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格格」到底是对于哪类人的称呼?

覃爱庆


在我们的童年剧《还珠格格》里边,好像捕捉不到任何带有“公主”的字眼吧?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蒙圈,格格不就是公主嘛,难道还能细分开来?果不其然,公主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并不等同格格,这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也不是划分的多么清楚开来。读者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格格”一称呼只是满清的称呼,仅仅局限于努尔哈赤所建立的金和皇太极所建立的清朝而已;而“公主”一称呼自西周便已实用,且历千秋万世而未衰。但是清朝在使用“格格”的同时,也继承沿袭了“公主”这一称呼。实际看来,两者虽有含义混淆的意思,但其实并不矛盾。

由于“格格”一称呼只是局限于满族所统治的时期(后金和清朝),所以说从沿用时间上于“公主”称号是最为明显的区分。但是如果身在清朝的话,清朝既有独创“格格”,而且又沿袭了“公主”,果真要仔细分来的话,其实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点:在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时期,只有大汗和众贝勒的女儿才可以唤作“格格”,但是在后金时期,“格格”的称呼并未有具体明文定制,说的直接一点儿,也许“格格”的称呼在满族人看来就是一种带有民族风俗的称呼。“格格”在满族人言语中就是指“富贵人家的小姐”的意思。自努尔哈赤首创“格格”称呼,其后大清王朝二百多年均沿用此称谓。比如在清朝之时,皇家官方就曾经对“格格”之使用做了明确的等级规定。

①皇帝下辖众亲王之女——和硕格格②亲王之下辖世子和郡王之女——多罗格格③多罗贝勒之女——多罗格格(等级稍次于世子和郡王的女儿)④贝勒之子之女——固山格格⑤辅政大臣等一品官员之女——“格格”!看来清朝对于“格格”的称呼还是有着比较细而分明的规定啊!

第二点: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大统,(皇太极开创了清朝“清承明制”的先河)在皇太极执政之初,便继承沿袭了前朝历史“公主”的称呼,但是皇太极却特别强调了嫡出和庶出对于“公主”命名的不同。①皇帝正妻,也就是皇后所亲生之女,称为“固伦公主”;②皇后养女和三宫六院其他嫔妃所诞下之女,均称“和硕公主”(《大太监》剧中,道光皇帝之女便称“和硕公主”)

清朝时期,对于“公主”和“格格”的区分其实还是很明显的,千万不要被电视剧中的称呼所误导了。清朝对于“公主和格格”的划分范围的确十分严谨。①清朝皇帝之女才可以被称呼为“公主”,当然这也不是帝王之家的专属福利,如果与外族联姻之际,亲王的“格格”是可以被破例给予“公主”的尊称的;②“格格”相对于公主来看,地位等级未免显得低了,只能用在皇亲国戚的女儿身上了。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来说,【格格】是个满语词汇,其拉丁语转写为“gege”,满汉大词典里对它有三种解释,其一,姐姐,这个自不必多说,其二,对未婚女的敬辞,其三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公主。现在很多人由于把第二层含义和第三层公主之意常常混淆,也就常常造成了“格格”之声到处都是。

咱们先看看皇家女子当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叫格格。皇太极时期,建立了皇家宗室之女的制度。即汗之女称固伦格格,如果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之女在宫中抚养,亦可称格格。此外,亲王的嫡女称和硕格格,郡王的嫡女称多罗格格,贝勒的嫡女称多罗贝勒格格,贝子的嫡女称固山格格,这些封号即是一种女性爵位。但入关以后,格格的爵位名称很快就融入到中原文化里公主、郡主、郡君、县主的体系了,格格称了公主、郡主这些爵位的俗称,康熙四十五年,又有一道旨意,明确了皇家女子,只有入八分爵位以上的宗室女子才有爵位和俸禄,其余均称“宗女”,也就是说皇家女子也不是都能叫的起“格格”。

“gege”的第二层含义,即对未婚女性的敬辞,这用的就相对多一些,但针对的也都是一些世家大族中的女孩,尤其是在北京,官位没到个3、4品,基本上没人会管他们家女儿叫格格。像各旗佐领下的领催、内务府里的柏唐阿,这些也是有一定小职权的人物,但绝对没有人会管他们家的女孩叫格格的。

现在有不少人把“gege”的第二层含义误解为满人的女孩都叫格格,又因为清代皇家女有格格这样的封号,便喜欢去贴这个金。这其实也是因为满语形成的时间很短,语言相对简单,也就容易让人误解。


红小豆馆主


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贵族女性的一种称谓。皇太极即位后,仿明制将皇帝女儿称为公主,皇后所生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妃子或者皇后的养女称为“和硕公主”,而格格则是对王公贵胄女儿的称谓。直到清末明初之际,格格之称才渐渐停止!

“格格”的正式称号

后金时期,大汗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并无定制。


清朝格格

顺治十七年初,格格分为以下几种:

1、和硕格格:大清贵族女子的爵位称号。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亲王嫡福晋所生嫡女为郡主,亲王侧福晋所生之女为郡君。

2、多罗格格:多罗格格属于爵位名,是大清贵族女子的爵位称号。亲王世子、郡王、贝勒之女均封为“多罗格格”。亲王世子及郡王嫡女为县主,贝勒嫡女为郡君,亲王世子及郡王庶女为县君,贝勒庶女为乡君。

清朝格格


3、固山格格:固山贝子之女封为固山格格。嫡福晋的女儿封“固山格格”为县君,侧福晋的女儿则不受封,称宗女。

4、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这类女子并不是皇族之女,他们的父亲因为功劳比较大,所以被封为镇国公或者是辅国公,他们的女儿就可以称为格格。嫡福晋所生女称“格格”为乡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格格”的非正式称号

在清朝,“格格”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可称格格。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

《清稗类钞》称:“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在康熙年间,内务府的报告中有称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帝)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爱新觉罗·显琦

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爱新觉罗·显琦,后改名为金默玉,她可谓是生不逢时,她出生的时候恰逢清朝灭亡,父亲肃亲王带着家中的妻儿老小逃亡。她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是有名无实的王爷,日子也是过的勉勉强强。而后父母去世,她便不再是格格了。

公主一定是格格,但格格不一定是公主,格格原先是指清朝贵族女子,而公主特指皇帝的女儿,所以那些王公贵族的女儿或者亲王的低阶侍妾也可以称为格格的。


-------------------

《步步惊心》敏敏格格剧照


其实除了满清贵族的格格,还有蒙古格格和汉人格格,蒙古格格是蒙古王公贵族的女儿,清朝对蒙古采取拉拢的政策,蒙古王公贵族一直是存在的,所以蒙古格格也一直存在,但汉人格格只存在于清初,因为清初才有汉人封王,后来康熙帝灭三藩,汉人格格也就不存在了。


汉人格格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请勿喷!


史于嫣然


清朝的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而格格则是指一些贵族人家的小姐或者是一些亲王的妾室。

格格在满语的意思里是“小姐”的意思,一般是指满族贵族人家的女子。皇太极即位之前,皇帝和一些亲王的女儿就称为格格,皇太极即位之后,为了拉拢一些汉人,所以学习了一些汉人的制度,将格格改为了公主,于是格格就只代表一些王公大臣的女儿,或者是一些亲王的妾室了。

清朝的公主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就是固伦公主。而妃嫔所生的女儿或者是由中宫抚养的宗室之女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等级比固伦公主要低一些。

除了清朝的格格,其实还有蒙古格格和汉人格格,蒙古格格是蒙古一些亲王贵族的女儿,身份尊贵,而汉人格格只在清初才有,后来就不存在了



10号Totti


还珠格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传说在乾隆南巡期间在大明湖畔于民间女子夏雨荷发生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后来夏雨荷生下一位“格格”。经过一路惊险的认亲之旅后,成功进宫被封为“明珠格格”,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另一位民间女子“小燕子”也阴差阳错的被封为“还珠格格”。

“格格”在这里成了高贵的代名词,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对奢华生活的向往,才使得还珠格格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格格”也被定义成了清朝皇上女儿特有的称呼,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努尔哈赤时期之前,满族人还是在北方的青山绿水间世代生活的游牧民族,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身份划分。大家对家人的称呼都差不多,父亲叫“阿玛”,母亲被唤做“额娘”或者“额涅”,未出嫁的女孩子都可以被称为“格格”。在这个时候“格格”这个称呼就像汉语中的“姑娘”、“小姐”一样,只是一种称呼。努尔哈赤的长女就被称为“东果格格”,次女被称为“嫩哲格格”。

这种情况在“入关”之后发生了改变,作为皇帝或者说皇族,总要有一些尊贵的称呼来体现不一样的身份。皇太极就根据当时的情况,参考汉族的礼制后制定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封号体系。


皇帝的女儿小时候可以按照满族的惯例称为格格,所以说皇妃生产的时候,接生婆报喜的时候称“格格”是没有问题的。当格格长大了,就要接受册封,而封号还是沿用了前朝的“公主”之称。皇后所生的格格可以被封为“固伦公主”,“固伦”在满语中的意思就是“天下”。而妃子所生的格格将被封为“和硕公主”,“和硕”在满语中的意思就是“一方”,显然比“固伦”所代表的地理范围要小上一些。

这里也不是没有特例,毕竟封什么封号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乾隆的第十个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就是惇妃汪氏所生,因为深得乾隆喜爱,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后又嫁给当朝红人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


而“格格”的封号是给清朝贵族家的女儿准备的,相对有些繁琐,在这里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格格”共分为五级,和硕亲王的女儿可以被封为“和硕格格”,“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的女儿被称为“多罗格格”,“固山贝子”的女儿被封为“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就直接称为格格。

有点繁杂,简单来说就是“女凭父贵”,辅国公以下的与皇上沾亲带故的宗室女子就统一称作“宗女”。这样有一个特别的称谓,来体现自己高贵的身份,在接待规格上也要有所区分。毕竟即使皇室血统已经很淡很淡,但即使有一点,那也是含糊不得。


综上所述,清朝皇帝的女儿,依然被称为“公主”。而“格格”只是带有满足特色的特殊称谓而已,朝廷的封号也没有彻底取代民间的习俗。在当时的民间,满族其实依然保留着把未婚女子称为“格格”的习惯。


杠精读史


清朝格格,王公贵族的女儿叫格格



霸气一样的我


满族贵族女子,除皇帝家的叫公主,其他都叫各种格格。(好像蒙古贵族女子也是)


真诚地看着你


无正式封号的未嫁女都可以格格为号


ENED


仅次于公主的姑娘


村头愚农


“格格”是一个使用范围非常宽泛的词语,上至天潢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实际上都有称“格格”的机会。

首先,格格可以指皇帝的女儿。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年间,栋鄂部克彻巴彦孙何和里率部归顺后,太祖以长女妻之。《满洲实录》对此记载道:taidzu sure beile ini amba sargan jui nenje gege be bufi.(太祖淑勒贝勒以长女嫩哲格格妻之)。这里的嫩哲格格(nenje gege)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以“格格”称国君之女的案例。

当然,皇太极时期,规定皇帝的女儿要称为“公主”,满文作gungju,中宫所生女为gurun i gungju(固伦公主),庶妃所生女及养女称hošo i gungju(和硕公主)。按定制,亲王之女称作hošo i gege(和硕格格),郡王和贝勒之女称doro i gege(多罗格格),贝子之女称gūsa i gege(固山格格)等等。看样子“格格”这个词成为宗室女子的称呼。当然实际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我在清宫内务府档案中,曾经看到过几次以“格格”称未给公主封号的皇女的情况。

除此以外,根据《清文鉴》对“格格”这个词的定义:yaya hehe niyalma. sargan jui be kunduleme gemu gege seme hūlambi.(凡妇人、女孩,皆敬称为格格)。换言之,没有皇室血统的女子,也可以被称为格格。例如,雍正十三年(1735)内务府所上追封乾隆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为哲妃的奏折中,称其为fuca hala i gege(富察氏格格),实际上她只是乾隆当皇子时期潜邸中的一名侍妾。还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的女儿和恪和硕公主去世后,乾隆将她的儿女也就是自己的外孙女接进宫中照料,办理此事的内务府大臣称乾隆的外孙女为uyuci gungju i sargan jui gege(九公主之女格格)。

最后,《清文鉴》还提到:eyun be gege sembi.(称姐姐为格格)。换言之,普通百姓的姐姐也可以称为格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