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導言:什麼是世家大族,累世為官,門第清貴還不夠,在政治上更要互為倚角,呈盤根錯節之勢。這些豪族無論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婚姻觀念和行為也就代表著宋代中上層的婚姻風潮。北宋世家考量是否結姻親之好,無非看對方的門第和才學。

門第之說—— 擇門戶,問家法,不向富也

宋代也算是繁盛一時,商業發達,故後人普遍認為婚姻觀念會隨之而變,高門大姓議兒女親事時會偏向財資豐厚的人家,鄭樵《通志》也曾言宋代"婚姻不問閥閱",意即宋代婚姻不問門第,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雖然當時社會上的思想的確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變動,但遠遠不足以動搖與在封建社會初始就萌生的門第觀念,門當戶對仍是豪門高姓結兩姓之好的首要準則

從宋代種種文獻記載來看,以門第品級擇親,是所有豪門世族的共識,宰輔公侯、種鳴鼎食之家尤為如此。當時處於最高政治社會地位的宰輔家族,婚姻成敗完全取決於對方家族是否與己方"望匹勢敵"。北宋才女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事就是門第婚姻的典範,趙明誠之父趙挺之當時任御史中丞,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紀委委員長,李清照之父李恪非官位並不高,可他是蘇軾的學生,在士林中頗有影響,這才促成了這樁婚事。


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綜上可知,世家大族在談婚論嫁時十分注重門第家世。那上文鄭公所言"不問閥閱"是怎麼回事呢?這實際上是人們的理解產生了偏差,"閥閱"與"門第"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要求對方家族的歷代門第,後者則看近世(三代之內)這個家族的社會政治地位。

重閥閱要從魏晉談起,魏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豪門大族掌握,門閥是加官進爵的通行證,為了保證自身利益,婚姻自然也只在這些士族內部流通,世家和寒門幾乎不可逾越。而隋唐時期,科舉制打破了這嚴重的階級固化,新、舊貴族開始聯姻,門閥的影響逐漸消弱。直至宋朝,門閥對於政治局面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要想為官也要經歷科舉,其存在更重要在於一種政治上的象徵意義。


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世家大族為何要重門第?

其一,從男女雙方來說,明顯是受過同一階層的教育、在相似環境下成長的兩個人更容易志趣相投,清納蘭容若與其原配沈氏"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美事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式婚姻的最高境界。其二,從家族利益上來說,世家大族的聯姻是相互合作的最好方式,彼此為家族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借姻親構成勢力網絡,壯大宗族勢力,維護整個家族的利益。

才學之道——欲擇純良婿,須求才學兒

才學,也是世家大族選擇結親的重要準則。

在宋代,科舉是做官最廣泛的途徑,若一人考上,前程似錦自不必說,整個家族也會有榮與焉。世家大族在這些士子身上看到了長遠的利益,把聯姻的目光轉向他們,選取沒有功名但學士品德上等的士子或新科進士作為女婿,更有甚者青睞飽學的寒門士子不多於世家士子,當然也有世家反對與寒門士子結親。縱觀北宋士林,榜下捉婿在士大夫中幾乎約定成俗,歐陽修、韓億都是這種行為的受益者,不難得出

以才擇婿在宋代世家大族中的普遍性

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那為何北宋官員如此熱衷以才學選取佳婿呢?

首先要從唐宋選官制度的變遷談起。

唐宋已完全確定了科舉取士的制度,並完善了相應規則,即一切憑才學,考試成績定高低。宋代不可世襲官職,官員特權也為大大削弱,以門閥作為仕途敲門磚的時代結束了

。取而代之的是"取士不問家世",世家大族的子弟入仕也必須參加科舉,寒門亦可出貴子,社會觀念和價值也隨之重組。

魏晉南北朝崇尚閥閱,寒門士子就是不可能躋身士流,哪怕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權,這個事實即使是皇帝也沒有辦法改變,因為士族才是權威。至唐,唐太宗對開始有意運用政治權力抑制士族勢力,修撰《氏族志》重新排定士族,唐高宗、 武則天時以官品定門第,開啟了由重門第向重官品的歷史性轉變。

北宋繼承了唐代開科取士的精神內涵,改革唐代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又從根本上消除世家大族操縱科舉重現門閥制度的可能性,真正做到考試面前人人平等。這種新的選官制度,不僅帶來了家族不崇尚家譜歷史,個人不重視籍貫出身的新的社會風尚,而且形成了千行萬業都不如讀書做官的新的價值取向。以文章才學做官,家族所能給予的支持有限,更看重個人的努力。

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因此依靠門第做官的觀念逐漸被人拋棄, 依靠個人奮鬥成就一番事業成了人們的普遍心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個人才學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個人前途根基,那麼世家大族的擇偶觀念自然而然就由"重出身"轉向"重才學"。

其次,北宋世家大族普遍繁盛週期短,興衰無常,這也是以才擇婿的重要原因。

隨著時代變遷,租佃經濟的普及,科舉制度的推行,魏晉世家大族式以莊園經濟、門閥制度互為表裡的家族組織逐漸瓦解,而唐末農民戰爭的掃蕩成了這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所以宋初門閥士族徹底消亡。

正如李燾所言 ,唐末五代的動亂,士族多遠走故里,有的爵位就此斷絕,有所考證,道出了門閥士族在唐末五代悲劇性的命運和結局。

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北宋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特殊的土地政策的推行,人們在身份上的頻繁流動、轉化,而"取士不問家世"的科舉制度,取消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世家子弟倘若資質平庸 ,即使依靠家族廕庇進入仕途,不過也就得一個閒職,用不了三代就會泯然於眾人;寒門子弟才幹突出,照樣身居高位。可以說 ,宋代的世家既幸運又不幸,只要族中有出息的子弟,哪怕出一個王安石之流的人物,也可保三代昌盛,反之衰落的速度十分快。

在如此迅速的社會流動中,增強家族的實力,維繫家族的長久發展,是每一個世家大族都要面臨的難題。敦促家中子弟專心學習,走科舉入仕途是根本之道,善於締結婚姻關係,攀結名門,拉攏後進,形成姻親網絡也是重要的方法。


宋朝世家為何不與萬貫戶結親,卻選寒門白衣為婿?

從表面上看,"以才擇婿"的確是重在才學,但才學又取決於能否科舉中第,所以與其說是重才不如說是重官。中第士人如果具有較強的政治能力,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飛黃騰達,身居高位。世家大族選擇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士人為婿,其根本目的就在於維繫本家族未來的家勢和地位。

結語

綜上,世家大族的婚姻,雖然從重出身轉向了重才學,但是從本質上來講,聯姻的背後,依然是世家大族的利益所趨。為了適應觀念的潮流,保證家族的地位和權勢的方式而已,而要達到這一目的,聯姻則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宋朝的世家大族為何在擇婚中看中門第,看重才學。

魏收 《魏書》

王珪 《華陽集》

《蘇軾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