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如果你想問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會說他是一個以自己的小財產過著滿足生活的人。身為一個學者,他以追求真相為他學習的唯一目標,你可以在他的著作裡發現這點,任何有關他的事物都寫在他的著作裡了,也都比本墓誌銘對他的讚美還要真實......」

這是寫在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墓誌銘上的一段話。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約翰·洛克畫像

我們人類至今,仍然受惠於洛克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經濟上,我們所珍視的財產權;政治上,我們所提倡的政教分離;教育上,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式,這些都受洛克的深遠影響,如今都已成為人類現代化觀念上的基石。

也許,影響我們的總是這樣的兩種人,一種我們每天都在唸叨,在膜拜,在紀念,殊不知,他們帶來的戰爭和不幸卻比他們帶來的福利更多。另一種人,我們在享受他的思想果實之際,卻幾乎想不起他。

顯然,洛克就屬於後者。


01.

信仰屬於你的宗教

今天我們都接受了這樣一個觀念,政治和宗教是兩回事,兩者不應該互相干涉。雖然有些國家,尤其中東地區,還存在宗教支配政治的現象。但全世界主流形態是宗教已經淡出了我們的政治生活,教會不會因為我們背時的言論,而對我們施以火刑。另一方面,儘管總還有一些國家,存在著用政治干預信仰的情況,但政府不應該干擾我們的信仰,也為全世界的主流認識。

宗教與政治分離,這作為一種文明觀念,已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世界各宗教分佈圖


從這一點上講,我們就要感謝洛克,因為這是他的第一個貢獻,也是他的思想起點。

在洛克的時代,英國的宗教並不安寧。文藝復興時期,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加爾文(Jean Calvin)的改革,已經讓獨大的天主教分化為數個宗教改革的新教教派。英國國教則乾脆脫離了天主教的管制。

宗教與宗教的戰爭雖沒有中世紀時水火不容,卻仍在社會的各階層之間產生不同形態的鬥爭。英國國教出現以後,來自歐洲大陸的天主教依然試圖滲透英國,而英國的民眾在宗教改革後,有一部分民眾仍然更向往天主教。

在英國國教內天主教殘餘的攻擊下,一個新的教派出現了——清教。洛克就曾經是一名清教徒。

正如文章開頭的視頻所言,宗教衝突亟待解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政府的力量管制宗教,扭轉多年以來宗教領導國家、指導政府的局面。

英國人應該怎麼辦呢?繼續讓宗教引領政府,還是讓政府管理宗教?前者容易導致中世紀的緊張局面,燒死異端,禁止人們的言論與思考;後者則會使得政府高於宗教,以自己的目的加之於宗教,進而實行專制統治。

這引起了洛克的思考。

他沒有像那些極端的清教徒一樣,停留於宗教的紛爭,也沒有反叛清教,轉而投身天主教。洛克更為溫和,也更睿智,他選擇了另一條路,通向了「宗教寬容」的思想。

在英國,對宗教的寬容傾向在一百年前已經出現,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在其《烏托邦》中就描繪了各種宗教愉快相處的景象:

「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儀式,可在每人家中舉行。所以教堂中沒有神像,個人可自由去體會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歡哪一種最虔敬的方式。」

只不過,在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中,唯一的神還是佔據中心地位的,宗教的不同只不過是對唯一的神的信仰方式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莫爾的想法還停留在想象之中。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托馬斯·莫爾《烏托邦》中的地圖

洛克要做的,是把它變成現實,找到其理論的基礎。

政府和宗教的關係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呢?

要知道政府和宗教的關係,就首先要在兩者之間劃下一道線,這道線可以規範二者的職責。他說:

「必須嚴格區分公民政府的事務與宗教事務,並正確規定二者之間的界限。」

於是我們就得以看到,在《論寬容》中,洛克闡釋出了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在於使人們幸福和安全,它是針對人的自然權利而存在的,是公共的。而宗教卻訴諸於人們的理性選擇,是人們頭腦中的事情,是私人的。

洛克區分了政治和宗教,政治不能管理人們頭腦中的東西,宗教對於人來說是自由的,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政府管不著。同時,洛克提出支持宗教寬容的三點理由:

◆因為世俗的法官、國家和民眾自身,都無法可靠地評估相互牴觸的宗教觀點所主張的真理。

◆即使他們可以評估,強制推行唯一的「真正宗教」是行不通的,因為你無法用暴力去強制人們的信仰。

◆比起宗教多元,強制宗教同一會導致更多的社會混亂。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學者之爭》(Vies des savants illustres)一書中的插圖,描繪了希臘化時期古埃及的女哲學家希帕蒂婭(Hypatia)遭到宗教迫害的事件,這位卓越的女性天文學家、數學家、哲學家,最後被凌辱虐待致死。

與此同時,政府是為了維持人們的安全才存在的,而宗教的目的是保障人的靈魂的安全,它們在目的上是截然不同的。

為了保持安全,政府需要有武力,而為了保障靈魂救贖,宗教需要傳教。兩者之間的互相干預,都會成為悲劇。可如果它們互不干預,又總會有一方佔上風,從而接管另一方的基本權利。

於是,洛克認為,從法律上可以規定宗教與政府的一些相牴牾的地方。比如,當宗教的一些習俗影響到政府的規劃的時候,政府應該管制宗教。在這些問題上,不服從政府的宗教,勢必會反抗政府,這時政府就有維持和平的權利。

洛克的宗教思想,很快就變成了現實。1791年,美國通過《憲法第一修正案》,裡面規定:

「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 )

這條修正案禁止美國國會制定任何法律來確立國教,以免妨礙宗教自由。這也被看做是政教分離的最經典的範例。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圖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制憲會議。1787年在費城舉辦的制憲會議,本來是為了修改《邦聯條例》,結果卻誕生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感謝洛克,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宗教和政治的分離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更文明、更自由的空間。一個人不應該因為信仰上的選擇,而遭受政治迫害。這樣的精神靈光,一直閃耀在人類的天空之上。


02.

選擇屬於你的政府

思想史上,光是提出並論證宗教寬容的合理性就足以名垂青史。洛克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提出這樣的思想,還在於他接二連三地提出有同樣分量的思想。

洛克在思考宗教寬容時,考慮到政府的職責。這就引發了一系列追問,誰應該統治我們?政府的合法性基礎是怎麼來的?

在今天,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服務於它的人民,領導人是被選舉出來的,君主專制和政教合一已經過時,可在洛克的時代,政府的職責還完全沒有明確起來,君主專制還是一種普遍現象。

對於君主的權威,人們通常都認為,它來自於上帝。洛克的前輩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出一個與之不同的觀點。

霍布斯認為,在強大的政府出現之前,人類社會處於一種黑暗的自然狀態,人們「孤獨、貧窮、齷齪、粗暴又短命」,經歷著所有恐怖殘忍之事,人們被迫和所有人戰爭,整日處於一種恐懼和血腥中。

而君主之所以能夠實施統治,是因為他們能夠結束這樣的狀態。作為臣民,就甭想君主能夠保障宗教自由或人的權利了。

對於洛克而言,在政府產生之前,的確存在著一種自然狀態,在《政府論》中,洛克這樣寫到:

「那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他們在自然法的範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而無須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於任何人的意志。」

但在洛克的構想中,自然狀態多半是相安無事的,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才會出現戰爭狀態,也就是霍布斯所說的那種情況。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圖為斬首查理一世的執行令,這些在執行令上簽字的人在1660年復辟之後遭到報復,被定罪為「弒君者」。


但是,現實並不是像想象中的自然狀態那樣平靜和穩定。在現實中,人們隨時可能去剝奪另一部分人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財產。因此,在洛克看來,這個時候才需要一個政府。

「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於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並授以權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準則,以保衛社會一切成員的財產,限制社會各部分和各成員的權力並調節他們之間的統轄權。」

政府要保障人們的基本權利,同時也要提醒人們不要去剝奪其他人的基本權利。

在人們都不互相剝奪和傷害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自由。在人們都不互相佔有他人的私有財產的基礎上,才有私有財產。在這一點上,洛克認為私有財產是先於政府和法律而存在的。

那麼,假設政府危及到這些財產怎麼辦呢?洛克談到:

「所以當立法者們圖謀奪取和破壞人民的財產或貶低他們的地位使其處於專斷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立法者們就使自己與人民處於戰爭狀態,人民因此就無須再予服從,而只有尋求上帝給予人們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

也就是說,假如政府以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的名義實行統治,卻以此來變本加厲地剝奪人民的權利時,人們應該推翻這個政府,不管從什麼形式上。而想要推翻一個這樣的政權,首先就要保障公民享有推翻政權的能力,也就需要公民掌握一定的武器。

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的政府,在政府違背了初衷之時,也就有權解除它。

洛克的這一構想,也被美國人民寫進了權利法案中。在《憲法第二修正案》中,這樣規定:

「紀律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予以侵犯。」

(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手抄副本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能夠使政府的獨斷專行能被規避,那就是分權。這一思想也是洛克率先提出來的。在洛克的《政府論》中提出權力至少要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三部分,這已經和後來的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三權分立思想非常接近了。

我們有什麼權利是應該保留而不被強力奪走的?我們該選擇什麼樣政府?如何限制政府的權力?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作為後輩已經非常熟悉,已經變成了常識。這一切或許都要歸功於洛克至關重要的開創性思考。


03.

教育你的孩子

我們能不能自由的信仰?我們如何選擇政府?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了,如何讓這個成果付諸實現呢?這個問題困擾了太多知識分子。因為這就牽扯到了第三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後代?

在寫作《政府論》同時的1684年,英國薩莫塞特郡的愛德華·克拉克(Edward Clark)找到洛克,向他請教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小愛德華。

洛克為此寫了他的著作《教育漫話》的雛形。近十年之後,克拉克鼓勵洛克將此書出版,認為它必能給後人帶來福祉。洛克這時顯露出了羞澀,他認為這部著作不該拿出來公之於眾。

最後,他將這部書匿名發表,這在洛克的人生中還不是第一次,當年的《論寬容》其實也是這樣發表的。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教育漫話》 作者: 約翰·洛克 譯者: 楊漢麟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作為一個老單身漢,洛克並沒有孩子,也更沒教育過孩子。如何教育孩子這件事本應和洛克完全無關,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會寫出一本關於教育的書。

在《教育漫話》的一開篇,洛克便將對兒童教育的意義下了一個判斷:

「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

洛克的教育理念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也即「白板說」,這不僅在教育觀念上重要,在心理學上也是重要觀念,不管同意與否,都對後世形成了重大影響。在他的另一本經典之作《人類理解論》中,洛克反對了前人關於人類心靈印記的說法,在他看來,我們人類的心靈不帶任何印記,我們的知識都是後天通過經驗習得的:

「我們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紙似的,沒有一切標記,沒有一切觀念,那麼它如何又有了那些觀念呢?……我可以用一句話答覆說,它們都是從『經驗』來的。」

若人的知識乃後天通過教育習得,那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後代首先擁有什麼樣的觀念呢?

在洛克的宗教觀點和政府觀點上,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解答。在政府觀點上,洛克認為人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自然權利得以實現,這樣就需要有一個自己滿意的政府,並且能夠理解自己的天然的權利。

而在宗教觀點上,洛克劃歸了人的理性的天地,這樣的理性應該自由地選擇自己靈魂的救贖方式,這是對精神幸福的追求。也就是說,現實生活需要幸福,精神也需要幸福。

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洛克對於教育的觀點。

在《教育漫話》一書中,洛克將孩子當成一張白紙,父母給予他們的任何東西,都會逐漸發展成孩子的性格。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也是孩子性格的來源。

既然世界是經驗到的,知識是依靠經驗達成的,那麼作為提供經驗的父母,就有了自主塑造孩子的能力。給孩子看什麼樣的東西,這對他未來的生長和理性的形成都至關重要。

在這一點上,洛克建議父母不要讓女僕告訴孩子晚上有妖怪出沒,因為這樣會給兒童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這陰影會一直伴隨他成長。這樣的理論讓我們不禁想起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基礎,不錯,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也一定程度上受惠於洛克。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洛克從威斯敏斯特中學畢業後就來到這裡學習。這所學校在洛克的年代是著名的神學學校,電影《哈利·波特》就在這裡取景。

另外,洛克由於自己的醫學研究背景,提出要關注兒童的身體發展。這並不是說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去適應環境,他特別說,不論冬天還是夏天,都不應該給孩子穿得過多或過少。

除了身體和性格,他也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德性的形成和掌握技能的必要。關於德性,洛克認為父母不應該以獎懲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樣培養的是孩子的感覺主義而不是理性。

他認為,這樣的一種「奴隸的紀律」培養出的是「奴隸的性情」。而關於技能,洛克關注對兒童愛和尊重,交流和實用技術的培養。

在他的思想中,兒童不應學習過多使他們更個人化的學科,比如詩歌和音樂,也不需要學習過分枯燥無用的技能,比如拉丁語、古希臘語。

最重要的是,一個兒童能不能在成人之後與他人接觸,與社會接觸,懷著怎樣的態度,為此他認為應該讓兒童接觸和社會職能有關的使用的學科,還有前沿的科學知識。

在這樣的一套教育下,孩子不可能太差。畢竟他的童年幸福,加之身體、性格的健康和社會技能的掌握,都讓他更好地與社會相處,與自己相處。

因此,這個由單身漢洛克寫出的《教育漫話》一改過去教條化的神學教育,發展出了現代教育的雛形。

洛克的經驗雖然不來源於直接的教育經驗,可卻比那些經驗更加可靠。它來源於洛克對人性本身的研究,還有對人之所以為人,人該追求什麼的思考。在瞭解人性以及人性的追求目標之後,達到目標的手段自然也就不成問題了。


04.

我們仍受惠於洛克

今天的我們,不得不說,仍受惠於洛克的這些貢獻。

洛克的哲學思想引起了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等等觀念的形成,他啟發了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等學科,這些學科沿著他開闢的道路,發展出了現代社會的各個系統。造就了今天人類文明的基本秩序。

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洛克並沒有生活在一個現代的世界中。在他的世界裡,宗教還佔據著統治地位,君主制還不斷通過復辟來統治人民,大多數的孩子早早就被送到社會中去工作,或是到大學去學神學和詩歌。

人們因為信仰的不同而發起戰爭,互相詆譭和咒罵,君主則靠宗教的力量擺弄人民的意志,鞏固自己的權力。人們不關注兒童的成長,兒童還只是被當作成年人的不成熟狀態。

洛克在這個時代做的一切,起初都不能被理解,他在去世之時都沒有看到自己政治理想、宗教理想和教育理想付諸實現。這對他個人來說也許有點殘忍,可對整個人類來說,洛克的出現是一個巨大的幸運。

在他的貢獻中,宗教的寬容讓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信仰,政府對宗教的寬容態度已經成為一種常識,違背這種態度,則會受到責罵和譏諷。

政治上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也成為了常態,分權制衡成為了民主的基本保障,是世界的主流體制。

同樣,在教育上我們仍然秉持著洛克的教導,對兒童身體、精神、德性和技能的培養各自發展成了學科。大學教育從未如今天這樣重要。

可是,從另一個意義上看,洛克的這三個巨大的貢獻還遠遠沒有完全在這個星球上得以實現。

還有很多國家仍處在宗教戰爭之中,有的國家政權完全由宗教把持,中東地區的長期戰爭都是這樣的原因;

在政治上也是這樣,人們私有財產的保障還遠沒有達到洛克的期待,法治的程度在大多數地區還較低;

在教育上就更是不足,甚至絕大多數的孩子還沒有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只是在許多會被洛克認為是「無用」的學科上度過他人生中的一段時間罷了。

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雕塑《約翰·洛克》與英國名人神殿


當我們重新回看洛克的貢獻,他給我們過上更加寬容、自由、平等的生活以方向,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參照。

當我們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信仰,選出符合我們意願的政府,還有當我們被關懷和被愛,身心健康地學習和生活時,也許都該說一句:感謝世界上出現過洛克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