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No.1 這個年紀,胸懷比金錢更重要

如今,在收藏領域和文物研究領域的眾多名士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就是馬未都,人稱馬爺。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馬未都

馬未都從年輕時就開始研究古玩,對歷代瓷器研究地比較深刻,頗有自己的感悟,也因此成就了一雙銳利的法眼,老遠一看,就能辨別藏品的真偽。

20多年前,馬未都東奔西走,幾經波折,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不花國家錢的私人博物館,並命名為“觀復博物館”。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觀復”一詞出自於《道德經》第十六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意思是世間萬物只有一遍一遍地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觀復”博物館也因此而得名。

博物館裡的任何一件物件都價值千萬,但他卻公開宣稱:我要將所有東西全部捐贈,一件不留。

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時趨名,名利都有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安放靈魂。大部分人到了第三階段就都不想走了,我不希望我這個年齡,做事還是為了錢。”

馬未都的一生,可以說令很多人嚮往:家庭美滿,坐擁百億資產,兒子帥氣有才幹。他言談舉止中的瀟灑與智慧,同樣令人折服。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馬未都作為嘉賓參與話題互動討論。他以率真坦誠和生動詼諧的方式揭露了時下教育方式的痛點,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No.2 “讀詩,我和孩子一起背”

自從有了兒子,馬未都對教育的關注更加細緻入微。

“我平生背下來的最後一首詩是和我兒子一起背會的。”談及兒子,馬未都的眼裡閃爍著光輝,整個人都顯得不一樣。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那年,馬未都40多歲。有天外出回家,聽見兒子在家裡念一首詩,他沒聽過,就問兒子讀的是什麼詩。兒子告訴他,這是一首杜甫的詩,詩名叫《白帝》,寫在安史之亂之後,今天在班上抽了一道題,明天要第一個背這首詩。

馬未都覺得挺有趣,就跟兒子說:“行,你爹都這歲數了,我跟你一塊背吧,看誰先背會咯。”

在老爹的參與和鼓舞下,兒子領先背會了這首詩,並且第二天在班上一字不差地背誦了下來,也因此受到了表揚。

時隔多年,馬未都回憶起這件往事,還能流暢地背誦出這首詩,但問到兒子的時候,兒子已經全然忘記了。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美國著名作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提到:“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對安全感產生信任,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教育是一場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

榜樣的力量會產生一股驅動力,吸引孩子不斷向父母靠攏,反思並調整自己的行為。相對於監督和講道理來說,樹立好榜樣,更能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感同身受。

成為父母並不代表要把所有的力氣都使在孩子身上,父母樹立了榜樣,遠比為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No.3 善用懲戒教育

《圓桌派》有一期談及的話題是“家庭教育中是怎麼和孩子溝通的”。

馬未都作為嘉賓出席了這期話題的討論,他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父母在他幼年之時都對他動過手,捱揍的根本原因他全忘了,但令他記憶深刻的是每當自己犯錯,父親一巴掌就與他溝通完畢,讓他知道並記住這個世界不能由著性子來,儘管每次捱打都很疼,但他從不記恨,依然覺得天下唯父母最親。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究其原因,是父母用懲戒教育幫他樹立了正確的是非觀。

在他成年之後,在擇業、戀愛、婚姻方面,父母再未乾涉過,而是給了他完全的信任和自由。

近幾年,教育理論家提出的主流教育理論,都認為教育未成年人,應以鼓勵教育和快樂教育為主。使得被曲解的西方教育理論佔了上風。

實際上,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懲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馬未都看來,“懲戒”不是棍棒伺候,而是要具體區分孩子的情況,能依次以智力、財力、體力給予犯錯者懲戒。

智力懲戒,就是父母和孩子鬥心眼。最簡單的智力懲戒是以生存經驗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說出他想做的。

比如有一次,馬未都在一個美國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三歲的兒子見有陌生叔叔拜訪,相當興奮,到了睡覺時間不去睡覺。

於是,父母、姥姥、姥爺外加兩個保姆,六個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千哄百騙也未能把孩子哄上床。

臨近深夜,一家人不僅顏面掃地而且十分無奈。這時候馬未都出馬了,他把孩子叫到跟前,盯住他的眼睛,讓時間凝固三秒,然後問:“孩子,現在十一點了,你該幹嘛了?”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這關鍵的三秒鐘,擊碎了孩子的內心防線,讓他毫無遲疑地回答:我該睡覺了。隨即在全家人愕然的目光中入睡了。

財力懲戒,就是孩子犯了錯,沒收其一週的零用錢,這個方法在西方國家尤為見效。

體力懲罰,即罰站、罰勞動,或者直接動粗等等,效果最為直接。

正確的懲戒,是愛的另一種形式。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在孩子年幼時,給予他們正確的懲戒教育,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等孩子長大了,再給予足夠的空間,目送著他們不斷遠行。

No.4 善用巧勁,給青春期氣球扎眼兒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很多家長十分頭疼。

按照教育專家的說法,青春期是少年轉向成年的逆反時期,一天到晚自己心裡不舒服也不讓家長舒服,家長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家長讓他打狗,他偏偏去攆雞。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就曾提出:青春期,是每個人人生中經歷的最令人不安的一次身份危機。

對此,馬未都自己有一番獨到的見解。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了一個魔術,表演者掛出一串鼓脹的氣球,然後花拳繡腿地鼓弄半天,最後赤手扶在氣球上,摸一個炸一個。

後來馬未都找表演者請教,原來裡面暗含玄機,表演者的食指與中指的根部,粘有一個細竹刺,碰到膨脹極限的氣球,一碰一炸。

這件事給了馬未都很大啟發,青春期的孩子,無論男女,不都像極了這種膨脹到極限的氣球麼?

父母的情緒就像那根竹刺,在不合適的時機,稍有不慎,刺紮在氣球上,就會一弄一個炸。

為了避免這種局面出現,馬未都認為家長需要想和做的,是怎樣才能和孩子一起度過這道難關。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提前做足功課,多看一些有關青春期的書籍,在氣球膨脹前做些手腳,讓氣球鼓不到極限,是首要責任。

其次,瞭解孩子的長處,知道自己的短處。讓孩子儘可能地發揮長處,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再次,給氣球扎眼兒,是個技術活,不是力氣活。當孩子的長處顯現了,儘可能讓孩子釋放乾淨,然後借勢使力,就像四兩撥千斤,善用巧勁而不是總使死勁。

No.5 閱遍世間育兒書,不如學學馬未都

以前看過一則小故事:

一個人從市場買了一頭牛,但是這頭牛倔強無比,推頭,拉角,拽尾巴,使盡洪荒之力,也沒能讓這頭牛移動一步。


氣急敗壞之下,他去請教一位農夫。


農夫告訴他:想和牛拼力氣,你覺得可能做到麼?給它拴一個鼻環,它就會乖乖跟著你走了。

教育其實也一樣,無論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是一個永恆且不易的話題。

精品源於精心雕塑,廢品源於過度打擊。

父母們即使做不到馬未都的成就,但如果能學學他,教育孩子時少說多做,變領導為引領,化蠻力為智慧,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65歲馬未都暢談“育兒經”:精品還是廢品,中間隔著合格的雕琢人

-END-

作者丨梓霖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