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導讀

毛主席詩詞,豪邁大氣、自信奔放、立意深邃。品讀毛主席的《七律·長征》,會深深的被主席的豪氣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所折服。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很多人都說,這首《七律·長征》是現代最好的格律詩之一,是現代七律的模板。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不是說格律詩押韻,必須要一韻到底嗎?這首詩明明押了兩個韻部,(難、丸、寒平水韻十四寒韻部,閒、顏平水韻十五刪韻部)明顯就出韻了,甚至都不能稱為律詩,為何反到成了最好的七律呢?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七律·長征》

大家對格律詩的押韻、粘連、對仗、平仄規則都很清楚,也都熟悉格律詩的正體和正格。但是,對於格律詩還有別格一說,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主席的這首《七律·長征》,就是屬於格律詩的別格,雖然這首詩的押韻,押了兩個韻部,但也是符合格律的。

今天就來談一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可能有些人對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有一定的瞭解,但瞭解的不是透徹。可能還有些人,正通過網絡或者前賢的"詩話",在學習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但卻發現網絡上講的不全面,不夠完整;那些詩話又都是文言文,看起來比較隱晦難懂無從下手。

莫急、莫慌,你們機會來了。今天我就比較全面、完整的,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聊聊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變體和別格

一、詩體和變體

要想了解格律詩的詩體,必先清楚中國傳統詩

之"詩體",與文學體裁中的詩歌體裁是不同的概念。

詩歌體裁亦簡稱"詩體",此"詩體"為文學體裁的一種。從內容來分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按形式來分則分為:中國傳統詩與外式詩。

中國傳統詩,又有古體詩(古風)與近體詩(格律詩)之別。而外式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白話詩"。則包括十四行詩、自由詩、散文詩等。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詩歌體裁的分類

中國傳統詩之詩體,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此詩體非文學體裁中"詩體",而是指詩的形式。詩體一詞出自出自嚴羽的《滄浪詩話》。

《滄浪詩話·詩體》"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

詩體由《詩經》風雅頌開始,不斷進步、衍變,至初唐沈全期、宋之問定型格律詩。所以,我們現在說的詩體,主要有古體、近體之分。近體指的就是格律詩,格律詩又有律詩、絕句、排律之分。而我們把格律詩以外,其他中國傳統詩稱之為古風。

近體詩,有字數、押韻、對仗、平仄、粘連的規則要求。近體詩中,將按格律規則成詩的詩體,稱為詩之正體。將不符平仄、粘連規則,卻符合押韻、對仗要求的部分詩(注意是部分)稱之為變體詩。從而,總結出一些格律詩的變體。

紀昀嘗雲:"夫體者,律之謂也。聲調有例,不可易也。格局有例,已隨人變化矣。若詩意則惟人自運,豈有例可拘哉?"

二、正格與別格

遵循近體詩的字數、平仄、粘連、押韻、對仗規則的詩,我們稱之為正體和正格。通俗來說,格律詩的常用格式為正格。

從用韻來說,格律詩用韻必須一韻到底。對於對仗,則要求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如若用韻不同,或是頷聯與頸聯不對仗,則稱之為別格。別格,此指有別於常格的律詩。

格律詩的別格分為以下幾種

因用韻不同,分為葫蘆格、轆轤格、進退格、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等別格;

因使用對仗不同,則有散行格、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別格。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唐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論近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別格的分類

用韻別格

格律詩對用韻要求非常嚴格,絕句二、四句;律詩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而且要求一韻到底。但凡事也都不是絕對的,通過對唐代詩作的整理,發現有很多詩的押韻,在韻部的選擇上並沒有一韻到底,所以就出現了用韻別格這個概念。

對於用韻,一共整理出了以下幾種別格:即葫蘆格、轆轤格,進退格、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這些有趣的別格。

1、葫蘆格

葫蘆格也稱"葫蘆韻",這個名字取的非常形象、有趣。押韻時,按平水韻部的順序,先小後大。如"東"、"冬"通押,先押兩個"一東"(小)韻,後押兩個"二冬"(大)韻,小韻在前,大韻在後,有似葫蘆。所以稱之為葫蘆韻。詩例:

《次韻楊宰葫蘆格》陳造

生常信流坎,老不嘆漂零。(九青韻)

雪後菊未死,雨餘山更青。(九青韻)

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十蒸韻)

政績隨詩價,多君日日增。(十蒸韻)

此例,先押兩個小韻(九青韻),後押兩個大韻(十蒸韻)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嚴羽《滄浪詩話》

2、轆轤格

轆轤格也稱"轆轤韻"。轆轤韻雙入雙出。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一個韻,第六、第八句用與此韻可通的另一個韻,如先二韻用"七虞",後二韻用"六魚"等,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所以稱之為轆轤格

嚴羽《滄浪詩話》雲:"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此處有一點需要注意,葫蘆韻也是雙入雙出,也是二、四句用一個韻,六、八句用一個韻。但葫蘆韻必須先小而後大,就是說必須小韻在前(也就是二、四句用小韻),大韻在後(六、八句用大韻)。而轆轤格則沒有先後順序要求,只雙入雙出即可。詩例:

謝送宣城筆 黃庭堅(轆轤格)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上平七虞)

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上平七虞)

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上平六魚)

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將閒寫吏文書。(上平六魚)

3、進退格

進退格也稱"進退韻"。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一個韻,第四、第八則用與此韻可通押的另一個韻,一進一退,隔句遞換用韻,相間押韻

嚴羽《滄浪詩話》:"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嘲淮風進退格 楊萬里

絮帽貂裘莫出船,北窗最緊且深關。(上平十五刪)

顛風無賴知何故,做雪不成空自寒。(上平十四寒)

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捲起浪頭山。(上平十五刪)

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上平十四寒)

4、孤雁出群格

所謂孤雁出群格,也可稱孤鶴出群格。即在首句押韻的情況下,首句所押之韻,與後面韻腳位置所押的韻,不在同一韻部之內,而古韻又能通押韻。這種情況下叫做孤雁出群格。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四溟詩話》

孤雁出群格,絕句、律詩、排律都可用。

《四溟詩話》雲:"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寧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貴妃俱寂寞','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以絕句孤雁出群格為例,第一句用一個韻,第二、四句用另一個可以通押的韻。詩例:

劉禹錫《楊柳枝詞》

金谷園中鶯亂飛,(五微)

銅駝陌上好風吹。(四支)

城中桃李須臾盡,

爭似垂楊無限時。(四支)

詩押四支韻,而首句借用五微韻"飛"字。

再舉律詩一首為例,律詩則是第一句用一個韻,第二、四、六、八句用另一個韻。

曾幾《雪作》

臥聞微霰卻無聲(庚韻),

起看階前又不能(蒸韻)。

一夜紙窗明似月,

多年布被冷於冰(蒸韻)。

履穿過我柴門客,

笠重歸來竹院僧(蒸韻)。

三白自佳晴亦好,

諸山粉黛見層層(蒸韻)。

詩押十蒸韻,而首句借用庚韻"聲"字為韻腳字。

關於"孤雁出群格"我曾作《立冬有感》一詩,因首句押三江韻"窗"字,三江韻韻部又極窄,一共只有十六個字。故久思而未得,只能借韻七陽韻部。孤雁入群格,可以靈活運用於起句押韻,且所押韻部又較窄之時。

立冬有感

侵晨急客亂敲窗,

問我緣何黯自傷。

昨日花肥楓似火,

一宵冬雨滿階黃。

5、孤雁入群格

所謂孤雁入群格,或稱孤鶴入群格。指末句所押之韻,為不在同一韻部之內,而古韻能通押之韻。與孤雁出群格剛好相反,孤雁出群是第一句用不同的韻,而孤雁入群則是最後一句用不同的韻。這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只是需要注意,別把孤雁出群與孤雁入群搞混。詩例:

元稹《故行宮》

寥落故行宮,(一東韻)

宮花寂寞紅。(一東韻)

白頭宮女在,

閒坐說玄宗。(二冬韻)

詩押"一東"韻部,而末句借用"二冬"韻部之字。

再以律詩為例:

黃景仁《言懷》

聽雨看雲暮復朝(蕭韻),

誰於籠鶴採丰標(蕭韻)。

不禁多病聰明減,

詎慣長閒意氣銷(蕭韻)。

靜裡風懷玄度月,

愁邊心血子胥潮(蕭韻)。

可知戰勝渾難事,

一任浮生付濁醪(豪韻)。

詩押"二蕭"韻部,而第八句借用"四豪"韻部。

注:

文中所提及韻與韻部,皆以韻書《平水韻》為準。

借韻:五、七言近體詩,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韻,稱為借韻。注意是可以通押的旁韻。

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借韻。"原注:"如押'七之'韻,可借'八微'或'十二齊'韻是也。"

《說詩晬話》雲:"起句可不用韻,故宋人有用別韻者,然必於通韻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韻詩,起句入真文寒刪韻;先韻詩,起句入覃、鹽、鹹韻,則雜然不可為訓"。

所有用韻別格,都屬於借韻。

借韻小技巧,想要借韻,又不知兩個韻部是否通押。可以查《詞林正韻》,如果在《詞林正韻》屬於一個韻部,一般都可以通押。(這只是個人平時使用的小技巧,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但比較實用)

《七律·長征》就是用韻別格的一種,但對《七律·長征》屬於哪一種別格,並無明確的別格名稱。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平水韻》

對仗別格

格律詩中的律詩及排律,除首聯及尾聯可以不對仗以外,其他聯必須對仗。律詩則是頷聯和頸聯對仗,而排律則不管詩有多少聯,除首尾兩聯其他聯全部都要求對仗。

但格律詩有其發展過程,格律詩在初唐成型,而從杜甫發揚光大。在初唐、盛唐時期,格律詩剛剛成型,所以很多名詩人,並未刻意追求寫格律詩。比如李太白就是如此。甚至是到中唐時期,還有很多格律詩不是特別合律。特別是對於律詩的對仗,當時還是很不規範的。所以便出現了對仗別格這一說法。

對仗別格主要有以下幾種:散行格、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

1、散行格

律詩為八句、四聯。律詩一共有八句,四聯指: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而標準的律詩,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首聯與尾聯則可散行

散行格指的是,律詩沒有按照要求對仗。有的就只有頷聯對仗(或頷聯與首聯對仗)、有的甚至全詩都不對仗,這種就稱之為散行格。

方回《瀛奎律髓匯評》許印芳雲:"前半不用對偶,乃五律中散行格。又有通首不對者,孟襄陽、李青蓮集中皆有之,李集尤多,五律格調之最高者也。"

散行格例詩: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

掛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此詩四聯全部不對仗。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2、蜂腰格

蜂腰格,全詩僅有頸聯對仗的律詩稱之為蜂腰格。這種律詩詩最多的,並且有很多名篇。比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月夜》,秦韜玉《貧女》。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雲:"頷聯亦無對偶,然是十字敘一事,而意貫二句,及頸聯方對偶分明,謂之蜂腰格,言若已斷而復續也。"

蜂腰格例詩: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不對仗)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不對仗)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對仗)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不對仗)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對仗)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貧女》

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對仗)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3、偷春格

偷春格,指的是本該對仗的頷聯沒有對仗,而是首聯和頸聯對仗

把首聯及頸聯對仗的律詩稱之為偷春格。這種格式就像冬天的梅花,把春色偷來率先開放,故名"偷春格"。

宋沈括《夢溪筆談》雲:"次聯不拘對偶,疑非律詩,然起二句明系對舉,謂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偷春格例詩:

漢江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對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不對仗)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對仗)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不對仗)

偷春格為首聯及頸聯對仗,頷聯、尾聯不對仗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夢溪筆談》

4、藏春格

藏春格,一、二聯不對仗,三四聯才對仗。藏春格與偷春格相反,似乎把春天藏起來了,到最後的尾聯才對仗。

仇兆螯雲:"此詩上四散行,下四整對,亦'藏春格'也"。

首聯、頷聯散行,頸聯尾聯對仗稱之為藏春格。例:

杜甫的《早花》

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不對仗)

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不對仗)

盈盈當雪杏,豔豔待春梅。(對仗)

直苦風塵暗,誰憂客鬢催。(對仗)

關於對仗別格,大多為前人在格律詩未完全成型前所作。我們現在寫格律詩不可常用,最好不用,偶爾為之到也不傷大雅

平仄變體

變體,不以常格而改變律詩體式者。這些變體大部分產生於,律詩形成過程中。如古律體、拗體等;還有一小部分則是格律詩創作過程中,感覺格律束縛故意矯變而產生,如丁卯體、折腰體、順風體等。

格律詩的變體,多指平仄的改變,也有的會造成失粘。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變體分類

1、古律體

古律體,就是對仗押韻同律詩,而平仄似古風,不盡合律的詩體。特別有名的崔顥的《登黃鶴樓》便是如此。《唐詩三百首》,將此詩作為七律開篇之詩。此詩與杜甫的《登高》,一直被後人拿來比較,很多人認為,史上最佳七律定是這二首其中之一。

說起《登黃鶴樓》還有個小故事。說的是李白登黃鶴樓,觀滾滾長江之水,詩興大起。正想作詩一首,然而他看到了牆壁上崔顥的《登黃鶴樓》。頓時詩興全無,扔下一句有崔顥《登黃鶴樓》在前,無人能作黃鶴樓之詩,便離開了。而後李白一直對此耿耿於懷,一直想作一首與《登黃鶴樓》一較高下。終於有一次在他登上鳳凰臺後,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吧。

話不多說,來看下古律體的例子:

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頸聯對仗。"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為千古絕唱。但此詩平仄卻是不合律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登黃鶴樓》平仄出律

《瀛奎律髓匯評》許印芳:"此篇乃變體律詩,前半是古詩體,以古筆為律詩,盛唐人有此格。此詩前半雖屬古體,卻是古律參半。崔詩首聯、次聯上句皆用古調,下句皆配以拗調。古律相配,方合拗律體裁。

2、拗體

學過格律詩的,都聽過一句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創作格律詩的時候,一般在不造成"三平調"、"孤平"等情況下,一、三、五確實可以不論,並被視為合律。這種便是拗體了。

《瀛奎律髓匯評》許印芳雲:"律詩無拗字者為平調,有拗字者為拗調。五律拗第一字第三字,七律拗第三字第五字,總名拗律。"

而在二、四、六位置拗則不行,必須要採取補救的措施,這種措施被稱之為"拗救"。

拗體分為雙拗、單拗。

  • 雙拗,一聯中上下兩句皆拗。例如: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上下句皆拗。例詩:

杜甫《已上人茅齋》

已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

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

《瀛奎律髓匯評》方回:"'入'字當平而仄,'留'字當仄而平,'許'、'支'二字亦然。間或出此,詩更峭健。"

單拗,一聯中只拗一句者。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前句不拗後句拗。例詩:

賈島《早春題湖上友人新居》

門不當官道,行人到亦稀。

故從飱後出,多是夜深歸。

門篋收詩卷,掃床移臥衣。

幾時同買宅,相近有柴扉。

《瀛奎律髓匯評》方回評曰:"收詩前句不拗,只'掃床移臥衣'拗一字。'掃'字既仄,即'移'字處合平,亦詩家通例也。"

我們現在寫詩,卻是不能拗的。就算拗了,也必須要進行拗救,否則就是出律了。但是按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在不造成"孤平"及"三平調"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小拗可救可不救,(即一、三、五位置拗可不救)但大拗必救(二、四、六位置有拗必救)。

注:關於拗救的方法,因為本文主講變體與別格,在這我就不多說了。我有一篇文章專門講拗救的,有興趣可以去我主頁查看。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丁卯體”由許渾所創

3、丁卯體

丁卯體為唐許渾所創,因其晚年居丁卯橋,故稱稱之為丁卯體。

依照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只是將頷聯的出句和對句,這兩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換。固定用在首句仄起押韻式的頷聯。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五字平仄互換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例詩:

和浙西從事劉三複送僧南歸

許渾

楚客送僧歸故鄉,海門帆勢極瀟湘。

碧雲千里暮愁合,白雪一聲春思長。

滿院草花平講席,繞龕藤葉蓋禪床。

憐師不得隨師去,已戴儒冠事素王。

此詩頷聯"碧雲千里暮愁合,白雪一聲春思長。"碧雲千里暮愁合的"暮"字位置,本應平聲,而此處用"暮"字是仄聲,白雪一聲春思長的"春"字位置,本應仄聲,此處用"春"為平聲。這便是典型的許渾的丁卯體。

4、折腰體

粘連,格律詩要求非常嚴格的部分。每聯之間必須相粘。而折腰體,則是兩聯之間失粘了,就像攔腰而斷,故稱之為折腰體

魏慶之《詩人玉屑》曰:"折腰體,謂中失粘而意不斷。"所謂"中失粘"者,指第二句與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斷"者,則指兩句之間聯繫緊密,意脈不斷。

我們來看下例詩:

《宿中山》韋應物

幽人自愛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仄仄仄平平仄平

庭前有個長松樹,平平仄仄平平仄

夜半子規來上啼。

第二句與第三句的二、四、六位置平仄本應相同,才是相粘,而此詩這幾個位置明顯平仄相反,是為失粘了。折腰體不僅限於絕句,在律詩中也有。

嚴羽《滄浪詩話》雲:"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八句"指律詩。

從毛主席《七律·長征》,淺談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5、順風體

各聯重複使用首聯相同平仄句型,有如順風吹過一般,故稱順風體。例:

岑參《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得時字》

嬌歌急管雜青絲,銀燭金盃映翠眉。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辭。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馬去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

寄聲報爾山翁道,今日河南勝昔時。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顯可以看出,此詩頷聯、頸聯、尾聯,都在重複首聯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這種詩體便是順風體了。

亦有不全合順風體者,前三聯使用相同平仄句型,而尾聯與頸聯則合乎律詩。例: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三聯重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最後一聯合律。

詩的變體除了這些,還有更為少見的,比如"吳體"、歐陽修的"禁體"、李白的"六句律詩體"這些非常非常少見,這裡就不多講了,大家知道有那麼個東西就好。

結束語

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大多是在格律詩未定型之前產生的,是由後人對前人詩作的總結而來。我不鼓勵初學者,在自己創作格律詩時,考慮使用這些變體和別格。應嚴格按照格律詩的規則作詩,以免學詩不成,誤入歧途。學習格律詩的變體和別格,主要還是為了解前賢詩作,瞭解格律詩的發展過程。為了能更深的理解前賢的作品。

本文作者暮秋鴻雁,歡迎大家評論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