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軍事醫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其發展和現狀都取決於社會的、軍事的、醫學的各種因素,更取決於當時社會的經濟形態、生產力狀況和該時代的戰爭特點,如兵器的使用、戰爭的性質、兵制的建立、軍事思想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等。軍醫及軍醫制度是軍隊戰鬥力得以恢復和延續的重要保證。

古代戰爭曠日持久,大規模的戰鬥減員和隨時發生的疾病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人是戰爭的主體,人的健康與否直接決定軍隊的戰鬥力強弱。古代早就認識到士卒健康與戰事結果的密切聯繫,因此注重士卒健康和傷病士卒的撫卹、救護,圍繞傷病士卒的救護實施了一系列醫療保障措施,為保障戰爭的勝利、鼓舞士氣、贏得軍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軍醫制度的起源

軍醫制度是為軍隊和戰爭服務,伴隨軍隊和戰爭的產生而產生的。雖然目前的史料對奴隸社會的軍事醫學活動記載很少,但是我們從周代官方的醫生分類中,可以尋找到最早的軍醫源頭。周代的官方醫生分為四種,其中的"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刮殺之齊"。"瘍"即"傷","瘍醫"相當於外科醫生,他的治療方向是創傷、骨折傷,以及由損傷引起的腫瘍或潰瘍。這些傷勢多源於戰傷,所以周代的瘍醫可以看作是古代最早的軍醫。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的戰爭十分頻繁。為了戰爭的勝利,很多君主都很重視士兵的健康,"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予其醫藥,給其麋粥,與之同食"。作戰時常將重傷士兵安置在專門的房舍中進行療養,並派人照料,每日賜予酒 2 升,肉 2 斤給傷員補充營養。傷員病癒後,主治的醫生要及時造冊上報,讓其歸隊。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所著的《司馬法·仁本篇》中就說過:"敵若傷之,醫藥歸之。軍人被創,即給醫藥,使謹視之;醫不即視,鞭之"

。也就是說,如果醫護人員不盡職責治療,貽誤傷病員的治療,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西漢時期,駐守邊疆的邊防軍中也設置有軍醫。出土的居延竹簡中,多次提到了邊防軍中的軍府醫、醫吏、醫卒等軍事醫療機構和人員,在居延烽燧中也發現了不少與軍醫有關的遺物,證明漢代的軍醫已初具醫院的雛形,軍醫的工作也已開始出現了不同的分工。

明確記載的軍醫機構始於唐初所設的"天策上將府",主持醫藥事務的官員為功曹及參軍事。《舊唐書》記載:"武德四年,太宗平洛陽後,又置天策上將府官員。功曹、參軍事二人,掌官員假使、儀式、醫藥、選舉、考課、祿恤、鋪設等事"。從這時開始,中央的醫療機構太醫署也開始承擔部分軍隊醫療工作,如唐肅宗時,"鳳翔軍中疾患,難得醫藥",唐肅宗令太醫署選差醫生趕赴軍中診治,所需費用由中央財政負責。這些赴軍中診治軍士的太醫署醫生被稱為"軍醫",這也是"軍醫"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之中。

到了宋朝,駐屯軍與邊防的軍都有太醫局指派的駐泊醫官,自宋太祖"建隆以來,邊境屯帥,多遣醫官、醫學隨行,三年一代"。北宋末年,設立了地方性質的軍醫院———"醫藥院",收容在對抗金兵時負傷的傷病員。這是軍醫制度方面的一個創舉,以宋代設立軍事"醫藥院"為分水嶺,古代軍事醫療開始從一般醫事中分離出來,逐步走向專業化。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航海軍醫的出現,是明代軍事醫學發展的一件大事。在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過程中,在對抗沿海倭寇的滋擾中,在鄭和下西洋的大手筆中,催生了航海軍醫誕生。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27 670名隨行人員中,醫官、醫士佔到了180名,平均每隻船平有醫官醫士3人,與船員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150左右。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軍醫制度發展的頂峰時期,政府規定了較為明確的士兵和醫生之間的比例,這是軍醫制度的又一大發展。

軍醫治病的具體規定

戰爭是殘酷的。從原始的石質武器到青銅武器,再發展到鐵質武器,最後出現火器,使得軍人在戰場上受傷的概率越來越大,受傷的種類也逐漸增多,醫療手段趨向多樣化,對於醫療的要求也逐步提升,醫療過程的操作、醫療後果、患者治癒數都做了進一步規定。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1.對傷病士卒的施救

開闢專門場所安置傷病者、及時派遣醫官救治、派出專人照料、提供糧藥補給是救治戰場傷員的四大要素,這一切在唐宋之後都已形成比較完整的制度。《宋律》便有過規定:"一軍前若有病患軍人,隨令高手醫工對證用藥看治,各奕選差好人服侍。仍仰本奕額設貢領官,不妨本職,專一司病,看治病軍,將養復元,方許輪番當差使,逐施具數開本奕,若考校時,驗病死軍人多寡,定奪司病官責罰施行。"

戰爭中,除了向一線派遣軍醫開展戰場救治外,當出現大規模傷病時,還運用國家醫療資源,派遣太醫局太醫擔任軍隊中的醫療工作,並對救治工作登記造冊,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古代軍醫在傷兵士卒救治方面的成就。

2.傷病士卒的運送

古代對傷病士卒的運轉,包括運轉傷員的工具,傷病員的護理,旅費、糧食等的發放都有詳細的規定。《漢書》記載:"令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也就是說,戰士受傷後,用輦和車將他們從前線運送到後方治療。這些搶救下來的傷員,視其情況決定是隨營醫治還是交由當地政府醫療。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檢傷分類"和"階梯治療"的措施。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3.軍醫的訓練

由於軍隊醫生數量總體有限,所以不少將領在衛所中設立醫學部門,培養軍醫解決部隊醫療問題。他們多把通醫術的普通醫生或者有志於軍醫的人員,集中起來培養成為軍隊服務的醫生。具體做法是選拔民間精通醫術之人或者軍隊中的老軍醫,採取幫帶形式,互相幫學,逐步培養出軍事醫療人才,形成戰爭時後方的強有力保障機構。

4.軍隊防疫工作

疾疫對於人生命的威脅往往超過戰爭。戰爭中軍人們風餐露宿,或者受傷感染,很容易發生各種疾疫,這是戰爭的通病。

宋代在疫病流行或戰時,由太醫院配發時症藥物及戰救藥品,如痧藥平安丹、回生第一仙丹及如意拔毒散等藥物到戰士手中。在疾疫大流行時,朝廷也派員往軍中施藥。如永樂九年陝西軍中大疫,明朝便責令陝西布政司撥醫調治;嘉靖廿四年,大同軍中大疫,嘉靖便命錦衣衛千戶會同太醫,到宣府、大同、山西等邊關衛所,施藥解救。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行軍過程中如果遇到士兵患病死亡的情況,一般都會由"本隊伍掘墓瘞之,仍立標記。哨將率頭目,以隨帶飲食奠之",防止疫病擴散。等到戰爭結束後再來取回。

5.戰傷搶救規定

"軍不可一日無帥"。將帥對戰爭勝負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在戰場受傷後,可以享受特殊的醫療救護待遇。根據《東華錄》的記載,清朝一般高級將領負傷或患病時,如軍情緊急或病勢較輕,則派御醫或醫官前往,令其在營調治,或至附近城市與省城就醫,籍資坐鎮;如病情嚴重,則給假返里,或回京調治。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士兵在戰鬥中出現傷亡,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夠依靠士兵之間相互救治。因為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手無縛雞之力的醫生衝到陣前搶救傷員基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實際上古代有很多戰場上的重傷員因失去搶救時機而死於戰場,能搶救下來的大多是輕傷員。因此《練兵實紀》曾規定"陣上血戰之時,遇有我兵戰傷,就聽在地,勿令呻吟,吾兵只管向前。便是父子有傷,你只管向前殺去,殺了賊便可收拾調理"。

明代的軍醫制度

明代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以及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軍醫制度已經出現了很大的進步。以明代為模板,可以更好的認識古代的軍醫制度,並加以借鑑。

明代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軍隊主要有京軍和地方衛所軍。明代京軍的數量十分龐大,一般維持在二十萬以上。京軍中的醫官、醫士均由太醫院派遣,根據洪武四年的統計,京師三大營的兵士為二十萬,配備的軍醫只有12人,平均每17300人才有1名醫官。京軍中軍醫和士兵的比例很小的原因是,京軍距離太醫院並不遠,醫療資源比較充足,不用大量配置固定名額的軍醫。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明代的地方軍隊主要是衛所軍。明成祖時,有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衛四百九十三,獨立的守禦屯田群牧千戶所三百五十九 。按編制計算,衛所軍在滿員情況下大約保持在二百六七十萬左右。

《明史》記載:"邊關衛所及人聚處,各設醫生、醫士或醫官,俱由太醫院試遣。歲終,會察其功過而殿最之,以憑黜陟。"按照史料記載,明代衛所軍中,每五千名軍人中只有醫士一至三名,這個數量是極其不夠的。因此明朝史料中,衛所軍中患病但無醫生治療,請求太醫院派遣醫士攜帶藥物前往治療的記載比比皆是。這也是正統十年五月,延安衛所軍士數萬人患病後,因無醫無藥,只能坐以待斃的原因。

明代士兵患病採取的是逐級申報制度,"凡軍士有疾病,同夥房即報本管隊總;隊總報旗總;同到歇處驗過,即報百總"。為了不延誤最佳救治時間,百總可以不用上報"該管把總"和"千總",而直接上報主將。並且在報備的過程中,"不論大小衙門,啟閉冗暇,即時投入。如有把門人阻攔,及將官施行遲誤者,罪坐所由。報病遲過一日者,罪在報遲之官;若因遲報致病兵身 者,究其遲誤之人以軍法。"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明朝的士兵在戰鬥中受傷後,軍醫會根據受傷情況進行等級評定,區別治療。凡弓箭傷系致命處或者被中三箭以上為一等,傷在手足間為二等,再輕者為三等,再輕者四等。這可能是中國軍史上最早的戰傷等級評定標準。

士兵如果因為負傷或者殘疾失去了繼續從軍資格的,可以以殘疾退伍。相比唐宋之前那些殘疾士兵回鄉後生活無著的窘境,明朝在這方面還是有點人道主義精神的。明太祖不但設立近似兵站醫院的"安樂堂",作為殘疾士兵的憩息療養之所,還曾下詔:"軍士戰鬥傷殘,難備行伍,可於宮牆外造舍以居之,晝則治生,夜則巡警",專門建造營房以居住殘廢傷兵,由國家給糧贍養,給了他們一個歸宿。當然,明代中後期由於官僚腐朽,辦理不善,這項措施大多有名無實,這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初衷了。

細說古代軍醫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獲得更大勝利

總結

一支成功的軍隊必然有一套健全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古代凡能重視軍事醫療事業的統治者,都能比較關注士卒健康狀況,讓將士們受到儘可能的關懷,增長軍隊士氣,才會在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運用國家行為,設置專門機構,聚攏傷病殘軍人到各個養濟院集中調養,都表明了朝廷的政策和姿態,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政府對傷殘士兵的關懷,也是統治階級穩定軍心、凝結民心的重要舉措。對傷殘士兵的關懷是中國軍隊的優良傳統,對於當今提高軍隊衛勤保障能力仍具有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