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No.1 这个年纪,胸怀比金钱更重要

如今,在收藏领域和文物研究领域的众多名士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就是马未都,人称马爷。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马未都

马未都从年轻时就开始研究古玩,对历代瓷器研究地比较深刻,颇有自己的感悟,也因此成就了一双锐利的法眼,老远一看,就能辨别藏品的真伪。

20多年前,马未都东奔西走,几经波折,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不花国家钱的私人博物馆,并命名为“观复博物馆”。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观复”一词出自于《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意思是世间万物只有一遍一遍地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也因此而得名。

博物馆里的任何一件物件都价值千万,但他却公开宣称:我要将所有东西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时趋名,名利都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大部分人到了第三阶段就都不想走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做事还是为了钱。”

马未都的一生,可以说令很多人向往:家庭美满,坐拥百亿资产,儿子帅气有才干。他言谈举止中的潇洒与智慧,同样令人折服。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在一期《圆桌派》节目中,马未都作为嘉宾参与话题互动讨论。他以率真坦诚和生动诙谐的方式揭露了时下教育方式的痛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

No.2 “读诗,我和孩子一起背”

自从有了儿子,马未都对教育的关注更加细致入微。

“我平生背下来的最后一首诗是和我儿子一起背会的。”谈及儿子,马未都的眼里闪烁着光辉,整个人都显得不一样。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那年,马未都40多岁。有天外出回家,听见儿子在家里念一首诗,他没听过,就问儿子读的是什么诗。儿子告诉他,这是一首杜甫的诗,诗名叫《白帝》,写在安史之乱之后,今天在班上抽了一道题,明天要第一个背这首诗。

马未都觉得挺有趣,就跟儿子说:“行,你爹都这岁数了,我跟你一块背吧,看谁先背会咯。”

在老爹的参与和鼓舞下,儿子领先背会了这首诗,并且第二天在班上一字不差地背诵了下来,也因此受到了表扬。

时隔多年,马未都回忆起这件往事,还能流畅地背诵出这首诗,但问到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全然忘记了。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美国著名作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教育是一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

榜样的力量会产生一股驱动力,吸引孩子不断向父母靠拢,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相对于监督和讲道理来说,树立好榜样,更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感同身受。

成为父母并不代表要把所有的力气都使在孩子身上,父母树立了榜样,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No.3 善用惩戒教育

《圆桌派》有一期谈及的话题是“家庭教育中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

马未都作为嘉宾出席了这期话题的讨论,他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父母在他幼年之时都对他动过手,挨揍的根本原因他全忘了,但令他记忆深刻的是每当自己犯错,父亲一巴掌就与他沟通完毕,让他知道并记住这个世界不能由着性子来,尽管每次挨打都很疼,但他从不记恨,依然觉得天下唯父母最亲。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究其原因,是父母用惩戒教育帮他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

在他成年之后,在择业、恋爱、婚姻方面,父母再未干涉过,而是给了他完全的信任和自由。

近几年,教育理论家提出的主流教育理论,都认为教育未成年人,应以鼓励教育和快乐教育为主。使得被曲解的西方教育理论占了上风。

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惩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马未都看来,“惩戒”不是棍棒伺候,而是要具体区分孩子的情况,能依次以智力、财力、体力给予犯错者惩戒。

智力惩戒,就是父母和孩子斗心眼。最简单的智力惩戒是以生存经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说出他想做的。

比如有一次,马未都在一个美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三岁的儿子见有陌生叔叔拜访,相当兴奋,到了睡觉时间不去睡觉。

于是,父母、姥姥、姥爷外加两个保姆,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千哄百骗也未能把孩子哄上床。

临近深夜,一家人不仅颜面扫地而且十分无奈。这时候马未都出马了,他把孩子叫到跟前,盯住他的眼睛,让时间凝固三秒,然后问:“孩子,现在十一点了,你该干嘛了?”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这关键的三秒钟,击碎了孩子的内心防线,让他毫无迟疑地回答:我该睡觉了。随即在全家人愕然的目光中入睡了。

财力惩戒,就是孩子犯了错,没收其一周的零用钱,这个方法在西方国家尤为见效。

体力惩罚,即罚站、罚劳动,或者直接动粗等等,效果最为直接。

正确的惩戒,是爱的另一种形式。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惩戒教育,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等孩子长大了,再给予足够的空间,目送着他们不断远行。

No.4 善用巧劲,给青春期气球扎眼儿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很多家长十分头疼。

按照教育专家的说法,青春期是少年转向成年的逆反时期,一天到晚自己心里不舒服也不让家长舒服,家长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家长让他打狗,他偏偏去撵鸡。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就曾提出:青春期,是每个人人生中经历的最令人不安的一次身份危机。

对此,马未都自己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了一个魔术,表演者挂出一串鼓胀的气球,然后花拳绣腿地鼓弄半天,最后赤手扶在气球上,摸一个炸一个。

后来马未都找表演者请教,原来里面暗含玄机,表演者的食指与中指的根部,粘有一个细竹刺,碰到膨胀极限的气球,一碰一炸。

这件事给了马未都很大启发,青春期的孩子,无论男女,不都像极了这种膨胀到极限的气球么?

父母的情绪就像那根竹刺,在不合适的时机,稍有不慎,刺扎在气球上,就会一弄一个炸。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马未都认为家长需要想和做的,是怎样才能和孩子一起度过这道难关。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提前做足功课,多看一些有关青春期的书籍,在气球膨胀前做些手脚,让气球鼓不到极限,是首要责任。

其次,了解孩子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让孩子尽可能地发挥长处,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再次,给气球扎眼儿,是个技术活,不是力气活。当孩子的长处显现了,尽可能让孩子释放干净,然后借势使力,就像四两拨千斤,善用巧劲而不是总使死劲。

No.5 阅遍世间育儿书,不如学学马未都

以前看过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从市场买了一头牛,但是这头牛倔强无比,推头,拉角,拽尾巴,使尽洪荒之力,也没能让这头牛移动一步。


气急败坏之下,他去请教一位农夫。


农夫告诉他:想和牛拼力气,你觉得可能做到么?给它拴一个鼻环,它就会乖乖跟着你走了。

教育其实也一样,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个永恒且不易的话题。

精品源于精心雕塑,废品源于过度打击。

父母们即使做不到马未都的成就,但如果能学学他,教育孩子时少说多做,变领导为引领,化蛮力为智慧,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65岁马未都畅谈“育儿经”:精品还是废品,中间隔着合格的雕琢人

-END-

作者丨梓霖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