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格格”二字在中国流行?影视作品及书籍中关于“格格”的历史靠谱吗?

水中之萍1


“格格”两个字是清朝时期的称呼,来至于满语指“小姐”、“姐姐”的意思。是一种身份的代表,也是一种爵位,就和我们熟悉的公主、郡主是一样的。

这主要是清朝的前身“后金”的称呼,无论是皇帝的女儿还是王爷的女儿,都称呼为格格,这个在当时没有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认为是清朝独有的一种称呼,比如贝勒、福晋之类的。

直到皇太极时期(1636年)称呼才开始有了变化,皇帝的女儿开始仿明朝称呼为公主。这主要也是一种身份的区别,王爷的女儿和皇帝的女儿都叫格格无法区分身份,而格格这个称呼一直到清末民初才终止。

至于影视剧中应该就是最火的《还珠格格》,其实电视中你说对也行,不对也行。比如紫薇的身份就是乾隆皇帝的女儿,按理说应该是紫薇公主。但是紫薇又是乾隆和大明湖畔夏雨荷的私生女,虽然皇帝承认但是毕竟是私生女,他要是非封个格格也能解释的通。

而我们看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他迎娶的就是乾隆的正牌女儿固伦公主,这个称呼就比较正常。


史山泛舟


流行:当今中国流行格格一词源自电视剧《还珠格格》


真实历史:格格是满语词汇,是满族人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一般来说,身份地位较高。其汉语直译是“小姐”或“女士”。

清朝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


格格一词来源

清兵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国君、贝勒之女可称格格,亦作为君主低于福晋的妾室称号。后成为清朝政府册封贵族女性的正式封号的一部分。满语中,它的构词用法则近似于汉语中的“女士”。满族人日常使用时无论身份贵贱,未出嫁者都可称为格格,然而作为封号及汉族人使用时则多指身份尊贵的年轻女性。

在现代流行文化中,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其意义相当于“公主”,和历史用法差别较大。


作为正式称号的一部分

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诸女但号“格格”,公主、郡主,亦史臣缘饰云尔。”这不是正式的册封。她们的丈夫被称为额驸,同时将丈夫的部族名加在“格格”之前称呼,以作区分。如东果格格、哈达格格、巴约特格格等。

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皇太极册封七位公主,是他的姐妹、女儿等女性亲族。此次册封公主,仅称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无公主徽号。但由于制度缺失,皇太极的女儿并非皆有册封。后清政府逐渐确立册封制度,确定皇女封号为公主,分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两类,需要进行特定的册封仪式。顺治17年(1660年),又规定除皇女以外,宗室之女依据父亲的身份以下封号:

“和硕”、“多罗”、“固伦”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固伦”为最大。


作为非正式称号

在清朝,“格格”有时候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间,内务府的报告中有称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帝)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可称格格。《清稗类钞》称:“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另外,清朝亲王身份低阶的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之下。《清史稿》记载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日常使用

不作为称号的一部分使用时,满族所有未出嫁女子都称为格格。


现代用法

现代满族人中,会讲满语的人已经几近绝迹,但不少满族人依然保留了称未婚女子为“格格”的习惯。

现代以清朝宫廷为题材的文学、电影电视作品中,有时以格格为皇女的正式称号。例如在小说和电视剧《还珠格格》中,乾隆帝认为小燕子是自己的私生女而将其封为还珠格格。但这和上述的历史用法不符合。


历史的影像


清朝皇帝的女儿一般不叫公主,而称格格。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即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其他嫔妃所生之女称“和硕公主”。

  但当时的人们大都仍依旧例称她们为格格。在清朝,与皇帝的儿子阿哥相比,格格的地位与阿哥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反映,皇室也不例外。

  在时下的一些涉及到清朝格格婚后的私生活的影视作品中,那些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格格们与自己的驸马,也就是额驸,大都是过着卿卿我我、恩恩爱爱、你拥我包、极尽风流的令人艳羡的夫妻生活。但是,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天真烂漫的清朝格格们一旦结了婚,洞房花烛夜之后,便进入孤独寂寞的生活。

  那些年轻貌美的格格与阿哥卿卿我我的浪漫爱情,不知道又要羡煞多少旁人!可是,如果你对格格的真实人生有所了解,那些弥漫了很久,要“穿越清朝做格格”的傻想,便会烟消云散。

  别想跟父母撒娇亲热

  按照大清祖制,皇子出生,不论嫡庶,马上配备40人的团体来照料他。保姆、奶妈各8人,其余针线、浆洗、灯火、厨房人员一应俱全。孩子一出生就落在这班人手上,不与生母一起。母子见面是定期的,每年只能见几次。每次见面还要规规矩矩,别想跟现代人一样可以跟母亲亲近。这是故意使母子感情疏远,避免日后后宫干政、外戚掌权;也免得皇子过分仰赖母亲,太过柔弱。

  皇子尚且如此,格格待遇就更差了,平均每年只能跟母亲见一次面,电视里若有格格跟父母撒娇亲热的镜头,那是蒙人的。

  鲜与浪漫爱情有缘

  清代格格们的婚姻,都跟社稷大事联系在一起。小小年纪,或远嫁蒙古、女真部落,或嫁王公重臣之家,用稚嫩的身躯,负担社稷重任,根本不像电视上那样的浪漫!

  格格出嫁的年龄,10至13岁者18人,14至18岁者21人,19岁以上者仅6人,另有2人在出嫁前就病故了。出嫁年龄最小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只有10岁。

  清太祖的四女儿穆库什,就是这种政治婚姻的最大受害者。14岁时,下嫁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以安抚这个野心勃勃的男人。

  四年后,这个充满权力欲望的女婿最终还是与老丈人刀兵相见,穆库什因为劝阻丈夫还差点被杀。最后,布占泰兵败逃亡,18岁的穆库什挺着大肚子回了娘家。

  按女真的习俗,穆库什改嫁给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这个苦命的女人,到了晚年都不得安宁。43岁时,她的大女儿以抱养的女孩冒充爱新觉罗的血脉,皇太极震怒,穆库什被剥夺公主头衔,丈夫也被迫跟她离婚。她只能寄居兄弟的屋檐之下,继续苦难的人生。

  夫妻相亲得贿赂奶娘

  按道理,生在皇家,锦衣玉食,医疗条件也好,寿命不至于这么短的?这其中当然有原因。

  清朝的格格,十之八九都是死于相思的,而且大都没有子嗣。这主要归咎于她们的婚姻生活。

  清朝制度,格格出嫁后,不与丈夫住同一个房。因为,虽然做了夫妻,格格毕竟还是格格,尊卑不能乱,所以做了丈夫的,也只能住在格格府第的外舍,不能像民间夫妻般相亲相近。公公婆婆要见格格媳妇,还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直到道光时期,才免除了跪礼。

  要命的是,格格夫妻俩要过一下夫妻生活,还得跟奶娘做口头申请。这样一来,这些奶娘就要趁机敲诈。夫妻俩圆个房都得花钱贿赂一下,实在可怜。而且,如果次数多了,奶娘还要笑话格格生活淫乱。格格自小就在这些奶娘控制下长大,大都懦弱、羞涩,哪敢据理力争,只有听任摆布。有机会对着自己母亲的时候,一来感情疏远,二来羞于开口。所以,很多格格郁郁寡欢、相思成疾。


牧之文化


清朝入关。明朝覆灭。明朝时叫公主。只有清朝叫格格





情侠一休32


中国大面积的流行叫格格,当然是还珠格格热播的时候,这没有什么好争辩的,应为当时的媒体传播性很广,俗称的强势媒体。连深山老林的文盲老妇夫都知道还珠格格,你说厉害不理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