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娛樂“飯圈文化”

這幾天肖戰粉絲成了最具有熱度的名詞,與疫情相比彷彿他們更具有討論價值,究竟是怎樣的契機讓“飯圈文化”一馬當先,力壓各路大事件?是畸形的追星群體,是三觀永遠跟著五官跑的無腦意識?

是的,如今的飯圈真的“有毒”,部分粉絲追星不是用腦子追,是用作死的扭曲心理在追。飯圈所特有的“文化”非常人所理解。


畸形的娛樂“飯圈文化”


一、攀比心理追星

不知從何時起,追星這件事情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組織與團體,大傢伙聚集在一起追星。人多的地方必有江湖,所以組織起來的追星團,不僅要有效追星還要追的有排面。也就是為明星應援,應援的方式有多種,大多需要講求排面。

排面有多大,明星就有多紅。活動前搶佔地方拉條幅、擺沒有多大實質用處的應援物品以及活動場所內誰家的燈牌多,都是追星路上所要攀比的。甚至有在某明星過生日時,會砸錢在全城的公交車或是代表性建築物上,掛上該明星的照片。如果哪家粉絲的應援物不夠檔次,會直接被嘲笑寒酸以及該明星涼了之類的話。

二、衝動性消費

衝動型消費與攀比心理相關聯,比如當某位明星新上了一本新雜誌、新出了一首新歌,一旦幾秒內沒有銷售到某數額,或是還沒有搶完,那這位明星以及粉絲可慘了,會直接被嘲笑沒人氣,粉絲窮。

加入某位明星代言了某個產品,不管質量是好是壞,統統集體吆喝有多好。作為粉絲還必須去買,不管是否需要,只有買、大量的去買才能稱得上是位合格的粉絲。為了買這些沒有實質作用的產品,很多粉絲把生活費全部搭進去,甚至有的粉絲家庭經濟狀況沒有那麼大能力去支持,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去花錢。


畸形的娛樂“飯圈文化”


三、控評拒絕一切真實言論

不知道從何時起,已經流行起控評這種手段,打開某娛樂事件或是某位明星的留言後,會發現文案是一模一樣的。幾乎難以見到真實的言論,如果有一條真實言論在前排,粉絲們會集中力量把真實言論頂下去,把自己想看到的置頂到前排。

四、網絡暴力

假如某個人無意間說哪位明星演技不好或是唱歌唱得難聽之類的話,那他就遭殃了,會受到粉絲的集體圍攻,並給該人捏造一個“黑子”的身份,說人家在惡意攻擊。只能聽讚美,不能聽真實的聲音。或是集體去把評論人舉報了,或是直接謾罵說該人長相多難看,心有多黑之類的話。

五、扭曲事實、編造陰謀論與身份

由於粉絲只想看到對偶像的好評與誇讚,所以不惜先騙過自己,把自己忽悠成傻子,然後試圖給他人洗腦,告訴他人偶像只有無盡的優點沒有缺點。併為此,不惜去編造扭曲事實,給偶像編人美心善的故事。

為了讓故事更有說服力,還順便給自己偽造身份,不承認自己的真實年齡甚至性別,故意冒充成中年人,證明自己是有判斷力的。不承認自己的粉絲身份,冒充“路人”為偶像說好話。

最大可能的陰謀化他人,為掩蓋偶像的缺點,說有人花重金來“搞”他,其實這些都毫無事實根據。反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偶像是好的,他人是十惡不赦的惡人。


畸形的娛樂“飯圈文化”


六、選擇性眼瞎與洗白

對於偶像的缺點粉絲統統會視而不見,甚至他之前謾罵、攻擊他人的言語,也被說成是真性情、可愛。或者直接說該言論是別人黑偶像的,不是他說的。有的強行挽尊,說誰沒有說過侮辱人、罵人的話,偶像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聖人之類的話。

最後總結,為了追星真的喪失了是非觀,與智力下降了。同時,也暴力、傷害了很多人。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夠不對座入號,好好思考自己活在世上究竟為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