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說教——《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記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不算很美妙。

一方面,其意識流風格讓我很不適應。作者絲毫不考慮如何取悅讀者。他用了大量瑣碎的、反覆的心理描寫,這讓我全程都感覺很憋悶。全文也沒有什麼特別精彩的情節設計,對白也總是多用“他媽的”“該死的”爆粗,讀起來讓人提不起興致。我總是在想,如果我來寫這樣的東西,可能在第三章的時候就把自己折磨死了。的確,說是一種折磨毫不為過。

另一方面,作者刻畫的主人公太過於成功。這是一個愚蠢、善良、叛逆、真誠、充滿欺騙、又令人沮喪的孩子。他用懷疑、叛逆、挑釁、嘲弄又沮喪的眼光看待周邊的一切人和事,這種沮喪也影響了我。雖然我明白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畢竟想要塑造一個青春期叛逆、心理敏感甚至扭曲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本來就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

不過很奇怪的是,我帶著沮喪的心情讀完了全書後,反而有些超脫。就是感覺彷彿自己剛剛經歷了一段令人難堪的時光,並且從中走了出來。我想這是作者第二個成功的地方——帶領讀者領略沮喪卻不沉淪於此。這是很難得的,因為它可以讓人在這幾個小時的閱讀體驗中收穫成長。

雖然讀得很難受,但讀完之後仍打算給它好評。

這本書讀完後,我更深刻地感慨,青春期是一段神秘而危險的歲月。

作者在書中用了一段隱喻:“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是說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唯一真正想當的,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

這一段文字大概是出現在全書的四分之三處——主人公霍爾頓偷偷回家後與妹妹菲比的對白中。說實話,在此之前我一直疑惑書名為何叫“麥田裡的守望者”,直到讀到這裡才恍然大悟。可以說主人公霍爾頓本身是一個身處危險之境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與周邊充滿虛偽和荒唐的環境扭曲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即將把他吞噬。可是他自己還想著要去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他人性中最閃耀的一點。

關於霍爾頓的這段話,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是他內心本質的一種對美善的嚮往,也可以理解為是他身處那樣的環境對守望者的一種渴望。的確,青春期的孩子太危險,他們需要守望者的拯救。

書裡面其實是有守望者的,很多人都試圖努力去拯救霍爾頓,地鐵上的陌生母親、車站外的修女、開頭與霍爾頓告別的斯潘塞老人等等。不過真正起作用的應該是被霍爾頓誤解的安託利尼先生和妹妹菲比。

這兩個人物是很值得對比分析的。安託利尼先生與斯潘塞老人一樣,對霍爾頓採用的說教——

“我有種感覺你正在邁向一次很危險、很危險的跌落,再這樣下去,會吃很大、很大的苦頭,可我真的不知道是什麼樣……你在聽我說嗎?”

“我覺得你再這樣下去,吃到的不是一般的苦頭,是要命的苦頭。吃苦頭的人感覺不到,也聽不到什麼時候苦頭就這麼大了,而只是一直吃下去,吃下去。對一個人來說,一輩子裡註定會不時去尋找一些他們自身周圍所不能提供的東西,要麼他們以為自身周圍無法提供,所以放棄了尋找,他們甚至在還沒有真正開始尋找前,就放棄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可是我很清楚地看到,你就為了一個極不值得的理由,不是這樣就是那樣,正在轟轟烈烈地死去。”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

“首先你會發現,你不是第一個對人類行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這方面,絕對不是隻有你。瞭解這一點會讓你激動,你還會得到激勵。許許多多人跟你現在一樣,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樣感到困惑。幸好,有些人對自己的苦惱做了記錄,你願意的話,就能向他們學習。同樣會有一天,如果你有了可以教給別人的東西,他們就能從你這兒學到,這種方式是美好的,有來有往的。這不是教育,而是歷史,是詩歌。”

“我並不是想跟你說,”他說,“只有受過教育、有學識的人才能對這個世界做出重要貢獻,並非如此。但我的確要說,對受過教育、有學識的人而言,如果他們首先也是才華橫溢、具有創新精神的——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很少見——他們可能會比僅僅是才華橫溢和有創新精神的人留下無限多更寶貴的記錄,他們往往能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一般說來,他們也有順著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的熱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十個裡頭有九個比那些沒學識的思考者更謙恭。”

“學校教育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如果你接受學校教育相當長一段時間,它就開始讓你對自己的心性如何有個認識,認識到什麼適合自己的心性,還可能認識到什麼不適合。經過一段時間,你就會了解哪些想法適合你獨特的心性。首先,這有可能讓你節省下大量時間,而不用試來試去對你來說不合適、不相稱的觀念,你會開始明白自己的真實心性如何,並且相應吸收合適的想法。”

以上是安託利尼先生勸告霍爾頓的話,應該說這些話是真誠的,很有力量的。即便如此,對於敏感而叛逆的霍爾頓來說,這依然沒有形成有效的拯救力量。因為霍爾頓在洗耳恭聽的同時,一邊在打著哈欠。

相對而言,我更相信妹妹菲比倒是更有資格成為霍爾頓的守望者。因為菲比是正個故事裡唯一一個打動霍爾頓真心的人。

在霍爾頓偷偷回家後,菲比接納了哥哥的所有失敗,並且把自己用來準備聖誕節禮物的前全部給了他。這一舉動讓霍爾頓痛哭流涕。

再一個出乎意料的情節,也是最終改變霍爾頓離家出走主意的事情是霍爾頓臨走之前去學校見菲比最後一面時發生的事。

菲比竟然拖著行李箱要與哥哥一起走。

這種純粹的勇氣和真情觸動了霍爾頓的心。他當然不能帶菲比走,畢竟她的人生剛剛開始。可以說菲比的行動讓霍爾頓荒唐的念頭真正開始動搖了。這激活了他作為一個哥哥的責任感。文章以霍爾頓向菲比承諾不再獨自離家出走為結尾,使他這一負能量的人物形象成功轉變。

作者在文中自己也提到——

“對小孩兒就該那樣,他們要是想抓金環,你就讓他們抓好了,別說什麼。他們摔下來就摔吧,可你要是對他們說什麼就不好了。”

怎麼說呢,這其實太現實了。對青春期的少年進行說教是愚蠢的行為,真正能拯救他們的是充滿愛的行動還有他們自己的經歷和體驗。

只不過,我們太多人不明白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