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靠张良吗?

兔牙传说


刘邦以非贵族身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从某种程度上看,刘邦有一定的过日之处。结合当时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来看看刘邦成功的秘诀。

首先,作为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刘邦很好的团结了一帮人。刘邦自身资质平平,出身也没有项羽这样的将门之后好,但是刘邦能够很好的团结一般人,主要的一点,作为领导者对于自己的属下能够做到恩威并施。把萧何、韩信和张良团结到自己身边,尤其韩信,原来在项羽那,不受重用,是刘邦能够听取萧何意见,大胆拜将,才能逐步扭转楚汉战争的局面。面对韩信想要封王的想法,关键时刻不手软,直接封王,让韩信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反观项羽,虽然看着挺大气的,却有时候有点妇人之见,不愿意和自己的属下分享胜利果实,导致随着战争的进行,大量部下叛逃到实力弱小的刘邦一方。

其次,成大事者能够忍,刘邦为了成大事选择隐忍。刘邦一不小心比当时的天下王者韩信先攻破咸阳,按照约定应该封关中王,但这让项羽很尴尬。项羽很生气,想干掉刘邦,这个时候的刘邦没有因为自己先攻破咸阳而觉得委屈,主动去项羽处探望,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刘邦成功逃脱后,按照项羽的安排去做汉王,并且烧毁了来时的栈道表示自己永不回来。如果刘邦选择和项羽理论,甚至暴露不满,项羽一定会干掉他,就没有后面的基业了。因此刘邦具备了成大事者该有的隐忍能力。

第三,刘邦虽然在起事前游手好闲,但他还是比较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刘邦在攻破咸阳后,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很好的稳定局势。作为底层出身的刘邦,他比较了解平民的苦,懂得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作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是很大成大气候的。而刘邦看到百姓在连年征战中遭受的痛苦,主动采取措施,赢得了民心。

最后,屡败屡战的性格是成功者应该有的信条。成功的道路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刘邦吃过的困并不少,有几次差一点丧命。面对实力强大的西楚霸王,刘邦在连吃败仗后没有丝毫气馁,认真听取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励精图治,最终终成帝业。

综上,刘邦的成功源于自身能够团结一帮人,能够做到隐忍、亲民和不屈服于困难的性格。当然也得益于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发挥作用。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舍我谈历史


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的汉朝,刘邦能建立汉朝夺得天下的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第一点,刘邦出身是不算是最底层,也基本上是最底层啦,做啦一个小官,我觉得他能够了解百姓的苦难,更知道如何俘获人心。

第二点,刘邦是一个小混混,小混混最能的就是管理手下,收紧手下的心,如果刘邦没这点本事,也不能成小混混,在那混不起来,也就为他后来成就大业,管理手底下的人有啦帮助,什么样的人能要,怎么安排,就像韩信。刘邦直接让他做的大将军,超过跟他自己那么多年兄弟的官。

第三点,刘邦对自己的人很相信,善于管理,把军事大权交给韩信,把财政交给萧何,知道谁能干什么,谁不能干什么,不像项羽,自己打仗领着人,一边打仗一边做谋士。

第四点,刘邦有很多能力大的人,像韩信,一代军事奇才张良,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后人多自比张良...张良的智力几乎作为一个谋士来说,也算是当时无敌。陈平,基本和张良齐名的人~~ 按照三国中类似的说法,张良和陈平就是刘邦的卧龙和凤雏,曹参,史载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有这一条基本也不用怀疑曹参的能力了,萧何,这个人政治手腕极强...用韩信诛韩信,都有他的功劳...堪称权术达人,樊哙,至少项羽夸奖过他,武力至少不低。我估计和三国比较的话,至少是许褚这种级别的人物,




江止


刘邦最终能够夺取天下,张良的功劳的确不小。张良在刘邦最需要他的时候,能够出来鼎立相助,给他出谋划策,也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说这全部都是张良的功劳那也不对。


在当时张良被称为是“汉初三杰”其中之一,但除了张良外还有韩信跟萧何。这三人才是成就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对这三人汉高祖刘邦对他们做过这样一番评价,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用现代的话来给他们来定个位的话,韩信就是三军总指挥,相当于总司令,张良就是总参谋,萧何就是后勤部长。刘邦就是统领全局的一号人物了。

所以说刘邦能够夺取天下,基本上就是靠的这三人,但是除了这三人外,刘邦被他们称为主公,作为一个统领就必须要有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和必胜的信念,再加上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成熟的心智。

所以说如果刘邦只是靠张良才获得天下是不正确的,如果刘邦只是靠张良,那他出的计谋和策略谁去执行,没有韩信谁有能力打败项羽?如果没有萧何在后方筹措钱粮,谁又保证军队的供给?如果刘邦自己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谁又愿意奉他为主公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外人鼎立相助外,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一个成功的欲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刘邦能够成功这三人的确功不可没,但最主要靠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为人处世的智谋。


小程看历史


文|奔腾Li

从社会底层的青年,到一国之君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数千年来人们对汉高祖刘邦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歇过,有人说刘邦是个地痞流氓,为了保命可以丢下所有人自己先跑,取得天下后兔死狗烹杀害功臣不仗义,也有人说刘邦给百姓带来和平安逸的生活,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功大于过。

刘邦之所以被世人讨论不休,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刘邦是一位成功者”,只有成功者才会受大众关注,人们往往将刘邦的成功归结于张良,萧何与韩信,以及对手的自大轻狂,成功固然需要能人相助,但也离不开自身的优秀,刘邦能够得到三位旷世奇才相助,自身性格的优秀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邦剧照

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秦统一后施行严苛政策,骊山秦始皇陵,阿房宫,边疆长城各项工程动用劳役及百姓近200百万人,还有百越战争,匈奴战争,导致国内超负荷运转,民怨沸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秦国到了秦二世手里,失去了秦始皇的震慑,秦国君臣开始分崩离析,秦二世是个思想简单贪玩的小伙,只知道信任把自己扶上位的赵高,毫无保留的那种,所以无论赵高怎么诬陷李斯等人,秦二世统统照单全收,朝廷天翻地覆的排除异己,民间压抑已久的怨气,两者结合,给起义埋下了伏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朝廷征兵去戍守渔阳,路径大泽乡被连日大雨困住,无法前行,按照秦法如果没有按时报到,都要被军法处死,陈胜,吴广两人一合计去也是死,跑也是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干脆起义造反,二人自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导者)。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背景简介

刘邦沛县泗水亭长,虽然官不大,但在地方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爱交朋友的刘邦,经常与沛县主簿萧何等人一起喝酒,吕公也特别看好他并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吕后的父亲),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刘邦的小日子还是过的不错,不是经历了这场变故,相信刘邦也不会轻易冒着被杀的风险起义。

刘邦的起义原因与陈胜,吴广二人相似,刘邦押送劳役去骊山秦始皇陵服役,路上很多劳役跑了,刘邦无法完成任务,也会被刺死,所以刘邦也开始起义。

第一次起义都没啥经验,虽然得到了百姓支持,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内部出现矛盾,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将吴广害死,陈胜开始骄傲自大,残害同伴,让车夫庄贾杀死,仅仅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刘邦依然还在奋斗着。

刘邦剧照

刘邦性格的优秀点

由于不懈的努力,刘邦终于踏进咸阳城,推翻了秦国,但刘邦能够第一个进入咸阳城,主要原因是项羽牵制了秦国主力军队,让刘邦趁机得逞,若论实力和勇猛,刘邦不及项羽,只好将咸阳拱手相让给项羽,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称汉王,虽然秦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刘邦战争的道路还没有停息,随之而来的是“楚汉相争”。

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刘邦凭借张良,萧何与韩信等人的帮助得到了最终的胜利,但此三人堪称旷世奇才,怎么能心甘情愿为刘邦卖命,笔者认为刘邦有几点过人之处:

  1. 情商高,韩信曾经说过,“刘邦给我大将军做,怕我冷脱下衣服给我穿,好酒好菜都和我一起分享,我怎能忘恩负义”,从韩信的这番话中就知道看出,刘邦的情商很高,很会拉拢人。
  2. 听言纳谏,韩信的大将军是萧何从刘邦处要来的,刘邦甚至没有见过韩信的能力,凭借萧何一面之词就将自己的兵马指挥权给了韩信,这说明刘邦并非骄傲自大的人,能通过将好的建议听进去,来增长自己的势力,相反刘邦的对手项羽就是因骄傲自大导致众叛亲离。
  3. 能屈能伸,刘邦一生吃过很多败仗,更是在项羽面前形如小弟一般,在强于自己的对手面前刘邦不会只图一时之快,能屈能伸完善自己,找机会击败对手,这是刘邦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生存下来的本领。
刘邦剧照

结语

刘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

“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治国安邦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但是我可以让这三位人杰甘心为我效力,此乃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这是汉高祖刘邦对自己的评价,最能体现出刘邦的能力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刘邦的天赋就是善用人才并驾驭人才,天生的领导者,而非单凭张良等人的帮助,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屈能伸方成事也是古人教我们的道理。


奔腾Li


刘邦之所以能和楚霸王项羽争雄并最终取得天下,不是某一人、某一地的作用就能决定的,主要还是刘邦本人的知人善任、能屈能伸脸皮厚,能够审时度势随机而变,而且懂得人心并加以利用!

张良确实很厉害,和韩信、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而这三个人在刘邦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张良张子房,本是山东六国之一韩国的贵族,被后人和姜子牙并论,开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所以,张良在刘邦的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是呢,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这三个很厉害的人,却都投奔在刘邦的麾下,为刘邦效力,为刘邦争夺天下,这就是刘邦的个人魅力和项羽所不能及的地方了。刘邦这个小流氓出身的人,确实很会用人,他一直嘲笑项羽有个范增都不肯用,而他手下要么是屠夫,要么是狱霸,或者小公务员,盜嫂偷金都没啥事。

在秦末起义前,刘邦仅仅是个泗水亭亭长,家里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要背景没背景,要钱也没钱,到了他这代,顶多做到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可项羽不同,项羽出身显赫,其项家是战国时期楚国四大贵族之一,其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楚国大将军项燕,自幼熟读兵书,虽楚国被秦国灭亡,但其楚国贵族身份,是抹不掉的,这可以从他们项梁叔侄奔走天下时,还能拉出一大批起义队伍,看的出来威望甚高。

如果楚汉争霸只是刘邦和项羽在争夺天下,那么刘邦就没有什么机会了,他不会有失败很多次的可能,一次就完了。然而楚汉之争,表面看是刘邦和项羽在打,实际上是对秦亡以后的政治形态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在这场持久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会是一场战役或是几场战役,而是民心所向,诸侯所投,千言万语换做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战争那些事


刘邦的天下,因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张良,他本身的素质也是十分关键的,如果仅仅依靠张良,哪为何刘邦的员工们自己不另起炉灶跟随张良呢?

一、机谋权变得刘邦

刘邦年轻的时候在家乡四处游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等到壮年的时候才成为了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个社会人,无赖,小混混标签贴上去完全并不会错。


他的无赖还体现在了对儒生的态度上,“沛公不好儒,诸客儒冠来者,沛公辄解气冠,溲溺其中。”无缘无故把人家的帽子丢到水中,也真是够坏的。做了皇帝后,刘邦还是当年那副流氓做派,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百无禁忌。

但其实,刘邦不全然是这样的乡下混子,他“摄衣谢之,延上座”,也是个很有礼貌的人,能“以郦食其为广野君”,能够不吝名位延揽人才,自然不是井底之蛙。他应该是一个深谙用人之道,也有着亦正亦邪农民式狡猾的政治家。

刘邦真的很机智,能屈能伸,相当懂得权变。志得意满,一副将要廓清宇内,成就伟业的汉王拿下关中后合诸侯之兵进攻项羽,然而彭城大败,灰头土脸不说,家人也全成了项羽的俘虏。项羽为了迫使刘邦头像,于是“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想要以此来激怒刘邦,而此时的刘邦表现得不急不躁,从而淡定地回答:“吾与项羽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两军阵前,敌人要把自己的老父亲烹杀以此作为要挟,在这种处境相当危及的情况下,刘邦运用机智,以约为兄弟为名把杀父不孝的罪名推给了项羽,以此拯救自己的家人。有的人认为这是刘邦厚颜无耻自私自利残忍的表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做这种决定,说出这样的话,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以及多么强的应变能力。

刘邦出身平民,虽然有着乡野小民粗鄙市侩,厚颜无赖的一面,但这也只是他性格的一个侧面,人都是立体的,人的性格也不止一面,从他的身上,还存在机谋权变,善于把握人性,工于心计的一面。他强于常人的应变能力,使得他能够在战争中取得先机从而为大业打下基础。

二、善得民心的汉王

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长期惨烈的战争,使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百姓苦不堪言。而秦统一以后,大肆征兵,徭役繁重,价值严刑酷法更是令百姓生活与水生火热之中。

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渴望一份和平而安稳的生活,渴望有一位宽厚仁爱之主,而在秦末群雄之中,只有刘邦懂得如何去争取民心,这也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重要基础。

刘邦在进入秦都咸阳时,想要享受一番被张良、萧何劝回了霸上。按常理来说,刘邦这样市井出身的人,组织了一支屠狗、盗贼之流的队伍打入了富裕的城市,之后必然是大肆享乐,然后难以避免地出现堕落腐化的现象。但刘邦的军队没有直接进入咸阳而是还军霸上,这就避免了军队产生享乐思想或者作出烧杀抢掠等危害百姓的事情。 但刘邦没有这样,他立即派人封了秦宫府库,下令“诸侯过毋得掠卤”。入咸阳之后,召开会议,曰:“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秦法。”

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又维护了人民的财产安全,都是利民的措施。他还特意安抚百姓“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害,无恐!”从而解除了秦百姓的疑虑,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欢迎。刘邦在关中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与当时向秦复仇的诸侯不同,特别是后来“引兵西屠咸阳,杀降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有人认为刘邦的这些举措,不过是邀买人心的假慈悲,但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它包含了很多性格侧面,刘邦虽然是帝王,但他也是平民出身,为了夺天下而笼络民心,与他仁而爱人并不矛盾。

三、能屈能伸的枭雄

刘邦性格上最大的优点就是豁达,能屈能伸,这也是其能以弱胜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鸿门宴前,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之间实力差距悬殊,刘邦危在旦夕,为了求得项羽叔父项伯的帮助,刘邦卑躬屈膝,姿态低到了尘埃里面,不仅对项伯“兄事之”,毕恭毕敬,而且还“约为婚姻”。第二天一大早,又带着张良,樊哙一百多随从,带着礼物,轻车简从到鸿门拜见项羽并道歉。作为一方诸侯的刘邦,在项羽面前自称臣下,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为了满足项羽的虚荣心,博得他的同情,刘邦牺牲了个人尊严,忍人之不能忍,委曲求全。以自己的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

刘邦能屈能伸,豁达的性格不仅为她笼络了大量人才,而且也使得他能够在战场上多次化险为夷,这是他赢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人善任的皇帝

楚汉相争,刘邦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但最终败给不谙军务,更加不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刘邦,除了上述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其对人才的驾驭能力。

刘邦用人不拘一格,部分初始,不避开仇嫌,只要有才能就能加以众人,樊哙是屠狗的,季布曾经好几次得罪过他。对于向来不喜欢的儒生,刘邦也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延揽了萧何、张良、韩信三杰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能延揽人才其实并不困难,最难的在于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人才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大材小用或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刘邦却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才,充分认知到他们的长处,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上,使得每个人才都能尽情发挥。

刘邦不仅识才,用才,还善于驾驭人才,最突出的就在韩信和萧何两人身上,对他们委以重任,充分发挥才能,又严加防范,不让其危害自身统治。他对于放权和提防之间的“度”,把握得相当精准。

最后,刘邦对于人才的待遇,可以说是历代开国之中能排得进前三的。他建汉之后,一口气分封了140多个侯,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汉高祖五年时,刘邦在洛阳南宫开庆宫宴,问群臣自己何以夺取天下,高奇、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别人,项羽则仁厚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更天下人同享利益。

刘邦不惜财货、土地,用利益把所有人捆绑在一起,这才是刘邦集团能够紧紧团结在其身边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几次失败后还能站起来最终夺得天下的根本所在。


江畔初见月


大家好,我是考古论今,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恰当的政治主张;刘邦个人的领导魅力;优秀的团队力量;项羽的错误。核心原因为恰当的政治主张。

恰当的政治主张

选择一统天下而非恢复战国秩序

相对于项羽及其他诸侯所提倡的恢复消灭秦国,恢复战国时期的政治秩序而言,刘邦选择一统天下,更加顺应民心。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朝末年的战乱,人们更渴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更厌恶战争。恢复战国秩序,将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讨伐,人们流离失所,所以很难赢得民心。

约法三章,宽以待民

经过秦朝的严刑苛法,关中人们面对刘邦简单却很有效的法令欢欣鼓舞。

刘邦个人的领导魅力

刘邦的性格魅力

刘邦生性豁达,喜欢结交朋友,渴慕贤达,年轻时候渴慕信陵君,想投到信陵君门下,但是还没有走到地方,信陵君就去世了。包括后来遇到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刘邦无不尊为师友。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比如韩信称假齐王时,刘邦虽然气愤,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等韩信为王。

刘邦的领导魅力

刘邦作为一个领导者,具有很高的情商和智商。懂得放权和分享收益。

  • 懂得放权

不管是给陈平4万金让他去离间楚军,还是让高兴带兵攻收复六国土地,刘邦从来没有过多的干涉,说明刘邦懂得放权,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干。

  • 懂得分享权益

革命取得成果以后,刘邦并没有独吞成果,而是与臣子们一起分享,手下的将领大臣很多被封王封侯。比如韩信,彭越,英布,夏侯婴,樊哙等。而同时期的项羽却没有,跟着他干的人,最多也就是将军,他封侯的都是外部的诸侯或者起义军,是个比较小气,不懂得分享的人。

优秀的团队力量

刘邦身边凝聚的人才,非常的多。以至于刘邦在后来点评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三者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之,所以失天下。当然,这三个人只是团队的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彭越,英布,樊哙,陈平,丽食基等。

项羽的错误

本来刘邦是没有机会成功的,毕竟向家军率领的农民起义已经取得了民众和诸侯的支持,而且也已经取得了胜利。

称霸而非一统天下

项羽想恢复战国秩序,称王称霸,并不想一统天下,这对于渴望统一的人民来说,大失所望,使的向氏政权失去吸引力。也给了更多的竞争对手,生存发展的时间。

屠城,简单粗暴的执法

不管是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卒,还是收复齐地的时候,还是治理统治区,项羽的办法,太过于简单粗暴,失去民心。

项羽猜忌心中,失去范增,楚军军心大乱

范增,作为项羽的第一谋士,却在刘邦的反间计下,失去项羽的信任,背部生毒疽,抑郁而死。

综上,刘邦得天下并不是偶然,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欢迎大家点评。


考古论今


刘邦,虽生于市井小民之间,却能够在乱世中,仅凭借三尺宝剑平定各路诸侯,攻占关中让秦王投降,又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最终称霸天下登上帝位,创建汉王朝。对于刘邦而言,无论是武功还是谋略在当时都不算是最厉害的,那么他是依靠什么最终登上皇位的呢。

兴兵起义,占据人和

自秦二世登基以后,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让当时的秦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纷纷杀掉酷吏,响应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的各路起义大军,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大义的基础。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刘邦登帝之后,在洛阳举行庆功宴会时曾经说过:我比不上张良的运筹帷幄,也比不上萧何安国定邦、守护城池,更比不上韩信的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但我知道手下人的本事,能够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得到重用,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才是我最终夺得天下的原因。相比项羽这一点就远远不如他。

察言纳谏、懂得分享

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过刘邦: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觉得是对的,就会去听,而且也去做,并且他这个人知错就改,单凭这一点就比古代的很多帝王要强很多。

刘邦夺得天下后一心打算长期驻守在洛阳,后来有一个小人物娄敬从洛阳经过,就向他纳谏,讲了一番大道理,大体意思就是洛阳不如长安,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建议把长安定为都城。刘邦听了这个建议之后,就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了张良,张良的意见也是说建议把都城定在长安,刘邦听了这两个人的分析就决定要继续西行,定都长安。

每每打下胜仗,只要刘邦能够降服一片地区,他就毫不吝啬,把攻下的地区大肆封赏犒劳部下。这说明他愿意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攻城略地也就更加的卖力。


历史的剧本


刘邦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靠张良吗?

刘邦简介(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人。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志向很大,容貌出众,能说会到,被吕公看中,将他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他的妻子就是吕氏名叫吕雉。

刘邦的主要经历

1.斩白蛇起义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 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他,刘邦心中暗暗高兴。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刘邦从此开始出名了!

2.沛县起兵反秦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 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

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闻此,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9年10月,此时的刘邦大概39-48岁了。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刘邦起义后,立即开始攻略周边郡县,先是攻胡陵、下方与,与泗水监平大战于丰邑,破之。这时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加入到刘邦阵营。接着令雍齿守丰,自己率领军队进入薛,与秦军大战。郡守壮战败,逃至戚,被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追斩。

接着刘邦率军再至亢父、方与,以曹参守方与。这时魏相周市来攻方与,曹参率军迎之。但是雍齿却据丰降魏。 刘邦大怒,进攻丰。雍齿据城以守,沛公军不能下丰,恰在此时,刘邦生病,于是还军至沛。这时刘邦闻东阳宁君与秦嘉立景驹为楚假王,在留,于是投奔景驹,欲借军攻丰。在去投奔景驹的路上,遇见了也要投奔景驹的张良。两人于是兵合一处。

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张良与刘邦二人见面后,一交谈,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念头,直接投奔到刘邦这边。刘邦以张良为厩将。

赵王与张耳困于巨鹿,遣使至楚向楚国求救。楚怀王经过商议后答应救赵。但为了分散秦军力量,决定派一支部队西向直接攻秦。北路楚军以宋义为主将,西路军以刘邦为主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当时由于秦军军势正壮,楚国上下皆不看好西征,都不愿意领军西征。 于是他们以沛公为西征军统帅西征,借口是刘邦为人宽厚,可以减少西进阻力。

而项羽则因为叔父之死,积极要求随沛公西征。但楚诸老将皆以项羽为人“僄悍滑贼”及“所过皆残灭”不利于西征为由拒绝了项羽的要求,让他担任北路军的次将北上救赵。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3.鸿门宴脱险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

【史记】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出,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日:“沛公不胜梧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召唤沛公。沛公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樊哙说:“干大事不拘小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这样走了,让张良留下致谢。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没有?”沛公说:“我带了一双白壁,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献给亚父,赶上他们发怒,没敢进献。您代我献上吧。”张良说:“遵命。”当时,项王驻军在鸿门,沛公驻军在霸上,相隔四十里。沛公便撇下车马,脱身独自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快步随行,从骊山下,抄芷阳小晓来。

沛公临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估计我已到军营中,您再进去。”沛公离去后,由小路回到了军营。张良进去致谢,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前来告辞,谨派小臣张良捧上一双白璧,敬献大王足下;一双玉斗,敬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罚他,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里了。”项王便接受了玉壁,放在坐席上。

亚父接过玉斗,放到地上,拔剑击碎了。说道:“唉,这小子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眼看要成他的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刻诛杀曹无伤。

4.垓下之战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153] 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 ,垓下一战重创楚军。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

【史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包围。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唱着楚歌,项王大惊道:“汉军都已经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项王于是连夜起来,在营帐中饮酒。

有位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受宠幸随从;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它。这时项王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唱了好几遍,美人从旁伴唱。项王泪下数行,侍从人员也都哭泣,不忍抬头观看!

【史记】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他说:“各位列侯,各位将军,请大家不要瞒我,都坦率地说一说心里话,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什么缘故,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什么缘故?”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性情傲慢,喜欢侮辱别人;项羽性情仁厚,注意爱护他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对有功的人加以伤害,对贤能的人随便怀疑,打了胜仗而不论功行赏,得了土地而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定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使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而必胜,攻而必克,我不如韩信。三位,都是人中之杰,而我却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尽管有一个范增却不信任他但又对他猜疑,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结论:刘邦之所以夺得天下,张良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但纵观整个经历和事件,并不是只靠张良一个人。刘邦夺得天下,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

天时:刘邦虽然个人能力并不突出,但是人长得高大英俊,性格外向能说会道,随和能容的下别人,还得了一个对他有影响一生的人,吕氏,免费的老婆,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

地理:误打误撞的就这样起义了,还被人家推荐为领头人,即使经历过几场的失败战争,但是每次总能够化险为夷,得到贵人相助。也得益于对手,一代枭雄项羽刚愎自用,一手好牌被打烂,最终四面楚歌,间接的送了江山给了刘邦。

人和:刘邦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是因为他能够任用各路英雄豪杰,知人善用,听取各谋士的建议,任人唯贤,得道多助,这就是他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这也正是他有这个天命;夫子曰:时也命也!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总结!谢谢大家!欢迎关注和留言!


伟诚说历史


引言:

西汉初年,洛阳的行宫里,即位称帝的刘邦正与一帮文臣武将在那里举行着盛大的宴会,酒过三巡,刘邦问道:“弟兄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项羽他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众臣面面相觑,只有高起,王陵起身回答说:“陛下平日虽然爱骂人,但是您每次攻下城池都愿意和别人分享,而项羽虽然看似仁厚,可他为人自私,嫉贤妒能,这就是他失败而陛下成功的原因!”刘邦摇了摇头,对王陵说道:“你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众臣听闻,山呼万岁!

汉高祖刘邦剧照

想当初,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在已经四十八岁的“高龄”情况下举兵反秦,走上了争夺天下的道路,并且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竟然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在王陵看来,刘邦得天下是因为他的无私,而在刘邦看来,自己能够得天下是因为擅于用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是刘邦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呢?

一.四十八年草根不白混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可他只当了八年,他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沛县那一带混日子,一直到四十八岁才起兵反秦。但是,这四十八年的草根生活刘邦可不是白混的,他养成了一股浓浓的市井之气,为他后来的行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为出身草根,刘邦文化水平不高,平日里说话非常爱骂人,基本上除了张良以外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他骂过,所以王陵在说刘邦得天下时先说刘邦爱骂人,在王陵看来,爱骂人是刘邦的一个缺点,这个毛病也确实给他惹了大麻烦,因为骂了女婿张敖,张敖的丞相贯高气的想杀了刘邦。可同样的,

骂人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他。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邦的手下,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吹鼓手,夏侯婴是车夫,曹参是狱吏,都和刘邦一样属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和这样一帮人打交道你搞得文绉绉的反而让人感觉另类,可如果像刘邦一样说说脏话,骂骂人反而觉得格外亲切,非常有助于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沛县老乡集团在刘邦夺去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史记.高祖本纪》

因为出身草根,刘邦对世俗的礼仪制度并不感冒,在沛县的时候就用一句“贺万钱”骗来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吕雉,后来起义以后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鸿门宴上谎话连篇把项羽耍的一愣一愣的,编写项羽十大罪把项羽气的要命,结果用弓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可刘邦却说射到自己的脚。这些都是他说谎的证明,却也是他聪明的地方,鸿门宴上如果他实话实说早就被项羽砍了,两军对峙如果刘邦说自己被射到要害马上会军心大乱,可刘邦都通过撒谎顺利度过了危机,这就是刘邦的智慧。

刘邦靠谎言骗来了吕雉做老婆

所以说,虽说刘邦这四十八年草根生活穷困潦倒,却养成了他身上独有的气质和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他成功路上的关键!

二.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

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还要看你的心有多大,前北京男篮外援马布里在加盟北京后一直以夺冠作为努力的标准,而此前北京只是一支弱旅,可最终马布里和北京队在那个赛季成功夺冠。同样的,刘邦可以夺去天下,也是因为他的心就如同天下这般大小。

对于刘邦而言,在一开始他就和别人表现的不一样,当初沛县起兵,萧何和曹参明明地位和威望并不输给刘邦,可偏偏让刘邦做了沛公,因为萧何和曹参有顾虑,他们害怕失败,可刘邦却不管这些,自己之前已经是一个囚犯土匪了,再带头造反顶多就是一死呗。在众人皆畏惧强秦的时候,刘邦却毅然接下沛公的位置,这份敢为天下先的心气,确非常人所能及。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史记.高祖本纪》

同样的,在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成为天下盟主后,天下诸侯都成为项羽的附庸,唯独刘邦继续向咸阳挺进,最终在项羽之前进入咸阳,并且称自己为“关中王”,虽然派兵把守函谷关这一手确实非常失败,可敢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公开和项羽叫板的也只有刘邦一个而已。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自始至终,刘邦的心就和别人不一样,有的人畏首畏尾,苟延残喘,有的人卑躬屈膝,跟随他人。只有刘邦一直目的明确,他的心和其他人都不一样,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

三.政治高手,“正义”与我同在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而刘邦非常明白,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心丧乱,所以想要取天下,就必须收民心,而民心之所向在于何处?在于道德的制高点,在于正义的一方,因此,在夺去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始终是“正义”的化身!

最开始反抗秦的暴政,刘邦打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而自居,在西征咸阳的路上秋毫无犯,进入咸阳后更是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好评。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更是成为“道德”的楷模,先是指责项羽弑君,杀害天下诸侯的共主义帝(其实换刘邦自己也会杀),随后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弱者的形象,指责项羽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在自己先入咸阳的情况下违背怀王的约定把自己赶到了偏僻的巴蜀。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史记.高祖本纪》

同时,刘邦也非常擅于使用“三人成虎”的规则,也许我是错的,可如果其他人都说我是对的,那我就是对的!所以,刘邦在夺去天下时极力增加盟友,灭秦时先是投奔景駒,又投奔了项梁,最后投奔了怀王;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更是联合五路诸侯讨伐项羽攻打彭城,因为刘邦笃信“人多力量大”。

楚汉战争示意图

虽然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是屡败屡战,彭城之战几乎输掉了家底,可却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次站了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老百姓支持刘邦,兵源和粮食自然不成问题。

四.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才难得

当然,刘邦自己分析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并不全面,在刘邦看来,自己攻城略地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筹措钱粮不如萧何,可是自己能够很好的使用他们,使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这是他能够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刘邦特别会发现人才,在刘邦起事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了一批人才,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同乡,能够加入刘邦的阵营是因为和刘邦以前关系就好。这说明刘邦在草根时就非常擅于发现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而这批人也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其次,刘邦在使用人才时不拘一格。争夺天下就不能只局限在沛县这样一个小圈子里,人才的获取也是同理,刘邦的手下同样的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其中不乏跳槽高手叔孙通,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还有在老家有过道德问题的陈平等,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毛病,而这些毛病是为人所不齿的,可刘邦却并没有在意这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汉初三杰是刘邦麾下重要的人才



最后,刘邦还特别擅于听取人才建议,最简单的就是张良的下邑画策给刘邦推荐韩信,彭越,英布三个人才。现在听听没什么问题,可当时除了韩信以外,彭越是齐国的将军,英布是项羽的大将,这个建议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刘邦却听取了张良的建议,顺利拿下了彭越和英布。同时,在韩信请封假齐王时,刘邦气的大骂韩信,在陈平和张良的示意下马上改变了态度,这份机敏睿智,临机应变的能力天下罕有。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史记.高祖本纪》

结语: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那个秦朝末年的乱世,时代选择了刘邦成为终结乱世的英雄,同时,这也是刘邦自己努力的结果。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