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拜孟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頒佈了《退位詔書》,宣佈了溥儀的退位。

詔書大致的意思表示人民期望共和,要把統治權歸還與國民,定為立憲共和國體,也就是說自此傳統封建王朝的性質將會發生徹底的變化,大清帝國將要滅亡,封建王室貴族幾百年來享受的待遇也將不復存在。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這當然是民之所向。但是這無疑會傷害到眾多封建主的利益。那麼,在溥儀退位時,代表封建利益的十二位鐵帽子又是如何應對?

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地位穩固,享受朝廷恩遇

鐵帽子,顧名思義就是位置不容易被動搖、地位像鐵一樣堅固,以 “世襲罔替”的方式進行代際傳承。由上一輩傳至下一輩,不降、不除,如果被革除爵位,還可以由宗室的其他子孫繼承。它起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待遇和地位都比一般的親王更加優越。

清朝一共有12位可以直接承襲爵位的“鐵帽子王”。這其中有8位是在開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創下功勳的皇室宗親子弟,比如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大清禮親王代善,清宮戲中常客多爾袞等等。其他4位則是通過在清朝中期、後期建功立業,才受到朝廷恩封的,特別是晚清三位,其實已經沒有戰場功勳了,他們的身份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意義。

既然享受了朝廷的恩遇,在清朝危難之際,鐵帽子王理應挺身而出保家衛國。但實際上,大家的利益謀求各不相同,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截然不同。

第一,是堅決擁護溥儀皇位,通過聯合形成團體,企圖消滅南方革命黨力量

這一部分人,由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聯合而成的勢力,對外宣稱“宗社黨”。這其中的溥偉就是鐵帽子王,是恭親王奕訢的子孫。其餘部分人則多是皇親貴族、朝廷大臣的後代。

當時,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宗社黨主張罷黜袁世凱,並對其實施刺殺。消滅袁世凱的勢力後,內閣由毓朗、載澤頂上,讓鐵良領兵與革命黨對抗,竭力反對共和。當時的宗社黨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也在北方掀起了一陣波瀾。

他們或是通過招攬偵探,在南京、北京等地進行秘密偵探活動,或是招買有“奉天胡紅字”之稱的東北土匪、北京巡警。即便對於軍閥開出的優待皇室條件,溥偉也堅持“始終反對,拒不簽字”的態度。宗社黨“多方運動”甚至引起南方注意,曾致電袁世凱,要求“速將宗社黨人解散”。

第二,是根據大形勢判斷,支持溥儀退位的一黨

隨著各方軍閥勢力強大,南方革命力量崛起,清朝的覆滅已成大勢所趨。加上當時袁世凱不斷地對各種親王貴族進行威逼利誘。因此,不少人紛紛表示支持溥儀退位。其中以鐵帽子王奕劻的態度最具代表性。

歷史上他就是一個比較貪財、好財的人,在一生中積累下不少的家產。但是在隆裕太后向皇親貴族徵款作軍費的時候,他卻絲毫不願出錢。

在這件事中,他首先就站出來表示支持溥儀退位。在收受袁世凱的好處之後,不斷地在朝廷中鼓吹太后、各方貴族勢力,來加快溥儀的退位。對於清朝王室來說,他無疑是一個叛徒。這也導致了他逝世後,溥儀極其不願給其諡號。

以上提到的都是比較極端的態度,第三種是偏向於中立的態度

除了上面提到的鐵帽子王,剩下的一些鐵帽子王,不明確支持或反對,而是保持著觀望的態度,以求自保。

當時溥儀退位已經是形勢所趨。所以有些鐵帽子選擇默不作聲,以求保全自己的性命和財富。

共和已成必然趨勢,加之各種活動打擊,鐵帽子王分崩離析。

宗社黨在後來發展得也不好,良弼被殺,鐵良被清廷革職,加上各種活動的打擊,漸漸地也就分崩離析了。

事實上,歷史是一定會隨著當時的潮流推進的。即便在當時的環境下仍然有保守的舊勢力,在最終也無法抵擋歷史的洪流。這也是維護溥儀的宗社黨為什麼最終無法成功的原因。

後來,民國提出了《清室優待條件》,表示可以讓鐵帽子王繼續承襲爵位,保留參禪,不納稅也不服兵役。當時的鐵帽子王們實際上就是一盤散沙,比起皇帝是否退位,他們自身的利益無疑更加重要。在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一定保證後,是否支持溥儀退位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制度 享有世襲特權》


汗青正浩


清朝的十二個鐵帽子王,有8個是宗室近支的開國功臣,有4個是後來添加的,其中雍正添了一個,慈禧添了仨。

但不管是老的鐵帽子王,還是後來新加的。到了晚清時,都歇菜了。八旗子弟整體墮落,這些小王爺們也不例外。

當然,溥儀要退位時,這些小王爺都是堅決反對的。當然要反對啊,皇帝退位後,他們頭頂的王爺的帽子就丟了。

可是,反對歸反對。也只能是口頭上而已。論實力,這些紈絝子弟早就沒了他們祖宗的那點能耐。

眾所周知,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凱。而袁世凱之所以逼迫清帝退位,是與南方的革命黨早就暗度陳倉,達成了共識:袁世凱結束滿清,開啟共和,大家就推舉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

革命黨為什麼要假借袁世凱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很簡單,因為當時的整個天下,只有袁世凱擁有這個實力。袁世凱的實力,就是他手中緊握的六鎮北洋兵。

這些北洋兵,是袁世凱用德式的方法訓練而成的,配備的裝備也先進,戰鬥力很強。

在清廷八旗兵、綠營兵都已變成廢物的情況下,袁世凱的這六鎮北洋兵,是唯一能打的。

但儘管如此,清廷的小王爺們還是不同意溥儀退位。

於是,袁世凱就使用了一點手段。他讓心腹大將段祺瑞牽頭,聯合正在武昌前線鎮壓革命軍的那些將領們,發了一個聲明,告訴清廷:如果皇帝不退位,將士們就難以管束了,隨時面臨兵變的危險。

這是明目張膽的威脅。

順便,革命黨也推波助瀾,派出了刺客,專門刺殺那些阻止清帝退位的老頑固。有人出門就被炸彈炸死了。

大家知道,那些清廷的小王爺們過慣了富貴日子,貪生怕死,膽小如鼠,前有段祺瑞的恫嚇,後來又有革命黨暗殺的恐嚇。他們就屈服了,不敢再反對溥儀退位。

而在此之前,袁世凱早就說服了隆裕太后同意再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於是,溥儀因此順利退位。


趣談國史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王爵享有更優的待遇和特權,其特點是隔代不降爵,歲銀一萬兩,可獲賜鐵帽子王府。

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中,有八位是功封(立有戰功),可配饗太廟。分別如下: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剩餘的四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中後期恩封(和平時期立有大功),分別如下: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溥儀退位時(1912年),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早已名存實亡。在宣統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當年,最有權勢的醇親王載灃辭職,僅有兩位反對退位。

溥儀退位時,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情況如下:

禮恪親王:愛新覺羅·世鐸

第一代禮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他在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和碩禮親王。清帝遜位時,禮親王已傳至第十二任,即代善的九世孫世鐸。

世鐸,正紅旗人,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襲禮親王爵位。世鐸是清末後黨的主要成員,1901年被罷去軍機大臣,後主管宗人府,1911年任弼德院顧問。

這時的世鐸一直抱病在床,早已不管皇室事務。清帝遜位兩年後,世鐸因病去世,其爵位又世襲了兩代三人,分別是其子誠厚、誠堃和孫子毓鋆(誠厚之子)。

睿敬親王:愛新覺羅·魁斌

第一代睿親王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和碩睿親王。由於多爾袞無後,第二代睿親王由其養子多爾博(豫親王多鐸五子)承襲。

清帝遜位時,睿親王已傳至第十二任,即睿敬親王魁斌。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承襲爵位,時任管宴大臣,後任資政院議員,於民國四年(1915年)病逝。

清末時的魁斌沒有什麼實權,末代睿親王是其子中銓。

豫親王:愛新覺羅·懋林

第一代豫親王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豫親王。清末時的豫親王是多鐸的八世孫懋林,他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承襲睿親王位。

清帝遜位時,懋林才二十歲,在清室既無實權又沒有什麼影響力。在民國二年(1913年),懋林病逝,其子端鎮為末代豫親王。

肅忠親王:愛新覺羅·善耆

第一代肅親王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他在崇德元年因戰功被封為肅親王。清末時的肅親王是豪格的十世孫善耆,他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承襲爵位。

善耆歷任乾清門統領、民政大臣、理藩大臣,贊成清末立憲運動。辛亥革命爆發後,善耆等人成立君主立憲維持會,反對議和與清帝遜位,主張罷黜袁世凱。

革命黨暗殺活動此起彼伏,善耆一黨各自逃亡。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在清帝遜位後,善耆逃亡並多次組織復辟活動未果,於1922年抑鬱而終,其子憲章襲爵。

莊恭親王:愛新覺羅·載功

第一代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他在順治八年(1651年)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清末時的莊親王已傳至第五代,即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祿五世孫載功。

載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承襲莊親王爵位,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在清帝遜位之時,載功退避三舍,沒有什麼政治意圖,於1916年病逝,後其子襲爵。

鄭親王:愛新覺羅·照煦

第一代鄭親王是努爾哈赤侄子、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他在崇德元年因軍功被封為和碩鄭親王。清末時的鄭親王末代親王照煦,他兩歲時襲爵。

清帝遜位時,照煦才十二歲,沒有參與清末的政治活動。

克勤郡王:愛新覺羅·晏森

第一代克勤郡王是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被因戰功被追封為克勤郡王。最後一任克勤郡王是晏森,他14歲時承襲爵位。

兩年後,清帝遜位,當時晏森16歲,還沒有參與到政治活動中。

順承郡王:愛新覺羅·訥勒赫

第一代順承郡王是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次子勒克德渾,他在順治五年因戰功被封為順承郡王。清末時順承郡王傳至第十五代,即質郡王訥勒赫。

訥勒赫於光緒七年(1881年)承襲順承郡王,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清帝遜位時訥勒赫31歲,任正白旗都統,未參與政事。五年後病逝,侄子襲爵。

怡親王:愛新覺羅·毓麒

第一代怡親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的異母弟胤祥,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雍正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八年後病逝,配享太廟。

清末時的怡親王是胤祥七世孫毓麒,他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承襲爵位,時年才兩歲。清帝遜位時,毓麒才12歲。1948年,毓麒病逝,終年48歲。

恭賢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第一代恭親王是道光第六子、咸豐異母弟奕訢,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為恭親王。第二任恭親王是奕訢之孫溥偉,他在1898年承襲王爵,時年十八歲。

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偉、善耆和良弼反對袁世凱復出與清帝遜位,阻止南北和談。清朝滅亡後,溥偉裡通外國,意欲恢復清室統治,並極力發起滿蒙獨立運動。

1936年,溥偉在飢寒交迫中猝逝,時年56歲,其子毓嶦承襲爵位。

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

第一代醇親王是道光第七子、咸豐異母弟奕譞,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為醇郡王。末代醇親王是奕譞第五子、光緒異母弟、溥儀生父載灃。

載灃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末代)醇親王。溥儀即位後,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武昌起義後,載灃辭職回家,不問政事,次年溥儀退位。

載灃看清形勢後急流勇退,沒有阻止清帝遜位進程。1951年,載灃風寒病逝。

慶貞親王:愛新覺羅·載振

第一代慶親王是乾隆第十七子、嘉慶同母弟永璘,他在嘉慶五年(1800年)被封為慶郡王。清末時的慶親王是永璘之孫奕劻,他在光緒二十年被封慶親王。

宣統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復出後,奕劻讓出首相職位改任弼德院總裁。次年,奕劻支持清帝退位,實行共和。五年後病逝。

奕劻之子載振於民國六年承襲爵位,1947年病逝天津,時年71歲。

綜上,清代的12位鐵帽子王中,僅有肅親王善耆和恭親王溥偉極力反對清帝遜位,並裡通外國企圖恢復清室統治,但歷史潮流不可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野史也是史


大清王朝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算是清朝最大的既得利益家族,只要大清朝還在,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夠繼承王位,地位永遠不下降。現在溥儀要退位,大清朝沒了,那他們的利益也就沒了,他們當然應該是強烈反對,可事實上這12個鐵帽子王的表現卻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鐵帽子王是大清特有的爵位,相比起其他親王,多享有三大特權:“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的特權,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畢竟要大清朝還在才行。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都是強烈反對溥儀退位的。

為了阻止溥儀退位,以鐵帽子王溥偉等為代表的滿清皇族,組建了宗社黨,其宗旨就是反對溥儀退位,要求隆裕太后主持君主政權。

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密謀罷免袁世凱的內閣總理職務,並策劃刺殺袁世凱,讓毓朗、載澤等擔任內閣職務,由鐵良擔任軍隊總司令,繼續和革命軍交戰以奪回政權。

另一個強烈反對清帝退位的就是肅親王善耆。這個人在當時的鐵帽子王裡面是權勢比較高的,他當時就不在退位的詔書上簽字。
後來,清朝滅亡後,他一直和日本人勾結在一起,想依靠日本人的勢力來恢得清王朝的統治。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也是花費了巨大的心思,一方面傾家蕩產的組織併發起了兩次滿蒙獨立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他將女兒金碧輝送給日本人川島速浪做女兒,妄想以此來獲得日本人的支持。

說到善耆送給日本人川島速浪的那個女兒金碧輝,我們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要是說到川島芳子,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對,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日本女特務。

很顯然,在歷史的大勢面前,他們的計劃都沒有實現,形勢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滿清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的態度就開始鬆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慶親王奕劻。他是滿清最後一個鐵帽子王,是慈禧太后親封的。按說他也是愛新覺羅皇族的人,理應為滿清皇朝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但是他在清末很多時候站在袁世凱這邊。雖然他是如假包換的滿人,但是很多人甚至懷疑他是打入滿清內部的奸細。因為袁世凱幾次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他在保護袁世凱,而袁世凱逼宮的時候,他卻最先贊成清帝退位。

他當時可謂是位高權重,但是對滿清皇室來講,他卻是個損害清朝利益的人,以至於他死的時候,溥儀都不肯給他諡號。

至於其他那些鐵帽子王,經過清朝幾百年的發展,基本上在朝廷中的位置都不太高,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在革命的浪潮中,他們都被嚇破了膽,特別是良弼被革命黨人給炸死了後,他們更是不敢言語了。

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時,給了滿清皇室非常優厚的條件,承諾的“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等待遇,也讓這些鐵帽子王的既得利益在清帝退位後,也得到了保障,而如果繼續反抗下去,說不定連命都保不住。所以,除了溥偉和善耆兩個人,其他人都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大清皇帝溥儀的退位現實。

1912年2月12日,由於當時溥儀僅有6歲,臨朝稱制隆裕太后頒下退位詔書,清王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同時,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也正式成為歷史。


摯守靜篤


鐵帽子王應該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過一代就降爵一級,不能代代相傳。

但是鐵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襲罔替,並且即便是後代襲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個人之罪,該爵位是不會被廢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襲爵。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的爵位制度並不是特別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藉著給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確了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計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前八個是功封,後四個是恩封。

功封的八個親王和郡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在努爾哈赤長在褚英被賜死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默認的首選繼承人。

但是由於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再加之代善與父親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後被努爾哈赤廢除了儲君之位。

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立皇八子皇太極即位,因有擁戴之功,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便晉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不過由於代善貴為長兄,皇太極後期對他非常壓制,代善只能長期賦閒在家。

皇太極死後,豪格與與多爾袞爭帝位,最後在代善的主持下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為清朝和平完成政權交接立下了悍馬公里。

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後,他的兒子滿達海被改封為和碩巽親王,後來傳到代善的孫子傑書手中時又變成了和碩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其後人禮親王封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共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禮親王叫世鐸,擔任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對時局沒啥大影響,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親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舒爾哈齊因謀反被努爾哈赤處死,但濟爾哈朗沒有受到牽連)。

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他與多爾袞共同被稱為“叔王”,順治十二年去世。其後人曾該封為”和碩簡親王,乾隆年間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封號。

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5人被奪爵。清朝最後一位鄭親王叫昭煦,這時一個純粹的敗家子,他對於大清的貢獻一點都沒有,反而還將家產揮霍一空後去盜挖自家祖墳,真是奇葩至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皇太極稱帝后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與侄子豪格爭帝位,最後同意擁立福臨即位。

清兵入關後,他的成為從“叔父攝政王”一路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乃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獵時死於喀剌城,死後追封清成宗。由於多爾袞無子,清廷就將多爾袞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爵。

不過多爾袞死後不久就被清算,多爾博也被廢爵歸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爵位,繼續讓多爾博後人襲爵。

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襲爵。清廷滅亡時,當時的睿親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沒有實權,只掛著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務,對局勢沒啥影響。

和碩豫親王:多鐸

多鐸是努爾哈赤十五子,也是多爾袞同胞幼弟,皇太極稱帝后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南下,滅南明弘光政權。順治六年多鐸因天花病逝,在多爾袞死後,他的後人被降封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封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豫親王是懋林,對時局沒啥影響。

和碩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在父親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後因與多爾袞爭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奪爵,死於獄中。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後為長兄昭雪,恢復豪格肅親王封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肅親王是善耆,他是宗社黨骨幹成員,曾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清亡後他逃至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日本侵華時臭名昭著的漢奸川島芳子就是她的女兒。

(善耆)

和碩莊親王:碩塞

碩塞皇太極五子,最初的封號是和碩承澤親王,死後其後人被改封為莊親王。但是莊親王爵位只在碩塞後人中傳遞了一代人,碩塞長子博果鐸襲爵,但是博果鐸死後,由於膝下無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祿過繼襲爵。

不過雖然博果鐸無子,但他還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讓自己的兄弟襲爵。有人說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後莊親王爵位被收歸到康熙皇帝一脈。

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亡時,當時的莊親王是載功,對時局無影響。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成親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

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對政局無影響。在清亡後他迅速把家底敗光,甚至當起了人力車伕。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努爾哈赤曾孫,代善之孫,善第三子薩哈璘之子。他一生屢建戰功,追封穎親王。順治五年改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在位的順承郡王是訥勒赫,任正白旗滿洲都統,對時局無影響。

除了上述這八位功封鐵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緒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親王,分別是: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在這四位恩封鐵帽子王中,怡親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間)獲封的,傳到清末時,當時的怡親王毓麒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

而當時的恭親王溥偉、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由於封爵交晚,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其中恭親王溥偉與肅親王善耆都是總社黨員,反對南北議和,拒絕清帝退位,清亡後也都與日本人勾結,從事了許多賣國行為。(溥偉)

載灃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擔任攝政王,最初時他也是反對與南方議和,後來由於指揮不動新軍,被迫辭去了攝政王一職。

清亡後,載灃先是遷居天津閉門不出,九一八事變後他曾短暫前往東北,但在拒絕日本人勸降後返回關內。

1949年1月,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北平和平解放,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載灃病故。

(載灃)

至於慶親王奕劻,作為最晚一個獲封鐵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夠保住自己家產就行。

清亡後奕劻遷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奕劻)


千佛山車神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因為不管溥儀退位與否,鐵帽子王的利益都能被保障,所以他們都不反對。


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八位是立下軍功的皇族宗世,另外的四位是因穩固江山而被皇帝親封的親王。他們的權利和清朝息息相關,清朝滅亡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鐵帽子王們為了能夠鞏固清朝皇族的權利,想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制度的辦法。於是他們組成了首個皇族內閣。他們最希望的是能夠掌握軍隊,可是北洋軍隊屬於袁世凱,只聽袁世凱的號令,根本不聽他們的吩咐。


袁世凱當時也早已經脫離皇室管轄,更不會聽從這些親王的吩咐。但這些立下戰功的鐵帽子王深知軍隊的重要性,為了能夠掌握軍隊的領導權,他們又把袁世凱請了回來。

後來雙方談判決定簽訂《清室優待條件》。鐵帽子王要求不能只優待溥儀,也要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們不僅擁有和其他普通民眾同樣的公民權利,還可以保留財產不被抄家,並且免去了親王們的稅。


當時他們如果不簽訂協議同意溥儀退位就會被殺掉。權衡利弊,大部分親王都簽訂了此協議。

主要是因為這些鐵帽子王非常富裕,現如今只能靠以前的財富生活,當國民政府提出保障自己權益的時候,他們立馬鬆口答應同意溥儀退位。


對於他們來說溥儀退位他們根本不在乎,鐵帽子王只想保障自己的利益。


江水趣談


12位鐵帽子王中主要分為四種態度,一種是堅持支持溥儀退位,一種是堅決反對溥儀退位,一種是認為要以大局為重,既然已經無力迴天了,還是退位比較好,還有一種是沒有明確的態度。

“鐵帽子王”不是官銜,是一種世襲制的特殊爵位,它的正式稱謂叫做“大清世襲罔替君王”。寓意是永遠都不會降級,一直世襲罔替。其中慶親王就是堅持要溥儀退位的,而溥偉和善耆兩人就是屬於堅決反對溥儀退位的那一派,載灃就是覺得應該以大局為重的那一派,而其他幾位親王就是沒有明確態度的那一派。

其實,不管是在後來堅決反對還是支持溥儀退位的親王,他們在最開始都是一致對外堅決反對溥儀退位的

,因為滿清一旦滅亡,或者是換一個統治者,那麼這些親王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所以,在當時不管是這些親王還是其他的滿清王族和滿人都是持反對態度的。

但是後來因為滿清在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所以就逐漸發生了很多的分歧,大家的態度也沒有最開始那麼堅決,這其中主要以慶親王為主要求退位,因為當時袁世凱拿了很多的錢財和利益誘惑於他,所以他就投身於袁世凱的陣隊,堅持要求溥儀退位,甚至於在後來袁世凱有幾次遇到危險,都是他出面保護袁世凱,所以在他死了以後,任憑其家人再三請求,溥儀都始終沒有給他諡號。


古今歷史觀文


禮親王世鐸:


1911年,禮親王世鐸已經被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清廷“少壯派”趕到弼德院當顧問去了,對醇親王一系一肚子意見,什麼都沒說,他說了也不算,就這麼看著隆裕皇太后宣佈宣統帝退位。

鄭親王昭煦:

自從鄭親王端華和胞弟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處死後,鄭親王一系雖然“鐵帽子”沒有丟,但是已經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親王,除了領親王俸祿什麼差使也沒有。

1911年時,第十代鄭親王昭煦只有11歲,他能有什麼意見?他就算有意見,又有誰會聽他的呢?

睿親王魁斌:


睿親王這一系承襲的是多爾袞的血脈,大家也都知道多爾袞和順治帝的關係,所以多爾袞死後他兒子(多鐸之子過繼)就被革除了睿親王爵位,降為貝勒。

之後睿親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時期,乾隆帝覺得多爾袞畢竟有大功於清朝,於是就恢復了多爾袞這一支睿親王的爵位,依舊是世襲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親王這一系從順治帝開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睿親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關係不親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復了睿親王世職,睿親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擔任禮儀性質的職務。

比如魁斌在光緒二年襲爵後一直擔任什麼管宴大臣、鑲白旗都統這樣的職務,後來乾脆做了資政院議員,睿親王這一系本來和皇室主脈仁宣系就不親密,辛亥時更不可能找睿親王來商量,睿親王也就是聽從旨意的份兒。

豫親王懋林:

多爾袞、多鐸兩兄弟在順治帝親政後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多鐸豫親王世職。

所以豫親王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親密,豫親王懋林於1892年才襲爵,基本上和睿親王魁斌、鄭親王昭煦一樣,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爺,除了王爺俸祿以外,沒有什麼實際職務。自然,溥儀退位這件事情上,豫親王懋林也沒有任何發言權。

肅親王善耆:


肅親王和睿親王、豫親王不一樣,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血脈,而且豪格又被多爾袞整的“自盡”,所以肅親王這一支很受皇室重視。

肅親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壯派”一支,而且也比較開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偉、鐵良等人還組織了“宗社黨”,屬於滿清強硬派。在隆裕太后召開宗室會議上,善耆也極力表示要和同盟會戰鬥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張並沒有被採納,1912年2月,善耆帶著子女離開京師,發誓要恢復“清朝”。

莊親王載功:

莊親王這一系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的血脈,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莊親王博果鐸無嫡子為藉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祿過繼給了莊親王。

從此,莊親王這一支就從皇太極第五子血脈傳承變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脈傳承。莊親王這一系在雍正、乾隆兩朝都非常顯赫。

1900年庚子國變時,慈禧重用幾個載字輩皇親,其中就有莊親王載勳,慈禧還任命他為九門提督,主管京師治安,但是他卻非常信服義和團,極端排外,結果八國聯軍事變後,列強把載勳列為“禍首”,一定要懲辦,慈禧只能讓載勳自盡。

莊親王爵位也由載勳弟弟載功繼承,因為莊親王這一脈和義和團牽涉太深,又是列強點名要殺的“禍首”,所以莊親王載功在1900—1911這最後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他也毫無發言權。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的血脈。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稱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親是江南織造曹寅的女兒。

1910年的時候,十四歲的晏森承襲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計他有什麼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會有人聽他的。

順承郡王訥勒赫:


順郡王傳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薩哈璘的血脈。

1911年時順郡王是訥勒赫,訥勒赫先後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禁菸大臣、鑲黃旗都統這些閒職,並不是清廷“少壯派”核心,雖然比之前幾個“空桶子”王爺要強,但是強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估計也是“隨大流”,順便說一句,順郡王王府是現在全國政協辦公地點。

怡親王毓麒:


(左六·怡親王毓麒)

怡親王就不說了,實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爺”胤祥的血脈。

可能是因為胤祥實在太顯赫了,乾隆帝繼位後比較忌憚怡親王這一支,所以很快就藉著收拾康熙帝廢太子長子弘晳的機會,把弘曉也捎帶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曉的俸祿,還讓他擔任乾清門侍衛。就這樣,怡親王這一支在乾隆帝時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豐時期,第六任怡親王載垣深得咸豐帝信任,最後竟然成了顧命大臣,可倒黴催的遇到了辛酉政變,被慈禧賜死了。

到了1900年,怡親王溥靜又跟著端郡王、莊親王等勳貴支持義和團,結果事後被革爵。怡親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歲的毓麒頭上。

1911年毓麒才13歲,宣統帝退位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見重要嗎?

恭親王溥偉:


恭親王溥偉當時和肅親王善耆一樣,是宗室裡的強硬派,但是悲劇的是從載灃開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備著溥偉,所以溥偉雖然是恭親王,但是沒有什麼實權。他雖然極力反對宣統帝退位的決定,但沒有任何作用。

不過1911年後,溥偉和善耆一樣,成了一心想復辟清朝的“強硬派”。

溥偉最好玩的事情是張勳復辟時,溥偉根本不管張勳手握重兵,而且才復辟了清朝,居然公開責怪張勳一個“直隸總督”居然敢不和他這個鐵帽子王商量就倉促復辟,擅斷國事,結果直接被張勳扇了兩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說的事情是溥偉很長一段時間被日本人當做了溥儀的備胎,日本人在鼓動溥儀逃去關外時經常拿溥偉嚇唬他,說溥儀要是不去關外,他們就擁立溥偉

慶親王奕劻:


慶王一脈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脈,到了光緒二十四年,慈禧才獎賞慶親王奕劻聽話,而授予慶親王奕劻“世襲罔替”的殊榮。

在1911年的時候,慶親王奕劻正和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斗的不可開交,在慶親王奕劻看來,只要能打擊到載灃,哪怕是拖著整個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發後慶親王奕劻強烈要求袁世凱復出主持大局,並且要求隆裕太后趕走載灃。

如果不是慶親王奕劻有寧願便宜袁世凱,也不願意載灃兄弟得勢的心態,袁世凱還沒那麼容易出山。

在宣統帝退位問題上,慶親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凱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統帝復辟。

醇親王載灃:


載灃這個人,很複雜,他的生平經歷我就不介紹了,在1911年的時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凱鬥爭中輸得乾乾淨淨,被迫“歸政太后”,辭掉了攝政王的職務。所以,在宣統帝退位與否的問題上,就算他持反對意見,也不好意思明說了。

以上就是宣統帝退位時清朝鐵帽子王們的反應。


蘭臺


在慈禧去世之後的第3年,懦弱無能腐敗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滅。在溥儀退位前,革命黨在南方不斷的取得勝利。

清朝派遣袁世凱奉命鎮壓革命黨,不過袁世凱早已和革命黨的領導人士溝通好,並且達成了協議,若是他能夠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話,革命黨就推舉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自然想要自己當一次老大,於是就答應了這樣的一個請求。後來袁世凱巧妙的利用手中的權力逼迫了溥儀皇帝退位。

那麼在溥儀皇帝退位的時候,清朝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又是什麼樣呢?

清朝的鐵帽子王更像是明朝時期的藩王,就是他們的位置也可以像皇帝一樣一代一代往向下傳,只不過他們沒有皇帝那麼有權力罷了,但是他們也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清朝時期一般都是做出突出貢獻的皇族才有機會坐上王爺。只有做出極其特殊貢獻的人才,有機會被冊封為鐵帽子王,畢竟鐵帽子王可是一個世代傳承的鐵飯碗。

所以在溥儀退位的時候,鐵帽子王的後人自然就不樂意了,畢竟誰想將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給丟掉啊?但是無奈這些鐵帽子根本沒有能力反抗袁世凱,所以即便他們內心不答應也是沒辦法。

清朝末年的時候滿清皇族一直致力於個人的享受,所以八旗子弟一個個都是“酒囊飯袋”每日縱情於聲樂或鳥蟲。

清朝政府所直屬的八旗軍由於自上而下的體制特別的腐敗戰鬥力更是弱的不值一提。當時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即便這些鐵帽子王爺還有八旗子弟內心有1萬個不願意,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反抗。

在袁世凱剛開始提出想法的時候,滿清皇室有一些之人想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後來都遭到了暗殺。這些滿清子弟又都是一些貪生怕死之人,他們何必要跟自己的生命過不去呢?

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明確表示現在鎮壓在前線的清朝軍隊已經承受不住壓力了,若是在持續打仗下去,可能會讓軍隊發生變動,其實就是在變相的恐嚇這些滿清皇族們。

關於皇帝退位好幾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人都遭到殺害,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多的想法。而袁世凱當時是一個聰明人,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爺也都許下了一定的承諾。

比如說可以讓他們在新政府中擔任一定的官職,並且享受一定的俸祿。而這些前清王爺在權衡之下也就自然接受了袁世凱的和平改變,其實也是迫於無奈之舉。

這些鐵帽子王爺自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一個個的能耐和他們的祖先相比確實差了點。因此在清朝滅亡之後,大多都是靠變賣家當維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過再多的家當也撐不了多久,於是有些王爺慢慢的餓死街頭。有的也另則出路,比如清朝有個鐵帽子王爺“克勤郡王”就曾到街頭拉人力車。


夏目歷史君


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時,大清朝還有12位鐵帽子王,他們是朝廷重臣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以及有一定職務和享受俸祿的禮親王世鐸、承順郡王訥勒赫、豫親王懋林、睿親王魁斌、莊親王載功、鄭親王昭煦、克勤郡王宴森、怡親王毓麒。在清朝危亡之際,鐵帽子王們做過一番抵抗,但終究是徒勞的,抵擋不住歷史的大潮。

當時的形勢是革命黨人在武昌首先起義後,革命風起雲湧,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宣佈獨立,南方成立臨時政府,孫中山、黎元洪當選臨時大總統和副總統,並組織了數路北伐軍進行北伐。而清廷已無人無兵可用,不得不請出被貶回家的北洋軍首領袁世凱。

在請袁世凱出山這件事上,清朝的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起了很大作用,並把自己的總理讓給了袁世凱做。在革命的大潮面前,袁世凱也不是傻子,甘心為清朝賣命,他一面命令自己的得力干將馮國璋、段祺瑞等向革命黨人佔據的省份進攻,一面籌劃著和南方和談,並和孫中山商議,如果讓他做總統,他就會逼清朝退位,實現中國的統一。孫中山深明大義,不願中國再陷於戰火中,同意了袁世凱的想法。由此,南北聯合的局面已經形成,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清朝岌岌可危的時候,鐵帽子王們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鐵帽子王中,重量級的人物是慶親王奕劻和醇親王載灃。上文說過慶親王奕劻支持袁世凱,並接受了袁世凱的賄賂,堪稱清朝的掘墓人,也被溥儀恨了一輩子。而攝政王、醇親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溥儀的父親,他原本是排斥袁世凱的,就是他把袁世凱趕回了家。但袁世凱重新出山後,反把載灃趕下臺,由皇太后隆裕垂簾聽政。

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則是強硬派,他們和載濤、載洵、載澤、良弼、鐵良等皇族組成宗社黨,決心對抗革命黨的北伐,保衛大清江山。但一個爆炸事件嚇破了他們的膽,那就是宗社黨成員、禁衛軍首領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了。於是,這些人怕死了,紛紛捲起金銀財寶逃跑了。後來,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賊心不死,繼續從事清朝的復辟活動,善耆還把自己的女兒送給日本人,她就是女漢奸川島芳子。

其他的鐵帽子王中,禮親王世鐸、承順郡王訥勒赫、豫親王懋林、睿親王魁斌、莊親王載功在朝廷說話沒有分量,鄭親王昭煦、克勤郡王宴森、怡親王毓麒年齡只有十幾歲,就更指望不上了。

這邊,袁世凱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隆裕威逼利誘,說給清廷優惠待遇,否則皇室恐有滅頂之災。同時,袁世凱讓段祺瑞等將領上書給皇太后隆裕,並威脅要帶兵到北京來。孤立無援的皇太后隆裕膽戰心驚,哭泣著同意清朝退位。

在皇太后隆裕最後召集親王們商議時,只有醇親王載灃等人前來,還有姍姍來遲的慶親王奕劻,其他的鐵帽子王都不見蹤影了。大廈將頃,樹倒猢猻散,統治中國276年的清朝就這樣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