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的名門望族

閆廣勤

古代的中國,有無數個世代相傳的家族,這些家族中,有的因為文化素養較高,財富積累較多,可以數代都出現達官顯宦、文人墨客,在地方上形成一個有聲名、有地位的名門望族。歷史中的華州也不乏這樣顯赫一時的家族,但早期的相關資料較少,明清時的資料相對較多。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略窺其一斑。


華州的名門望族


郭子儀像

華州的名門望族首推郭氏,其代表人物是唐代出將入相的汾陽王郭子儀。華州郭氏的始祖是西漢時的郭孟儒,他曾任左馮翊一職。左馮翊既是地名,又是官名。作為地名,它指關中東部渭河以北地區;作為官名,它是此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的名稱。郭孟儒留居在此,後輾轉定居於鄭縣(今華州區)。郭子儀出生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出生地為今天華州區蓮花寺鎮的西馬村,郭子儀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在隋唐兩朝,都是朝廷命官。他的父親郭敬之曾任吉、渭、綏、壽四州刺史。郭子儀兄弟九人,兒子八人,孫輩數十,絕大多數都曾任高官顯宦,爵高位顯,還曾出過五個駙馬、一個太后。華州郭氏一門,在唐代貴寵無比,聲名顯赫。由於支宗繁盛,子孫繁衍,郭子儀後裔為數眾多,隨著時世變遷,許多郭氏家族移居各地,流播海內外。而留居故里的華州郭氏,一代一代奮鬥不息,繼續保持著世家大族的榮譽。元朝的郭寶玉、郭德海、郭侃祖孫,為一代名將,繼承了郭子儀的將門武風,郭侃更隨蒙古大軍遠征今西亞,一直打到今埃及地區。明朝時,今西馬村仍是華州郭氏的主要居住地,但已有許多人從此村遷徙到華州各地,其中一支遷到今華州區三門巷一帶的甘泉裡。這支郭氏的代表人物是郭性之,他是明萬曆二年(1574)進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為河南省的最高行政長官。郭性之的長子郭宗周,是小有名氣的詩人,著有《高閒齋詩草》;二子郭宗儀,研究諸子百家的學者,著有《四禮考》等書;三子郭宗振,曾任朝廷刑部的員外郎;四子郭宗昌,金石學家,著有《金石史》等。郭性之的幾個侄子也都是官宦文人。清朝時,華州郭氏的知名家族是西關裡的郭德元家族,他們祖孫四代五個人都是武官,是個軍人世家。明清兩代,華州郭氏共有12名舉人,3名進士,秀才更多。至今,郭子儀後裔廣泛分佈在全區各地等。


華州的名門望族


王維楨所著《槐野先生存笥稿》

明清時,華州的名門望族還有以王維楨為代表的王氏家族。這支王氏家族的始祖是王伯牙。王伯牙原是昌平(在今北京市)人,元末進士,曾任河南按察副使,明初時因故貶官為華州稅課局大使,遂落籍華州。其孫王徽,五世孫王宣、王贊都中舉人,還都任職知縣。六世孫王維楨,號槐野,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祭酒,為當時的著名文學家,著有《槐野先生存笥稿》。八世孫王庭詩、王庭諭、王庭撰、王庭諫,前三人為進士,後一人為舉人。王庭詩官至湖廣左布政使,明朝的湖廣為一省,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左布政使為一省的最高長官。王庭撰為翰林院翰林官,王庭諫為戶部主事。九世孫王鳳彩,為清初的舉人。以王維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在明清時,文風很盛,除上文提到的舉人、進士外,還出秀才五六十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修的《續華州志》稱其家族為“繩繩濟濟,為關中名門右族”。

明朝時,華州還有一個東氏家族也很有名。華州東氏的始祖是東良會,曾任商州(今陝西商州市)知州。在明末紅巾軍攻打商州時,為保存香火,令其兩個兒子逃往關中,他卻忠於職守,死於任上。東良會的兩個兒子,一家逃到朝邑(在今大荔縣東),一家逃到華州。後來這兩家東氏,都繁衍興盛,衣冠讀書為關中大族,人稱“玉林鳳群”。華州東氏,又以東昇家族為盛。東昇居住在故縣裡(約為今杏林鎮以故縣村為中心的地區),曾任商河(在今山東)縣丞。他的三個兒子都是進士,長子東思忠曾任四川按察副使,二子東思恭曾任兵科給事中,三子東思誠曾任九江、南昌知府,長蘆鹽運使。明朝時期,是東氏家族的鼎盛時期,共出了12個舉人,其中有5人又考中進士,大都任各種官職。東氏家族還出現了一些學者文士,如東蔭商,學識淵博,詩文俱佳,尤好書畫,精於鑑別,著有《華山經》、《億略》等書。他與郭宗昌一起,被稱為“少華通儒”。至今,東氏家族仍然人丁興旺,在高塘鎮的腰村、朱張、同家等地都有分佈。

明清時,華州還有一門以王士棻[fēn]為代表的王氏,也是名門望族。其始祖王逵,出自山西洪洞,明代遷居華州,世居州城東的蟲王廟村(在今蓮花寺鎮瓦頭)。玄孫王士棻,號蘭圃,清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刑部副長官),掌刑獄幾十年,是這個王氏家族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王士棻的長子王志沂是多才的學者,著有《陝西省志輯要》、《關中漢唐存碑跋》等著作;還擅長醫術,醫名遠揚,著有《醫學摘要》一書;次子王志淇,曾任河北南宮縣知縣。王士棻的侄子王志湉、王志瀜兄弟,是關中知名的詩人,當時有人稱其二人“俱以詩名鵲起二華之間”,他們的有些詩作留傳至今。王氏家族從明朝後期開始顯赫,到有清一代,有6名舉人,這6名舉人中有3人考中進士,任職各種官吏的有十幾人,有“簪纓世胄”之譽。

明清以來,華州還有一特別的家族,他們的先祖不是漢族,而是契丹人,這就是大漲(今赤水鎮北部)劉氏宗族。這裡的劉姓人家很多,他們的始祖是元末明初的契丹人耶律權。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部族,曾建立大遼王朝,遼朝的皇族姓耶律。遼後滅於金,但耶律氏在金、元還很活躍。耶律權的先祖是遼國開國皇帝遼太祖的太子耶律突欲(又名耶律倍),契丹於天顯元年(926)滅掉了渤海國(約在今東北地區直至日本海沿岸)後,改渤海國為東丹國,太子耶律突欲為東丹王。東丹王的八世孫耶律楚材,是元朝時的著名政治家,官至中書令(相當於宰相)。而大漲劉氏的始祖耶律權就是耶律楚材的後裔。耶律權是東平(今遼寧遼陽)人,在元朝末年時任統鎮三秦宣威大將軍,駐防潼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五月,明朝大將徐達的部將馮勝進攻陝西,佔領了潼關、華州,元軍大敗西逃。耶律權見元朝大勢已去,無心繼續征戰,就卸甲歸田,攜家人在華州大漲裡隱居下來,並將姓氏改為漢姓“劉”。明朝統治確定以後,劉氏編入戶籍黃冊,正式成為華州人。大漲劉氏與原住百姓友好相處,互通互往,逐步融入華州社會之中。經過世代艱苦奮鬥,子孫繁衍,耕讀傳家,大漲劉氏漸成為華州的名門望族,也出現了一些有影響有地位的人物。

清同治八年(1869),大漲劉氏中出現一名舉人,此人為劉均。光緒元年(1875),另一名大漲劉氏的劉域考中舉人,劉域於光緒八年(1882)編修完成《三續華州志》,為華州留下了珍貴的史料與文獻。

清末著名的大漲鄉紳劉如玉,字品三,號東野,學識淵博,手不釋卷,曾著有《壬戌回亂記》一書。劉如玉熱心公益事業,華州地方上的修橋、治水、建書院、修文廟無不參與。劉如玉全家子孫數十人,都讀書求學,學有所成,投身教育。其長子劉澍瀛,字海寰,他與楊松軒、顧熠山等一起開拓華州的新教育事業,曾任教育會副會長,上世紀初曾任西安總商會會計。劉如玉次子劉澍瀜,字叔波,光緒年間秀才,熱心教育事業,從清末到上世紀初,曾創辦東野小學、臥龍小學等,心繫教育,功在地方。劉如玉三子劉澍湞,字季龍,曾在鹹林中學任教。劉如玉的後代有許多人,至今仍從事教育事業。

華縣鹹林中學的第二任校長劉竹軒也是大漲劉氏,他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從1922年至1932年任鹹中校長達10年之久。此後仍擔任鹹林中學常務校董、董事等職,併兼任教員。他在鹹中服務30年,時間之長,在學校的眾多教職員中是不多見的。

大漲劉氏不僅湧現了許多文化教育人才,也出現過一名軍事將領,他就是劉鵬。劉鵬字雲飛,西安講武堂畢業,上世紀初年投身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之中,曾任陝西靖國軍某軍代理軍長兼第五方面軍總指揮,與軍閥吳佩孚的軍隊進行過血戰。1927年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新編第一師第五旅旅長等職。

現在,大漲劉氏主要居住在赤水鎮,已發展到千餘戶。不僅華州區,相鄰的臨渭區、大荔、華陰、長安等地也有分佈。應當說,大漲劉氏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融和發展的一個見證,也是華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