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經濟的套路捲土重來,各地基建計劃額度已超過30萬億

2020年美好的開端,被新冠病毒疫情打破,許多人紛紛把今年的目標由賺多少錢改為活下去,因為在疫情的衝擊下,預計不少人在今年的生活水準會出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緣由就是經濟變差,錢不好賺了,又加上物價上漲,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了。

每當經濟遇到問題,央行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問三七二十一,先大水漫灌再說,從心裡面就認為,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從美聯儲在3月3日週二突然意外在常規會議以外大幅降息50個基點,就可以知道,所有的央行的操作套路都是一樣的,除了印錢以外,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國內對此套路,可謂是深諳此道,從幾年前的鐵公基投資、棚改政策、供給側改革還有地方債務置換等等,名詞各有不同,但歸根到底,無非就是印鈔刺激經濟增長,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注水經濟,名義上GDP增長了,但是物價水平增幅遠高於經濟增長,工資名義上由1000元升到2000元,但是饅頭也由5毛一個升到一元一個,房價則更是連漲幾倍,大家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

注水經濟的套路捲土重來,各地基建計劃額度已超過30萬億

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貨幣投放到市場,但並不是雨露均霑、人人有份。首先投放給商業銀行,企業再從銀行貸款出來搞投資或基建,投資或基建興工以後,會帶動一批原材料企業,做出成品後供消費者消費,在投資和基建過程中會帶動就業,大家就有工資領,才會形成消費能力。

從理論上來看,這一切都是非常美好的,如果資金在流轉過程中一切順利,大家都有機會沾點油水,從而享受到央行注水印鈔的好處。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之上,如果大家對未來信心爆棚,那麼就會踴躍貸款進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大家對經濟信心不足,不敢投資,做什麼虧什麼,個個持有現金為王,那麼就算央行發行天量貨幣,如果不能順利流通,或集中流到某一行業,那麼就會埋下未來危機的禍根。

在經濟進行衰退期時,企業和個人基本上是不敢逆向投資的,那麼根據凱恩斯主義進行決策的政府,就會採用政府投資引導經濟增長的套路,而這個套路,我國從朱老總時代開始,就樂此不彼了。

所以,在受到疫情衝擊以後,為了穩定經濟,注水經濟的老套路捲土重來,據相關媒體統計,目前已有19個省市公佈或者通過新聞發佈會等形式透露了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項目總計超過1萬個,總投資額超過30萬億元,這個還沒有包括尚未公佈項目投資計劃的地區……

有學者對此表示,不能過於迷信基建投資對沖疫情的作用,因為當前我國的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不斷遞減,刺激經濟增長的空間已日益狹窄、作用逐步減弱,如果強行加大刺激力度,不僅進一步加重政府的債務負擔,同時也難以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建議充分吸取2008年大水漫灌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採取適度的基建投資擴張計劃,避免再次留下強刺激的後遺症,特別是加大系統性金融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