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01

千年历史长河,汇成一个江湖。

家国恨、儿女情,谁能相逢一笑泯恩仇;认贼作父、卧薪尝胆,谁又能分辨一线之距。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倒是说出古今多少牢骚,浇透世人无数块垒。

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02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汉奸。

李零在《汉奸发生学》提及吴三桂,说他想做申包胥却成为了伍子胥。

作为“明末悍将”,吴三桂骁勇善战,本来有着锦绣前程。将门之后,世受皇恩,少年得志,23岁提拔为参将,27岁提为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对他十分信任,让他镇守山海关,还赐给他尚方宝剑。

可惜身逢乱世,而且环境微妙。明、闯、满成三角之势,他非联闯不足以抗清,非联清不足以平闯。以兵力计,李自成号称百万,多尔衮也有十万,吴三桂只有四万,不得不联合,不得不听命于人。

向左走,投降李自成就是背主;向右走,投降多尔衮就是负明。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在历史的困境中,吴三桂别无选择又必须选择。

其实一般人能想到的方法他都试过。最初闯军包围京师,吴三桂想回来救明,但明朝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亡了。接着,又想投降李自成。但农民兄弟当时表现不佳,天下我有江山在手,完全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还抓了吴三桂一家,父亲被拷打,小妾陈圆圆也被抢走。一群农民傻里傻气,趾高气扬地说来降吧。

无奈下,吴三桂还想过死,但被将士拦下了。十万精兵跟着你,你不能一死了之。

最后走投无路,吴三桂才毅然决定接引清兵,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大概是最难的抉择吧。

前有狼后有虎,选谁都是屈辱;追随的已逝去,自己却不能死。当然道德家会说,自杀可以保存名节;但作为统率三军的将帅来说,自杀往往是最不负责任的表现。命运的关键时刻,却是“拔剑四顾心茫茫”,我往何处去?

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03

越是朝代更替,越多身不由己的无奈;越是国破家亡,越多锥心刻骨的痛楚。

晚明已是一部痛史,晚清更是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首当其冲,卖国榜上名列第一。他扶大厦于将倾,却无力回天。

卖国铁证就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人们却忘了他是代表中国政府签订的,每一项条款、每一个细节都是满清政府同意的;忘了满朝文武都不愿背上遗臭万年的罪名,只有这个老人毅然出行,做好了一去不返的准备;忘了签订《辛丑条约》时,奕劻手一直抖,写不了字。

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他从容拈笔微笑:“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担这个罪名吧!”;忘了他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唇枪舌战;忘了他争得眼眶迸裂、吐血不止;忘了他签定马关条约时遇刺,面对斑斑血迹,73岁的老人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04

只有同一个时代,只有同为大英雄,才能英雄惜英雄,才有这一份眼力。

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固然难能可贵,俯仰无愧有时也可遇不可求啊。

身处时代关键时期,作为历史关键人物,情非得已、身不由己那是造物弄人。大多数的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讲的是一个历史上不断重复的老故事:国破家亡夫君囚,美人沦为胜利品。不过该故事中的息夫人不仅以“桃花夫人”的美貌闻名于世,更出名的是性格。她的方式有点类似甘地,以沉默对抗暴力。孩子生了几个,却始终对楚王一言不发。

这个无言的结局,引来了文人墨客的诗,也牵动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痛。

这么大的江湖,这样的人我们还能数出许多:君主、良臣、名将、文士、美人……有的已然遗臭万年,有的盖棺还未论定,更多的人暗哑无声。

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05

也许身不由己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无从选择又必须选择。

人在江湖,命运无情,我们无能为力又只能直面。

江湖飘飘,人心飘飘。

今天我们怀念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明天谁又来怀念我们这些身不由己的人?

那些身不由己的江湖儿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