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鄰居家孩子從4歲開始就特別害怕毛絨絨的動物,比如狗貓之類的,孩子見到了就會大哭。家裡人起初以為可能是孩子膽小,想著大了便會好轉。哪知十年過去了,孩子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對毛絨絨的動物恐懼更是強烈,看到毛絨絨的玩偶都會害怕。

有次甚至因為小奶狗碰了一下,孩子嚇得一晚上睡不著覺,家長這才引起了重視,帶孩子看了醫生才知道寶寶有了心理疾病。

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對某些事物有嚴重的恐懼感,家長可能會很奇怪,為什麼自家孩子會對這些東西產生恐懼感呢?本文將通過一個生物學實驗來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為什麼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一個殘忍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其中真相

1920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做過一個殘忍的生物學實驗叫《小艾伯特實驗》,為什麼說這個實驗殘忍呢?因為這個實驗的對象是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並且經歷過這個實驗的嬰兒蒙上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下面來解讀一下這個實驗的步驟、結果以及結果剖析。

  • 一個殘忍的生物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步驟

《小艾伯特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利用了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所做的恐懼研究實驗:

第一步:一開始約翰讓小艾伯特去接觸一些事物:燃燒的火焰、可愛的猴子、狗狗、兔子還有一隻小白鼠。一開始小艾伯特對這些事物都不害怕,特別是對於小白鼠,小艾伯特非常喜歡,甚至用手去摸它;

第二步:讓小艾伯特和他最喜歡的小白鼠呆在一起,一開始是小艾伯特對小白鼠仍然興趣很大。但這時候約翰會在小艾伯特碰到小白鼠的瞬間,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進而發出刺耳的聲響。總所周知,嬰兒面對突如其來的聲響會受到驚嚇,從而產生哭鬧現象。

第三步:經常性繼續重複這個動作,在小艾伯特每次一碰到小白鼠的瞬間就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讓其發出刺耳的聲響。

第四步:仍然讓小艾伯特和小白鼠呆在一起,但這一次沒有刺耳的聲響了,可不知不覺地間小艾伯特對小白鼠開始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不一會就產生了哭鬧現象。這和第一步小艾伯特非常喜歡小白鼠形成了鮮明對比。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 生物學角度剖析:“小艾伯特”實驗結果

從各種文獻資料顯示,小艾伯特實驗雖然沒有確切的跟蹤結果,但有些學者通過各種分析方法找出了小艾伯特實驗的一些結果:

有學者在對材料進行分析和比對之後,發現小艾伯特活到了87歲。學者找到了小艾伯特的家人,家人告訴學者,小艾伯特一生都非常討厭狗。但由於老人已經去世,所以小艾伯特討厭狗是否與實驗有關無從得知。

約翰·華生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實人類的情緒是可以被條件反射的。對於小艾伯特來說,小白鼠一開始是中性刺激,但伴隨著巨大刺耳聲這種非條件反射刺激的反覆出現,小白鼠便會變成條件反射刺激,所以小艾伯特一看到老鼠便會產生哭鬧現象。

通過後期研究還發現,小艾伯特在後續成長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和小白鼠類似的事物時,同樣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排斥和恐懼感

,這種現象被叫做刺激泛化。就比如孩子小時候被蛇咬過,從此之後只要看到蛇類動物就會害怕,甚至是假的蛇類玩具都會產生恐懼感。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 分析實驗結果引申到為什麼孩子會產生特別恐懼某類事物的現象

在生物學角度裡,孩子先天就有的行為和情緒和後天形成的行為情緒有兩個重要的定義: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非條件反射是指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類,比如膝跳反射;條件反射則是後天影響刺激所形成的反射比如談梅生津。

孩子在一開始還沒形成對事物認知的意識時,他們所看到和所感知到的都是同等的情緒。為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會出現特別喜歡某類事物或特別恐懼討厭某類事物呢?孩子產生這種情緒認知的原因大多源自於條件反射的刺激。

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孩子在3歲前一直很喜歡狗狗,可在3歲那一年孩子被狗嚇到或是咬到了,孩子從此之後可能會開始有點畏懼狗。

如果在後續的時間內,孩子又發生過多次被狗嚇到的情況,而家長對此並沒有進行疏導和控制,孩子慢慢就會把對狗的恐懼感從條件反射進而演變成非條件反射,以後看到狗(哪怕是剛出生毫無攻擊力的奶狗)都會產生恐懼感。

當孩子經常被反覆的條件反射刺激從而演變為非條件反射刺激後,這種意識就會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也就是孩子只要看到類似的事物就會莫名地害怕和恐懼。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恐懼某類事物的現象後,要及時幫助孩子疏導並解除這種恐懼,以免產生心理問題。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除了條件反射所致,還有哪些緣由?

由於幼年時期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所以非常容易對陌生事物產生恐懼感。孩子特別害怕或是恐懼某類事物,除了後天環境導致的條件反射,還與孩子的生理發育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 遺傳作用

孩子容易產生恐懼感,這個問題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家庭裡父母膽子比較小或是特別害怕某類事物的,那麼孩子出生之後也會表現得膽子也比較小,不喜歡見陌生人,很容易受到驚嚇產生對某類事物的恐懼感。

有數據研究顯示:孩子如果在媽媽子宮內發生過臍帶繞頸的(相對較嚴重的臍帶繞頸),在出生後則比未發生臍帶繞頸的孩子膽子小。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 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乖乖聽話,經常使出這樣的招數:“你再不聽話就會有妖怪來把你抓走”之類的言語恐嚇孩子。甚至家長知道孩子害怕什麼,還會在孩子的恐懼心理上進行火上澆油,讓孩子更加害怕來滿足家長的要求。殊不知,家長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更是會讓孩子恐懼感增強。

  • 生理因素

孩子在幼年時期,受電視或是環境影響,會對一些別人描述但自身根本沒有見過的事物有莫名的恐懼感。特別對於天生比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來說,由於感官發育不全,會誤判一些物品屬性,比如會把飄動的窗簾想象成內心恐懼的事物。這是孩子對於恐懼事物認知水平低所導致的。

  • 環境的突然變化

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經歷了環境的突變,這種突變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巨大落差也可能導致孩子形成嚴重的恐懼心理。比如孩子如果經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家人離開或是拋棄,孩子內心可能就會特別恐懼導致家人離開或是拋棄這類事物。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孩子的恐懼感不及時消除,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僅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素質,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孩子有了恐懼心理,家長不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則可能給孩子的人生帶來很多不利影響。

  • 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

孩子恐懼症如果一直無法消除,任之發展,則很可能造成孩子變得膽小怕事、遇事毫無承受力、做事情優柔寡斷、面對困難無法勇敢邁出一步等一些性格缺陷。孩子對某類事物有了恐懼心理,家長如果不及時處理而是放任不管,則這種負面影響會逐漸擴大化到孩子的未來。

  • 容易引起孩子的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產生對生活中沒發生的各種事物擔心的心理狀態。如果孩子的恐懼症一直沒有得到緩解,當孩子再次遇到這類恐懼事物時,很可能演變成各種身體心理雙重問題

:睡眠質量低下、身體不適、心理緊張等繼發性身體和心理問題。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 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

孩子如果對某一類事物產生了恐懼感,便會極大地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比如孩子如果特別恐懼人多的地方或是嘈雜的聲音,那麼這類地方就會成為孩子的“心魔”。孩子就會開始討厭並限制自己不去這類地方,為孩子的成長髮育和生活帶來不便。

  • 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有著天生的愛探索的能力,通過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和研究,從而去認識和感受世界。一旦孩子對某類事物產生了恐懼感,則會對孩子的求知探索能力形成阻礙,限制了孩子對於新事物的探索和認知熱情。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心理,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心理是正常的,有些恐懼可能會隨著孩子長大慢慢消失,有些則需要家長予以引導介入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家長們如果發現自家孩子隨著長大恐懼心理未曾消失或是有加重跡象,一定要引起重視。

  • 家長要糾正不當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會使用一些快狠準的教育方式,就是直接通過恐嚇孩子的心理來達到目的。明明知道孩子會害怕什麼,就拿什麼來恐嚇,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在當時能夠快速見效,但是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是不可估量的。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儘量要運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可以巧用孩子的心理意識,但一定要注意把控好孩子的心理限度。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恐懼事物

當家長觀察到孩子對某類事物有恐懼感時,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認知。比如如果孩子非常怕狗,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解一些關於狗的知識,狗在什麼情況下不會咬人、在面對狗時怎麼做可以避免被狗傷害。

也可以讓孩子看一些別人家小朋友和狗溫馨相處的視頻,或是帶孩子看一些狗狗的溫馨電視電影,以此來消除孩子內心對狗的恐懼,改善對狗的認知。

  • 讓孩子適當地與恐懼事物接觸消除恐懼感

孩子對某類事物開始有恐懼感,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否則時間越久則越難進行消除糾正。在孩子開始對某類事物有恐懼感時,家長可以通過逐步接觸法讓孩子與有恐懼症的事物進行接觸。

比如孩子怕狗,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接觸玩具狗再到小奶狗最後到大狗,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出現排斥,所以家長不要操之過急,慢慢來,久而久之孩子便能慢慢消除恐懼感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 不要強迫性讓孩子接受恐懼事物

孩子對某類事物有恐懼感,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強制性的逼迫孩子接受他們害怕的事物。孩子對此類事物恐懼大多源於後天影響,或是受到不正確的引導,或是由於曾經有陰影的經歷。對於這種恐懼感孩子還無法學會自我調節,只能通過逃避的方式來處理。

家長不要想著能夠一次性解決孩子的恐懼心理,消除孩子恐懼心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要慢慢從認知再到行為上慢慢引導。

  • 必要時求助專業人士

如果孩子出現了一些家長介入都無法消除的恐懼,或是介入後孩子的恐懼還是日益嚴重時,家長一定要及時求助專業人士幫忙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和身體素質一樣都對孩子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不能掉以輕心。

孩子特別恐懼某類事物?從生物學角度告訴你,這是種“條件反射”

結語

大多數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對某類事物有恐懼感的現象,家長髮現了要及時給予孩子引導並幫助消除。輕微的恐懼心理是很容易戰勝的,嚴重的家長要及時求助專業人士。心理問題可大可小,帶來的結果也天差地別,家長要慎重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