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赤峰新老城區現有五個規模大小不等的“宴賓樓”連鎖飯店。

這些“宴賓樓”外部裝飾風格不一,但“宴賓樓”三個大字牌匾卻是一模一樣的。內部裝修則以仿古老物件擺放,廳堂老地名命名,黑白老照片註解等懷舊題材為主,一定程度體現了本土歷史文化特色。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而"宴賓樓"連鎖飯店所有的這些,都是從老城區頭道街那個老“宴賓樓”飯店衍生出來的。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頭道街老“宴賓樓”飯店在赤峰可謂大名鼎鼎,在當時哈達街人的心目中,相當於北京的“豐澤園飯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赤峰有句順口溜:"松州東風宴賓樓,哈達街裡屬一流"。

松州即位於東橫街糧市北頭的"松州飯店";東風即位於四道街的"東風飯店",那時,只要在這三個飯店吃過飯的人,便具備了拍胸脯吹牛皮的本錢。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位於一中街西端的老"宴賓樓"飯店,座北朝南,上下兩層,門臉三間,跨度八米;頂部陰陽瓦壟,兩山磨磚對縫;正面方圓木椽,重疊挑簷。匾額黑地金字,高懸正中;塗金明柱與梁檁相連縱橫交錯,勾心鬥角。窗欞門楣木雕彩繪,花鳥蟲魚佈於其間。二樓前廊有木雕欄杆,憑欄而立,俯視遠眺,整個街景盡收眼底。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該樓的主人為張文彬(1879—1944)。張文彬系晉商元隆張家之後,所謂元隆是因元隆號燒鍋而得名,此燒鍋為山西張家獨資經營。張家在乾隆晚期,也就是十八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在赤峰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一中街偏西路南)開設了燒鍋——元隆號。

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張家傳人張永言來到赤峰,成了元隆號唯一的當家人,接著便在元隆號對過(包括老宅子後院、西院及後來興建的慶豐樓大院)置下了住宅。

張永言共有五子,均為“振”字輩,“振”字輩共有八子,均為“文”字輩,張文彬排行老二,曾兩屆出任赤峰商會會長。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1915年,張文彬開始籌劃在祖上元隆老宅子基礎上新建宅院,設計圖紙來自北京。主要建築為臨街和院裡的兩幢二層小樓,其造型模仿承德避暑山莊裡的中國四大藏書閣之一——文津閣。向裡縱深建廊房,使兩樓相連,形成了一個迴廊式的四合院,歷時三年,於1918年底建成完工,成為遠近聞名的“慶豐樓張家大院”。

當時臨街二層小樓並不是後來那樣的獨立建築,它只是大院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見後注),是張家大院的門臉,初名為"慶豐樓"。其主要功能為主人的辦公場所以及日常接賓待客,逢年過節家人觀燈賞景之用。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1933年後,赤峰淪陷,民族工商業日趨蕭條,“慶豐樓張家大院”開始冷落,被閒置起來。

1938年,張文琳獨生子張中權(1903——1958)從北京政法大學畢業後,回赤峰幫父親打理張家商號,遂將臨街小樓利用起來改建飯店,取名“慶豐樓”飯莊,這便是"宴賓樓"的前身,由於飲食業不景氣,偽滿後期停業。

直到1952年,張家“宴賓園”飯莊老班底付榮仁、朱振國二人,在張中權手中租用該樓辦飯店,並取名“宴賓樓”,才算正式開啟了"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宴賓樓”這個店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張家清末時開辦的"宴賓園"飯莊,該飯莊位於二中街路南,是當時哈達街宴請貴賓高檔飯店之一,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關張。

以樓代園取名"宴賓樓"也有恢復老字號的意思。平心而論,這個店名起的還真沒有什麼特點。

網上顯示,全國各地“宴賓樓”數不勝數,距離赤峰不遠的天津就有一個很大的“宴賓樓”,河北唐山、山東青州、黑龍江哈爾濱、河南開封、安徽黃山等地也都有這個老字號。但像赤峰“宴賓樓”這樣一波三折,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的,可能並不多見。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據說“宴賓樓”這三個大字,早期是赤峰著名書法家鄭大光題寫的。"文革"初期破"四舊"興起,"宴賓樓"改名為"工農兵飯店",鄭題寫的牌匾被下了架,現在已無從查找了。

現在我們見到的匾額是當時供職於原赤峰市商業局的趙冠英老先生,於七十年代恢復"宴賓樓"店名時題寫的,字寫的很有特色,規正端麗,圓潤豐滿,頗有乾隆書法之風。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1956年公私合營後,“宴賓樓”一直隸屬赤峰市飲食服務公司,為當時城區有數的幾個大型飯店之一。多年來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菜餚,麵食亦成為赤峰餐飲界的知名品牌。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想當年,老同學聚會,好朋友小酌,外地人來赤,都會不約而同想到頭道街的“宴賓樓”。

這是一個雅俗共賞、很接地氣的飯店,從早到晚,吃客盈門,川流不息,尤其二樓,地板紫紅,壁紙淺青,檯布乳黃,觥籌交錯微酣之時,擁開硃紅菱花門扉,憑欄觀街,市景民俗,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頭道街老"宴賓樓"飯店原址,現在是一幢商住混合樓

就是這樣一幢歷史悠久,有著諸多故事,極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原裝仿古建築,卻在1999年老城改造時被徹底拆除了,代之而有的是一幢毫無特色的商住混合樓,留下了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和遺憾。

當然隨著時代步伐的前進,許多歷史的東西都會被新的事物所替代,這也是大勢所趨,包括北京老城的拆除也是這樣。

但如果當時決策者具有一定的眼光、手下留情的話,這些不可替代歷史實物的壽命可能會推遲若干年的。即使從經濟利益角度去考慮,一幢現代化樓房未必比一幢完整的百年老建築強多少。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木已成舟,米已成炊”,說什麼都沒用了 。

現在我等及後人也只能從照片上去欣賞昔日老“宴賓樓”飯店的風采了 。


赤峰“宴賓樓”的往世今生


注:慶豐樓的前樓改建為"宴賓樓",後樓則為張中權所住。1958年張去世後,他的兒子張鷹揚以及女兒常住於此。"文革"後期,以1800元價格將後樓出售,從此,慶豐樓便和張家無任何干系,後來新房主索性將一樓通往元隆老宅後門堵死,成為獨門獨院的住宅。1999年,頭道街舊城改造,這兩幢姊妹樓被一併拆除。(此注摘自哈達街舊事·張松柏文)

作者/張子軍(元亨利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