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一場肺炎,把京東逼上了電商巨頭之路

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弄得一時人心惶惶。由於同為

肺炎,並具有傳染性和致死性,不禁令人想起了17年前的SARS(非典型肺炎)

17年前的一場肺炎,把京東逼上了電商巨頭之路

00年後出生的孩子,大多對非典的影響力沒有概念。當年這場席捲中國的肺炎造成了600多人死亡,同時給無數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可以說是一次國家級的災難

然而,在這場災難中,有一家公司不僅沒有被擊倒,反而浴火重生,順勢轉型,成為了中國TOP3的電商巨頭。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京東

①被非典逼上“絕路”的京東

1998年6月18日,24歲的劉強東帶著全部身家12000元現金,在中關村海開市場租下4平米的攤位,創辦了京東多媒體,也就是京東商城的前身。

當時,孤身一人的劉強東沒有進貨渠道,沒有儲備資金,沒有客戶資源,也沒有創業團隊,但他卻比任何人都要強硬,始終明碼標價,不給客戶任何講價的空間。

話雖如此,劉強東給的價格卻是周圍商家裡最低的,許多客人繞樹三匝,還是覺得京東這根枝頭最為妥帖。一來二去,京東積累了第一批忠實的客戶。

在劉強東“正品、低價、好服務”三大戰術的加持下,京東的生意越做越好,團隊越來越大。五年後,京東多媒體已有了12個櫃檯,就跟連鎖店一樣。

正當劉強東意氣風發,準備進一步擴張之時,意外來臨了。2003年3月非典爆發,死亡的陰影籠罩大江南北,人們閉門不出,京東的客流量也呈斷崖式下跌。

17年前的一場肺炎,把京東逼上了電商巨頭之路

京東做的是代理商,利潤來源是返點,而返點全靠銷量支持。眼看京東的銷量一天天變少,劉強東焦急萬分,卻又無可奈何。短短21天,京東就虧了800萬,公司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轉機發生在一次會議上。有一個員工向劉強東提議,為什麼並不用互聯網交易呢?客戶不敢上門買是怕被傳染肺炎,但網上交易就不會得病了啊!劉強東雖然對線上交易不甚瞭解,但情急之下別無選擇,只好司馬當活馬醫,發動全體員工上網推銷IT產品。

他們賣貨的方式非常簡單,即到各大論壇發帖,留下產品、價格、聯繫方式和幾句推薦語,收到匯款後走郵政發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京東當時的模式,已具備了電商的雛形。

雖然京東線上銷售的價格很低,但好歹清掉了庫存,保持了盈虧平衡,京東憑此逃過一劫。那時的劉強東一定不會想到,這個“狗急跳牆”的產物,竟會成為京東日後“大爆炸”的奇點。

②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2004年,非典風波已然平息,京東的經營回到正軌。但劉強東從線上“試水”中嚐到了甜頭,覺得電商大有可為,於是召集員工商量,要向純線上零售公司轉型。

與劉強東預想中一樣,他的想法遭到了多數員工的反對。他們認為,線上渠道只是非典時期的權宜之計,線下才是零售的主戰場。況且當時數碼電子產業正值高增長時期,蘇寧、國美在全國跑馬圈地,爭相開店。此時京東轉型,簡直是自掘墳墓。

然而,京東的會議就像古代的朝堂,就算“大臣”們集體跪下來勸諫,只要“皇帝”劉強東的聖旨一下,無人敢有異議。很快,京東撤掉了線下所有櫃檯,只留下一個用於採購。就這樣,京東開始了“破釜沉舟”式的轉型。

17年前的一場肺炎,把京東逼上了電商巨頭之路

不開“上帝視角”看的話,劉強東的這次選擇無疑是非常大膽的。當時誰也不敢打包票說電商有光明的未來,而劉強東只要走錯一步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如果說這次選擇可能還要運氣的成分,那劉強東後來兩次同等重要的選擇,則充分彰顯他過人的實力。

第一次,是在專注電子產品和全品類擴張之間做選擇。毫無疑問劉強東選擇了後者,遭到了全體投資人的的反對。幾經苦口婆心的勸說依然無效後,劉強東只得在管理層發起投票,最終以一票之差的微弱優勢獲勝,擴張的戰略得以執行。

第二次,是選擇是否自建物流。當時投資人讓他給做個預算,劉強東直接撂下一個數字:10億(美元),都快把投資人嚇哭了。但與上次不同,這次投資人也不知道劉強東的選擇對不對,考慮再三後還是相信了劉強東。

事實證明,劉強東的幾次選擇都是正確的:京東憑藉全品類打敗了蘇寧、國美等電器大佬;京東物流也成為了其唯一令馬雲忌憚的王牌。

京東一路走來,真應了那句老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

回顧京東二十二年風雨歷程,它能有今天還真與非典脫不開干係。

如果沒有這場災難,劉強東根本不會試水電商,也不會有後來的轉型,只會待在舒適區裡一動不動,最後被快速的崛起的電商公司甩在身後,淪為另一個噹噹網。

17年前的一場肺炎,把京東逼上了電商巨頭之路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像京東這樣的例子,在電商圈並不少見。比如2001年,阿里受到互聯網泡沫破滅潮的衝擊,拉不到一分錢投資,如果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阿里再堅持半年就要倒閉了。

在這個緊要關頭,馬雲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降薪裁員。在裁員的同時,馬雲也樹立了阿里文化價值觀,並組建了一支無堅不摧的“中供鐵軍”。

雖然這次大規模裁員讓阿里損失了大量人才,卻也獲得了一年的喘息機會。次年市場回暖後,公司終於重獲新生。阿里此舉,堪稱“壯士斷腕”

擁有相似經歷的還有王興。2009年,王興的飯否網因始終未能適應本土化而宣告失敗。後來王興痛定思痛,吸取了自己過往所有失敗的教訓,以血汗的經驗,澆灌出了奠定王興在電商領域地位的美團網。

這些電商大佬的經歷告訴我們,有些災難沒有你想象中可怕。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衝出烏雲,曙光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