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雄兵卻獻關降清,坐擁雲貴又起兵謀反,吳三桂真是糊塗蟲麼?

吳三桂是明清鼎革中的關鍵人物,他的抉擇直接影響到了歷史的發展。長久以來,圍繞這一悲情英雄的歷史抉擇,一直充滿了爭議。批評者稱他貪生怕死,反覆無常,贊成者稱他深謀遠慮,富有韜略。如果拋開那些道德枷鎖,結合特定的歷史環境來看,或許我們可以“發現”另一個吳三桂,而且是更為真實的吳三桂。

手握雄兵卻獻關降清,坐擁雲貴又起兵謀反,吳三桂真是糊塗蟲麼?

吳三桂畫像

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無外乎有三種選擇——支持李自成、投降多爾袞或者擁兵自立。其實,這些出路都曾在吳三桂的腦海裡權衡過千百遍。事實上,當時吳三桂自己也拿捏不準,畢竟,一旦走錯一步,將會全盤皆輸。但可以肯定的是,吳三桂做出的每一步抉擇,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的批評指責,更像是事後諸葛亮。

在明末農民起義浪潮和滿洲鐵騎的雙重打擊下,崇禎皇帝應接不暇,但卻始終苦苦支撐。可惜,這個試圖扭轉乾坤的悲情皇帝,最終還是一敗塗地。李自成大軍席捲而來,沒有給崇禎任何喘息的機會。

崇禎自縊煤山後,在山海關鎮守的吳三桂尚有數萬關寧鐵騎。雖然此時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已經遠不及袁崇煥領兵時強悍,卻也是明朝的精銳。然而,崇禎一死,便也意味著明朝徹底完了。吳三桂雖然兵強馬壯,卻面臨著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兵餉和糧草從何而來?

手握雄兵卻獻關降清,坐擁雲貴又起兵謀反,吳三桂真是糊塗蟲麼?

山海關

只有我們稍加註意,便會發現,領兵在外的吳三桂其實並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投靠李自成或是歸降多爾袞。因為,他已經被夾在了中間,如果擁兵自立,將立刻限於被兩面夾擊的窘境。而且,即便李自成和多爾袞不出兵,數萬人的隊伍,如何解決生計問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兵家常識。袁崇煥也好,吳三桂也罷,他們之所以能在山海關立足,抵禦滿洲鐵騎,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身後有朝廷在源源不斷地運輸物資。如今,崇禎自己都掛在了煤山,還能有誰會給吳三桂發放糧餉?

吳三桂不傻,他自知難以擁兵自立,只能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中選擇一方。最初,他選擇的是大順政權,至少,在心理上,李自成這一方還是更親近些的。然而,就在吳三桂率親兵前往京城的途中,卻得知家產被抄、老爹被囚、愛妾被佔。

這一瞬間,讓他明白,即使歸順了李自成,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因此,吳三桂調轉馬頭,又放棄了投降李自成的打算。既然不能擁兵自立,又不能投靠闖王,剩下的也只有多爾袞一方。

最終,吳三桂剃髮易服,迎多爾袞入關,在山海關與李自成決戰,與清軍一同粉碎了大順政權。吳三桂自己很清楚,多爾袞看中的不是他個人,而是他手中的關寧鐵騎,他與自己的隊伍,不過是清軍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然而,要想在亂世中立足,卻只能選擇為清軍賣命。

手握雄兵卻獻關降清,坐擁雲貴又起兵謀反,吳三桂真是糊塗蟲麼?

山海關大戰形勢圖

投降清朝後的吳三桂,成為受清廷遙控的屠刀,他率領部將一路南下,四處征討。清朝基本平定南方後,先後封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為王,史稱三藩。此時,吳三桂得以喘息,坐擁雲貴後,卻一直未曾忘記招兵買馬。

歷史一再證明,異姓王的日子並不會長遠。到康熙親政後,削藩已經不再僅僅是想法,而是開始付諸行動。此時,吳三桂反而接連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先是上書自請撤藩,後又反悔決定起兵。

上書請求撤藩,其實是吳三桂對清廷的一種試探。他自以為,憑藉自己的功勳和現有勢力,康熙是不敢輕易疏遠自己的。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少年的康熙便有如此氣魄,還真就趁勢削藩。

康熙削藩後,吳三桂反而不幹了。他覺得,當時若不是自己獻關降清,根本就不會有大清的江山。而且,他誤以為此時自己兵強馬壯,完全可以再推翻清朝統治。然而,歷史證明,他這次真的選錯了。

手握雄兵卻獻關降清,坐擁雲貴又起兵謀反,吳三桂真是糊塗蟲麼?

劇照·三藩之亂

此時天下已定,再向士卒和百姓講忠於崇禎,又能有幾人響應呢?吳三桂等人拼了老命,把家底都打光了,雖然折騰了八年之久,卻還是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卻也真是自作自受了。

因此,在吳三桂前後兩次抉擇中,幾乎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他其實將一切都看得很清楚。然而,雖然他人不糊塗,也最終做了件蠢事,那就是舉兵反清:既然天下已定,而且此前是自己一手放清軍入關的,要想再悔棋,便真是無賴了。吳三桂最終家破身亡,身敗名裂,卻也不足為怪了。

關注「史詩風雲」,帶您瞭解更多權威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