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導語:公元1643年,孫傳庭接到了崇禎帝的旨意:即刻出戰李自成。這道旨意成了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孫傳庭被迫出戰,由於戰前準備不足,倉促出戰,孫傳庭於同年的九月份在汝州兵敗李自成之手,十月被迫撤退渭南,在撤退途中不幸戰死,《明史》稱其為:傳庭死而明亡矣。隨著堪稱大明最後柱石的孫傳庭戰死,明廷方面已無任何可制衡李自成的軍事將領。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併發出了那篇“振奮人心”的討明檄文,“嗟爾明朝,大數已終”,這八個字是李自成輝煌的頂點,亦是朱由檢命中註定的劫數,那麼李自成真的是天命所歸,註定成為明王朝的掘墓人嗎?

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公元1606年,李自成出生於陝西米脂縣一個偏僻的村落,出身貧寒的李自成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可以說都是從小賣蒸饃啥事都經過,雖然朱元璋成為皇帝后手腕也是極為強硬,但他的童年似乎只有悲慘,只有填飽肚子,相較於喜好棍棒的李自成來說,少了幾分陰狠之色。

《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傳》:幼牧羊於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驛卒。善騎射,鬥很無賴,數犯法。知縣晏子賓捕之,將置諸死,脫去為屠。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能在中國歷史上留名的人,不管是好是壞,總有他出名的理由,李自成也不例外,在百姓們看來,李自成是抗擊腐敗明朝的英雄,但在崇禎帝看來,李自成簡直就是噩夢。

根據《明季北略》中的記載,崇禎帝經常做一個同樣的夢,大概內容就是有位神人在他手中寫下一個“有”字,崇禎帝把這個夢說給大臣,大臣們都認為這是吉兆,唯有太監王承恩跪地哭訴,說這是不祥之兆,解釋為:“有”字上面應該是個“大”字,下面應該是個“明”字,合起來是大明,但現在“大”字少一捺,“明”字少一半,豈不是大明要少一半?

雖說夢是迷信之說,但這個夢足以證明崇禎帝當時的焦慮,那個讓大明少一半的人不是皇太極,不是張獻忠,正是李自成。

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崇禎帝畫像

公元1629年,崇禎帝正式精簡全國驛站,公務員李自成丟掉了鐵飯碗,在崇禎帝看來,讓一群人丟掉飯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為國家每年省出多達六十萬兩的白銀。在李自成看來,鐵飯碗沒了還要還債,怎麼辦呢?心裡光罵娘是不行的,只有掄起鋤頭幹他孃的了。

在起事後,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賦”口號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這個口號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明末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愈發尖銳。很明顯,李自成利用了這個矛盾,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單純的老百姓們並不知道,在打倒了最大地主明朝後,李自成會成為新的地主,作為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王朝,李自成斷然不會兌現“均田免賦”的承諾。

在與明朝周旋的十幾年中,李自成慢慢的成長起來,軍事水平也越來越成熟,雖然軍事水平提升了,但真的得到了民心嗎?由剛開始的“均田免賦”,到入京之後的“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再到最後“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難道這就是天命所歸嗎?很明顯這不是。

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天命是什麼?本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在崇禎帝看來,天命也許是天上的一抹流星,在百姓們看來,天命就是讓自己平平安安有吃有喝,在李自成看來,天命就是自己異於常人,統治天下。

縱觀古代無數次的農民起義,成功的並不多,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到“嗟爾明朝,大數已終”的李自成,時光流轉,這些起義唯一不變的本質就是推翻舊地主,爭做新地主,也就是說,對於老百姓們說來,只是換了個統治者而已,該剝削的一樣也少不了,這就是封建社會的本質。

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昭告天下,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這一年,朱由檢的崇禎十七年變成了大順永昌元年,滿清順治元年和大西天命三年,一山不容四虎,大混戰結局終於到來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李自成發出了那篇討明檄文,向北京進發,比起滿清的討明檄文《七大恨》,李自成的似乎更切合實際,如果朱由檢看到這個討明檄文,應該會舉雙手贊同,從李自成的討明檄文中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明末天下的真實景象。

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李自成的討明檄文

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後與吳三桂決戰于山海關,對吳三桂形成合圍之勢,吳三桂在生命攸關的時刻選擇了向大清求援,自此,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敗亡已成定局。

對比張獻忠,李自成似乎少了幾分民族大義,在張獻忠臨死之前,曾告誡孫可望:“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說到底,國內矛盾只是階級之間的矛盾,李自成沒有看到這點,在李自成兵敗,滿清入關之時,這一階級矛盾迅速在國內上升為民族矛盾。

從歷史走向來看,這場戰爭沒有天命之說,只能說李自成註定是歷史上的一抹煙雲,成王敗寇,在滿清入主中原後,也沒有得到所謂的天命,因為“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殘酷的鎮壓讓滿清取得了中原統治權。

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興衰榮辱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歷史上無數的政權交替,無數的天命之說,但真的有人得到了天命嗎?沒有任何一個帝王得到過,因為封建體制如此,在這種體制下,只有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沒有第三者。

從偏僻村莊出身的闖王李自成,最終成了明王朝的掘墓人,但也只是掘墓人,從順應民意起事,到士大夫口中的“千古罪人”,李自成完成了逆襲,但最終也折於這場逆襲。

歷史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立場不同,在朱由檢看來,所有反對明朝統治的都是敵人,在滿清看來,所有阻止滿清佔領富饒中原的人都是敵人,在李自成看來,北京紫禁城是唯一的目標。

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直就是世間最至理的一句話,因為在缺乏科技的古代,人海戰術的前提就是人數,而老百姓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只有真正得民心的人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但問題來了,取得最後勝利的人最後又會形成新的地主階級,如此推來推去,翻來翻去,地主階級總是存在的,權力的慾望的確足夠吸引人,統治者們一次又一次的在改善這個問題,企圖讓水一直載舟,但這個問題在封建制度下是無法徹底解決的,這也是古代封建制度一個無解的難題。

李自成也不例外,雖然他是代表著當時社會被剝削者的利益來奮鬥,但成功之後呢?任何人只要是坐上紫禁城的龍椅,角色就會快速轉換,成為地主豪強士大夫的代言人。

李自成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小到性格,大到戰略部署,在當時,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遊牧民族對農耕文明最大的優勢,如若李自成有張獻忠的覺悟,或許歷史真的會被改寫。

  • 《明史·李自成傳》
  • 《明史·孫傳庭傳》
  • 《明季北略》

本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聯必刪。


我是野談雜論,一個喜好歷史的鄉野村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關注我,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