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過去,它仍是美國最佳青春片

35年過去,它仍是美國最佳青春片

時間回到1985年,當時小有名氣的約翰·休斯(《小鬼當家》編劇)導演的第二部影片《早餐俱樂部》登上大銀幕,這部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青春片在美國青少年中迅速成為了熱點。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約翰·休斯(右下)與《早餐俱樂部》主演們

公映至今的35年裡,這部影片的人物、故事、臺詞不但影響和感動著一代代的年輕人,甚至也深刻地影響著美國青少年題材影片的演變和發展。

《大黃蜂》《泰迪熊2》《辛普森一家》等無數作品都有對這部影片的致敬。在《娛樂週刊》評選過的“50部最佳高中題材電影”中,《早餐俱樂部》名列第一。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早餐俱樂部》海報

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五名高中生被罰在週六留校,在這共處的一天當中,身份、性格各異的五個人從漠不關心到相互敵對,直到逐漸敞開心扉,最終成為交心的好友。

一天的時間,一間圖書館的閱覽室,書呆子、公主、運動員、小痞子和怪咖五個典型的人物,大量的臺詞。

《早餐俱樂部》表面看起來像是一出枯燥的戲劇,和青春的躁動相去甚遠,但在五個主人公一次次的衝突和矛盾、掙扎、痛哭當中,展現的是80年代青少年真實的生活現狀和內心世界。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家庭暴力、學業壓力、父母的殷切希望帶來的困境,不被人理解的痛苦……這些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大事往往被家長和學校當中無病呻吟而置之不理。

或許在成年人看來,“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孩子們根本沒有什麼“痛苦”可言。正是在這樣的漠不關心當中,五個主人公在被留校的這一天裡,找到了宣洩的方式和出口,平時採用了各種方式來隱藏傷口,來偽裝成另一副面孔的這些年輕人,最終也卸下了對這個世界的防備。

幸運的是,在影片結尾,我們看到他們相互之間還能彼此支撐,他們還相信自己的夢想。影片最為動人的地方恰好在於,對於血氣方剛的年紀來說,青春的苦悶最終依靠滿滿的正能量得到了化解——而不是轉化成為怨恨和浮躁。

導演約翰·休斯對於這群孩子抱有最單純的夢想和希望,正如影片開頭引用大衛·鮑伊的話,“當你對著孩子們口沫橫飛時,他們正在改變自己的世界,他們不會受你影響,他們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早餐俱樂部》展示了真實的高中生活和青少年心理,他們的生活、情感,與家庭和社會的複雜關係。也正因如此,這部既沒有大導演,也沒有明星的小成本影片能獲得超越時代的動人力量,可謂是一部小成本製作的大時代青春片。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早餐俱樂部》當中的五個主角,相當典型地代表著當時美國高中(可能也是全世界的高中)當中最常見的幾類人:一門心思學習的書呆子(the brain)、熱愛運動的運動員(the athlete)、桀驁不馴的小痞子(the criminal)、家境優渥的公主(the princess)和特立獨行的怪人(the basket case)。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在我們的校園時期裡,應該也多少都會遇到這幾類人,但問題在於,他們是否就真的如這些被賦予的標籤所表述的那樣?在這些表面之下,有沒有誰關心和關注過他們本來是什麼樣子,或者,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約翰·休斯在《早餐俱樂部》中所關心的,正是這些孩子他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成長曆程。

“運動員”安德魯·克拉克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他人眼中的他:高中裡的運動明星往往處在學校金字塔的頂端——但是安德魯顯然並不屬於這一類,在旁人眼中他只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肌肉男而已,或許畢業之後會去修車店工作,一輩子在碌碌無為和自吹自擂中度過。

真正的他:安德魯在片中因為對同學惡作劇而被留校,而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讓父親覺得自己並不是“孬種”。安德魯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被社會和家庭催促著“Be a man”,但是他的內心,還只是個孩子。

“罪犯”約翰·本德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動畫《辛普森一家》中校霸尼爾森的名字據說就取自本德扮演者賈德·尼爾森

他人眼中的他本德是一個典型的“壞學生”,尤其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更是如此,學習糟糕、缺乏教養、打架、抽大麻、滿嘴髒話。在傳統觀念看來,他的未來只有一條路——成為街頭混混,酗酒吸毒,最後悄無聲息地死在街角。

真正的他:但是在影片當中,我們看到的本德隱藏著另外一面,他的倔強和桀驁只不過是掩飾脆弱的面具。在談到各自家庭時,本德大大咧咧地演繹著父親怎麼斥責母親、毆打自己的情景,然後亮出手臂上的煙疤。看似滿不在乎,卻心酸得讓人落淚。

“公主”克萊爾·斯坦迪什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他人眼中的她:克萊爾屬於這個學校當中真正的少數,優越的家庭讓她們可以過上公主般的生活。也正如此,她們在旁人眼中只是拜金虛榮的女孩。本德一次次激怒克萊爾,不斷地用與性有關的話題挑戰她。因為對於本德這樣的“底層”人來說,富家女的生活,或許只存在錢和男人。

真正的她:克萊爾是那個真正說出“我不願意變成我父母那樣”這句話的人,事實上,她才是五個人當中最迷茫的一個。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夢想和未來,甚至在本德一次次的挑釁中無力辯駁。但是最後,最起碼,她坦白了自己“仍是處女”,學會開始直面自己。

“書呆子”布萊恩·拉爾夫·約翰遜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他人眼中的他:

每個學校都會有這樣的人,身材瘦弱,長得書生氣,每天死命學習,是聽老師話的“乖孩子”。布萊恩正是其中一員,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學習努力,成績不錯。在學校的眼中,這樣的人才是值得培養的好學生。

真正的他:但諷刺的是,布萊恩也留校了,原因是他的儲物櫃裡藏了一把槍——雖然只是一把信號槍——起因則是因為他的手工課掛科。這是我們時常聽說的社會新聞,平時的乖孩子突然犯下驚世駭俗的罪行。因為他們在重重壓力之下透不過氣來,要不斷地往前、向上,不能停歇,甚至不能容忍一點小小的失誤。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生活就像重重牢籠,無法逃脫。

怪胎”艾莉森·雷諾茲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他人眼中的她:艾莉森或許是一個學校當中存在感很低的那種人,獨來獨往、沉默寡言,既沒有朋友,也沒有同伴。沒錯,這些人可能有著奇思妙想,能成為偉大的人物,但是更多時候,他們只是神經病,是不合群的怪人,是地球上可有可無的一群。

真正的她:片中的艾莉森畫著濃重的眼線,頭髮糟亂,隨時準備著離家出走。在影片最後,克萊爾給她重新化了妝,換上亮色的衣服,出現在我們眼中的是一個全新的女孩。在和朋友們長談之後,她選擇了嘗試新的生活和風格,懂得敞開心扉,迎接更多的人。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早餐俱樂部》上映30週年重聚,從左到右分別是“書呆子”、“公主”、“怪胎”、“罪犯”的扮演者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現在再回過頭看,1985年似乎是一個屬於“青春”的年代。

在臺灣,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和楊德昌的《青梅竹馬》相繼誕生;在北歐,講訴小男孩成長故事的《狗臉的歲月》上映;在南斯拉夫,庫斯圖裡卡的《爸爸去出差》全票通過贏得當年戛納金棕櫚;在美國,將會影響一代人的經典系列《回到未來》剛剛拉開序幕;而在電視上,《成長的煩惱》也開始了長達七季的漫長故事。

每個年代都有數量眾多的青春片湧上世界各地的銀幕,但是八九十年代青春片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對於八十年代的美國而言,剛剛走出了越戰的泥潭,又不得不面對國內種種社會問題,經濟的動盪、離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高漲,再加上冷戰的氣氛仍在繼續,對於未來的焦慮或多或少地表現在對於青少年的關注上。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在60年代激進時期曾振臂狂呼的年輕人,他們的孩子也來到了他們當年的年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叛逆和熱情,正如《早餐俱樂部》當中的弗農老師所說,他所焦慮的是“一想到當我老了,國家是由這些年輕人掌握”;而孩子們則在暗暗下定決心:“我不願意變成我父母那樣的人,絕不!”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矛盾從未如此巨大尖銳。

《早餐俱樂部》作為一部典型的80年代青春片,在故事的底色當中,混雜了對於這種對立關係的描述和思考。約翰·休斯對於青少年人群的敏銳觸覺讓影片能夠細緻深入到每個角色的內心當中,也能清晰描摹出當時青少年的生活狀態。

影片結尾部分,五人相互間自曝心底的秘密,坐在一起分享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他們得出的共同結論就是“We're all pretty bizarre”(我們都是怪人)。事實上,這些青春期少男少女們與社會和家庭產生的種種矛盾正是來自他們與“大人們”的不同。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片中弗農老師要求五個學生留校寫作一篇“我是誰”的作文,而這恰好是影片的核心問題,約翰·休斯借演員們之口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陳腐的世俗面前他們是叛逆的怪人,他們是罪犯、運動員、書呆子、公主、怪胎,他們就是他們自己。

正如一句歌詞所言,“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END-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35年过去,它仍是美国最佳青春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