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俗語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春後,隨著氣溫的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將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並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

一、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立春俗稱“打春”,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古人非常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所以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

立春是24節氣中第一個節氣,因為在過去立春節氣是春節第一天,所以立春也叫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但是立春在農曆的時間是變化不定的,時間點是“五九尾”,或者是“六九頭”。

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

《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歷代帝王都在立春這一天都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記載:“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開始。不論是古代耕作,還是做事,立春都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因此說,“立春一年端,做事早盤算”。

二、立春的傳統習俗

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立春的風俗很多,各地有拜太歲、躲春、咬春等活動。拜太歲是由古代占星術演化而來,傳說太歲掌管人間一年之吉凶禍福,傳統習俗,立春之日要拜太歲。所以在一些地方到了立春這一天就有躲春的習俗。

“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也是重要民俗節日,為了迎春,中國民間在這一天有“咬春”“鞭春”等民俗活動。吃春餅、春捲、春盒,謂之“咬春”,寓意迎新納吉,祈福來年風調雨順、春風得意。

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吃春餅了。

除“咬春”外,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就是用泥土捏成一個象徵農事的耕牛,肚子裡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

俗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古人為何有這種說法

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這一習俗起源較早,體現了古人對春天、對農業的重視,表達了對農業豐收的祈盼,也寄託了先民對人勤春早的信心與嚮往。

立春作為新的一年的第一個節氣,我們不應該只是知道它是立春,我們還應該多多瞭解立春的由來,以及立春的風俗和習俗。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