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在推翻秦國統治後,劉邦和項羽開啟了楚漢相爭。與項羽相比,劉邦在實力、聲威和號召力等諸多方面處於下風。但劉邦能夠愈挫愈勇,在兩年相持的階段,完成了勢力逆轉,最終戰勝項羽。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可以說,楚漢之爭是劉邦取得一場以弱勝強、逆轉而來的勝利。而劉邦如何逆轉而勝,最好先從整個戰爭的全貌出發,逐一拆解而得。


一、楚漢之爭的三大階段

毛主席曾在《論持久戰》中提出,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大體分為進攻防禦、對峙相持和反攻退卻三個階段。縱觀整個爭鬥,隨著雙方攻守力量的變化和對比,楚漢之爭也大體分為這三個階段:

1.進攻防禦階段(公元前206年-205年)。

劉邦採用韓信策略,還定三秦,趁項羽深陷齊國之際,以為義帝發喪的名義,裹挾諸侯56路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打到項羽的老巢彭城。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緩過神,率領三萬精兵,出其不意殺回彭城,大敗劉邦,一路向西追到了滎陽附近。但劉邦在京索一帶成功阻擊項羽騎兵,暫時止住了楚軍的進攻勢頭。

京索之戰標誌著戰爭由對攻進入防守相持階段。


2.對峙相持階段(公元前205年-203年)。

京索之戰後,劉邦和項羽在滎陽一帶,展開了長達兩三年的對峙。

起初,劉邦佔據下風,多次被項羽擊敗,一度丟失滎陽和成皋,陷入被動,不得不深溝壁壘,避免與項羽進行正面決戰。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但劉邦守正出奇,想方設法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項羽的勢力。隨著韓信斬殺項羽大將龍且及其二十萬精兵,彭越頻繁騷擾項羽後方導致其兵疲糧少,劉邦慢慢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由於項羽手握人質(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劉邦進攻有所顧忌,先後派出頂級說客陸賈和侯生,成功遊說項羽講和,簽訂鴻溝協議,換回人質。

鴻溝協議標誌著戰爭由相持進入決勝階段。


3.反攻決勝階段(公元前203年-202年)

鴻溝協議使項羽失去了最後的籌碼,使劉邦再無顧忌。

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劉邦撕毀協議,揮師東進,一路猛追,雖因韓信、彭越失信,出師不利。但他採納張良建議,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分天下,合力攻打楚軍。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最終,在韓信的統籌下,漢軍將項羽團團包圍,並輔以四面楚歌的攻心計,瓦解楚軍鬥志。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項羽不顧烏江亭長的勸諫,自刎而亡。

項羽烏江自刎標誌著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勝出。


二、打破對峙相持的途徑及關鍵

楚漢戰爭雖歷經四五年,但主要對峙相持成為主要階段。一般來講,對峙相持狀態只是雙方勢均力敵的暫時平衡,必然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失衡。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最常見的是以拖待變,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的內部力量和結構發生改變,均勢狀態自然被打破。

其次,以空間換時間,本質還是以拖待變。比如抗日戰爭中,我方主動撤離至西南地區,以空間優勢贏得寶貴時間,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最後,主動引入人的因素。比如通過策反敵人或招攬人才等方式重構雙方的力量,從而打破均衡的狀態。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無論是引入時間或空間變化,還是引入人的變化,均勢狀態必然會隨著雙方力量改變而打破,楚漢戰爭的相持必然不能長久。

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 。

大意就是,趨勢的變化在於雙方力量的變化,我方變強,則敵人就變得相對弱小;敵人變弱,則我方就變得相對強大。弱敵之策在於使其內亂,與敵人對抗要鬥智不鬥勇。

可見,弱敵強己是打破均衡狀態的關鍵。而勢均力敵之下,最佳策略是避敵鋒芒,想方設法促使其內部混亂,實現力量對比的相對變化。


三、在對峙相持階段,劉邦憑藉四大布局實現實力逆轉

劉邦及其智囊深諳弱敵強己之道。在相持階段,除了蕭何提供穩定的糧草供應外,劉邦憑藉四大布局,完成了優劣勢轉換,最終使項羽陷入被動而兵敗自殺。

1.策反英布

英布本是項羽手下猛將,深得項羽信賴和倚靠,也是唯一一個被項羽裂土封侯的屬下。但封侯後,兩人產生隔閡。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

公元前205年,英布稱病拒絕隨行項羽,向北討伐齊國,並在彭城之戰觀望不動,這成為英布與項羽的心結。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敏銳察覺到兩人的嫌隙,派出說客隨何,成功策反了英布,這既剪除了項羽的得力助手,又增強了自身的實力。

事實證明,英布的反叛歸降,牽引了項羽部分兵力,並在垓下之戰,成為圍攻項羽的重要力量。


2.離間楚軍

公元前204年,楚漢在滎陽相距一年有餘,項羽屢次破壞劉邦糧道,迫使劉邦求和。而亞父范增識破劉邦的緩兵之計,勸諫項羽猛攻。

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無奈之下,不得不採用陳平之計,直接給予陳平四萬斤黃金,離間項羽君臣的關係。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鍾離眜等。……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

亞父范增是項羽的第一謀士,鍾離眜是項羽能征善戰的猛將之一。陳平通過金錢賄賂,大肆散播謠言,離間成功。范增直接憤而辭職,鍾離眜直接被邊緣化,這相當於斷了項羽的左膀右臂。

項羽本來倚靠武力,加之生性多疑,只能愈加依靠自己和沒大用的親信,走在恃力而亡的路上。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事實證明,項羽放鬆對滎陽的急攻,再次使劉邦逃脫。而且在公元前203年,項羽回擊彭越之時,捨棄經驗豐富的鐘離眜,任用大司馬曹咎,使得劉邦攻破楚軍,消滅楚軍部分有生力量。

陳平的離間計,一舉清除項羽的頂級智囊范增,邊緣化其得力干將鍾離眜,大幅削弱項羽的真實戰鬥力。


3.正面牽制

項羽的勇猛,千古無二。劉邦深知,與其鬥勇基本必敗無疑,唯有鬥智。

當正面硬剛多次被項羽擊潰,陷入被動後,劉邦深溝壁壘,惹不起但躲得起,避戰不出。這就如司馬懿對諸葛亮一樣,魏國綜合實力遠強於蜀國,雖打不過但耗得過,令諸葛亮無可奈何。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袁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閒且得休。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未晚也。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復與之戰,破楚必矣。”

在相持不下之際,劉邦一個不知名的謀士袁生,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奇策。漢軍南出武關,開闢楚漢新戰場,深溝壁壘,吸引並牽制項羽主力。

這既可使滎陽一帶漢軍得以休整,也可為韓信北伐爭取戰略時間。一旦戰略緩衝完成,除增強自身實力外,楚軍只能分兵應敵,再次間接削弱楚軍戰鬥力,一強一弱的變化,將形成多對少的戰場優勢。

袁生此計高瞻遠矚。劉邦兵出武關,意味著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牽住了項羽的牛鼻子,使項羽只能亦步亦趨,無法發起具有侵略性的正面進攻,更無暇顧及韓信的北面合圍,真正陷入被動局面。


4.戰略合圍

正如袁生所言,劉邦正面戰場牽制了項羽主力,掃除了韓信北上的障礙。

韓信一路破趙、降燕、滅齊,並在齊國斬殺龍且,殲滅項羽二十萬精銳部隊,在削弱項羽實力的同時,完成了對項羽的北面合圍,形成了北面牽制和威脅。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與此同時,劉邦支持彭越,以游擊戰的方式,頻繁騷擾項羽後方,截斷楚軍糧道,燒燬楚國糧倉,致使項羽兵困糧乏,無心戀戰,並完成了對項羽的南面合圍。

自此,劉邦在西、韓信在北、彭越在南,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使其成為困獸之鬥,失敗之態勢已經盡顯。


四、結語

整體來看,策反英布和離間楚軍屬於弱敵之策;正面牽制和戰略合圍則是強己方略。劉邦通過戰略佈局,弱敵強己,實現了雙方攻守之勢的逆轉。

儘管在鴻溝協議前,雙方看似實力相當,實際上項羽實力一落千丈,劉邦已然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只因項羽手握人質,使得劉邦不敢輕舉妄動。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在劣勢下完成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鴻溝協議後,項羽失去了最後的籌碼。換回家人的劉邦,再無後顧之憂,聯合韓信、彭越等人全力進攻。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

此時,韓信領兵三十萬,再加之劉邦、彭越等人率領的四十萬兵馬,漢軍合計七十萬兵力,而項羽僅有十萬。單從兵力對比看,劉邦完爆項羽;從鬥志看,漢軍四面楚歌的攻心戰直接瓦解楚軍鬥志。

在此情況下,神勇的項羽在劫難逃,在漢軍的窮追猛打下,被逼烏江自刎,為楚漢之爭劃上了句號。


參考資料:《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陳丞相世家》、《黥布列傳》、《彭越列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