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赤峰地區的旅蒙商產生於清代,是專門去蒙族人居住的地方進行貿易的商人。旅蒙商的商業活動形式除了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設立店鋪⺀做旗下買賣″的坐賈外;還有行商,俗稱⺀跑草地的″,蒙古語叫⺀丹門慶″(意為肩挑貨郎),分為⺀出撥子″和⺀販子″。

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做旗下買賣的″的是一種固定店鋪,多設立在靠近牧區的城鎮,如經棚、林西、大板、林東、烏丹等地。這種商鋪的經營形式和城裡的零售商店差不多,只是專門賣貨給進城的蒙古人。它們的欄櫃上長期擺放著一個醒目的木刻標誌。院內備有供牧民住宿打尖的房屋和攔牲畜的棚圈。掌櫃的全都精通蒙語。他們幫助牧民銷售牲畜和皮毛,供應牧民需要的貨物,在這種週轉過程中,抬高售貨價格,壓低牲畜和皮毛的收購價,賺取豐厚的利潤。

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出撥子″,又叫⺀布勒格″,指攜帶商品前往到牧戶和⺀敖特爾″(牧民遊動放牧的一種方式,意思是不定居走場的地方。)搭建帳篷銷售的貿易方式。撥子小的由四五人組成(車輛約十至二十餘輛),大的這十幾人(車輛達五十至七十輛),設掌櫃一人,由精通蒙語、熟知所去地方蒙古人的風土人情(既和當地的王公貴族、上層喇嘛熟悉,同時又為廣大牧民所信任)並有商業頭腦的人擔任。出撥子的既有城鎮裡的大小商號,又有臨時集股組建的散行商。撥子攜帶的商品,實力雄厚的大商號派出的就在自己開的店中挑選;但大多數撥子都是臨行前從大商鋪或貨棧賒取,等換回畜產品或皮毛後再償還,不需要多少本錢(少則二三百,多則幾千元)。撥子一年當中分三次或四次去草地立天幕扎帳房,串蒙古包,一般是按牧區生產季節安排行程,春季交換春毛,夏季收購蘑菇、藥材及各種土特產,秋冬兩季搗騰牲畜與皮革。此外還要趕廟會。例如赤峰巴林右旗大板鎮薈福寺每年的六月廟會就歷史悠久,名噪遐邇。屆時本地外埠的各路商賈雲集寺前擺攤設點,稱得上盛況空前。不光一大批日用百貨被運進銷售,同時還有大批牲畜,大量皮毛被買走運出。

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赤峰北部旗縣的經棚、林西、烏丹三個地方,在歷史上都以⺀出撥子″而著名。經棚比較有名的撥子商有慶德正、裕興棧、恆興成、榮盛堂等十四家商號;林西有福和興(祥)、慶德發、義源長、晉北達、慶勝發、雙慶成、恆興成、合盛成、天祟元等商號;烏丹有協慶昌、榮增德等商號。上述的這些商號各走一路(跑大庫倫的專跑大庫倫,跑貝子廟的專跑貝子廟),都有固定的商路和各自的勢力範圍。

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慶德正、裕興棧是經棚實力最強的兩家商號,它們的撥子除來往於境內的各牧區外,還把持錫盟的貝子廟(今錫林浩特市)、王幹廟、喇嘛庫倫、浩齊特、阿巴嘎、蘇尼特、東西烏珠穆沁等地的生意,最遠還深入到今外蒙古的尤格吉廟、大庫倫、三貝子廟、許德河等處進行交易。林西撥子的行商區域在巴林和烏珠穆沁等蒙旗一帶。林西天祟元商號,每年替⺀瓦利洋行″從西烏珠穆沁收購絨毛、皮張達九萬斤,⺀瓦利洋行″獲利七萬多銀元,它提取百分之二十的手續費,利潤達一萬四千元,收入頗為可觀。由於克旗和林西自打放墾後盛產農作物(糧食作物價格低),所以經棚、林西兩地的商人出撥子時,都大量攜帶糜子、麵粉、蕎麥及小米等農產品,而一些日用百貨類的手工產品則由北京或多倫等地來的撥子攜帶。烏丹的協慶昌、榮增德兩個商號的活動地點是西烏珠穆沁旗的哈拉嘎廟、汗白廟一帶,用工業品去那裡交換馬、牛、羊或青鹽。因牧民手中缺少硬通貨,撥子和他們一般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貿易,並且多以牧民生活必需品茶磚做等價物,其它商品參照其價值來兌換。

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販子″是⺀跑草地的″旅蒙商的另一種形式,是不攜帶任何貨物,隻身深入牧區購買牲畜和畜產品後,再到城鎮市場出售的人。因為販子不攜帶貨物而從牧民手中購買牲畜和產品,所以必須在牧民中享有一定的信譽度才能行得通。其實販子常常都是他活動地區的王公貴族的債僅人,他的商業行為都由這些上層人物背書,是不會遇到什麼麻煩的。販子們收購牲畜和畜產品有時是付現款,但大多數拿自己或錢莊的憑帖結算。這些憑帖可以在城鎮裡流通。這種販子實際是不需用什麼資金的,他們往往都是一些空手套白狼的投機商人。

赤峰地區的草地往事

一開始,對於旅蒙商在草地的經商活動,清政府採取了嚴格的限制措失。如清朝的《理藩院則例》規定:旅蒙商人不得在蒙地建築房屋留居,不得攜帶家眷,不得和蒙古婦女結婚等。這最後一條禁令,曾導致不少蒙漢青年相戀不能相守的人間慘劇在廣闊的草原一幕幕地上演,也在那裡留下了許多有媽無爹的私生兒童。後來,隨著嚴控法令的逐漸鬆弛,才有越來越多的旅蒙商人敢娶蒙古女人為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