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为什么现在中国需要心学?

为什么现在中国需要阳明思想?


王阳明有个“拔本塞源论”,其中一段讨论明代社会当时所碰到的困难,我觉得那一段和我们现在的困难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现在社会的动力极大,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但是如果按照医学的讲法,我们现在的气不是很顺,如果调理得不好的话,很多动力会变成暴戾,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充满暴戾之气。另外在商业大潮之下,物质主义或者商业主义盛行,比较肤浅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太强,所以我们这个社会里年轻人的理想性不够,特立独行之士不多。我觉得阳明心学相当于我们的强心针,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往前走的这一批人来说,阳明学是我们急需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之源。从这个角度来讲,阳明学现在的时机是最成熟的。中国有动力,但是如果这种无比强大的动力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的引导,它就会被浪费,要么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么就是过分的物质主义,过分的现实主义,或是过分的人类中心、自我中心的思想。


问: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们会重视阳明学,今天的中国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答:很难说具备条件,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极为需要阳明学,特别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行合一”,另外一个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这种人类宇宙综合体的思维,也可以称为“天人合一”。

问:知行合一是阳明学最主要的观点之一,它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答:从希腊哲学开始,人们就常常把知和行当做两块,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在哲学上,人们一般认为理论的探讨有突出价值,而实践的价值不大。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则是把这个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把理论和实践分开的思维方式彻底打破。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说,人类不只是要了解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

根据阳明的论述,知和行是同一的,因为它们扎根在同一个“本体”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实际上,这个提法并不太好理解。他最好的学生徐爱也曾经提问说:“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阳明回答说,你所说的知和行“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接着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由此类推,只有实际上已经行孝的人才能说知孝。同样,只有尝过苦味的人才知道什么是苦。

事实上,为了使他的知行合一观开花结果,阳明又耗费了十年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历尽“百死千难”。知行合一观作为阳明内心经验的凝结,即使在初步阐述的时候,也是对朱熹难题的辉煌解答。有了这个新观点,阳明踏上了他的新旅程,终于成为孔孟之道最伟大的模范教师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