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秦末亂世的開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東巡途中,病逝於沙丘宮(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境內),秦始皇第十八子嬴胡亥與宦官趙高、丞相李斯一起秘不發喪,並假傳秦始皇詔令,逼殺始皇長子扶蘇與大將蒙恬。之後,嬴胡亥帶著秦始皇遺體返回國都咸陽,在趙高和李斯的謀劃下,繼承秦朝帝位,是為秦二世。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祖龍崩逝,大秦分裂

秦二世當政之後,沿襲秦始皇時期的嚴刑峻法,同時大肆徵發百姓服苦役,修築秦始皇陵和阿房宮,百姓苦不堪言,痛苦掙扎。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眾人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秦朝律法,戍邊未能按期抵達,將被處以死刑。在形勢的逼迫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他們的軍官,發動兵變,史稱大澤鄉起義。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在他們的帶領下,起義軍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正式拉開了秦末亂世的序幕。大澤鄉起義之後,原本被秦國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以及眾多平民,紛紛起兵響應。原楚國貴族項梁與其侄子項羽趁機殺死秦會稽太守殷通,起兵吳中。

項氏一族,世代在楚國為將,項梁的父親項燕在秦始皇滅楚之戰中,以楚軍主帥的身份戰死沙場。楚國被滅之後,楚地百姓心懷滅國之恨,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正是在這種國仇家恨的驅動下,項梁在吳中起兵之後,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向西,開始進行滅秦戰爭。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梁渡江之後,先在臨淮郡東陽縣收編了以陳嬰為首的反秦義軍,軍隊數量達到兩萬八千餘人;之後,又在渡過淮河以後,收編了以英布為首的另一支反秦義軍,楚軍軍隊數量猛增到七萬人,成為反秦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軍隊規模急速擴張之後,項梁帶領軍隊駐紮於泗水縣下邳城,整軍備戰。

當時,廣陵人秦嘉先項梁一步,擁立原楚國貴族景駒為王,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宣佈楚國復國。秦嘉的這一舉動引起項梁不滿。

當時項梁、秦嘉等反秦義軍首領,名義上都歸屬首舉義旗的陳勝管轄。為了確保自己在楚地義軍中的政治地位,項梁以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為由,率軍進攻彭城。秦嘉帶領部隊在胡陵與項梁大軍激戰一天之後,戰敗身死,秦嘉所擁立的楚王景駒,逃到梁地後被殺,在收編秦嘉的部隊之後,項梁成為楚地義軍的唯一軍事首領。

四處滅火的章邯

項梁在擊敗秦嘉後,準備帶兵西進,進兵關中,卻遭到了秦軍大將章邯的阻擊。章邯,秦朝最後一位名將,在秦末亂世中,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領秦軍四處征戰,支撐著秦朝搖搖欲墜的江山,他也因為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被世人稱為"白起之亞"。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章邯,大秦帝國最後的“糊裱將”

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領秦軍在滎陽擊敗陳勝大軍,首倡秦末起義的陳勝,在被章邯擊敗後,於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殺害,曾經勢力極盛的"張楚"政權就此覆亡。

陳勝"張楚"政權滅亡後,坐擁數萬大軍的項梁成為反秦義軍新的領頭人,同時也成為章邯下一個要撲滅的軍事對象。

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帶領秦軍進駐沛地慄縣,項梁得知後,派遣手下大將硃雞石、餘樊君二人帶領楚軍主動進攻章邯,章邯在慄縣將來犯的楚軍擊敗,餘樊君戰死,硃雞石帶領殘餘楚軍退守胡陵。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項梁與章邯初戰失利

項梁在與章邯第一次交鋒失敗後,旋即決定避開秦軍主力,分兩路西進,一路由項梁親自率領進攻薛城,一路由項羽、硃雞石率領進攻襄城。

襄城之戰,是項羽第一次獨自指揮的戰鬥,這一戰,讓初上戰場的項羽險些遭到失敗。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軍,襄城的軍民表現的異常頑強,他們頑強據守,讓項羽的進攻屢屢受挫。面對著久攻不下的局面,項羽心中的怒火在節節攀升,他一次次的率軍猛攻,最終攻下了襄城。拿下襄城之後,早已經怒火中燒的項羽,下令將襄城之中的軍民,全部坑殺,襄城之中,哀嚎遍地。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襄城之戰,項羽初登軍事舞臺

在取得薛地、襄城兩地戰鬥的勝利之後,陳勝被害的消息,傳到了楚軍大營,項梁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在薛地召集義軍將領,討論下一步的滅秦計劃。

在這次大會上,項梁的主要謀士,七十歲的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范增,建議項梁復立楚王后裔為王,重建楚國,已從民望。

項梁採納了范增的建議,派人找到了為人牧羊的原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王,仍號楚懷王,正式復建楚國,定都盱臺,項梁自號武信君,成為楚國實際上的控制者。隨著楚國的復立,天下反秦義軍紛紛選擇歸附,楚國成為反秦聯盟的盟主,楚懷王熊心成為名義上的聯盟領袖。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曾替人牧羊的楚懷王熊心成為名義上的反秦聯盟領袖

薛地大會之後,項梁命項羽與另外一位手下將領率軍攻打城陽,這個人就是劉邦。

劉邦原名劉季,他出身於沛郡豐邑中陽裡一個世代黔首(秦滅六國後,將平民改稱為黔首)之家,他原本沒有名,只有字,史記記載他姓劉,字季,劉邦這個名字是他得勢之後,自取的名字。

不同於出身大貴族的項羽,劉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秦朝農村小混混。他成年之後,不置產業,四處遊蕩,早年夢想成為一個仗劍走天涯的江湖遊俠,為此還專門去學習劍術。可惜,在秦朝嚴刑峻法的約束下,他的這個夢想沒有實現,從此開始了自己放蕩不羈,混吃混喝的無賴之路。

劉邦這種混吃等死的心理,在他四十一歲時被一次盛典所扭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自國都咸陽出發,巡遊天下,皇帝出巡,萬民跪拜。劉邦當時就在跪拜的人群中,這是出身平民的劉邦第一次看到至高權力所帶來的榮耀,他被深深震撼了,由此發出那句"嗟夫,大丈夫當如此耳"的著名感慨。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始皇出巡,萬民跪拜

從此之後,劉邦心中埋下了一顆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人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公元前209年,伴隨著天下大亂的局面,從劉邦心中破土而出。

公元前209年10月,在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幫助下,因私放囚犯而避難芒碭山的原秦朝泗水亭長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自號沛公,率領三千士兵加入了反秦大潮之中。

劉邦起兵之後,先是攻打胡陵,方與兩地,並駐軍豐邑縣城。之後,劉邦命手下雍齒駐守豐邑,自己率兵攻打泗川。就在劉邦全力攻打泗川時,守護豐邑的雍齒被自立為魏王的魏咎拉攏叛變,劉邦回軍進攻雍齒失敗,無奈之下,帶病領軍退回沛縣。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劉邦起兵反秦後,實力較弱

劉邦病癒之後,為了擴充實力,領兵攻佔碭郡,從碭郡招募士兵六千人,之後攻佔下邑,再次兵臨豐邑城下。為了保證二次攻打豐邑的勝利,劉邦在圍困豐邑之後,帶領自己的衛隊騎兵一百多人來到薛地,歸附項梁。項梁接納了劉邦的歸附,同時撥出五千士兵交予劉邦,幫助他攻打豐邑縣城,在項梁的幫助下,劉邦擊敗雍齒,重新佔據豐邑。

城陽之戰,是四十七歲的劉邦和二十三歲的項羽,合作指揮的首次戰鬥。這一戰楚軍取勝,順利攻佔城陽。攻佔城陽後,劉邦和項羽帶領軍隊繼續西進,到達雍丘城下。在二人的指揮下,楚軍大勝秦軍,斬殺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秦朝丞相李斯之子)。與此同時,項梁帶領另一路楚軍在濮陽、定陶連勝章邯率領的秦軍,一時間,楚軍軍威大漲。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劉邦與項羽曾經是最親密的軍事搭檔

歷史如果照此發展,劉邦和項羽或許會成為楚軍中最耀眼的一對軍事搭檔。然而,就在劉邦和項羽秣馬厲兵,準備攻打陳留時,一個巨大的變故,讓這組配合默契的軍事搭檔從此分道揚鑣。

項梁在攻佔定陶後,不顧手下宋義暫時休整部隊的建議,執意領兵西進。此時的楚軍,經過數次大戰,雖士氣高漲,但部隊體力不支,減員較大。而章邯的秦軍則剛剛獲得新一輪的兵源補充,軍力得到恢復。

公元前208年9月,章邯率領秦軍趁著夜色,對駐紮在定陶的項梁發動突襲。志驕意滿的項梁疏於防備,倉促應戰,結果楚軍大敗,項梁死於亂軍之中。楚軍的這次大敗,讓整個天下震動,而正在準備攻打陳留的劉邦和項羽,不得不停止西進的腳步。項羽領兵駐守彭城西側,劉邦領兵駐守碭郡,以此防備章邯大軍的進攻。

先入關中為王的懷王之約

熊心在項梁在世時,只是名義上的楚國領袖,實權一直被項梁所掌握,項氏一族在楚軍中佔據著絕對的領導地位。如今,項梁戰死,楚懷王覺得自己掌握楚軍大權的時機到來了。他首先下詔將國都遷往彭城,以躲避秦軍鋒芒;之後將楚軍一分為三,分別命項羽、劉邦、呂臣三人統帥,並且封項羽為長安侯,號魯公;劉邦為武安侯,碭郡長;呂臣為司徒,以此來分割項氏的軍權。

楚懷王忙於分割項氏軍權的時候,章邯沒有乘勝追擊楚軍,而是認為楚軍已構不成威脅,轉而率領秦軍渡過黃河,進攻自立為趙王的趙歇。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二十萬秦朝長城軍的加入,讓章邯實力大增

章邯渡過黃河之後,與秦將王離率領的另一支秦軍精銳長城軍(秦朝時,在以長城為界的秦朝北地邊境,駐紮著一支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秦軍精銳,數量在20萬左右,被稱為"長城軍")匯合,秦軍數量猛增至40萬人。在40萬秦軍的進攻之下,趙國軍隊節節敗退,最後被秦將王離率軍圍困在鉅鹿城。趙歇無奈之下,只得派人向楚懷王求救。

面對著趙國的求救,身為反秦聯盟盟主的楚懷王自然無法坐視不理,他下詔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領兵北上,救援趙國;同時命劉邦為主將,另外統領一支楚軍隨各路反秦義軍一起西進關中,並與各路諸侯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就是著名的"懷王之約"

楚懷王對項羽的評價

楚懷王的軍事安排,招致項羽的不滿。當時秦軍戰鬥力很強大,各路諸侯懾於秦軍的實力都不想西進關中,只有項羽因為國仇家恨,對西進關中懷有極強的執念。所以,當得知自己被派往趙地解救趙國時,他拒絕了,轉而向楚懷王請求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項羽的這個請求被楚懷王以"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為由拒絕,仍然堅持之前的作戰部署,命項羽追隨宋義解救趙國。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項羽對進軍關中有著極深的執念

楚懷王拒絕項羽西進關中的理由,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史記載: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楚懷王在這段話中,指出了項羽巨大的人格缺陷,那就是性格過於急躁殘暴。項羽在攻打襄城時,只因為襄城軍民抵抗頑強,便在破城之後,將襄城軍民全部坑殺。之後在攻打秦地時,對秦人大肆殺戮,項羽此舉只會引起秦人更大的抵抗,所以相比於急躁殘暴的項羽,性格相對隨意寬厚的劉邦,更適合帶領楚軍進兵關中,完成滅秦大業。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項羽對秦人的方式缺乏大局觀

雖然楚懷王拒絕項羽領兵進軍關中的真實目的,是懼怕項羽佔領關中為王后,影響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他這段對項羽的評價,仍可稱得上知人善任。項羽對待秦人的殘暴做法,暴露了他政治上的幼稚,他沒有將秦人視為自己以後統治天下的一部分,而是出於國仇家恨的私憤,對秦人大肆殺戮,使得秦人對其愈發的憎惡。

項羽一戰震天下

公元前208年9月,項羽和劉邦,這對曾經親密無間的軍事搭檔,各自率領軍隊開拔,一個向北,一個向西。此時的兩人都不會想到,這次分別之後的再見,二人已從戰友變為對手,開始了另一段人生旅途。

宋義在帶領楚軍到達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下令楚軍就地駐紮,停止前進,楚軍在安陽一停就是46天,項羽的心情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煩躁,他數次建議宋義領兵渡河,進攻秦軍,都被宋義以坐山觀虎鬥的理由拒絕。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宋義對項羽的輕視最終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時間的流逝,帶來的是楚軍糧草日漸減少,士氣低落的惡劣結果,而宋義卻仍然不為所動。他在這段時間中,為自己的兒子宋襄暗中謀得了齊國相國的職位,而且不顧軍中糧草不濟的現狀,大擺筵席為宋襄送行。宋義愚蠢的做法,徹底激怒了項羽。

公元前208年11月,項羽以"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為由,于軍帳中斬殺宋義,自立為假上將軍,帶領楚軍渡過黃河,進軍鉅鹿城。項羽率領的楚軍只有數萬人,而章邯、王離率領的秦軍有四十萬之眾,從戰前的局面看,項羽取勝的機會幾乎為零。但是,歷史的走向出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項羽渡河之後,命士兵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之後,帶領部隊與圍困鉅鹿城的王離二十萬秦軍接戰。雙方交戰九次,項羽九戰九捷,二十萬秦軍被項羽打得大敗,主帥王離被俘,大將蘇角戰死,涉間兵敗自焚,鉅鹿之圍遂解。

項羽一戰而天下知,引起諸侯震動。鉅鹿之圍被解之後,項羽召見諸侯,眾人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成為新的反秦領袖。

王離戰敗之後,駐守棘原的章邯率軍與項羽進行了數次戰鬥,皆告失敗。此時的秦朝國政已被宦官趙高把持,趙高對手握重兵的章邯本就心生忌憚,如今章邯屢次戰敗,趙高便以秦二世的名義下詔斥責章邯,這讓章邯心生恐懼。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支撐秦帝國數百年的鐵血秦軍,隨著項羽的坑殺令就此消亡

在長史司馬欣以白起為例勸說後,章邯在與項羽對戰八個多月之後,於公元前207年9月,率領20萬秦軍投降項羽。項羽在接受章邯投降之後,為了穩固軍隊局勢,將除了章邯等主將之外的20萬秦軍士兵全部坑殺,至此,秦軍主力盡失,名存實亡。

在贏得鉅鹿之戰的勝利後,項羽並沒有在趙地逗留,而是揮師西向,大踏步的向關中之地前進,在他心中,關中才是成就自己滅秦大業的功名之地。

志得意滿的劉邦

相比於項羽鉅鹿之戰的兇險,劉邦的西進之路則要順利許多。他兩次攻打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不克後,便繞開昌邑進軍碭郡高陽,在陳留、白馬、曲遇連勝秦軍,接著順利攻下南陽郡。攻佔南陽郡後,劉邦率軍繼續西進,接連攻佔丹水(今淅川)、西陵、胡陽、析縣(今西峽縣)、酈縣等地,兵臨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武關鎮)。

劉邦兵臨武關之後,依照張良的計策,派遣酈食其、陸賈遊說武關秦將投降,然後襲擊武關秦將,一舉奪取武關。接著劉邦在嶢下擊敗秦軍,進至秦都咸陽附近的藍田,在藍田擊敗秦軍後,劉邦徹底殲滅了關中地區的秦朝軍事力量。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秦王子嬰向劉邦顯出傳國玉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嬰殺死趙高,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在軹道(今陝西西安城區)旁,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統一天下15年零47天的秦朝至此滅亡。

直到拿起傳國玉璽的那一刻,劉邦才確信滅亡秦朝這份滔天功勞,被自己握在了手中。隨著這份功勞而來的,還有懷王之約中,關中王的諸侯頭銜以及富庶的關中之地。這一切讓五十歲的劉邦欣喜若狂,他昂首闊步的走進咸陽秦宮。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張良的勸諫讓劉邦打消了留宿秦宮的想法

秦宮中的美女珠寶,富麗堂皇的宮殿讓出身寒微的劉邦如痴如醉,他迫不及待的想要享受這一切,這時,張良卻站出來勸阻了劉邦,他說:"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在張良的勸阻下,劉邦最終打消了留宿秦宮的決定,派人封存秦朝宮殿財寶,還軍灞上。

劉邦知道,按照懷王之約,關中之地會成為自己的封地。所以,為了收攏秦人之心,方便自己未來的治理,劉邦拒絕了將士殺死秦王子嬰的建議,將子嬰等秦朝宗室妥善安置;同時宣佈廢除秦朝苛法,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且命原來的秦朝官員照常履職,安堵如故。

懷王之約,劉邦與項羽分裂的開始

劉邦善待秦人的做法,顯露了其極高的政治智商,他也因為這一系列溫和的政治綱領,迅速獲得了關中秦人的擁護。然而,富有大智慧的劉邦,仍然犯下了一個錯誤,他採納了手下謀士解生的建議,派兵封閉了關中東部門戶函谷關,以此防備其他諸侯西入關中,想以此宣示自己按照懷王之約,對關中地區的所有權。

楚漢(一):懷王之約,劉邦項羽決裂的開始,楚漢之爭的導火索

劉邦關閉函谷關的舉動,將自己與項羽推向了對立面

劉邦封閉函谷關,實際防備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項羽,因為只有項羽才會執意進入關中。果不其然,公元前207年11月,挾鉅鹿之戰大勝之威的項羽,抵達函谷關下。看著關門緊閉,士兵嚴陣以待的函谷關,項羽知道自己還是晚了一步,劉邦已經先入關中了。

伴隨著自己滅秦功勞被搶,加之劉邦封閉函谷關,阻攔自己進入關中,項羽怒火中燒,命部下英布等人攻破函谷關,率領四十萬大軍急速入關。公元前207年12月,項羽帶領大軍駐軍戲水之畔,兵鋒直指劉邦的十萬部隊。至此,圍繞懷王之約,劉邦和項羽這對曾經的軍事搭檔,正式由合作轉向對抗,進而在不久之後,上演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之一,也就此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留侯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