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上司――胡宗憲,是怎樣的人?

談到明朝的名將,除了開國的徐達、常遇春等,名氣最大、成就最高的莫過於戚繼光了。

戚繼光一生分為兩個階段,生涯前期在浙江抗倭,後期在北方防禦蒙古。這兩個人生階段,都有一個貴人提攜,後期是鼎鼎大名的張居正,而前期則是頂頭上司浙江巡撫胡宗憲。

相比戚繼光或者張居正,胡宗憲的名氣遠遠沒有前兩位高,當提起明代抗倭事業時,人們往往想起的都是戚繼光,頂多再加一個與戚繼光並稱的俞大猷,那麼能作為戚繼光的頂頭上司的胡宗憲到底是何許人呢?

戚繼光的上司――胡宗憲,是怎樣的人?


胡宗憲,字汝貞,徽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

兩年後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令。在任上撲滅過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災。又用安撫勸降之策,使為害當地多年的土匪解散,還將其中可用之人編為義軍,其文韜武略可見一斑。

連續為父母守孝五年後,又出任餘姚知縣,後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整軍紀,固邊防,曾經單槍匹馬阻止過軍隊譁變。嘉靖三十年,回到內地,巡按湖廣,又參與平定苗民起義。

這就是胡宗憲在前往浙江抗倭前的履歷,縱觀這份履歷,為政一方從山東益都到浙江餘桃,又巡按北方邊防重鎮與南方的湖廣地區。可以說這份厚實的履歷已經將他從一個滿口聖賢之言的書呆子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實用主義者。

舉一個例子,他巡按大同時,駐守大同的左衛軍突然接到諭令,命令他們即刻轉移駐防至陽和一帶,事實證明,這是個一道要人命的諭令。

大同已經是前線了,而陽和不但更為靠前,且條件極其艱苦,當兵的過得苦,好不容易在當地安個家,轉眼間又要妻離子散,自然是打死不搬。

可是命令不能不執行,於是大夥一合計,索性鬧事不幹了,譁變!

這下子問題嚴重了,情況報到大同參將那裡,開會徵集意見:這事怎麼解決,誰去解決?

沒人應聲。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個超級黑鍋,這不是農民起義,而是士兵譁變,全部都是抄傢伙的職業打手,也不講道理,要是跑去談判,十有八九是為國捐軀。

但如果放任不管,這幫人萬一成了叛軍,知根知底,帶著蒙古人回來搶劫,麻煩就大了,所以黑鍋總得背,具體說來是總得有人去背,可是誰也不背。

這時胡宗憲站了出來,他說:我去。

參將大喜,問:你要帶多少人?

胡宗憲答:不用,我一個人去。

在短暫的目瞪口呆,鴉雀無聲之後,大家集體起立,走到營帳外,熱情地為勇敢的胡御史送別,感謝他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背鍋精神。

胡宗憲不是白痴,也沒有背黑鍋的嗜好,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只是因為他有十足的把握。

他一個人騎著馬跑到了譁變士兵的營地,對那些手持兵器、情緒激動的人們說了幾句話,奇蹟就發生了,士兵們停止了吵鬧,安靜地回到了自己的營帳。

當大家再次看到胡宗憲時,都極為驚訝,踴躍上前詢問,他到底用了什麼方法,解決了如此棘手的事。

胡宗憲一臉輕鬆回答道:沒什麼,我只是告訴他們,諭令已經取消,他們不用遷徙了。

於是大家又懵了,遷移是上級的命令,總兵(相當於軍區司令)都沒發話,你怎麼敢信口開河?今天你忽悠過去,過兩天沒準就直接造反了!

然而胡宗憲鎮定地看著驚恐的同僚們,告訴他們:絲毫不必擔心。

事實證明了胡宗憲的預言,很快,上級下達指令,之前的諭令取消,軍隊仍在原地佈防。

準確的人心洞察力、驚人的局勢判斷力,這就是胡宗憲的卓越才能。

可以說,他在前往浙江抗倭之前,他已經像小說裡的主角一樣,從南到北,從政務到軍務,積累了足夠的資歷與能力。翻開他生涯前期的這份履歷,就彷彿冥冥中有一雙大手,為他設計好他抗倭前的道路,不斷的打磨他,直到他可以去承擔起這份偉大的事業。如果不是上天的安排的話,那就是當時的朝中有人在默默的關注他,為他鋪平了道路。

戚繼光的上司――胡宗憲,是怎樣的人?


於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奇才胡宗憲來到了浙江,他將在這裡開創自己的偉大事業。

但是,當胡宗憲作為浙江巡按來到浙江時,他實在是太不起眼,因為當時和他一起來到浙江的還有閩浙總督張經,和浙江巡撫李天寵。

巡撫和巡按雖只有一字之差,品級卻差很遠,胡宗憲是都察院監察御史,奉命巡按浙江,負責監察紀檢事務,他的品級只有七品。而李天寵則是四品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奉命巡撫浙江,負責浙江全省的管理事務,相當於省長。

如果沒有機遇的話,胡宗憲在浙江只會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御史,但是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抓住當時來浙江出差的通政司通政使兼工部右侍郎趙文華想板倒張經、李天寵的機會,與他合作,成功當上了浙江巡撫。

趙文華之所以能板倒張經、李天寵,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他是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來浙江出差,想摻和抗倭事業,作為自己上升的資本,但因為張、李兩人不鳥他,才起了報復兩人的想法。在浙江倍受冷落的趙文華只有胡宗憲願意向他示好,於是與胡宗憲合作,製造了張經案,張、李人頭落地,胡宗憲也如願以償。

在之後的歲月裡,胡宗憲坐鎮東南,提拔戚繼光、俞大猷,求得賢才徐渭為幕僚,誘徐海、擒汪直,大敗倭寇。嘉靖四十一年,經過數年努力,浙江的倭寇為之肅清。然而胡宗憲等來的卻是被削去官職,逮捕入京。

受到嚴黨倒臺的影響,胡宗憲也淪為了階下囚,但嘉靖皇帝對他還算不錯,免職後就放他回家了。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兩年後又被人揭發當初曾假傳聖旨,再度鋃鐺入獄。

在上疏辯解得不到答覆後,一向堅強的胡宗憲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費盡了心思,用盡了氣力,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鬚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了盟約,殺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為了拯救萬民,平息倭亂。

但現在他卻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腐臭的牢房,破爛的囚服,還有遙遙無期的羈押,坐鎮東南的風光一去不返,即使將來出獄,等待他的也只是眾人的唾棄和鄙視。

驕傲的胡宗憲是無法忍受這些的,他寧可捨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

不久之後的一個深夜,五十四歲的胡宗憲選擇了自殺,在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胡宗憲完了,但他的志向並未半途而廢,戚繼光成功地避開了所有糾葛,繼續著自己的抗倭戰爭,不久之後,他和官復原職的俞大猷一起進軍福建,歷經興化、仙遊之戰,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後的五年中,他又窮追猛打,至隆慶元年(1567),為禍中國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歷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戚繼光的上司――胡宗憲,是怎樣的人?


在胡宗憲接受詔令,前往浙江之前,曾立下這樣的誓言:“此去浙江,不平倭寇,不定東南,誓不回京!”而他也用一生來實現這句話。

胡宗憲,他貪狡鑽營,又堅韌無畏。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自始至終,他從未忘記他的初衷,在他的心中,有著報效國家的使命,有著救濟黎民的責任。

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他想報效國家,但國家大權卻掌握在奸黨手裡,於是他和姦黨合作,爬的更高,掌握了更大的權利可以為國家做事;他貪汙受賄,水至清則無魚,用來上下打點。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的結局從他選擇與趙文華合作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但無論如何,他都無愧於朝廷,無愧於百姓,無愧於他的初心。

歷史會記住他,藏在戚繼光榮耀的背後,是胡宗憲的好與壞、是與非。

戚繼光的上司――胡宗憲,是怎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