了荊南在割據道路上的成功,荊南政權也是在這種有利的局勢中形成的。後梁時期,在其他邊鎮在後唐時期逐漸變為內地藩鎮時,荊南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荊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藉助他國力量抵抗中原的入侵。種種都造就了荊南不同於其他藩鎮,形成割據成為十國之一。


參考文獻:

可馬光:《資治通鑑》

李春:《續資治通籤長編》

高明士等編著:《兩唐五代史》

臺灣三軍大學編:《中國曆代既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