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首發於西窗記

首先肯定他們都是所在時代的強軍,都有很明顯的個人烙印。

但這屬於一般人的看法,那麼從歷史學角度來看,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

共同點是:” 他們都是國家正規軍已經在戰爭中被摧毀或者被證實無用,國家面臨危機,由地方上或者帝國下級人士獨立建立的新型軍隊。很快力挽狂瀾起到了作用。

我們看看一組數字:

宋朝建立於960年,在169年後的 1129年“岳家軍”成立。

明朝建立於1368年,在191年後的1559年“戚家軍”成立。

清朝建立於1644年,在209年後1853年“湘軍”成立。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我們知道,傳統的中國王朝一般持續300年左右,通常情況在開國時期,國力強大,在軍事上也是開疆拓土的時期,但一般在王朝中期時,在財政和軍事方面通常會出現危機,這是一個坎,其中的一個特徵就是除了少數邊軍外,駐紮在內陸和首都的京軍開始衰敗。

先說宋朝,宋朝開國實行的是“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軍事政策,即集中全國精兵於中央,在邊境等地僅僅駐紮少量禁軍和地方部隊,這種設計是想把軍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以免形成唐朝那種 精兵掌握在各個藩鎮手中,一旦造反,中央軍完全無還手之力的情況。

這種政策確實避免了藩鎮之禍,減少了內戰的可能性,但卻導致宋朝在國防上較弱反映遲緩,到宋朝中期政治腐敗到極點影響到軍事。今天的歷史學家發現,當時的宋朝中央並不掌握自己軍隊的準確數量。

宣和七年,南下侵略的金帥說“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為何不迎戰?

宋官沈琯回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四五十萬這個數字其實也是故意誇大的。一般認為北宋全部的軍隊實際人數不會超過70萬,而且其中大約只有一半人能算得上士兵。

後世說張宗昌是“三不知將軍”,但張是文盲,宋朝皇帝像徽宗就個人來說都是優秀的文人,但他們組成的政府卻一直搞不清軍隊的準確數量。

金國入侵,核心軍力只有12萬,宋軍就在混亂中崩潰,唯一有戰鬥力的西軍幾乎耗盡,岳飛就在這時脫穎而出。

岳飛出身只是普通的農戶家庭,靠自學和冬學自己學習文化知識,同時他還是練武天才,無論槍術還是箭術都能快速掌握。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為謀生,他參加的第一支軍隊是地方組織的“河北敢戰士”是一種地方武裝力量,但很快被遣散,由於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先後跟隨了7個上司,雖然不只一次被一擼到底。但還是穩步上升,最後在1129年岳家軍正式成軍。

一般認為,岳家軍屬於歷史上的異類,屬於不可重複的奇蹟,當時的“中興四將”中,其實劉光世,張俊,劉光世,吳階等人,都過著窮奢奇欲,喝兵血的富豪生活,因為這是那個時代的正常規則。比如劉光世,用8千人回易(全軍5.2萬)。他的士兵只能領到日常口糧的一半。民謠稱“健兒不如乞兒”。

韓世忠部名義上有4萬人,但實際是3萬,吃了一萬人空額。

張俊喜置田產,每年田租收入達60萬石,軍隊號稱“自在軍”,縱暴記錄最多,被民間稱為“其酷無異金賊”/。劉光世駐守淮東時,置田 擇利便膏腴者取之,致民間多失舊業。

中國歷史上無論名將庸將,其實大都是如此,哪怕是衛青霍去病都差不多,“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默認武官貪財並沒什麼,從朝廷到武將到士兵都是這樣。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但岳飛卻是個異類,他在個人才能和個人道德方面算得上獨樹一幟(無論是戚繼光還是曾國藩其實都做不到他那樣)

岳飛遇難後,秦檜派人抄家,發現他家離沒有一件金玉珍寶,卻存有價值9000貫的 布,絹,米麥等物質,顯然是把自己的俸祿換的,準備貼補軍用。確實是“家無勝財”

比如一名幕僚看到他麾下一名士兵,盛冬只穿一件單布衫,就問他:你怨恨嗎?

兵士回答:不恨,別的軍隊裡所得的軍餉都會有減扣,或者所謂換成納襖發下來,自身雖暖,家裡老小卻要凍餓,而宣撫則不是這樣,所得的糧食和錢不會少一分錢發下來,完全由自己支配,我這樣是因為自己家裡負擔重,不是因為上級剋扣,怎麼可能有怨恨?”

岳家軍部眾大都是”四方亡命,樂縱,嗜殺之徒”,岳飛在儘可能善待部下的同時,還要用鐵的手段對這些人進行管理。岳家軍是那個年代軍紀最好的軍隊,踐踏民田,在市場上強買商品,都是“其死無貸”,“取人一錢者必斬”。因此岳家軍行軍途中,鋪張草葦便夜宿民戶之外,百姓請這些子弟兵進屋休息,都沒人敢答應。

岳家軍在泰州護送數十萬百姓撤退江南,號稱二十萬的金國大軍窮追而來,軍中糧草已盡時,豈知友軍劉光世部卻不動如山,不給任何支援,導致糧道斷絕。因此在不得已下,岳飛便下令「刲屍繼廩」,就是刮死人肉充飢,就靠這種極端行為,撐過了危局,將百姓護送回了江南。

軍隊每到一地,岳飛必定率領十幾人騎巡視軍隊,在他嚴格管束下,“凍死不拆屋,餓殺不打虜”的超時代軍隊出現了。


這種超時代的軍紀(後世戚家軍和湘軍都做不到)有什麼好處呢?由於禁止隨意殺戮俘虜,因此原本金兵中的大量漢人俘虜願意加入。不克扣軍餉,讓大量士兵願意加入。

但岳家軍存在的在歷史上是曇花一現,因為軍隊的強大來自紀律性,紀律性則來自岳飛的個人魅力。岳家軍存在只有十來年時間,岳飛死後,宋朝重新派人接管這支部隊,戰鬥力就急劇下滑了。

可以說,岳家軍是靠岳飛的個人魅力存在的。沒有了岳飛,岳家軍只會逐漸沉淪成那個時代一般的部隊。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接下來說戚家軍

明朝軍隊的問題在於,開國建立的軍事制度是模仿元朝的衛所制度,分給軍戶土地以自食其力,從而節約國家財政開支,但這一制度很快開始衰落(實際上元朝也一樣,蒙古軍戶甚至要把兒女賣給漢人商人來換錢生活)。軍官們往往會剝奪軍戶原本的土地,卻讓軍戶繼續服兵役----所以軍戶們當然不願意,-要麼去打工為生,要麼逃亡。

這一問題,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越嚴重(越是富裕地區軍戶越有別的活路),而窮困的邊疆地區,軍戶反倒沒處逃亡。所以明朝在帝國最富裕的江南,軍力反倒是最弱的。

實際上倭寇問題一直貫穿明朝開國到末年,朱元璋非常討厭日本人

倭扇行》:

  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

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

觀天坐井亦何知,斷髮斑衣以為便。

  浮辭嘗雲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辯。

  王無辯,折褲籠松誠難驗。

  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

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

他還因倭寇下過最好玩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但是總的來說。在明朝前期,倭寇不是大問題,

永樂二年,即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出使日本。

主要使命是什麼?《明史·戎馬志》記載,只做了兩件事。

一件,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

二件,“許以貿易”。雙方簽訂《堪合貿易條約》,“堪合”乃明朝朝廷頒發的執照簽證。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當時的日本統治者 足利義滿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並接受了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嚮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

請注意,這是日本立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向中國稱臣,隋煬帝時期日本來使致書“東天皇敬拜西皇帝”激怒隋煬帝。唐朝時日本是朝貢而不稱臣。元朝更為不願稱臣打了兩仗,在明朝這是日本第一次稱臣。

但日本很快反悔,並因為朝貢問題在自相殘殺影響到寧波,爆發了寧波之亂。於是明朝實行了嚴厲海禁,其實就是斷絕和日本的貿易。

但越封鎖,走私利潤空間就越大,最後形成明朝人為主,日本人做打手的走私集團。最後發展到不光是走私,開始直接進攻明朝城鎮,甚至長期佔領像官府一樣介入民間司法。

最有名一次事件,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一批小股倭寇大約70人,一直在南直隸的周邊地區流竄,當他們來到徽州府時,壯丁五百多人竟一觸即潰,絲毫不作抵抗。之後,倭寇轉入旌德縣,典使蔡堯佐領兵一千餘人與之交鋒,竟然還是未能獲勝,於是,倭寇們衝進了縣城南門,在城中縱肆意屠掠。

這群倭寇逐漸逼近南京城,逼得明朝這一副首都關門戒嚴,而南京地區的駐軍幾萬人,最後殲滅這部倭寇時,明朝已經損失了數千人和不少中高級軍官。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出現,戚繼光先祖是朱元璋親兵,家裡是軍事世家,父親是神機營軍官很有操守,他在山東管過軍戶,所以富有管理經驗,到浙江後他發現當地軍戶實在太爛,於是乾脆就想到重新建立一支軍隊。

大家都知道,戚家軍的來源最初是礦工,那原因是礦工比軍戶兇悍嗎?其實不是,當年明月寫過這個,但他不懂軍事說不明白。

現代工業強國一般都是軍事強國,一個原因是構成軍隊主體的工人和農民不同,農民一般都是家庭小規模勞動,所以無紀律無組織,而工人卻不同,需要開機器就必須有紀律有時間觀念,且講求班組間工作配合。甚至還需要懂技術會操作機械。這些和近現代軍隊的需求完全一致。

而古代的礦工也是如此,他們在井下作業是十幾人一個小隊,有領導者,做事要謹慎,習慣冒著生命危險。所以他們打架時也必然是成小隊的講求配合。組織性非常強。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組織性強到什麼地步呢,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到浙江其實就是4個地方的兵員可用,一是處州(麗水),二是義烏,三是台州,四是紹興。

戚繼光評價最好的兵員是處州,其次是義烏,再次是台州溫州,最後是紹興。

處州的礦工有什麼問題呢

在每次作戰前,都要和戚繼光談條件,要求必須知道作戰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

戚繼光用高薪發工資吸引來的戚家軍,也是用這種方式來作戰,戚家軍的鴛鴦陣說起來玄妙,其實你看看礦工小隊其實是一樣的,同樣是十來個人一小隊,用各種武器長短配合作業,不過把武器換了而已。換句話說,戚繼光把礦工武裝了起來,給高薪高獎金讓他們像採礦一樣和倭寇打仗。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1568年,戚家軍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戚繼光被調到明朝九大北方軍區的 薊鎮做總兵,薊鎮靠近北京,曾經屬於全明朝最強的軍區,軍員最高時達到10萬人。

在戚繼光之前,邊軍的士兵來源是就近補充,因為“邊民驍勇,習見胡虜,敢與戰鬥”,但隨著一代代血緣相近,沾親帶故的邊民進入軍隊,原本嚴苛明確的軍法,變得逐漸鬆弛乃至蕩然無存。

在戚繼光之前17年裡,薊鎮軍區換過10任長官,而且這10任居然全部都是獲罪被免。每任長官上臺都是戰戰兢兢憂心於自保,當然無從顧及軍紀,薊鎮的兵力規模和裝備水準在九邊軍鎮中排名前三,而實際戰鬥力恐怕要墊底。

薊鎮邊軍還養成了奇特的軍隊文化:由於十幾年時間沒有接受過軍法管束,甚至已經無人能記得軍法內容。在無事時尚且還能在表面上尊奉長官命令,但一旦有戰事時,對命令卻明目張膽的推託,能躲就躲,能挨就挨。甚至連應對長官的對答都毫無尊敬之意。

“不談軍紀,連軍令都可以不遵守的“軍隊”,即使天天操練又有什麼用?不過是浪費銀兩罷了。”戚繼光說。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戚繼光為了改變這一切,從南方調來3000名親手訓練好的火槍手,做為教導總隊,到來的時候,戚繼光在校場檢閱薊鎮十萬大軍,突然天降大雨,北方士兵們根本不聽命令直接一鬨而散,而三千浙軍則在暴雨中從早上一直到日落一直矗立不動,北方士兵們大為驚訝,從此才開始遵守軍紀。

戚繼光在薊鎮位置上一直坐到1582年(14年)最後因為靠山張居正去世而去職,這14年他把薊鎮新軍變成什麼樣了呢?

他徹底改變了明軍的戰略思想,把一支中世紀的軍隊推進到文藝復興時代

一是 大量使用冷兵器與熱兵器配合,即肉搏步兵,弓箭手,和炮手。三種兵種密切配合,在作戰時,薊州新軍會依附在塹壕和戰車後作戰,這和地球另一端最強的西班牙方陣部隊很相似。

二,他把軍隊戰場紀律的強調推進到一個古代很少見的程度,即不僅僅是平時軍紀,在戰時不遵守命令擅自出擊,哪怕獲得了勝利回來也要受罰。

三,他建立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古代兵書的選兵,練兵辦法:戚繼光指出現在的時代已經和古代不一樣了,在唐朝以前由於戰爭頻繁,很多平民都有軍事經驗,所以不需要那麼注重選兵練兵,而明朝卻不一樣,人民已經習慣了和平,如果照搬古代兵書,已經不能適應現實,所以需要要在 選兵練兵上付出更大的精力。

戚繼光死後他的軍事遺產得到了檢驗,1591年,剛剛開始統一的日本全面入侵朝鮮,在2個月內就從朝鮮半島南部打到北部,並揚言威脅明朝,明朝在爭論後出兵,第一次援朝的軍隊中,就有戚繼光創制的 薊州新軍,即戚家軍。

戚家軍在攻取日軍把守的平壤城時首先破城,在眾多明軍中讓朝鮮君臣印象深刻。

朝鮮官史《宣祖實錄》中記載:3400名明軍在朝鮮君臣面前進行實兵軍事演習,表演從聽令,行營,夜營出奇,圍剿獲功到奏捷等步驟,並表演了各項武器用法。朝鮮國王感嘆:天朝的軍陣居然嚴整如此。

相應的朝鮮軍士也表演了劍術和站在馬上,及倒立在馬上的騎術,而朝鮮國王卻不客氣的說:“我國陣法有同兒戲。”

朝鮮君臣在當時決定,直接以明軍南方新軍為樣板,以戚繼光留下的“紀效新書”為教材,並留用了上百名明軍基層軍官作為教官。重新改造朝鮮軍隊。雖然限於國力和傳統束縛,朝鮮新軍的規模從未超過兩萬,但是確實帶來了朝鮮軍事力量的提高。紀效新書在朝鮮軍事的影響一直持續了200年,一直到甲午戰爭前夕,才被另一箇中國人袁世凱取代。

總的來說,戚繼光本人和岳飛相比不那麼完美,他熟悉官場規則,也行賄,比如派精銳火槍手充當張居正的衛隊,送海狗壯陽藥給張居正等等,但戚家軍對中國的影響卻比岳家軍持久得多,這大概是因為他引入了一套不同於古代兵法的新軍事制度,從選兵,訓練,作戰思想都實現了一場軍事革命,把中國軍事從中世紀水準提升到文藝復興時代。直到200年後的湘軍,其實也沒有超越。

沒有戚繼光,戚家軍仍然能憑藉領先於那個時代的軍事制度持續下去,哪怕戚家軍最後在渾河之戰中被消滅,但戚家軍的軍事制度仍然持續到200年以後。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接下來我們講湘軍

湘軍的建立,是曾國藩根據紀效新書的選兵,練兵法而創的,當然也加入了自己的東西,比如戚繼光是選擇 礦工為兵員來加強士兵的組織性,而清朝是禁止開礦的,所以沒有大規模礦業,也沒有那麼多礦工,曾國藩採取了一種新方法。

他的軍隊組織方法其實現代人很熟悉,類似傳銷,就是從熟人開始發展,比如曾國藩找了自己的5個朋友,讓這5個朋友做營官,然後讓營官們去找5個百長,5個百長再去找50個十人長,這樣每一級都有很熟悉的關係,這是把“任人唯親”做到極點了,在清末時期至少比那個時代的軍隊強大。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代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是綠營,即漢族軍隊,大約有80萬人,清朝為了預防漢人造反,刻意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假設你當上了綠營總兵,你會發現你的官職地不是武漢,而是北京,而你卻不需要真的去北京上任,而是隨著兵部的安排四處搬遷,到你手上的士兵基本你都不認識。

所以我們看湘軍在這點上和綠營完全是兩個極端,綠營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而湘軍則是兵和將本來就是熟人,也許將就是地主公子,兵就是下面的佃農,已經有幾代的關係了。

湘軍其實非常類似今天的民工隊,民工隊的組成,總是一個鄉村裡很牛很有號召力的人,接到了工程以後,就去老家招人,然後這批人都跟著他在外地做工,過去幾十年我們中國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都是這批農民工造出來的,可見這方法其實有用。

有趣的是,不僅僅是農民工會被欠餉,連湘軍也一樣,湘軍的大部分軍費,清政府不能負擔,需要曾國藩自己想辦法,曾國藩想辦法在地方上開徵了新稅,即“厘金”,即在日用百貨的通行,銷售中全部徵稅,因為一開始只徵收1/100而得名,但這樣還是解決不了全部軍費。

所以湘軍是被准許搶劫的,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其實爆發過很多醜聞,比如最後攻取南京時,造成了幾十萬平民的死亡,據當時的記錄說,有力氣幫湘軍背擔子的可以活命,老人和女人則被殺死,最後湘軍沒有一分錢交給清朝中央。

我們說,軍隊的強大,除了紀律,武器,訓練,後勤以外,其實還有一件東西,就是精神,在今天叫思想教育,解決的是軍隊為何而戰的問題,所以今天西方國家軍隊有牧師,我們軍隊裡有政委,岳家軍的精神來自於岳飛本人,他的赤膽忠心以及“打回老家去”感動了部眾,戚繼光的軍事教育很樸素“兵是殺賊的東西,你拿了百姓的血汗錢,不為百姓賣命,就像養狗不能看家一樣。”

而湘軍的精神是什麼呢?

湘軍的精神是“守護儒家傳統,守住被太平天國破壞的孔孟之學和上下秩序”但這些只是針對於他的軍官階級,對下層士兵則完全是用錢來拉攏,所以湘軍組織性不強,每打幾年,就有一批人賺夠了錢退出,和今天農民工每年的更替一樣。

由於和戚家軍及岳家軍不同的是,湘軍更像是一隻僱傭軍,所以他的戰術偏保守,以減少本方傷亡為主要目的,移動緩慢,步步為營,曾國藩號稱“結硬寨,打呆仗”。就是每天行軍只有十幾公里,然後早早安營紮寨,等著敵人來攻。

湘軍的武器裝備和 戚家軍時代也變化很小,雖然已經過了200年,但打法還是冷兵器結合,不同於同時代西方已經全火器化的軍隊。

如果失去了岳飛,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所創造的軍隊還會強大嗎?

湘軍的後繼者淮軍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湘軍的上述模式,不過強的地方是李鴻章通過和上海洋人的接觸,全面引進了西方武器,引進了某些西方軍事訓練。

但他同樣也繼承了湘軍的問題:本質上士兵是為錢而戰的僱用軍,而軍官階層老化喪失了理想,淮軍本質上是一支擁有19世紀武器的17世紀軍隊。最後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暴露出與19世紀列強的差距。

最後總結一句話,沒有曾國藩,湘軍不會存在,只能打散重編,不僅僅是曾國藩本人,曾國藩部下的各營官,隊官也是如此,因為下級的忠誠僅僅只對上一級軍官。如果沒有了上一級軍官,下級就無法指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