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古城金陵,即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的前身。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南京的歷史非常悠久,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被稱作是“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

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提起南京,人們馬上會想到它是虎踞龍盤的六朝古都、歷史名城。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歷史上曾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有10個,但個個都是短命王朝。其中,東吳69年,東晉102年,南朝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則只有32年。五代十國時,南唐也曾建都金陵,從先主李昇、中主李璟到後主李煜,雖然歷經3世卻僅歷時39年。

南宋時,“泥馬渡康王”,宋廷南遷,在此建都,11年後,宋高宗便以建都當“修德行而不在於擇險要之地”為名,棄城南逃,定都杭州,名曰臨安。大明王朝在開國之初,朱元璋也曾定都於此,但僅經過了兩代人就移都北京,加起來才50多年。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飲馬長江,建都南京,結果僅僅維持了9年的時間。

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在這座王氣十足的古城建都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有傳說認為,是秦始皇斬斷了龍脈,從而斷了南京的龍氣。那麼,秦始皇為何要斬斷南京的龍脈?其背後究竟有怎樣的玄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東巡。他先是大張旗鼓地巡遊雲夢,浩浩蕩蕩地乘船順江東下,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了陽光下王氣氤氳的金陵城。御駕車隊到達金陵後,秦始皇十分興奮,他被這裡虎踞龍盤的氣勢所深深吸引,與秦始皇一同巡遊的還有當時道法極高的方土常生、仙導,他們修道數十年,精通風水堪輿之術,一路上他們一直興高采烈,大講都城風水。但使秦始皇感到奇怪的是,自從到達金陵之後,這兩位方士就變得沉默起來,當他們看到金陵地形地勢和山川形勝之後,更是十分的憂慮。

見此情形,秦始皇就問他們:“金陵形勝,氣象萬千,兩位何故沉默寡言?”兩位方士對視一眼,憂心忡忡,欲言又止。秦始皇便說:“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天下,乃皇帝之天下,有何懼哉!但說無妨,恕你們無罪。”於是,方土常生低聲說:“金陵地形險要,氣勢磅礴,不是平庸之地,非同小可!”仙導也靠近秦始皇,鄭重地附耳說道:“金陵乃龍脈地勢,虎踞龍盤,地形險峻,王氣極旺,五百年後會有天子坐鎮!”

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秦始皇一直認為,自己是皇帝,其皇脈應當永遠地延續下去,一姓帝國千年萬年,生生不息。聽到兩位方士這樣說,大驚失色,趕緊詢問:“有何破解之良策?”常生掃視金陵地勢,指著方山說:“截斷方山。”秦始皇一臉的不解,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仙導見此便解釋道:“方山地處金陵東南,其頂部平坦如官印,人稱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賞賜的官印,決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氣興衰和吉祥命運。斷了方山龍脈,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氣,然後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河水衝盡王氣。這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略通風水的秦始皇看到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便吩咐道:“這兩座山也要截斷。”於是,方山被截斷,淮水貫穿全城。秦始皇還是不放心,於是將金陵改稱為秣陵。秣陵,就是指養馬的草料場。這樣就使金陵王氣更加受到壓制。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一個傳說,虛假的成分太多,不足以說明在此建都的王朝短命的真正原因。要想說明這個問題,還要從南京的歷史和地理位置說起。

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是吳國和楚國的交界地帶,吳國在這裡設置治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命令宰相范蠡在秦淮河畔修築越城,南京的歷史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公元前306年,楚威王滅越,原來屬於吳國的土地也都被他吞併了,他在石頭山修築城池,設置金陵邑,其遺址就在今天的石頭城,也就是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統一六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因為金陵有天子之氣,於是改金陵之名為秣陵,以貶斥其氣。公元195年,當時正處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孫權的哥哥孫策南渡長江,佔領丹陽、江乘、胡孰、秣陵等縣,奠定了後來東吳基礎。公元208年前後,諸葛亮出使江東,觀察南京山川形勝,作出了“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的著名評語,從而使南京名聲大振。公元211年,孫權聽從謀土張紘的建議,把國都從京口遷到秣陵,並改名為建業。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這是南京建都的開始。

孫權之所以在南京建都,不僅是因為這裡有虎踞龍盤的險要地勢,而且這裡還有長江天險。此後歷代在此建都的王朝無一不是與孫權一樣,他們都是看中了這裡險要的地理位置。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長江天險,既可以讓他們有坐享之福,也可以成為他們的潛在之禍。

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晉武帝命王浚率領由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在強敵面前,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在江中暗置鐵錐,用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無一失。但王浚用數十隻大筏子順江而下,沖走鐵錐,又用火燒燬鐵鏈,然後順流而下,直接抵達三山之下,很快就攻克了金陵。

從這場戰爭來看,雖然東吳擁有所謂的“王氣”、天然的地形、牢固的鐵鏈但是這些都沒有成為最堅實的依靠。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金陵懷古》一詩中曾寫道: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說的是決定朝代的更替的最主要原因是人,而非山川地形,從而說明了東吳滅亡的原因。

後來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最後被滅亡的情景大都與這場戰爭相同。都是敵方的水路大軍越過長江,輕而易舉地摧垮了沿江工事,然後兵臨南京城下。於是,亡國之君們不是戰死,就是自殺,還有的寫下降書降表,想投降他國,求得一時的苟活。吳國的孫皓,南陳、南唐的兩位後主都是這樣的下場。

這些王朝的滅亡,除了過分依靠長江天險之外,無一不與放縱聲色犬馬,安享奢侈繁華有關。南京號稱六朝金粉之地,絕不是空穴來風。唐朝大詩人杜牧有一首《泊秦淮》,很能說明問題。詩中寫道: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十分短命

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雖然短命,但秦淮河岸邊的歌舞卻長久不息,就是在這歌舞聲中,一個個剛剛建立起來的王朝,不久便匆匆滅亡了。

由此可見,並不是所謂的“王氣”、“龍脈”在影響王朝的運勢,而全在於人事的興廢。假如政事不修、朝綱不正,就是有再多的天險可以憑藉,也無法阻擋滅亡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