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大马哈鱼12


李广跟霍去病其实完全没有可比性,霍去病的战绩不光是李广比不上的,其他对匈作战的将军都比不上,甚至连卫青都比不上。霍去病总共出击匈奴6次,斩首十一万人,招降数万。卫青出击匈奴七次,斩首五万。其他将军或多或少基本都有迷路或者失期的经历,迷路、失期一般都是死罪,但是不会真正执行死刑,而是缴纳赎金,赎为庶人。

拿李广跟霍去病比,最大的区别当然是能力不及。俗话说的好:“能力不行就说能力不行,别总说大环境不好。”不光李广的能力不及霍去病,其他将领也比不上他。

当然,除了能力不及以外,其他条件也比不上。霍去病每次出击的兵马都是最精的,首先从质量上,霍去病率领的部队就比其他人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再强的兵马也要放在良将手中才能最大的发挥作用。这些兵马在霍去病带兵之前就存在,没有霍去病的时候也没有出现任何有如此战绩的人。以此可以说明,主要还是霍去病的作战能力很强。他能够把骑兵的长途奔袭作战能力发挥到极致。

另外,霍去病每次都比其他人走的更远,深入大漠,但是却没有一次迷路的。霍去病不只是没有迷过路,他每次都能找到匈奴的大本营,然后过去给他们一个一锅端。其他将领走的慢,走的不远还经常迷路。即便是最好的向导都在霍去病军中,那没有霍去病带兵之前这些向导为什么不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说白了,还是霍去病的作战能力强。

再来说说李广,李广最为人知的就是没有封侯,他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一直都在跟匈奴打仗。他参与了与匈奴的大小七十余战,但是却没有一次有机会立功封侯。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都是被动防御,李广在当时可以做的很好,但是能够立功封侯的机会却没有。汉武帝时期是最好的立功封侯时期,但是李广几乎完美地与几乎擦肩而过。

李广参与的三次对匈奴的大战重,第一次,当时汉朝对匈奴的作战经验不多,李广与卫青等人各带一万骑兵进攻龙城。这次出征,只有卫青斩首数百人,其他将军不是迷路的就是战败的。李广是最惨的,他杀敌较多,但是最后自己被敌人俘虏了。虽然后来李广逃了回来,但是被免死赎为庶人。

后来的几次对匈奴大战中,李广都没有机会参与。这几次大战卫青和他的小伙伴们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为主,他们取得了一些胜利。好不容易李广等来了被重新启用的机会,皇帝只给了他四千人,给了从西域回来的张骞两万人。张骞和李广本来应该回合作战,但是张骞迷路了,没有按时到达。说来也奇怪,张骞是最不该迷路失期的,因为他对匈奴很了解。倒霉的李广率领四千人跟匈奴数万人周旋了几天后,张骞终于率领两万人来了,匈奴就退兵了。这次作战张骞被剥夺了侯爵,李广无功。

后来汉武帝觉得李广每次打仗都这么倒霉,而且年纪也大了,就没有再派他去打仗。但是李广心中一直以此为憾,所以一直请求汉武帝再次给一个机会。汉武帝最终给了李广这个机会,并且让他做全军的前将军,了却他的心愿。作为前锋是最有概率立功的,而且这次作战汉军的经验已经很足了,相当于给个机会让老李广封侯。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卫青作为主帅,他想要让自己的小伙伴公孙敖立功封侯,因为公孙敖之前因为战败失去了侯爵。卫青让公孙敖左前锋,把前将军李广派去东线做侧翼。李广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于是没有带向导负气出走,结果又迷路了。这次大战时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大战,但是李广却迷路了,没有动一刀,没有放一箭。李广羞愤难当,拔剑自刎。


传奇历史观


打架与带人打架是不同的职业 。

李广出生于根正苗红的军人世家。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等单兵技术,汉文帝时他就上马射匈奴下马和野兽搏斗,到了景帝时他带头冲上昌邑城头,夺下了吴楚军的军旗。由于李广出了名,皇帝让他当上谷太守,当了太守李广和匈奴打架还喜欢肉搏,他的上司哭着对景帝说,还是把他调到后方,不然迟早要肉搏死。到了汉武帝上位,原本是汉军第一打手的李广,被任命为了骁骑将军,领了一万人。这下,李广从一个拿砍刀的小弟,变成带人打架的大哥。当上了老大,李广还是打手的劲头,拼命的冲,几万人的战役,哪是他一把刀能砍胜的,结果李广被匈奴兵抓住当了战俘。在押送过程中,他诈死抢了一匹马,和追他的几百匈奴人又干上了,这下战爭状态从大兵团转成了小队,几百个匈奴的确搞不过他,这些人被他射得找不到北,也因此李广才得了飞将军的名声。不过虽然他逃了回来,但小弟死伤无数,按大汉律要么杀头要么花钱要么当太监,好在李广有钱。过了一段时间,李广东山再起,领了四千小弟又和匈奴去打架,结果又被匈奴包围起来,虽然依靠他个人的神勇,打死了几个匈奴的副将,使匈奴心生恐惧,但最后,四千小弟几乎全军覆没。跟只会打架的人去打群架,看来是一个非常危险工作。不过群众不懂。长期和李广共事的另一个大将程不识说,李广带兵,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只布置哨兵,不打更自卫,文书一律简化,而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夜里派哨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所以小弟们都喜欢到李广手下当兵。但遇到大仗,李广的粗犷就成了一把让士兵送命的刀,比如漠北之战,卫青让他走远路去包抄,虽然有对他不公平的嫌疑,但这家伙居然连个向导也没找,在沙漠迷了路那算是幸运了。

汉武帝刚上位时,曾经让李广当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其实当好首长的警卫员,像刘邦的驾驶员滕公一样封侯,应该是李广最好的职业规划,可惜了。


南门江老头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飞将军,但是李广的人生结局却是一个悲剧,最后他是自杀身亡的,而之所以自杀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攻打匈奴的漠北决战中迷路了,他不愿意接受刀笔史的调查,所以才选择了自杀,但是有一点让人很奇怪,当时参加匈奴漠北决战的还有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同样也面临着一样的地理困难,他们从来都没有迷过路,只有经验丰富的飞将军李广迷路了,而且那也不是李广第1次迷路。

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和卫青和霍去病的部队相比,李广的部队里向导的水平可能不高,因为李广心胸比较狭隘,不会用人,所以他发现不了一个好的向导。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部队里搭配的是最好的向导,所以最后造成了那样的结果,霍去病没有迷路,飞将军李广却迷路了。

李广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传奇的,他的战斗力是很高的,但是他在综合军事方面能力不是很好,可以说他是一个言过其实的名将,在漠北决战的时候,飞将军李广的军事才能方面的缺点都被暴露出来了。

他缺乏统帅大兵团的能力,不能诊准确的判断敌人的位置甚至是自己部队的位置,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他在草原上迷了路。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欢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李广 汉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他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一生戎马,始终在抗击匈奴的最前线。李广爱兵如子,武艺精湛,素的部下爱戴,也让匈奴闻之色变,有“飞将军”的美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是名将李广虽威武一世,但是也命运多舛。从汉景帝时期,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时一战成名开始,到后来数十年奋战在抗击匈奴第一线,勇冠三军,屡建奇功,但始终是未能得到论功行赏的的待遇,很多时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以至于后来数十人皆因军功而封侯,唯独李广被排除在外!在公元前119年,在汉武帝发起对匈奴决定性战役——漠北之战的时候,仍抱着年迈之躯主动请缨,并出任前将军,配合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本部。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但李广再三请求做前锋出击敌军,但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不答应。李广只得闷闷的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李广军中缺乏归化汉朝的匈奴向导和通边情地理晓匈奴语言的边疆汉人向导,导致大军无法在预定时间和地点与各领兵将领之间配合与协调,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其实李广也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次立功的机会了,能不能封候就在此一役,结果就因向导问题迷路,错失战功。《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形之,敌必从之。’广下马解鞍,而虏疑有伏。又曰:‘令素行,与众相得。’广法易简,而士乐为用。又曰:‘卒善而养之。’广以杀降而不得封侯。又曰:‘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广军亡导而失道是也。”所以后人评价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天涵水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政治资源倾斜;一生郁郁不得志;李广没有精心准备;

政治资源倾斜

李广出身行伍,以善骑射、有勇略、能力战而著名当世,数度与匈奴作战,被匈奴人畏惧地称为汉朝的“飞将军”。可是因缘际会,李广前后数次与匈奴作战,都是以偏师的身份遇见匈奴主力。虽然力战杀敌,终究难以获得封侯。而且一辈子也没有率领过主力军队与匈奴对抗。最后一次,汉武帝因担心年老,而卫青因照顾公孙敖拒绝了李广担任中军先锋得要求,结果还是率领一只偏师出战。

霍去病不一样,因为卫青和汉武帝得关系,他第二出征就有机会单独率领一只军队。霍去病真的比李广强多少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更多的是政治资源的倾斜,铸造了英雄。

李广郁郁不得志,情绪化

李广一生有一些悲剧,他虽然历经70余战。但是始终没有机会打一次打仗。最后一次卫青拒绝后,李广非常生气,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和赵食其率军出发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向导,李广的东路军迷失了道路,没能按时渡过漠北。李广是带着情绪作战得,所以本次战争失利。李广也是在这次战争后,卫青询问迷路原因时,说,我已经60多岁了,不能在忍受刀笔吏得询问,自杀而终。

李广没有精心准备

李广因为生气,而没有跟卫青道别,是仓忙而走得,根本没有时间寻找合适得向导。更何况军队得部署,整个大军的作战策略等,是因为李广自身得傲性,促使了这次得失败。

以上是我认为李广频频失利,霍去病频频得手得原因,欢迎大家点评。


考古论今


李广的战绩都是在防守或者小规模出击里面取得的,李广的败绩全是指挥万人左右的部队取得的,所以李广只是适合当团长,让他当358团或者新一团的团长给他划定个小区域作战很合适,让他当纵队司令让他大纵深远距离突击他就只能吃败仗,李广的能力就这么点,说白了,他就是汉朝上甘岭战役里面喊像我开炮的王成,整个汉朝人都被他感动了,但是忘记了他的能力只能守个山头阵地[酷拽][酷拽][酷拽]



追梦人生不见不散


李广名声大战绩相对较小,因此一生未封侯。李广的长处在于快速移动中勇猛突击,也就是在对方中小规模搔扰时他能率小分队及时出击给对方以迎头痛击。在大多数边军龟缩防守时李广能主动出击并取得较多中小战果,飞将军名声由此而起。但李广似乎更善于打这种类似现代特种作战的短平快战斗,说到底更象一名特种兵指挥官。而大兵团作战能力却受其性格所困,首先缺乏战略大局观,在大的战略方向上判断力似乎不如卫青。其次不善远距离大穿插大包围,给敌以毁灭性打击,这一点他似乎不如霍去病。最后他不大服从领导,把自己的多次严重失误归结为领导分工不公或自己运气差,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性格缺陷似乎有遗传,他的孙子李陵也与同僚多不睦,最后孤军深陷敌阵而无人搭救也落个悲局下场。


合阳旅人


战术差异。而战术的差异,又是由战略思想的不同而导致的。

西汉建国初年,在对匈奴的战略上,采取的是“守”势,也就是战略防守。换句话说,就是:我不打你,只要你别来打我。

“飞将军”的李广,就是重视防守、不重视进攻。既然不重视进攻,当然也不会重视对敌情报工作——只要知道防线附近没有敌人就行了,再远的地方,不是他考虑的范围。

汉武帝开始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卫青、霍去病应运而生。

但是李广显然没有根据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而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他从没有把眼光放到主动进攻上,自然不重视对匈奴的情报工作;到派他主动进攻的时候,由于情报不足,到了陌生之地,很容易造成迷路的困境。

李广在防御匈奴、保家卫国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因失道(就是迷路)而自杀,也的确是个悲剧。但这悲剧,是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形成的,并不是小肚鸡肠的私人恩怨。


栖鸿看红楼


首先是部队成分,霍去病部有很多匈奴投降武士,甚至有几个是投降过来的匈奴小王,这些人在匈奴长大,了解匈奴习性,了解匈奴地理位置,这就有了最佳的向导。

再说霍去病的成功,一部分是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是对匈奴采取的战略战术,突袭战,长途奔袭,避实就虚,速战速退,屡次抓住打击匈奴主要部分。

李广不是经常迷路,是在配合大将军卫青攻击,领军出征迷路的。匈奴习性居无定所,而草原又一望无际,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很容易迷路,之前就有汉将领兵攻击匈奴迷路的事情。

李广出征经常失败,是因为他是守城之将,他驻守的城池,匈奴从不敢来骚扰,因为他善于防御,不善于突袭攻击,这也是为什么一生不得汉武帝重用,是时机不对,不是汉武帝要的开拓之将。


历史研纠师


  中原文明在历史上,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当时的先民们就已经悲唱着“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之所以有家不能回,就是因为要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缘故啊!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玁狁,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匈奴的祖先。

等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为了能够防止匈奴的侵扰,于是就下令蒙恬在北方修筑了长城,让中原文明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这个时候在对抗匈奴的时候,依然是以防御为主。

秦朝灭亡以后,汉高祖刘邦曾经尝试过去打匈奴,结果被困在了白登这个地方整整七天七夜,差点就把命都丢在那里了,于是西汉在面对匈奴的时候,也是长时间以防御为方针。不过到汉武帝的时候,由于前面的众多皇帝休养生息,给汉朝积攒下了巨多的财富,于是他开始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汉武帝多次派遣大汉军队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便是卫青、霍去病,他们将匈奴给打得近乎瘫痪,让匈奴人只能够一边吟唱着“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歌谣,一边带着牛羊向更北方的远方遁逃而去。

霍去病在多次出征匈奴的过程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总是能够精准地找到匈奴所在,在元朔六年(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兵八百精兵横穿大漠数百里,斩获敌人两千多人,因此而被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六天走了一千多里,灭掉匈奴数万人,从此匈奴开始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又任命霍去病率军五万去寻找匈奴的主力,霍去病率军行进两千多里,成功地找到匈奴主力,并且战而胜之,也是在这一战中,他开启了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耀“封狼居胥”。

在霍去病这些战胜匈奴的事例中,最为重要的事,就是他能够精准地找到匈奴所在,当时的汉朝与匈奴交战,最为苦难的事情不是战而胜之,而是如何找到匈奴,毕竟一片茫茫的大草原,四面八方都是差不多的风景,很容易让人迷路,当时的名将李广,就因为总是迷路而错过对匈奴的征战,一生没有封侯。

另外像公孙敖等名将也有过迷路的例子,可见当时在草原上寻找匈奴主力,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霍去病为何能够做到,每一次都找到匈奴主力呢?首先当然是与地图、向导有关,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霍去病极其了解匈奴的生活习惯,他能够将季节气候、山川河流、草木变化等等因素汇集起来,准确地判断出匈奴主力的聚集点,也就是说他找路的能力非常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