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长久以来,人们对“婚内出轨”这件事嗤之以鼻,但凡在影片或者身边人身上看到此类情节,同情“被戴帽者”的同时也对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视如敝屣。所以当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面世时,曾一度让很多喜欢这部文学作品的读者的和那些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读者陷入争执。

但也正是这部褒贬不一的文学著作,曾连续3年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超过25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出售。

就在1995年,这部文学著作被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搬上了大荧幕。影片不仅让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同时提名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影后,也让导演兼男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提名了第1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哪怕时隔20年后的现在,这部影片在豆瓣依然稳居8.6的高分。由此看出,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婚姻世界的不同解读,人们慢慢参透了影片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时隔十几年重温这部经典的时候,我少了一些感性多了一些理性,发现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是形式上的精雕细琢和细节上的精益求精,其背后所展现的社会价值也是耐人寻味。

它或许不向《泰坦尼克号》那样震撼直冲人心底,但它很多的时候像一坛老酒,虽甘醇苦涩但让人回味无穷。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解读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情节的大胆设定,为影片打下良好基础

●细节的精益求精,把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

●现实的社会价值,成就了影片不可忽视的地位

情节的大胆设定,为影片打下良好基础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文学真的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跨越不同国界、不同国家来到我们的面前。《廊桥遗梦》的整个故事情节,我觉得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经典著作里,解释的恰如其分,或许人物性别设定不同,但其寓意的婚姻众生相如出一辙。

《廊桥遗梦》采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在迈克尔与妹妹卡洛林纷纷陷入婚姻的烦恼之际,接到了母亲弗朗西斯卡的去世的消息,二人回家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其留下的一封信,从中得知了数年前母亲埋藏于心底的一段感情往事。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母亲在家人外出之际,仅仅4天的时间便爱上了前来拍摄廊桥的摄影师罗伯特,但迫于道德压力和对家庭的不舍,妈妈最终没有随他而去。兄妹二人从起初的不肯接受,随着剧情层层递进,慢慢的理解并接受妈妈的这段感情。

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兄妹二人各自婚姻困境,一条是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仅有的4天温存。两条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长久以来,主流影视作品中刻画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忠贞不渝刻骨铭心,比如刚上映的《只有芸知道》,深刻诠释了“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伟大爱情。

《廊桥遗梦》偏偏剑走偏锋,通过一段“婚外情”来解读婚姻众生相,但它的创作手法无疑是成功的,它的观影感受,就像最近热播的《误杀》中,观众不想让肖央饰演的罪犯被警察抓住一样,同样的,大家也有种冲动想让弗朗西斯卡跟随罗伯特离去,或许是被那句“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而感动,又或许是想满足自己对爱情的向往。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但大家同时也知道创作者不可能给观众传达这样的价值观,就像《误杀》中肖央为了给女儿做榜样最终选择自首一样,《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最终也选择留下来回归家庭,这一举动,让她的儿女还有屏幕前的观众,对婚姻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影片最后,儿女们在妈妈的影响下,纷纷选择与伴侣和解,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故事情节发现需要,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环节,用跌宕起伏的叙事手法,最终所展现的就如弗朗西斯卡所说: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是快乐,但与丈夫理查德之间却是人生。丈夫是爱她的,只不过被生活的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而消解了最初的激情,我想这也是创作者的用意,婚姻不是一辈子的“罗曼蒂克”,而是建筑于一种本能之上的制度,且其成功的条件不独要有肉体的吸引力,也得要有意志、耐心、相互的接受及容忍。

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把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在内容上贴近观众感兴趣的主题,也需要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廊桥遗梦》无疑是个成功的例子。在我看来,细节的精益求精主要展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饭桌戏的精彩调度,引出一个内心孤独的家庭主妇

故事开场是一场饭桌戏。午饭做好,大家陆续进到厨房后,各自径直走到自己的位置并低头吃饭,女主环顾一周,张口想说点什么但又被眼前的静谧给咽了回去,只好无奈摇了摇头并手托下巴看向窗外。

整场戏视听语言虽无过分渲染,但也让观众于细节中见真章,对弗朗西斯卡眼神以及近景的特写,让观众瞬间就明白了女主弗朗西斯卡无奈的心理活动。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吃完饭后,丈夫理查德的一句“你确定不跟我们一起去吗?”,弗朗西斯卡的选择让我们得知她想独自一人享受个人时光,进一步让观众确认她与家人之间的“失语”

家人走后,弗朗西斯卡坐在留声机前并抱起家里的狗说:你也喜欢这首歌对吗?瞬间让观众想起了吃饭时女儿不经意换掉的妈妈喜欢的歌曲,一个被家人忽视的家庭主妇昭然若揭。

2.前后服饰的变化,家庭主妇与热恋少女的鲜明对比。

罗伯特还未出现时,弗朗西斯卡显然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主妇,随意盘着的头发,以及穿了很多年的中规中矩的裙子。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爱上罗伯特以后,头发放下,穿着也是时而“性感迷人”,时而“宛如少女”,这无一不在像观众传达“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状态,也告诉我们一个在柴米油盐背后的女人,内心也住着一个婀娜多姿的自己。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3.“露西”一角的设计,加深了家庭责任

不同于文学作品,电影的场面调度要严谨很多。“露西”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个因婚外恋而遭人唾弃的女人。原著中是没有“露西”这个角色的,但为了观影效果,所以进行了一些改编。

也正是这个改编,让观众得以感受但弗朗西斯卡对这份感情的执着,宁愿冒着众人鄙夷的风险,也要三番两次约见罗伯特,而对她最后选择留下回归家庭,这一举动便加深了创作主题,当初有多么的不顾一切,最后的选择就有多么痛苦,痛苦的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有家庭,有责任。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4.雨中无言克制的分别,把影片推向高潮

俩人在雨中相遇,四目相对相视一笑,笑容里包含很多寓意,有再见到恋人的开心,有离别时的互相祝福。

罗伯特读懂了她的眼神,知道她舍不得伤害自己的家庭,不想为了新的生活而放弃现有的生活。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把弗朗西斯卡的项链挂到后视镜上,通过这个举动告诉弗朗西斯卡,我希望你能跟我走,但我也尊重你的选择。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弗朗西斯卡看到了,她紧张的大口喘着粗气,右手紧紧抓着车门,有那么一刻观众很想她能打开车门,弗朗西斯卡也有这种冲动,车门很好打开,但弗朗西斯卡用尽全力也只是把把手掰到一半。丈夫开始摁喇叭催促前边的车辆,刺耳的喇叭声把弗朗西斯卡拉回现实,她慢慢松开紧握着车门的右手,瘫坐在座椅上放声痛哭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这场雨中分别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两人没有任何言语上的交流,情绪表达全靠眼神以及肢体语言。虽然观众已知弗朗西斯卡不会随他而去,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观影效果,心情也跟着弗朗西斯卡的情绪此起彼伏,在这不得不提导演的精彩设计,他不仅成功的抓住观众心理,还恰到好处的控制了观众的观影情绪。

现实的社会价值,成就了影片不可忽视的地位

婚姻主题类的影片在电影市场上越来越多,《廊桥遗梦》之所以能突破重围,时隔二十年还依然在影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我想它所传达的社会价值,是引发了观影者内心共鸣的主要原因。它的价值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1.重视全职妈妈的心理压力

这部电影上映后,出现来很多反对的声音,大部分评论者觉得不过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出轨的狗血剧情,不值得被歌功颂德,其实我不这么看,影片大胆的用这段感情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因为弗朗西斯卡的这段经历,其实都源于内心被家人忽视,她说:

没人明白,当女人作出抉择去结婚生子时,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但在另方面却停止了。她建立了现实的人生而把个人需求放到一旁,好让她的孩子能长大成人。当他们离去时,亦把她现实的一生带走。此时,她不能再过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记得是什么令她活着,因为许久没人问过她,她也没有问过自己。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弗朗西斯卡没有跟家人一起外出,因为她想静一静,想让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放空一下,之所以这样不就是源于家庭里的忽视吗?从女儿进到餐厅直接换掉妈妈心爱的曲子,再到罗伯特提出帮她做饭时的震惊,因为全家人都认为做饭是妈妈的事,所以从未有人帮过忙。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里因为各种原因,依然有不少女性承担起全职妈妈这个角色,可能很多人认为一个妈妈在家不就是打理家务照顾孩子,可是你唯独忘了这个妈妈曾经也是一个小女孩,也曾有梦想。没有一个人甘愿日复一日的把自己埋葬在生活琐事里,她不是天生强大,她也需要关怀,需要理解。

2.人生有无数种活法,记得把注下到自己身上

刚才说到家人应该对全职妈妈多些关怀,现在说说自己应该怎么对待自己,因为每个人最大的心魔还是自己。

或许我们基于现实的某种因素而选择当了全职妈妈,但这并不是放弃自我的理由,也不能让这个选择成为日后埋怨的基石,全职妈妈是自己选择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而不是把它内化成“自我牺牲”,去道德绑架伴侣的愧疚。就像《创造你想要的世界》所说:

一个真正独立成熟的妈妈,她知道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不抱怨不愧疚,能在所处之地扎根生花,爱自己每一个真心诚实的瞬间。

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跟社会的联结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或许你会说,从做全职妈妈的那刻起,就注定了要脱离社会。其实在我看来,接触社会和脱离社会的本质还是由个人的性格和对自己的要求所决定的,而不是用有没有一份工作去衡量

全职妈妈有一个好处就是,别人花时间做单一性质的工作时,她则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个人能干的事太多太多。比如有人擅长育儿,所以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通过互联网分享育儿心得;有人喜欢研究宝宝辅食,也可以分享制作过程;有人喜欢剁手,可以做好物分享;哪怕你什么都不会,也可以发展自己兴趣,总之就是不要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与家庭身上,因为首先你是个独立的人,接下来才是谁的老婆,谁的妈妈,你只有先把自己照顾舒服了,别人才会舒服。只要你自己获得

足够精彩,放在哪里都是煜煜生辉,内心充盈而丰富。

3.婚姻中做个“聪明人”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在剧中只出现过四次,导演虽对他的人物设置没有过多描述,但我却认为他是整部戏中最聪明的人。

很多人问:理查德知不知道她妻子出轨?我想他是知道的,比如弗朗西斯卡在雨中跟罗伯特分别在车上哭的撕心裂肺时,丈夫没有多问只是打开了收音机,再比如后来弗朗西斯卡跟镇上的“婚外情”露西成为朋友,丈夫也没说什么,再到后来理查德弥留之际说的:

我特别爱你,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梦想,很抱歉我没有让你完成它

豆瓣8.6《廊桥遗梦》:浅析影片成为经典的三个要素

他一直都知道,只不过选择埋藏心底,他知道如果大吵大闹质问妻子,可能让弗朗西斯卡连最后的愧疚也都没有了,理查德的在婚姻里的“聪明”,给自己以及孩子都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家。

就如同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产生矛盾,越是大吵大闹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只有头脑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做的决定才不会偏,更不会后悔。

当心情不好时,不要对任何事情做匆促的决定。有时候,这样会误了你一生,因为这时仓促决定的一件事,有可能会使你后悔一辈子。

结语:

《廊桥遗梦》的叙事手法以及对婚姻众生相的诠释手法,让观众们有绝佳的观影体验,从人物塑造自己剧作故事加之其所展现的社会意义,都赋予这部电影更多独特魅力,这也是《廊桥遗梦》 赢得广大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书目:刘楠《创造你想要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