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逃跑的華容道到底是現在的湖北監利還是鄂州華容區,還是湖南華容縣呢?

NO667788


先回答問題,曹操逃跑的華容道百分之百確定是現在湖北省監利的華容道。

赤壁之戰時,曹操大敗,但是史書並未記載曹操具體逃跑的路線,而是在《三國志 武帝紀》中裴松之引《山陽公載記》中說道: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嬴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這裡說道曹操的船被劉備所燒,於是曹操帶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還回,遇到道路泥濘,路不通又有大風天氣,於是讓虛弱的士兵揹著草填在路上,騎兵才能通過。

由此我們才知道,曹操在赤壁大敗後,逃亡過程中是經過一條叫華容道的地方,那麼這個華容道是哪裡?



首先了解一下赤壁之戰在哪裡發生的?

赤壁之戰是一場時間較短的遭遇戰,曹操帶領大軍從江陵城(今湖北荊州)出發,沿長江東進,去攻打在夏口(今湖北武漢)的劉備,而劉備方面也沒有等著曹操來打,而是與東吳的周瑜、程普所率的3萬軍隊會合,沿著長江向西往江陵方向前進。

也就是說兩方勢力是相向而行,兩面勢力就在赤壁這個地方相遇,這個赤壁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雙方在這裡相遇後打了一仗,曹軍失利,於是曹操率領軍隊駐紮在長江的北岸一個叫烏林的地方,與此同時,孫劉聯軍則駐紮在長江的南岸,也就是赤壁,雙方沿長江對峙。



接下來,就是周瑜採用黃蓋的詐降計+火攻計,大破長江北岸的曹操軍隊,於是曹操就從長江北岸向著江陵城方向逃去。

於是我們就得到曹操逃亡的路線,就是從烏林沿陸路逃往江陵城,烏林就是今天湖北省洪湖市的東南,與長江南岸的赤壁隔江相望。



我們再來看今天的湖北省地圖,烏林已經是今天洪湖市的東南了,今天的洪湖市是荊州這個地級市下轄的縣級市,從烏林到江陵,一定得經過今天湖北省的監利縣,江陵在烏林的西北方向,監利也在烏林的西北方向,從烏林到江陵必須得經過湖北省監利縣,所以曹操逃跑的經過的華容道只能是湖北省監利縣的華容道。

其實用排除法,也能排除另外兩個。

鄂州的華容區在烏林的東邊,和江陵是兩個方向,況且當時的鄂州還是孫權的地盤,曹操再怎麼逃不會往孫權的地盤逃吧,所以絕對不可能是 鄂州的華容區。



再說湖南省的華容縣,這個華容縣可在長江南岸,曹操是在長江北岸被孫劉聯軍擊敗的,怎麼會逃到南岸去了,況且曹操的戰船全部被燒燬了,是在長江北岸沿陸路返回江陵的,所以湖南省的華容縣也被排除了,不可是這樣。

無論是按史實分析,還是用排除法,曹操逃跑經過的華容道,都是今天湖北省監利縣的華容道。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於“曹操敗走華容道”中的華容道的真實地理位置,坊間一直眾說紛紜。但從一些情況來看,華容道應該是在今天的湖南華容縣境內。這裡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說說。

一、歷史文獻。首先,據宋代出版的《方輿勝覽》中《嶽州》一節記載,華容道在巴陵西。從巴陵的行政沿革來看,宋代巴陵縣就在今天的岳陽市區,而岳陽市區的西邊正好就是華容縣。其次,據岳陽市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嶽州府志》(出版於明弘治元年)記載,當年曹操從華容道逃向荊州,曾把馬摔在了一處懸崖上,後人就把此懸崖稱作“倒馬崖”。

而這個倒馬崖就位於今天華容縣東北方向的桃花山,同時這個地點也與上面提到的“在巴陵西”相吻合。後來各個時期的《華容縣誌》也有記載“倒馬崖”。

二、學者的實地考察。據有關學者對華容縣倒馬崖的實地考察,此處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地形還是物產,都與《三國演義》所描寫的華容道相差無幾。比如“地形險峻”“竹木叢生”。另外根據學者們對倒馬崖附近村民的實地採訪可知,此處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知道當年關羽在此義釋曹操的故事。


且據村子裡的一些老人描述,在上個世紀70年代修路之前,此處一直都有那次故事遺留下來的痕跡。更具可信度的是,在倒馬崖附近有著各式各樣的三國遺址,像倒馬崖山下的關帝廟、望夫山上的娘娘廟、鼎山上的劉備廟等。

三、曹軍從赤壁撤退的路線。據《三國志》《括地誌》等史書記載,由於曹軍在巴丘染上了瘟疫,加上被孫權打敗,所以曹操當即命令全軍燒掉戰船,乘馬從華容縣返回江陵。從對地理位置的分析來看,曹軍從巴丘乘馬返回江陵,必定會經過華容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華容道剛好位於巴丘到江陵的直線通道上,而且這一路低山丘陵比較多,便於掩護曹軍的騎兵安全通過。最重要的是,走華容道就不必經過長江。

但關於曹軍撤退路線的選擇策略,尚存在著一個疑問:華容縣在長江以南,江陵在長江以北,曹軍從巴丘走湖北監利縣是不是更為便捷?


這個疑問提的很好,但它忽略了一個地理知識。因為如果走湖北監利縣的話,就必須經過今天的荊江,但荊江自古便是一條冬竭夏流的季節性的河流。曹操撤退之時,正值冬季,荊江無水通航。所以曹操他又何必徒增麻煩,不走各方面條件都更好的華容道呢?

綜上所述,華容道應該在今天湖南的華容縣無疑。


夏目歷史君


要想搞清楚華容道,先得搞清楚“火燒赤壁”到底發生在哪裡。

請看地圖。

曹操的大軍,

一開始是自西向東順江而下。

他也怕被夾擊。

所以,江兩岸有陸軍搜索前進。

長江裡的兵船也是分成兩隊,齊頭並進。

在江東岸的陸軍部隊,首先和孫劉接火,這個地方,叫赤壁鎮。

曹操一看不好,把所有的部隊撤往江對岸,烏林鎮。

孫劉聯軍火燒的就是烏林鎮的曹家大軍。

所以,火燒赤壁不存在,火燒烏林倒是真的。

曹操哪吃過這麼大的虧啊,一個勁的給自己打圓場,說是自己要退兵的。和孫劉的進攻一點關係沒有。

大家都知道,兵敗如山倒,退兵也是要講究的。

曹操的目標很明確。

只能到南郡的當時的郡治,江陵。

那裡曹操留了兵,也留了船。

江陵呢,幾乎在烏林鎮的正西方向。

那麼今湖北監利縣正北偏西的上坊東村附近就成了必經之路。

漢時,此地稱為:華容縣。

至於今天的湖南省華容縣是三國時吳國的南安縣,

後在隋朝時,不知道為啥改為華容縣。

黎東方先生稱這位改名的隋朝官員為:“不學無術”!

大家可以看到,地圖中老陳標的那條紅色的直線,可以說是從烏林撤到江陵最近的一條路了。

關注不迷路,陳到底每天推出好玩有用的歷史問答,點個贊再走唄。


我叫陳到底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是《三國演義》的經典章節,羅貫中用傳神的筆法,不僅生動演義了曹孟德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的歷史事件,更形象展現了諸葛亮的智謀,關羽的忠義和曹操的奸詐,華容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泥濘小道,自此更是名聞天下。

史上對曹操所走的古華容道在哪有不同的爭論,主要有四說,即監利華容、湖南華容、潛江華容、鄂州華容。那麼曹操的華容道到底在哪呢,我覺得應該是監利華容比較靠譜,理由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地名考證。我國地名設置都是有史料可考的,據《資治通鑑》註釋“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說的是通往華容縣的小道,象華容縣城這樣的地名,在歷史上肯定有確切記載的。我們先看監利華容在春秋時為容城國,為楚國的附庸,漢置華容縣,隸屬南郡(今江陵)。湖南華容,也就是今天的湖南華容縣,西漢時屬孱陵縣,隸屬武陵郡, 西晉置南安縣,屬南平郡,後改為安南縣,此為華容建縣之始。隋代改安南縣為華容縣,移屬巴陵郡,由此得名。潛江華容現已不見其名,《潛江縣誌》亦無相關記載,鄂州華容,唐以前沒有行政地名,至唐時傳唐太宗南征至此,取"花容月貌"之意賜名華容。據此推知,古華容縣城在今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裡的周老嘴。而華容道則是曹操向華容縣城的行軍路線。其實我到覺得古華容縣管轄範圍應包括現在的監利、華容、石首等地,而華容道。宋沈括雲:“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

二、路線考證。曹操屯兵的地方是烏林(今洪湖境),曹操逃跑的目的地是南郡(治今荊州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上,曹操要逃回南郡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佳路線。而且曹操的兒子曹植當時在華容縣城附近(位於周老嘴鎮魯橋村一帶)修建有倉庫垸,便於提供糧草補給。當時由於沼澤湖泊阻隔,曹操從烏林到華容城無直路可走,乃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內,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裡所說的沼澤地帶即今湖北監利汴河至毛市一帶湖區小路,全長7.5公里,穿過今沙湖和白灩湖之間。《三國志》注引《山陽公記載》:搬“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贏兵為人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三、史蹟考證。監利縣至今沿途尚有諸多傳說遺蹟,《監利縣誌》也收集了華容道的諸多傳說。 比如,華容古道古碑,位於上車灣鎮境內曹橋村,為監利縣人民政府1982年立。此處的“華容道”南起汴河鎮曹橋村,北止毛市鎮毛家口長達10公里 ;曹鞭港,據監利縣誌記載,曹軍退到這裡,適逢大雨,人不能走,馬不能行。曹操喝令人馬從倒下的士兵身上走過去,死者不計其數。從此,得名“曹鞭港”。 位於毛家口的“放曹坡”為關羽義釋曹操地,過了放曹坡便是去華容城的大道。

以上只是個人依據相關記載推測考證演義而已,提供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華容道自然是在監利——之所以有華容道的爭議,根本原因是人們忽略曹操也擁有水軍

事實是:

赤壁之戰時,曹操軍和孫劉軍雙方都有水軍,也都有騎兵、步兵(曹操騎步兵在長江北岸、孫劉騎步兵在長江以南)。

不管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船是周瑜所燒,還是曹操自己燒的,曹操進攻時是水路並進,退軍時也是水路並退。

若曹操的船是在赤壁被周瑜燒的,曹操水軍不可能全軍覆沒——《三國演義》中曹操水軍鐵索連船是虛構的,也不符合軍事常識,曹操不可能採取這種方式——因為曹操的水軍是劉表部下熟悉水戰的荊州水軍,北方士兵是在岸上,不在船上。

曹操最可能的撤軍路線,沿著進軍路線往回撤。

從《三國志》的相關記錄來看,曹操走華容道,不是在赤壁就直接走華容道,而是撤軍到巴丘後,因為瘟疫太嚴重才燒船走華容道以快速逃離瘟疫區。

曹操赤壁之戰的行動有三步:

1、《武帝紀》記錄的進軍到赤壁,和孫劉軍作戰不利,然後發生瘟疫,下令撤軍: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2、《郭嘉傳》記錄曹操撤退到巴丘時,瘟疫不但沒有減弱,還繼續滿意,這才有曹操下令燒船、走華容道迅速逃離瘟疫區: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3、曹操回到江陵,留曹仁守江陵。

曹操赤壁之戰進軍路線很明確:

江陵——巴丘——赤壁,是水陸順江而下;

曹操退軍路線也應當是赤壁——巴丘——江陵。

唯一的不同是:曹操退軍時,在巴丘下令燒船,走華容道快速脫離瘟疫區。

曹操退軍路線見圖:

藍色線是曹操順江而下的進軍路線,黃色線是曹操退軍路線,紅色線就是曹操燒船走陸路的華容道。

其實夷陵之戰時劉備失敗時也是棄舟走陸路,道理和曹操是一樣的:

進軍是水流而下,船速很快;撤軍是逆流而上,船速太慢。

曹操之所以走華容道,不是害怕孫劉聯軍的追擊——因為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時,從來沒有派軍渡江到江北,都是在江南,這才有劉備自己率軍奪取江南的長沙三郡,周瑜在公安和曹仁對抗,孫劉盟軍渡江到北岸,是周瑜率兵解決佔據夷陵的甘寧後: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

曹操走華容道,是因為瘟疫造成士兵大量死去,曹操要快速拜託瘟疫,這才有曹操在巴丘燒船的記錄,讓水軍和陸軍一起走陸路快速逃離瘟疫區,保留實力。和劉備、周瑜的追兵沒有關係。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曹操逃跑的華容道在今日的湖北省監利縣城以北約25公里的周老嘴附近!據《監利縣誌》記載,周老嘴鎮歷史上也先後為古容城國、成都王國、華容縣、監利縣的治所。

《資治通鑑》註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

現在的周老嘴已經是魚米水鄉,但在當時卻是一片異常難走的沼澤溼地,《山陽公載記》中記載: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這一描述倒是與《三國演義》記載相符。

後世大詩人陸游曾從此經過的時候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此時距曹操兵敗已經過了900多年,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真正走向繁華是在元朝以後,時至今日,早已看不出當年的泥濘。

鄂州華容區日慕鄉關去過很多次,因為靠近武漢,土地便宜,成為許多物流企業華中地區選址的新寵,唯品會,蘇寧等等都在華容區設立物流倉庫,一派欣欣向榮。

至於湖南的華容縣,三國時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當時的華容縣歸屬於吳南郡孱陵縣,並不叫華容,也沒有形成獨立的屬地,所以並非曹操逃亡的華容道。



日慕鄉關


從武漢跑的,現在只關注湖北武漢


PLAYBOYmg


華容道在湖南省岳陽市

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

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

根據縣誌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裡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羸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阿川見聞


我是岳陽華容人,關於華容道咱們這裡也爭論過,我個人聽老輩人說過,曹操應該是從華容桃花山到石首再到容城既現在..監利縣。如各位有機緣可到華容桃花山來論證。


2019比賽


曹操這段事件,華容道因小說名垂青史,歷史上多有爭議,其實華容縣那時候叫華容縣,也和江東華容毫無關係。

後期華容縣和監利縣為一縣,治所為監利容城鎮,歷史上有華麗的容城一說,後來依江分開,南方的地段順應舊名叫了華容而已。(具體時間和朝代手機寫時沒查細節,但這個事實如此)。

曹操逃跑,湖南華容縣是不可能走的,江北大戰,失敗了跑到江南來,尤其是軍隊,所以湖南華容非華容道。

本人是華容縣人,所知的華容道大體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