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2020年的第92屆奧斯卡《寄生蟲》成最大贏家,然而還有一部電影其實在頒獎之前得獎的呼聲比《寄生蟲》還要高,也有11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那就是《1917》。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1917》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春天,形勢發生轉折之後,法國戰場上發生的故事。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在於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的觀影體驗能使觀眾感覺到驚豔。但是技術流最終還是輸了,過人的拍攝和剪輯技巧還是輸給了情節致勝的《寄生蟲》。

《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流,導演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實現一鏡到底的效果,這讓人想起另外一部電影《雙子殺手》。導演李安在《雙子殺手》的視覺效果上同樣花了大功夫,這部影片的最佳觀賞幀數是120幀,在這個幀數之下的動作電影效果會變得無與倫比。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然而,無論是《1917》還是《雙子殺手》,技術流的操作雖然驚豔,但是依然沒有讓他們取得壓倒性的勝利。《1917》還好一些,雖然沒有得奧斯卡大獎,但是有11項提名,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影響效果三個獎項。而且《1917》的全球票房不俗,電影還是賺錢的。只是重頭戲大獎都輸給了《寄生蟲》。

而《雙子殺手》則全球票房不振,俗套的故事情節成為槽點,票房虧本,而奧斯卡提名只有一項最佳視覺效果,還輸給了《1917》。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1971》略有遺憾,以及《雙子殺手》的滑鐵盧,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技術流並不能解決一部電影的核心問題。說到底電影都是在講故事,如果過於注重新技術的運用,故事性卻減弱了,本末倒置,必然是不如人意的結果。

什麼是一鏡到底?

簡單理解就是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長鏡頭,中間沒有cut,後期也沒有剪輯,就是順著時間線一鏡拍攝完成。但是實際上一部電影長達120分鐘,真正一鏡到底幾乎不可能,除非你把故事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區域裡,演員在120分鐘裡不能出一次錯,太難了。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所以像《1917》這種是偽一鏡到底,它是通過多個長鏡頭剪輯而成的一個鏡頭,觀影時比如發生畫面暗下來的時候,可能就發生了一次隱形剪輯。但是總的來說整部電影給到觀眾的感覺就是隻有一個鏡頭。其實,真正最長的一個一鏡到底的鏡頭大概只有8分鐘,已經是高難度動作。

1、一鏡到底的優點是什麼?

攝影機就相當於我們的眼睛,我們似乎也成了電影主角的夥伴,跟隨他一起經歷所有的一切,因此代入感會非常好,特別適合用來拍攝紀錄片。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1917》的觀影感受就是“順滑”兩個字,整部影片非常的流暢,鏡頭的運用簡直出神入化,讓觀眾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人說會有一些眩暈感,但是我個人表示,沒有感覺到,已經非常平穩和順滑了。

2、一鏡到底的限制性

首先,要實現一鏡到底,就不能發生倒敘、插敘這些其他類型的敘事手法,蒙太奇無法運用,只能按照時間線敘事。這其實是對電影的故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流水賬故事,然後你還要把流水賬故事變得很有意思,很難!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其次,缺少了剪輯效果以後,電影的節奏感還是會有所欠缺。可以想象,《1917》這個故事藍本如果用正常電影的敘事手法來表現,也許節奏感和震撼度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1917》為什麼輸給了《寄生蟲》

其實《1917》就是輸在了故事性上,《1917》的觀影感受是順滑和舒服,但是情節設計較弱。畢竟故事非常的單一,就是通過講述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德兩個大兵,要穿越戰場去給部隊送信的故事,這封信關係著1600人的生命。

跟隨兩個大兵的視角,也讓觀眾切身感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但是這些相對於《寄生蟲》來說就顯得比較弱。《寄生蟲》整個故事的故事性非常足,可以說是高潮迭起峰迴路轉,而且其中對不同階層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頗具深度。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1917》因為一鏡到底備受讚譽,也因為一鏡到底限制了自身的故事性。

什麼是120幀高幀技術?

其實我們小時候就學習過一個概念,叫做視覺延遲,當1秒鐘超過24幅畫在你眼前連貫閃現,就會成為肉眼發現不了隔斷的動畫。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最初是24幀、然後是30幀、然後是60幀,現在有120幀技術。

現在我們的電影院一般是30幀和60幀兩個版本,120幀的影廳很少。

高幀技術的優點就是可以把畫面展現得更細膩更流暢,同時也對拍攝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原本的一個動作在30幀的時候看著是連貫的,但是如果用120幀技術拍攝可能就需要喊cut,因為細微的動作瑕疵會被展現出來。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最典型的觀影差別就是,在《雙子殺手》電影開頭的時候,史密斯出演的亨利遠距離射殺高速列車裡的目標人物。如果你看的是低幀版本,那麼列車的車窗內的情景是模糊的,如果是高幀版本,列車上車窗內的情景是清晰的。

當高幀技術再配合三維攝影,就會產生特殊的化學反應,電影拍攝的深度和廣度都會發生變化,運用得當,就會是一場視覺盛宴。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在《雙子殺手》這部電影裡,李安其實是有野心的,他想打造一部堪稱視覺盛宴的三維動作片。所以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去運用高幀技術和三維技術。

《1917》輸給了韓國人的電影,同為技術流的《雙子殺手》輸給了市場

任何一個藝術領域,過於倚重技術,都是不如人意的結果。比如唱歌,充沛的感情共鳴往往比技術重要;比如跳舞也是感情表達比標準動作更重要;比如說相聲,一般自我風格比基本功更重要;電影更是如此!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觀眾看電影就是想聽導演通過聲光畫面去講故事,大家其實並不關心你用了多麼牛掰的技術。

《雙子殺手》上映前的預熱其實是成功的,有李安,有史密斯,有全新的電影技術,都是話題。然而電影上映後口碑一落千丈,一個沒有什麼驚喜的故事結構,一個關於克隆人尋找自我的故事,放在20年前還不錯,放在現在就不行了,略顯老套。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如果李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打磨劇本上,就用正常的拍攝手段去拍攝,也許不是這樣的結果。但是還是要給李安點讚的,因為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勇敢的先行者,李安就在做這樣的事情。

《1917》輸給韓國電影,一點都不冤。

近年的韓國電影非常出彩,就在於它的創新性。韓國電影的拍攝技術和我們國內的拍攝技術差不多,並沒有像美國的電影工業那樣遙遙領先。但是韓國電影的內容構思,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熔爐》《釜山行》《素媛》《殺人回憶》《怪物》等等都是近年很不錯的韓國電影作品,類型多樣,而且都頗具創新。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寄生蟲》可以說是韓國電影的內容構思的典範,基澤一家人一個一個成功進入樸先生工作的情節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到發現原來保姆的老公居然居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讓人覺得驚歎,最後的殺人生日會震撼人的視覺和心靈,最後基宇救父更是讓人覺得很妙。

精妙的故事背後,還帶出了窮富分化的社會問題,對社會底層的關注,還有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深層思考,這是一個好故事。

一鏡到底沒讓《1917》贏奧斯卡,如120幀沒拯救《雙子殺手》票房

《1917》的單一故事,對上《寄生蟲》的精妙構思的故事,可以說是以己之弱攻彼之強,輸了也不冤。

結語

無論是高難度的一鏡到底,還是走在電影工業前沿的120幀高幀技術,都是技術流的高尖代表,都可以為電影增色。但是技術畢竟不是電影的根本,劇本的故事本身依然是電影的核心,高新技術只能錦上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