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遠比明朝強大,清內閣制優勢是什麼?現代公司制度效仿明清內閣構架合理嗎?

萬里之外AkLzz


首先,明朝國土。,最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是個虛數,實際上過半面積只是勢力範圍。清朝最大面積達1350萬平方公里,卻是實數,雍正王朝的改土歸流,目的就是把勢力範圍,納入中央管理,變成實實在在的國土。

清承明制,實行的是內閣制,這個內閣不是君主立憲的內閣制,內閣實際上是皇帝的秘書處。這種制度的優點是權力高度集中皇帝,但懂事長兼總經理,這個人就必須十分能幹勤幹。清帝勤勉,但也不能全是康雍乾之才,尚可維之。明帝皆懶而無能,所以國土日消月削。


安平144796971


縱觀清朝的歷史,內閣真正起作用的時間非常短,雖然清朝內閣在順治、康熙時期確立制度,但雍正皇帝在1729年以西北用兵保密為理由建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設立首席軍機大臣、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獲得清政府實際權力,一直到1911年再改成內閣制,軍機處的權才消除,不過1912年清朝就滅亡了。

清朝內閣的那點事。

一、血緣關係組成的議政王大臣制度。

後金時期,當時起作用的是“議政王大會制度”,後金的皇帝都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譬如皇太極、順治皇帝的地位大都是經過議政王大臣表決決定的。隨著後金的不斷髮展,議政王大臣制度越來越不適合清政府的發展。

議政王大臣制度最可靠的一點是由血緣關係為紐帶組成。清軍入關之後,單純依靠血緣關係管理偌大的中國已經非常不現實,而且政治基礎也不穩固。(《雍正王朝》中所謂的“八王議政”劇照,實際上是清朝早期的議政王大臣制度)

二、內閣制度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

其實皇太極、多爾袞都在嘗試改變議政王大臣制度,畢竟國家很大,單純依靠血緣關係治理國家很不現實。

皇太極、多爾袞都仿效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也設立了大學士制度,同時雜糅了清朝自己的特色。這一時期,滿族權貴形成了一個集體觀念,他們是打江山的,自然要管理江山。而清朝的皇帝卻要避免這些權貴權力過重,於是仿照明朝制度,建立官僚體制,實際上這兩種制度是並存的。

時間是滿族權貴最大的敵人,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皇帝逐漸掌握了實際的權力。此時清政府的矛盾還是比較多的,主要有滿漢矛盾、南北矛盾,滿漢矛盾主要體現在滿族權貴希望把持主要權力,漢族官員只是聽胡,沒有多少實際權力;南北矛盾主要是南方漢族地區投降的晚,但科舉考試和投降的官員南方人較多。(清朝順治末年和康熙年間的內閣制度)

順治皇帝採取的方式是重用漢人官員,遏制滿族權貴權力的膨脹;同時對南北地方的漢人官員同時使用,平衡南北關係。

1658年,順治皇帝仿效明朝內閣制度,設立了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此時可以稱為“四殿二閣”大學士制度。四殿二閣的大學士兼任六部尚書,也就是正部長,學士兼任六部的侍郎,為副部長,此時也就是清朝最早建立的內閣體制。

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滿族貴族權貴不肯讓權於漢族官員,於是廢除內閣制度,恢復滿洲貴族的權力。1669年,康熙皇帝剷除滿洲貴族的代表人物鰲拜,並在第二年恢復了內閣制度,這樣才真正確立了內閣制度。

內閣制度的確立,使得清朝最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消亡。

三、軍機處取代內閣。

俗話說以史為鑑,清朝皇帝也總結明朝的內閣制度的缺點,內閣權力過大時經常限制皇權的發揮。最典型的事件是萬曆皇帝廢立太子,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竭力反對萬曆皇帝廢立太子,直接導致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最終導致明朝的迅速衰落。

明朝歷史興衰歷歷在目,清朝的雍正皇帝對此心有餘悸,於是有意打壓內閣制度,限制內閣權力的擴張,避免重蹈覆轍。

1732年,雍正皇帝借西北戰事的緣由,設立軍機處,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數名。軍機處總攬全國的軍務、政務,內閣的實際權力被剝奪了。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個人的秘書團隊,專門為皇帝個人服務,皇帝將全國的主要權力抓在了手中。

軍機處是一個臨時機構,無定員、無俸祿、無品級,都是從其他職務上調任,兼任其他職務。軍機處握有實際權力,一切聽命皇帝。大臣一旦失去軍機處的職務,在權力上無疑降了很多。

內閣的成員職務、官職比較高,如果沒有軍機處的頭銜的話,實際權力也沒有多少。如果官職比較低,但是有軍機章京這樣的頭銜,那些沒有軍機頭銜的高官對這些低級官僚也是尊崇有加的。

現代公司使用明清的內閣制度設置可行嗎?

清朝的內閣制度應該比明朝更先進,因為是汲取了明朝的經驗和教訓之後設立的,內閣成員一般是大學士兼任尚書職務,學士兼任侍郎,這樣六部的正副官員都在內閣之中了。

以公司董事長為皇帝作為假象,內閣成員也就是副總和各個職能部門主管,只不過副總都兼任了各個職能部門的一把手,部門副經理也是主要組成成員。

每一個公司都有不同的業務,因此不好以國家管理的內閣制度引進到公司裡面中去,畢竟公司還不具備國家的所有管理業務,只能根據公司現狀設立各個部門。

學習歷史上的內閣制度不能生搬硬套,應靈活設立公司的各個部門,學習明清的內閣制度,就是要學習內閣制度最本質的東西。

清朝議政王大臣制度——內閣制度——軍機處——內閣制度的變換,總結到一點就是皇帝要把控全國的主要權力,鞏固皇權。內閣制、軍機處都是工具,哪一種模式使得皇帝自己掌控權力最方便就採取哪種模式。

公司領導覺得哪種模式最方便自己掌握權力,最好還是看實際情況而定。


穿越再現彼岸


清朝內閣的發明,與軍機處的發明,就是制現了皇權一統之下的官本位制度剝削滿清蒙古等貴族權力手段

官是皇帝的代言人,職權上優先於貴族體系。

大家都知道,滿清入關靠的是八旗制度,旗主王爺貝勒們各自擁兵自重傲視皇權,甚至可以開個會就把皇帝給罷免了,所以打壓剝削滿清貴族的手段就是設定內閣制提倡官本位,不給王爺,貝勒爺,貝子爺們現職官位。

設定軍機處,不讓王爺貝勒爺等參加,收回各旗兵權歸兵部尚書統一調配。

整個大清朝,那些親王,郡王,貝勒爺貝子爺們的爵位遠高於,公侯伯子男的普通爵位,應屬極品,但卻無實權,又都不受皇帝待見所以,見到像劉庸,和珅,紀曉嵐還樣的龐臣時也是笑眯眯的奉迎,想繼續保爵位還得靠人家美言,否則當皇帝面說他們閒話,可夠王爺貝勒爺們喝一壺的,滿清歷史,別說王爺貝勒就是鐵帽子王被剝爵的也不在少數。



破譯門人


內閣,是明朝專用詞,流傳至今的“組閣”即由那時候而來。

明朝秉承“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內閣初期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後來,權限越來越大,可以制衡一部分皇權。其中出名的一句話:吾非相,乃攝也。這是張居正說的。

清朝,沒有內閣,只有“上書房行走大臣”,起到傳達與秘書雙重作用。後來雍正設立軍機處,頭兒叫軍機大臣,其作用比上述有所增強,僅此。大事與皇帝集中、共議,而已。

康熙曾言:天下權柄,唯朕自操之。可作為概括。

至於現代公司或國家仿效,那就太簡漏了,無法適應當代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