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得教會人還是要諷刺社會?

小伍愛影視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至於電影是要教會人還是要諷刺社會這個問題?我想這個不一定!

只要一個電影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就好!不一定非得有教育意義,或者批判這個社會?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只要能讓你的觀眾感覺到快樂能開心的一笑我感覺就夠了!

像因疫情沒有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或者說以往的兩部只要在觀看的時候能讓你開懷大笑能幫你緩解壓力我想這就夠了!





Star馬


關於這個問題無疑是一個普羅大眾對電影的刻板印象也是大眾印象,其實電影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並不是一定要達到這兩種效果的,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印象呢?以中國電影史來舉例

第一代導演代表人物:鄭正秋(中國電影傳統的源頭) 首先我們得知道鄭正秋的個人風格和貢獻

  • 鄭正秋獨立製作的電影中是堅持以藝術形式進行社會教化為方針,比如鄭老的《孤兒救祖記》
  • 鄭正秋在電影創作中習慣於現實生活和戲劇舞臺藝術方面吸取創作養料,而這為往後中國電影藝術道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

而在中國戲曲中有著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傳統

  •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其作為一種舞臺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臺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所以在戲劇中人物塑造和矛盾衝突會無比突出,所要呈現給觀眾的主題思想也會無比鮮明,而鄭正秋受戲劇的影響將這一特點帶入了電影中,從而影響了往後的電影創作者儘管鄭正秋,儘管鄭正秋在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還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決定因素

第二代導演:民族危亡裡的一座燈塔

儘管鄭正秋於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臺戲曲中創立了中國電影界的傳統但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臺劇的延伸,一代導演們還是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佈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臺痕跡。這就讓我們的二代導演們很捉急呀,你一好好的電影,偉大的第七藝術咋給整的像山寨戲曲呢,不行咱必須得改,咱得原創啊。而當時正逢民族矛盾,社會矛盾無比激烈的年代,於是他們就於思想內容方面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創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徵的佳作,比如說在當時以及後來都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蔡楚生和鄭君裡合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

還有孫瑜執導,後來的有“電影皇帝”之稱的金焰主演的影片《大路》

這些都表明第二代導演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逐漸擺脫舞臺的侷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這也使得這一時期的進步電影空前繁榮,從而使得上海在成為東方好萊塢的那個年代也成為了於民族危亡時刻照亮人民前進的一座燈塔 ,那麼所謂的給予大眾諷刺社會的這一印象可就算找著源頭了


第三代導演:現實與生活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的第三代導演們可謂跌宕起伏

  • 在早期他們有著謝鐵驪的《早春二月》水華的《白毛女》等大量優秀作品

《早春二月》劇照

《白毛女》劇照

  • 而在中期除去《創業》,《閃閃的紅星》等少數幾部作品外,第三代導演的創作處於一個停滯階段

《閃閃的紅星》劇照

  • 而經歷了漫長時間的壓抑第三代導演們終於迎來了他們的爆發期,在這一期間湧現出瞭如《芙蓉鎮》、《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這一批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這就讓中國電影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上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春桃》劇照

第四代導演:重歸自然

  •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
  • 但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

曾經被鄭正秋所積極採用,被二代們進行部分矯正的問題在此時終於被擺在了面前

於是四代們在實踐中提出了丟掉戲劇的柺杖”這一口號,開始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在這一時期誕生出了《老井》、《青春萬歲》、《香魂女》這些經典電影

《老井》劇照

《香魂女》劇照


第五代導演:重新將中國電影帶回世界影壇的一代

終於說到了大家最熟悉的五代了,這一代 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其中的扛霸子也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自然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

  • 到了第五代的時候中國電影發展大致脈絡已經明晰,欠缺的是不斷有人去把這個主體給豐富,但五代們偏不,五代們作品的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比之前幾代他們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
  • 而正是這種標新立異讓陳凱歌、張藝謀等五代導演們成為國際電影界認可的大師與新貴
  • 而也正是這種標新立異也讓他們一次一次捧回戛納,柏林,威尼斯這三大的獎盃

中國電影就這樣被第五代帶入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一個讓中國電影重回世界的時代,自此中國電影步入市場步入大眾

那說了這麼多,電影到底是幹啥的呢?這麼說吧電影源於社會又高於社會,每一個時代所誕生的電影並不相同但又彼此相通

所以電影並不是要來教會人亦或是諷刺社會,他只是一段社會的縮影,是一段承載著時代的影像,是每一段歷史的剪裁罷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行走的蒙太奇


都有些吧像真人電影《釜山行》的前傳動畫《首爾站》

韓國導演延相昊籌備十年的殭屍動畫片《首爾站》即將於 8 月18 日在韓國上映了。

7 月 20 日,同樣由延相昊執導,同樣殭屍主題的真人電影《釜山行》剛剛上映。《釜山行》之所以投拍,是因為韓國 N.E.W. 電影公司 CEO 金宇德看到動畫《首爾站》的初剪輯版本後印象深刻,嚮導演提議將動畫拍攝成真人電影。《首爾站》被設定為這部電影的前傳,被安排在隨後上映。

這兩部電影的主題都是國家性的傳染病蔓延,導致無數民眾變成了殭屍。《首爾站》講述的是在韓國交通中心首爾站,一名流浪漢出現了奇怪的症狀後,災難很快蔓延到了首爾的各個角落,整個首爾瞬間淪為人間煉獄。一位父親(柳承龍配音)在首爾站內瘋狂尋找自己女兒(沈恩京配音),同時遇到了女兒的男朋友(李準配音)。

實際上作為“概念翻拍”的《釜山行》,基本使用了同樣的元素和情感線。背景發生地換到一輛前往釜山的列車上,一位少女攜帶的殭屍病毒不斷擴散,傾刻間列車陷入災難。主人公同樣是一位父親(孔侑飾演),獨自帶著小女兒。

延相昊 1978 年出生,是韓國現在國際知名度最高的動畫導演之一,2004 年創立了動漫公司 StudioDaDaShow。但他的動畫片卻不是可以讓小朋友開心娛樂的風格,故事常常充滿對人性和社會的激烈諷刺,畫面黑暗壓抑。成年觀眾在觀看的時候都會感到沉重。

最出名的 2011 年的《豬玀之王》,揭露的是校園暴力、社會等級不公。學校裡有個名叫“狗”的學生團體,經常殘忍地欺負另一群被稱為“豬”的學生。這部電影獲得了第 16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電影學院獎。

2013 年的《偽善者》所針對的則是教會的虛偽,人性的愚蠢。為人敬重的教會長老,欺騙民眾只要他們肯奉獻金錢,就可以帶領他們重建家園。

《首爾站》和《釜山站》同樣如此。在殭屍來臨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受到巨大沖擊。更可怕的是,權力機構的表現令民眾心寒。

這個劇情也影射到 2015 年 6 月,韓國政府面臨來勢洶洶的 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時,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韓國醫院和疾病管理本部在應對 MERS 上出現判斷失誤,沒有對首名患者採取任何的隔離措施。MERS 在韓國的傳播速度快於中東以外的任何國家。67% 的民眾對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表示不信任。

在《首爾站》的預告中(點擊“閱讀原文”觀看中文字幕版),也出現了父親和警察發生衝突的一幕。



健身小金


題主,你好。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深度,作為一個影視領域的創作者,我來簡單的回答一下,說下自己的個人看法。

電影是否得教會人還是要諷刺社會,這個沒有絕對的答案。都說電影是一門影視藝術,而藝術往往來源於生活,是不同的導演、編劇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最終被拍成電影展現在我們面前。是否得教會人還是諷刺社會,這個沒有標準的答案,答案在我們每個觀眾的心裡以及對創作這部電影的人心裡。

下面我列舉一部經典電影來說明一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這部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對電影劇情以及演員所表達的內容所震撼而給我們留下非常深的映像,所以也才會影響這麼深遠,成為一部難於超越的影視經典。影片中同樣有教會我們人的地方,也有諷刺社會的地方。像這句臺詞就很直觀的說明:“這些圍牆很有趣的。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這就是被體制化了。””

所以,一部好的優秀的作品,沒有這麼絕對的,只要是它所傳達的影視藝術是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認可的,我相信都是優秀的好作品,不在乎是否是教會人或者諷刺社會。





潮叔說電影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們要弄懂什麼是教會人?教會人就是指教育培養,教化概念的目標是一個“文化的人”。怎樣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即傳播傳遞具有教化意義的文字,圖片,影像等。

教化 這個詞本身只有正面意義。

而諷刺社會,這本身就含有負面意義。

說回題主的問題。

第一,電影本身具有兩面性而且不同的人看到同一部電影,產生的思想也會不同。因此,廣電總局會嚴格審查電影,以防萬一有些不良信息被人利用,而對其他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影響。而且,一些對於國家社會個人來說,都不積極向上的電影是不可能公映的。

然而,如《建軍大業》《戰狼2》等主旋律電影,之所以受到國家大力推廣,就是因為這些電影所具有一定的教化意義,對社會和國家有好處。

第二,對於電影諷刺社會的影響,作為一個獨特的視角去了解一下即可。所有片子都是根據導演的視角來製作的。表達的是導演眼中的現實。所以是片面的。不要聽信一家之言, 開張聖聽才是智慧之道。真正的現實社會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電影《我不是藥神》就以獨特的視角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很多問題換個視角也就合理了。這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不合理的事物。只是我們太過自負,以為自己瞭解的是真實。放下自負,你或許能找到撥雲見日的暢快感。

電影是作為文化侵略最好的方式,它能深深地影響到個人,因此美國冷戰時期,美國就大力打擊宣揚共產黨宣揚共產主義的電影。

綜上,電影的諷刺和教化還是有一定區別。但是,普通觀眾是完全認為電影就是拿來娛樂大眾的,可是並不完全如此,電影更是一種藝術。





向著太陽進擊


我是夏步萊,一名電影愛好者,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你的問題是電影是得教會人還是要諷刺社會,我認為電影既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也可以諷刺社會,當然還可以單純的娛樂作用。電影是藝術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源於生活的,只是用更張的故事劇情或視聽體驗表現給我們,它可以教育我們愛國愛黨比如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它可以教育我們積極面對生活比如滾蛋吧腫瘤君,它可以教育我們面對命運的不公用於挑戰比如哪吒魔童降世,它也可以諷刺現實社會中人心險惡、愛慕虛榮等等,比如釜山行,既有面對災難人心險惡的一面,又有在死亡面前用於戰鬥甚至犧牲自己的精神。當然現在很多電影商業性的一面更重一些,這種電影只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娛樂和消遣,我們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去觀賞就好了。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7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d6f800d659d475a96aacb8d1e773d9e\

夏步萊


好的電影一般都是有明確的主旨的。

大多數好電影都是通過諷刺社會的方式來教人一些道理的。這就好比很久以前的專家提倡的悲觀主義。他們認為只有悲觀的東西才能教人們進步,這點有點極端我不敢苟同。

不過,電影通過諷刺這種方式的確更加容易教大家一些道理。這可能也是導演的一種手段,如果電影只是為了諷刺社會而諷刺社會,那我覺得這類電影不好,它的出發點有問題。反之,我能就應該理解,畢竟能使我們有更深感悟的往往是那些我們不太願意看到的東西。

所以我在重申一遍我的回答,電影不是為了諷刺社會的,而是為了教人為善的。謝謝大家。


星星聊電影


電影也是有很多類型的主題,有教會人的,也有諷刺社會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這部電影中,你感悟到了什麼,你學到了什麼,每個人是不一樣的,這就要看你怎麼理解了,需要你自己從中體會




故淵與池魚


電影是一種在銀幕上對外宣傳的特殊形式。如同報紙,電視臺,電臺,小說,小品等都是宣傳。只不過表現手段不同罷了。當然要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很多影視作品既有歌頌真善美,也有鞭撻假惡醜。觀眾通過看電影收到效果。影視作品具有聲,影,對白,音樂多種形態,立體效果很好!


新報融媒體


我覺得電影更多的宣傳正能量,引發人們的思考跟反思。所以有的電影是教會人,教人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如何避免入坑,讓人們能夠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而有的電影則是諷刺社會的不公,諷刺社會黑暗,揭露人性的不堪的一面。

但無論如何我想其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反思。重新認知人性跟社會倫理,傳遞積極向上的好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